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遠處吹來陣風
-
2 # 閉家鎖的紅楓
紅夷大炮實際是明清時代對 歐洲人在16世紀初發明的“前裝滑膛加農炮”的統稱,第一批大規模的紅夷大炮輸入是葡萄牙人 從一艘沉沒的英國軍艦裡打撈的艦炮,也就是撿的二手貨。
這些 艦用18磅加農炮,在歐洲當時眼光看來,要麼太重不方便野外使用和機動,要麼就是太落後,射程不行。。因此如果野戰,面對當時西方機動相對方便,發射速度更快的6磅 野炮,明清炮兵肯定要處於下風。
所以不要聽明粉吹噓什麼科技先進,明末明軍用的最新銳大炮,不過是歐洲70-80年前的二手貨。
但即使是這樣,這種火炮還是被明清雙方看成是神器,袁崇煥吹噓用這種大炮炸死了努爾哈赤(實際不是,努爾哈赤是近一年後轉戰數千裡後才突然暴死),而八旗軍擁有這種火炮後,甚至為此調整了自己的戰術體制完全以火炮為中心,以至於入關後變成遇到堅城,紅衣大炮不運到就不打仗的程度。
一直到了200多年後的鴉片戰爭時代,紅衣大炮還是清軍的最高技術武器,八里橋之戰中清軍其實擁有大量的火繩槍,火炮等等。但由於糟糕的瞄準技術,英法軍隊記載清軍發射的所有炮彈都無一擊中目標,甚至不少炮彈直接高高的越過所有人的頭頂,飛向遠方的田野。。。。。
那麼回到文章的問題:為何清朝火炮技術沒有繼續改進發明?
毫無疑問,這個問答的其他答案裡,很多會說是因為滿族人天生保守或者愚蠢,或者說是因為為了提防漢人掌握更大權力等等。
但坦白的說,以上這些都不是根本原因。
根本原因在鴉片戰爭前沒有這種需求。而當產生這種需求後,哪怕是晚清那些陳腐的官僚,也用盡一切辦法去進口更多的先進武器------------很簡單,連身邊的日本軍隊都西化了,再不提升軍事科技水準那是找死。
火炮的首先作用是敲開對方的城池,如果城池是個罐頭,火炮就是開罐器,所以火炮技術和 築城技術 是矛與盾的關係。
清朝面對的所有東亞對手,在築城技術方面都很落後,如南明的大城,最高水準不過是南京城牆這種,即裡面是土,外面是堅硬的城磚。或者全部由城磚頭建築,城牆越高防禦力就越高。
但是這種“防禦力”高,是針對冷兵器時代而言,在有了火炮後,高大的城牆完全就是提供了不用瞄準的靶子,而且硬質的城磚在受到實心鐵球攻擊後,飛濺的碎石會殺傷城牆上的守軍。
明末時期我們可以看到大量這類記載:無論是明軍還是北韓軍隊,都反映在紅衣大炮的轟擊下,城牆上的守軍根本沒法站立,這樣清軍攻城時自然輕而易舉。
總之,東亞的這種築城技術,已經不適應火器時代了。
那火器時代的築城技術應該是什麼樣的?我們可以從俄華人在西伯利亞修建的雅克薩城得到啟發,清軍用數千軍隊圍攻這座僅有數百殖民者的小城 一年多時間,但所有的火炮都沒能攻下這種小城,這小城的攻擊難度甚至比 南明那些人口幾十萬,修築了數百年的大城更大。
而雅克薩城有什麼特點呢?
一,相對低矮的土牆。根據歐洲的經驗,土牆抵擋當時的實心炮彈效果很好, 炮彈的衝擊力在土山上被吸收。而低矮的土牆,讓很多炮彈根本無法擊中城牆。
二,四周都築有四稜突出的炮壘,取代了原來的高高聳起的瞭望塔,這基本上有了歐洲稜堡的設計特點,減少了死角。又不容易被清軍的大炮擊中。
三,土牆外掘有壕溝,木欄等,而且城內儲備了糧食。
就這麼一個簡單的土寨子,比起恢弘的明南京城牆起來 造價低廉,一點都不氣派,可配合上殖民者的火槍後他卻很好用啊!!!!!
