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都說貓是養不熟的,狗狗相對來說表現的就比較外向。但是面對別離時,表現出來的差別到底有多大?
17
回覆列表
  • 1 # 風雨兼程25014867

    人類把狼馴化圈養,已經有上萬年的歷史了,在這個過程中人類刻意篩選出忠誠,服從,親人的基因,馴化成了今天的狗,所以狗狗是比較依賴人類的。所以離別時是非常粘人的,。貓的話馴化的歷史比較短,自身還有一定的野性,比較孤僻高冷一些,很少會有離別時會不捨得的。我自己養的狗,每次出門都是會跟著我,抱大腿撓門,想我帶他出去玩,或者就是想單純粘著我,有時候出門幾天回來,一開門就抱大腿想爬上來,真心是非常暖心。小時候家裡也養過貓,基本上出門和回家都是不怎麼搭理我的。所以單身狗比較孤單又有時間的可以只養狗,喵星人就算了太高冷了

  • 2 # 短閱讀之家

    自來民間就有狗是忠臣、貓是奸臣之說,狗捨身救主人的故事經常出現,貓幫助人的故事非常少,看來確有一定的道理。原因與其祖先野生時的習性有關,千萬年來遺傳到令。

    不管那個品種的狗,只要養熟了,一旦分離,狗一定是追在後面,即使分別一年以上,看到你也會遠遠地撲上來。給我們感覺和人一樣,只是不過它不會說而已。

    而貓則不同,人離開時貓很少會跟在後面,久別之後,也是先遠遠地看著你,不會馬上撲來來。要等分長時間,等你哄它,餵它,才會慢慢靠近你。狗看主人沒有一絲距離感,而貓的眼神裡始終有一絲警惕,要慢慢的,確定沒有危險才會靠近。這一點從中華本土的田園貓身上表現的特別明顯。

    這種差別與它們的天性有關:

    狗是群居類動物,有首領意識,不但野生狀態下狼有狼王,即使被馴化後的家狗,以前在農村,每個村子裡的狗也有狗王,全村的狗都聽狗王的命令,還會在狗王的帶領下與其它村子裡的狗打群架。狗被馴化後其忠誠來自於對首領的服從意識,這種意識根深蒂固,並非是對人有特殊的感情。

    貓是獨居類動物,沒有首領意識,其被人類馴化的開始原因,是跟隨人類吃人類遺留下的食物。從貓的角度看,它們其並沒有被馴化,而是跟著人類吃東西而已。貓,晝伏夜出,更多的保留了野生狀態時的習性,所以對人的關係遠遠不如狗親密。

    故此,西方有哲學家說,狗的思想:這個人一直給我東西吃,他一定是神,是我的首領,我要效忠於他!而貓的思想:這個人一直給我東西吃,我一定是神,他必須要效忠於我!

  • 3 # 美食明明

     貓與狗是一對不折不扣的冤家,儘管它們往往能夠獨立地與人類友好相處,但它們之間的仇恨卻似乎與生俱來。狗貓追咬決鬥一場、不歡而散的場面隨處可見,但是,貓狗究竟為什麼不和呢?據德新社報道,最近,德國漢堡大學的動物學家哈拉爾德·施利曼指出,貓狗結怨主要在於兩者交流不暢,但根本原因則是緣於長期進化過程中對生存資源的殘酷競爭。

      “貓狗天生是冤家”似乎已成定論,甚至有童話編派貓的不是,說是由於貓的陰險奸詐使狗蒙受不白之冤,從此埋下了仇恨的種子。

      在現實生活中,但凡有貓狗相遇的場面確實都表現得不太美好,兩種動物只要相逢,似乎必定是一場“山雨欲來風滿樓”的緊張氛圍。其實即便是從小生活在同一個屋簷下,兩者也很難融洽相處,不是貓對狗怒目而視,就是狗對貓齜牙狂吠。

      貓狗都有自己的秘密語言,狗的叫聲有170種之多,而貓咪的面部表情卻非常豐富。

      動物學家發現,貓和狗都有自己的“秘密語言”,它們會用身體和叫聲的變化來表達各種意思,狗的叫聲可以分為170種,各種叫聲所表達的意思也各不相同:

      短促而又連續的“汪、汪”聲表示“快來和我玩”;只有一聲“汪”則意味著“開門,我要出去”,或是“我們一起去散步吧”,或是“我餓了,給我一根香腸吃”。

      對於狗來說,肢體語言遠比單純的叫聲所表達的意思要多。當狗搖晃尾巴,或前腿抬起,只用後腿著地時,就意味著它現在非常開心;狗在人面前打滾,表示“你是我的主人,我一切都聽你的”。

      相對於狗的170種叫聲,貓的叫聲可謂單調。

      目前,研究人員只弄清楚了幾種聲音所表達的意思:一聲“喵”表示“你好,我來了”;兩聲“喵”表示“我要吃東西”,或是“開門,放我出去”,或是“快看看我”。

      與狗一樣,貓的肢體語言也很豐富。當它用頭輕揉你的褲腳時,就是在說“我對你很信任,我喜歡你,快來和我玩”;當它用尾巴輕輕打你,則表示“我已經等得不耐煩了,你能不能快點”;當它兩腳來回倒換時,就意味著它現在非常開心。

