回覆列表
  • 1 # 聽於無聲

    “大暑大雨,百日見霜”,這句話的意思是說在大暑那天下雨的話,再過100天便會見到霜。其實這句話是有科學依據的,因為在大暑過後100天差不多就是霜降節氣,霜降節氣有些地區是看不見霜的,但是如果大暑那天下雨的話,霜降的天氣就會比較冷,可以看見凝霜。

    致於大暑下雨好不好,不同地區作用、結果不同。簡單的講,伏旱、需水的地方,下雨對於農作物的生長十分有利。而雨水充沛的地區,大暑節氣下雨常常會造成自然災害。

    今日大暑,全國下雨地方不少,而且還多是大雨,長江流域防汛形勢嚴竣,河南多地下雨在100mm以上,區域性超過200mm,城區和農田短時積水嚴重。因此,大暑下大雨,有利有弊。

  • 2 # 言者青青

    “暑”就是“熱”,熱天。“大暑”就是大熱天。這個季節在田間幹活,要特別注意防暑,更何況“大暑”呢!因此,農民到了大暑季節,一般是早起晚歸,避開午時和未時(10點至15點)這段炎熱的時辰。如果大暑之日下大雨,這就是“大暑大雨”的意思。

    “百日見霜”是接“大暑大雨”這四個字後的預測,意思是:如果大暑之日下起了大雨,那麼,人們就可以根據這個現象預測出以後三個多月的天氣情況。也就是說,100天之後,我們就能看到結霜的天氣,即深秋季節,清晨起來,就能望見野外一片白茫茫的景象了。

    把“大暑大雨,百日見霜”八個字連起來應該怎樣解讀呢?其實前面已經講了,意思就是:在大暑這個節氣的當天,如果下了大雨,那麼,這年的秋涼,來得肯定會早,出現結霜的情況,冬天的寒冷肯定也會來得早了。

    正因為大暑的變化情況,農民們很重視大暑這天是否下雨的問題。如果下大雨,會給農事帶了許多不利因素,對秋後農作物的生長與耕種等方面帶來很多不利。言外之意,大暑這天農民喜歡宜晴不宜雨。

    俗話說“大暑不暑,五穀不鼓”,還說“大暑無酷熱,五穀多不結”。這些農諺俗語都是根據大暑這一季節的變化而來的,雖然是預測,但是,這也是農民日積月累從事農業生產的經驗之談。天氣該熱的時候不熱,怎麼可能五穀豐登呢?因此,對於“大暑不暑”和“大暑無酷熱”卻“大暑大雨”,農民是不願意看到的。

    秋天是玉米、稻穀、芝麻、花生和大豆等適宜高溫的農作物。它需要高溫高溼的氣候為其增加熱量,不然,會影響秋天農作物的開花結果。因此,“大暑大雨,百日見霜”這八個字氣象預報,對於指導農村的農業生產,是何等的重要啊!

    綜上所述,大暑這天下雨不好,下大雨更不好。它直接關係到秋天的天氣孬好,熱還是不熱的問題。如果大暑這天下雨了,尤其是下大雨了,那麼,秋天熱的程度肯定差,對農業秋作物成熟肯定不理想。

    總之,農業秋作物喜歡天氣熱,越熱它越長得好。大暑這天熱的似蒸籠最好!今年大暑下雨了,有不少地區下的還很大。

  • 3 # D東哥

    “大暑大雨,百日見霜”這句話說的是在大暑的節氣這一天,如果下大雨的話,今年的秋天來得可能會比較早,冬季也會來得早,那麼大暑之後,在百天之內就一定會出現結霜的現象。那麼大暑下雨好不好呢?

    大暑是二十四節氣之一,大暑下雨好不好,是不絕對的,不同地域對雨的需求是不同的。就拿長江中下游地方來說,大暑時正是伏旱時節,這時下雨對於農作物的生長十分有益。但如果連續長時間的高溫天氣,對水稻等作物成長十分不利。如果遇到伏旱期那麼農作物便會減產。所以,大暑下雨對農業生產十分有幫助。

    而在中國的華南西部等地區在大暑節氣時,雨水是十分充沛的,特別是雷暴現象也很常見,這時的大雨常常會造成自然災害。

    但在中國大多數地區,夏季都是高溫少雨,農民看來很喜歡因為還有一俗話說“大暑不暑,五穀不起”,如果大暑天天沒有酷熱,那麼五穀大多不結果實。所以,如果大暑節氣當天該熱不熱的話,會出現今年五穀收成不會好的情況。在這裡,大暑節氣下大雨肯定是不好的,農民希望大暑節氣裡天是宜晴不宜雨。

    大暑節當天以及前後出現大雨天,對南方作物非常有利,因為大暑都在三伏天內,這是一年中最熱的時候,只有Sunny充足,農作物生長才旺盛,但這時就需要消耗大量的水分,如果天不下雨,乾旱,作物籽粒就會癟,莊稼就會減產,只有雨水充足,農作物才能生長旺盛,而且籽粒飽滿,所以說這時大暑下雨就好。但想在大暑的當天要想下大雨,那也是不容易的。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為什麼小吃車不衛生卻生意火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