而當時的俄國,在歐洲算是一個弱國,一度被歐洲強國瑞典擊敗,成為笑柄。
如果清朝前期遇到的,一直是俄國這種對手,那麼相信清朝的軍事科技不會停滯不前,再怎麼也不會落到鴉片戰爭時期,還在用300年前的大炮作戰的程度。
-
3 # 斯文虎
明朝最高科技著作天工開物可以看看,不要說和西方的科技著作相比,就是與達芬奇這個科技票友的著作相比差距甚大。
地圖沒有經緯,機械圖樣沒有比例,化工配方沒有方程式全憑經驗。明清兩代武將即便專科生也是武狀元出身,與西方軍事院校炮兵 工兵 海軍專業畢業生完全不可同日而語。炮兵不知道計算彈著點,火槍手不會瞄準比比皆是。
明朝大口徑火炮有兩種,一種前細後粗比較修長,一種前後一樣粗且有道道加固鐵箍,前者就是歐洲紅衣大炮,後者是明朝自己設計的中國產大炮。因為明朝科技工作者不明白火炮炸膛原理,只好整個大炮加粗加固,而西方火炮在設計時就高畫質楚了火炮膛壓的位置,火炮厚度非常合理。簡單說,同期西方火炮是工程師在圖紙設計出來的,而明朝火炮是工匠靠經驗一點點琢磨出來的,冶金 化學 物理學 幾何 數學等學科差距更大,火炮只是一個側面而已
-
4 # 停住那一秒
明朝其實發明瞭各種火炮 不下幾十種 而且已經有了後裝式火炮 但易於炸膛 所以沒有大面積裝備 再者裝備最多的也不是紅衣大炮 因為這種火炮過於笨重 不易執行 裝備最多的其實是小口徑山地火炮 而且大多是打散彈彈丸 並非開花彈 因為古代開花彈很容易自爆 非常不利於運輸 紅衣大炮最大的意義也就是威懾作用 就像俄國皇宮前的那門大炮 一輩子一彈未發 然後就是清朝了 很多人說清朝落後 其實事實並非如此 清朝乾隆/康熙年間武器雖然落後 但由於常年戰爭 各軍隊武器也還算先進 火炮研發也積極 但自平定葛爾丹後天下大定 清廷再無對手便停止了對大炮火器的研究 道光年間列強以大炮開啟國門清廷也開始求變 李鴻章更是求師德國 各種火炮研發仿造也非常積極 後期各種海岸炮 山地炮 無煙火槍(也就是漢陽造 當時已經領先各國) 但歷史上清廷依然毫無戰力 我們歷史書完全歸結於武器落後其實這是一個錯誤觀念 真正的原因是八旗由於荒廢早在康熙年間就已無戰力 根本是一群烏合之眾 而清末還出現了一個嚴重的問題 就是漢人覺醒 不再忠心 清廷派系複雜各自為戰 甚至為了打倒對手利用國際勢力 每逢戰爭便都坐山觀虎 或者各種掣肘打壓對手 這才是當時落後的原因
-
5 # 大白的十年
看你指的相當長一段時間是什麼時候了,明朝後期時已經開始腐敗,貪官橫行! 到了崇貞年間更是四處動亂,哪裡有錢去買炮,去造炮! 大炮一響,黃金萬兩,可不是說著玩的!
-
6 # 史論縱橫
一句話,沒有需求,就沒有生產的動力!
