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合併且居中

    一是方便儲存,二是很容分辨照片效果好與壞。

    黑白不僅對於好作品而言可以凸顯光影、明暗變化關係,強化對比度;對於爛作品還可以抹除一切色彩上的不協調。也就是說,假設攝影師的技術一般或者片子一般,那麼黑白則可以消磨掉人物物件本身的缺陷,以及背景環境的不協調。

     人像應該是很多喜歡自拍的朋友關注的地方。其實人像用黑白有很多好處,照片看上去有意境、膚色不好、有痘痘的都可以,有人說可以用美顏,美顏出來的照片可能會讓別人看出來你p過。用黑白就自然一些了。不過在使用黑白的時候要注意,不要正臉大頭再加上嚴肅表情,因為這樣看起來很不吉利......

    白影像更抽象,彩色影像相對更具象。

    黑白影像更具有藝術的特性,彩色影像更具有描寫的特性

    黑白影像更有利於表現線條,彩色影像相對弱些。

    黑白影像的特性與功能

    黑白照片有其自身的魅力。把一個原本五顏六色的世界轉化為黑白天地這本身就是奇蹟。攝影術一開始是以黑白容貌呈現在世人面前的。黑白照片的色彩看似單一,事實則由黑、白、灰三種色階組成,這三種色階包容紅、綠、藍和黃、品、青等人眼所能看到甚至看不到的各種顏色,構成濃淡不同的色階,我們才得以在黑白天地中領略物質世界的質感與層次。與彩色照片比,黑白照片單純、樸實、含蓄而有想象空間,在視覺傳播中有獨特優勢。

    筆者認為,在紙質媒體影象彩色化的今天,有些題材更適合黑白照片表現,其中包括戰爭、災難以及煤礦生產等等。由於人對色彩極為敏感,所以每一種色彩都會對人產生不同的心理感受,每一種色彩也都打上感情的烙印。黑、白、灰在新聞攝影報道中有各自獨特的情感語言:黑色深沉、渾厚、凝重、肅穆,在新聞攝影過程中,如果有意識利用現場黑色物質成分並讓其佔領畫面大部分空間,則這張照片就呈現出沉重和悲哀氣氛。世界新聞攝影比賽中,許多攝影師拍攝戰爭與災害題材之所以至今不肯割捨黑白影像的原因,是他們認識黑色的情感特性和表意功能,在他們看來,只有黑色才有助於表達自己對戰爭的心理感受,才能將鏡中的情感資訊有效地傳達給讀者。例如《兩伊戰爭爆發》這張照片拍攝的是戰爭題材,作者用拍攝現場濃黑的硝煙在畫面中營造一種巨大的沉重感,有力地表達作者、當事人以及讀者對事物的共同心理感受。作者利用黑白照片展示戰爭場面,這無疑是控訴戰爭罪行的一種最佳方式。黑白攝影的灰色具有樸素、平靜、寒冷多種感情色彩,它既是某些新聞照片不可缺少的情感語言,也是銜接黑與白生成影像質感、活脫展示事物特徵的重要色素。黑白攝影色彩自身的情感語言表達是豐富的,表現事物的冷峻和沉重不是其表意的僅有功能,如果面對輕鬆美好的新聞場景,有選擇地利用白色(明亮的光照空間+白色的物質形象),將畫面拍成“高調”照片,不僅能夠獲得清新別緻的畫面,而且能獲得純潔、高雅、飄逸而富有想象力的畫面境界。

    是盲目,還是理性進行黑白攝影

    上世紀80年代後彩色膠捲在中國普及,我們才得以在黑白和彩色之間進行比較。時至20世紀90年代,數碼相機誕生與普及,彩色影象與生俱來,黑白照片的生存空間被縮小。在這種情勢下,黑白攝影者就不能不進行理性思考,真正認識黑白影像的情感特性和對新聞事物的塑造空間,把黑白影象的優勢發揮到最佳狀態。

    要理性地進行黑白攝影,首先要求攝影者在新聞現場對事物的性質進行分析,看是用彩色影象還是用黑白影象最能表達事物的精神趨向、表達新聞照片的主題思想,只有透過比較才能準確無誤地選擇影象種類,達到預期目的。

    理性拍攝黑白照片,減少盲目性,應該在拍攝之前觀察現場色彩的濃淡變化情況,預測把現實的彩色場景轉化成黑白影象所產生的視覺效果和畫面氣氛。一個攝影師如果沒有色彩的預見性,則很難把握新聞照片的影調,把握新聞照片的新聞情趣。

    理性運用黑白攝影的黑、白、灰三種色階,還應在摁動快門之前分析色彩的分佈情況,判斷眼前的色彩關係是否有利於用黑白攝影的條件,用黑白照片拍攝是否比彩色照片更具表現力。在新聞現場能動地組合色彩,可以拍出具有個性風格的畫面形式,但形式必須與內容和思想主旨有機結合。