      南斯拉夫的動物學家們還發現,貓咪更多的語言是用豐富的面部表情來傳達的,它可以用鼻子、面頰、耳朵、前額等不同部位肌肉的動作來表達各種意思。

      此外,貓的瞳孔的放大與收縮也有不同的含義。

      例如,貓咪兩耳下垂到水平線上,瞳孔縮小,這是一種心情憂鬱的表現。貓的鬍鬚也能起到交流的作用,當它的鬍鬚向一個方向伸直時,就是在說“我感覺很好”,或是“我好喜歡你”。

      貓狗結怨主要緣於它們的生活習性與“情感的表達方式”有著巨大的差別,甚至根本相反。

      德國漢堡大學的動物學家哈拉爾德·施利曼認為,貓狗矛盾主要是緣於貓與狗兩種動物的生活習性與“情感的表達方式”有著巨大的差別,甚至根本相反,以至於往往一方善意的舉動卻會被誤解為惡意相向。

      施利曼舉例介紹說,如果一隻貓咪對你豎起尾巴時,表明它正向你示好;而如果一隻狗對你豎起尾巴,則表明它正對你充滿敵意。相類似的,如果貓發出呼哧呼哧的聲音,則是它愜意地向人邀寵,而當狗鼻子喘著粗氣的時候,那你可得躲得遠點,因為它們那是真的發怒了。

      以色列基爾尼特·海依姆動物研究所所長門策爾博士也進行了類似的研究。為了進行實驗,門策爾博士找來了一條名叫“阿比”的西班牙長毛狗和一隻名叫“吉姆”的德國短毛公貓。這一貓一狗都是一歲左右,自生下來便生活在自己的同類中,彼此從未見過面。實驗開始時,它們被關在同一間寬敞的實驗房裡,消除了陌生感並經過一段時間的適應以後,彼此都產生了“要同對方一起玩”的意向。

      但是,接踵而來的是一連串後果嚴重的誤會。阿比為了表達它“一起玩”的意圖,伸出了一隻前爪並起勁地搖動尾巴。這完全是出於狗的傳統習慣。在這裡,伸出狗爪的動作並非是向人搖尾乞憐的舉動,而是狗的一種與生俱來的語言,它的含意是“給我一點兒吃的”或“跟我一道玩玩吧”。可在貓的語言中,它的含意恰恰相反,伸出爪子搖動尾巴的意思是:“滾開!要不我用爪子抓你!”因此,公貓吉姆立刻警覺起來,並做好迎戰準備。半晌,發現長毛狗並沒拿它怎麼樣才算放了心。可能是為了緩和氣氛,它又主動向狗表達了自己的“好意”—————發出了舒適的“呼嚕嚕”的聲音,想主動找阿比玩一玩。但對於狗來說,這卻是一種威脅性語言,等於“別來惹我,否則我就咬你”。這一回是貓的語言的含意與狗的理解大相徑庭了。儘管這一貓一狗有著友好相處的良好願望,卻由於語言的隔閡,一切努力都落空了。

      貓狗上千年曆史的敵對狀態,主要是由於在長期進化過程中迫於對生存資源進行爭奪而造成的殘酷競爭。

      不過,施利曼的理論認為事情遠非如此簡單。他相信貓狗的長期敵對關係,更主要是由於在長期進化過程中迫於對生存資源進行爭奪而造成的殘酷競爭。“實際上,在貓與狗的冤爭背後,遠遠不只是這樣交流誤解的問題。”

      施利曼指出,這首先是一個深刻的、有著上千年曆史的敵對狀態,因此有必要考慮回溯到貓與狗在野生狀態下的生存背景。貓和狗的祖先都是生活在大約6500萬年前的早期食肉動物,但隨後逐漸沿著兩條軌跡開始進化,成為貓科和犬科。

      當時貓和狗並不像今天這個樣子,它們體型相差不大,軀體長,四肢短,上下頜有44顆強而有力的牙齒。貓狗都是專門撲獵小型草食動物的老練殺手,由於它們捕食同樣的獵物,經常因搶食而發生爭鬥。此後,由於狗的進化較快,早在1.5萬年以前,狗就已經成為人類的夥伴,而貓則比狗經歷了更加漫長和艱苦的努力,在大約9000年前才脫離野生世界。正因為此,狗兒較貓兒更有優勢,在各種貓狗大戰中狗總是勝多敗少。

      貓狗這樣宿敵類似的敵對關係,在野生動物中普遍存在。

      施利曼指出,野生動物中有著許多與貓狗宿敵類似的敵對關係。如對於狼或者狐狸以及野貓來說,它們與猞猁之間也有著深仇大恨;對於獅子和豹子而言,當它們狹路相逢時,也常常會出現一番爭鬥。

      他們結冤的原因在於進化過程中,它們不幸形成了有著一些基本相同的口味嗜好,也就是說其捕殺的獵物往往相同,這些野生動物之間因此而出現了簡單且直接的競爭關係。

      “由此而造成的動物敵對狀況,在自然界其實並不少見。”施利曼介紹說,對於自小被在人類家庭中作為寵物飼養的動物而言,它們的敵對狀況會得到改善,但敵意依然深深地埋藏在潛意識中,只是作為一隻寵物的生活習慣壓制了它們雙方的攻擊性。

      施利曼認為動物們“江山易改,本性難移”。他還對年初有訊息說曼谷的某處動物園裡出現了一隻老虎媽媽與一隻小豬寶貝和睦相處的新聞作出了類似的評價:“它們在天性中是存在衝突的。如果母老虎餓急了,或者小豬仔戲耍過頭惹惱了母老虎,母老虎獵殺的天性可能就會重新出現。”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為什麼很多男生不願意費心思追女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