中國作為發明火藥的國家,也是最早將火藥應用於戰爭的國家,早在宋朝時期,火藥就已經應用於戰爭,元朝更是憑藉火藥打到歐洲。
在明初的時期,統治者也極為重視火器的使用,並且設立了神機營,專門使用火器,可以說,在明初的時候,中國的火器水平依然領先於世界。但是,由於重農抑商和閉關鎖國的政策,限制了人的思想,因此,火器並沒有得到長足的發展。
到了明中期,火器水平其實還停留在明朝初期,但是到了十五世紀中葉的時候,明軍和當時的葡萄牙發生了軍事衝突,當時在火炮上已經落後於葡萄牙。
後來由於倭寇的侵擾,主要當時的日本已經購買了葡萄牙的火器,因此明軍開始重視火器,並且在很長一段時間裡向葡萄牙購買火炮。紅夷大炮,就是在這個階段,由外國傳入中國,而且紅夷大炮也是西方的三線輸出產品,根本不是超一線!但是,對於當時的東亞戰局,紅夷大炮的出現,已經起到了重要的影響!
尤其是,袁崇煥在寧遠大戰中,大膽使用大炮,擊退了清軍的進攻,加上後來在寧錦大戰中起到的作用,明清雙方針對大炮的使用,甚至改變了軍隊部署。可以說,紅夷大炮就是當時的神器啊!
清軍由於吃了大炮的虧,在後來的發展中,極為重視火器的應用,到明清後期的戰爭中,清軍的火器已經超越了明軍的火器水平。在清軍角逐中原的時候,遇到攻不下的城池,也是必須等到紅衣大炮到了之後才開戰!尤其是清軍攻克潼關的戰役中。
可以說,紅夷大炮在中國冷熱兵器混合時代,對軍事火器起到了非常突出的作用,但是為何後來就沒有更好的呢?是因為西方火炮沒有發展嗎?
其實在這一段時間,西方戰事頻繁,西方普遍在實行資產階級革命,英國光榮革命,法國大革命等等,可以說,戰況很激烈!
所以,在紅夷大炮後沒有更好的武器主要原因還是在於清朝,清朝入關之後進行了更加嚴厲的閉關鎖國政策,而清初沒有大規模的外來軍事衝突破卻需求提升軍事力量,因此,就連紅夷大炮都被收歸府庫,藏器於天下。
這在中國古代王朝建立後,兔死狗烹是一個原理!
一句話,沒有需求,就沒有生產的動力!到1840年第一次鴉片戰爭時候,由於沒有把清政府打疼,清政府還沒有做出改變,到英法聯軍侵華,打入北京之後,清政府立刻進行了洋務運動,強兵,成為統治者的共識!
回覆列表
紅夷大炮是西方十六世紀發明的前裝滑膛炮,看名字紅夷就知道不是大明本土發明製造。紅夷大炮的引進是因為關外對後金的軍事失利背景下,當時內閣輔臣徐光啟強烈建議下從澳門葡萄牙商人那裡購買。引進的過程曲折多難,從建議購買到最後十一門安放到寧遠足足花費了十多年,其中由於試炮炸膛,隨行的葡萄牙炮師被遣返回澳門,大炮被封存,徐光啟也被攻擊從中漁利彈劾回家,大明士大夫的名言:若洋銃能護國吾輩成何?和兩百年後愚蠢自大的滿清官僚一樣井底之蛙的眼界。天啟年孫承宗督師薊遼才將封存多年的紅夷大炮十一門轉運到寧遠,最後在寧遠保衛戰中一炮成名。紅夷大炮比較大明原有的各式將軍炮結構更合理,炮身從炮口至炮尾直徑變粗有利於藥室內發射藥氣體充分作用,射程更遠威力更大。但隨之帶來的就是對火炮材質要求更高,包含了金屬冶煉金屬加工火藥製造等金屬工藝學化學物理學幾何學等等基礎科學。而基礎科學自然科學在古代中國一直就是弱項,大明之後對紅夷大炮的仿製品質量參差不齊炸膛率很高,何況進一步研發升級。即使寧遠城上的紅夷大炮是原裝澳門貨,寧遠之戰中就有發炮時金姓官員被炮震死的情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