    有關人與動物的新聞場景多屬動態新聞,在色彩如何利用方面也應進行動態觀察。同一個動態性的新聞題材,在色彩流動中,有時可能適合用彩色影象表現,有時可能需要黑白影象表達,該用彩色的而使用黑白,則會淡化畫面的感情色彩,削弱新聞情景在畫面中的表現力;反之亦然。

    怎樣最佳化使用黑白照片

    最佳化使用黑白照片,就是根據題材和畫面的主導意識及作者的情感表達,選擇化學感光的銀鹽影像,把畫面的影調控制在最佳狀態,使影像層次、質感得以充分顯現,用最豐富的情感語言表述新聞事物,讓讀者咀嚼出新聞照片的文化韻味。這是一個硬性的專業指標,有一定的操作難度。在彩色影象為主的今天,黑白攝影師必須這樣做,否則就難以堅守僅有的黑白陣地。

    在談到新聞照片質量的時候,以往我們總會聯想到攝影師,忽視與傳播效果相關的其他操作環節。一幅新聞照片從生產到最後進入讀者視線,其間還要經過編輯、印刷等環節,一則高素質的視覺資訊需要生產者、編髮者、印刷者立體合作,任何一個操作環節水準缺失,都無法把黑白照片推向“最佳化使用”的佳境。

    作為生產者(記者或通訊員),要研究黑白影像黑、白、灰的造型語言、情感語言和相互組合所產生的關係語言,研究主體形象的情感特徵,研究陪體對整個畫面情感趨向的影響,研究環境對畫面氣氛營造所產生的影響,分析新聞場景中的人生狀態、社會根源以及自然環境與事物的直接聯絡或間接聯絡。

    圖片編輯是質量關口的守護神,傳達給讀者的資訊質量高低,與編者也有直接關係。作為媒體編輯,需要用慧眼發現優秀的黑白照片,並闢以適當的版面做到好照片好用。

    至於印刷環節,從一幅影象素質優良的照片到印刷品,其中要經過一個質量轉換過程,這個過程有製版、印刷兩個環節,任何一個環節疏於監控都會損失原圖的質感層次,甚至會改變原圖的對比反差,那麼最終和讀者見面的影象清晰度、影象的韻味和感染力也就打了折扣。如今的影象印刷雖已採用電子監控技術,然而,電腦並非萬能,它同樣需要人的愛心呵護和精心調理,不懂新聞照片的質感層次和文化蘊涵、缺乏敬業精神的技術工人,同樣會傷害影象。為此,印刷工人需要與攝影記者、圖片編輯合作,對影象製版印刷制訂一套具體的、看得見、摸得著的技術標準。

    黑白攝影如何面對時效性

    時效性是所有色別的新聞照片所必須共同面對的問題。如今,黑白攝影者尤其需要具備時效觀念,因為黑白照片與彩色照片的生產存在速度差異:現實專業數碼相機的畫素量高達1000多萬,已經能夠滿足新聞傳播的需要。用數碼相機拍攝彩色影象立即就能見到成品,作者還可就地用膝上型電腦編排配文,在10分鐘之內透過網路電子郵件把影象資訊傳送到圖片編輯的郵箱;而用黑白膠片拍攝新聞照片,整個沖洗程式最快也需兩個小時,如果新聞現場遠離暗室,則須花費更多時間,其程式如此煩瑣緩慢,在時效上是無法與數碼彩色影象比拼的。為此,熱衷於黑白攝影的攝影記者可以從下列兩個方面提高時效:

    其一,黑白底片沖洗之後無須製作照片,透過掃描器的“底掃”將其轉化為數字影象。如此操作既可相對保留銀鹽影象的特點,還可進入“PHOTOSHOP”影象處理系統,快速準確地調節影調反差,調節暗部和亮部的層次,接著透過電腦在網上向編輯部的郵箱裡傳送照片。省去製片環節,畫面影調比手工放大調整得更精細,也使銀鹽性質的黑白影像(底片)得以保留,隨時應對新聞攝影比賽、新聞攝影展覽和個人攝影成就展。

    其二,用數碼相機的黑白模式拍攝黑白照片。一些先進的數碼相機的選單裡備有“黑白”模式,啟動這種模式拍攝新聞照片,可保持與彩色圖片同樣的傳輸速度,只是眼下數碼黑白照片與銀鹽黑白影象的質感、層次、反差以及黑白韻味有差距,但它可以給“黑白攝影師”提供一種選擇、一種應對新聞時效的可行措施。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如何看待網傳還有5.5英寸的iPhone 9 Plus?價格不貴你會考慮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