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已經登出哈哈
-
2 # 大意覺迷
晁錯是西漢削藩政策的主導人,他站在中央的立場上提出一系列削弱吳王權力的建議和計劃,被漢景帝採納,變成國策實施。但是漢景帝和吳王劉濞有血緣關係,劉濞擁有吳國的統治權也是來源於劉邦的授予。那麼理論上來說,劉濞與景帝之間的矛盾屬於家事,只因牽涉甚廣而上升為國事。劉濞與景帝之間存在著很深的私怨,因為景帝當太子的時候與劉濞之子劉賢,玩博局時一言不合將其打死。那麼景帝即位之後,也擔心劉濞心懷不滿,所以會同意晁錯的建議。從明面上來看,晁錯像一個挑唆皇帝家族內部事務的小人。所以劉濞也是打著清君側的旗號向中央發難,選擇晁錯作為發難物件,從道義上表明自己的造反並非出於真心謀反,而是小人作祟,這樣也給以後的談判或者奪位之後正當化提供有餘地的說辭。中國先秦以來形成一種代過的懲罰模式,也就是權貴犯錯之後,不去直接處罰權貴本身,而是權貴身邊的人。比如商鞅變法時期,據說太子犯了法,處罰的不是太子,而是他身邊的兩個老師。在這種文化的背景之下,劉濞不會直接攻擊景帝,不會要求景帝下臺,而是轉而要求處決晁錯。這樣晁錯就不得不變為事件中的替罪羊了。景帝也必須做出決策,如果不處決晁錯,劉濞會繼續鬧事,軍事上是否能徹底抵擋吳國叛亂還是個未知數,所以為了緩和劉濞的攻勢,不得不拿晁錯的性命來表明自己解決問題的誠意。所以從權力的角度來說,晁錯死得有點冤,因為他只是提建議,但從事件的複雜性來說,晁錯成為雙方爭鬥的焦點,難逃一死。晁錯的死亡價值在於,他一死,劉濞繼續鬧事就失去了理由。
-
3 # 斜槓小D
削藩事件
早在景帝劉啟身為太子之時晁錯便是劉啟的“小基友”並擔任太子家令一職。兩人在一塊討論時政時晁錯經常激揚文字,指點江山,劉啟就成了晁錯的小迷弟,幾乎對他言聽計從,到劉啟繼位以後更是官居御史大夫(副丞相),仕途上平步青雲。這時候晁錯便向劉啟提出了削藩建議,說:“啟哥,這些諸侯削之反,不削亦反,反正遲早都是要反的,與其等到以後尾大不掉,還不如儘早圖之。”漢景帝也明白藩國對於中央集權的危害性,所以就在好基友的建議下下令削藩,結果削藩令一出就爆發了“吳楚之亂”,此時兩個好基友都慌了。面對吳楚之亂晁錯不僅沒有想出如何應對的策略,反而建議漢景帝殺袁盎,更有甚者,還讓景帝御駕親征,自己坐守京城。身為臣子本應該是將安全留給皇上,自己面對危險,然而晁錯卻把危險留給了皇帝。這一步棋使晁錯的忠打了大大的折扣,難怪諸大臣皆曰可殺。雖然吳楚之亂打著“清君側,誅晁錯”的口號,但是晁錯死後,這個藩國退兵了嗎?也沒有。所以對於晁錯的死漢景帝也應該負一定的責任。
晁錯其人,冷峭刻薄,書生意氣。首先晁錯生性冷峭刻薄,經常在朝堂上得理不饒人,得罪了一大批人,比如申屠嘉、鄆都、袁盎等,而且身為丞相的申屠嘉也是因晁錯而死。其次,作為一個政治家在極力推行削藩時應該要考慮怎麼做,什麼時候做,如果削藩失敗又該怎麼辦。但是書生意氣的晁錯在推行削藩時只有一句“削之反,不削亦反”,並沒有拿出什麼可行性方針,以至於在爆發吳楚之亂時驚慌失措,連下了幾步臭棋,一步步把自己送上了斷頭臺。所以從這一點上來看晁錯死的也並不算冤枉。
畢竟自作的孤獨,從不曾虧待於他,使自己腰斬在市。
-
4 # 斜槓小D
削藩事件
早在景帝劉啟身為太子之時晁錯便是劉啟的“小基友”並擔任太子家令一職。兩人在一塊討論時政時晁錯經常激揚文字,指點江山,劉啟就成了晁錯的小迷弟,幾乎對他言聽計從,到劉啟繼位以後更是官居御史大夫(副丞相),仕途上平步青雲。這時候晁錯便向劉啟提出了削藩建議,說:“啟哥,這些諸侯削之反,不削亦反,反正遲早都是要反的,與其等到以後尾大不掉,還不如儘早圖之。”漢景帝也明白藩國對於中央集權的危害性,所以就在好基友的建議下下令削藩,結果削藩令一出就爆發了“吳楚之亂”,此時兩個好基友都慌了。面對吳楚之亂晁錯不僅沒有想出如何應對的策略,反而建議漢景帝殺袁盎,更有甚者,還讓景帝御駕親征,自己坐守京城。身為臣子本應該是將安全留給皇上,自己面對危險,然而晁錯卻把危險留給了皇帝。這一步棋使晁錯的忠打了大大的折扣,難怪諸大臣皆曰可殺。雖然吳楚之亂打著“清君側,誅晁錯”的口號,但是晁錯死後,這個藩國退兵了嗎?也沒有。所以對於晁錯的死漢景帝也應該負一定的責任。
晁錯其人,冷峭刻薄,書生意氣。首先晁錯生性冷峭刻薄,經常在朝堂上得理不饒人,得罪了一大批人,比如申屠嘉、鄆都、袁盎等,而且身為丞相的申屠嘉也是因晁錯而死。其次,作為一個政治家在極力推行削藩時應該要考慮怎麼做,什麼時候做,如果削藩失敗又該怎麼辦。但是書生意氣的晁錯在推行削藩時只有一句“削之反,不削亦反”,並沒有拿出什麼可行性方針,以至於在爆發吳楚之亂時驚慌失措,連下了幾步臭棋,一步步把自己送上了斷頭臺。所以從這一點上來看晁錯死的也並不算冤枉。
畢竟自作的孤獨,從不曾虧待於他,使自己腰斬在市。
回覆列表
謝謝邀請。他死得冤不冤,仁者見仁智者見智,但是在我看來,他在當時的政治鬥爭中是不得不死。晁錯是皇帝老師,皇帝繼位後重用了他。當時漢有很多諸侯國,他們掌握著地方經濟軍事等權力,嚴重威脅中央,在皇帝的支援下,晁錯成為了削蕃的帶頭大臣。但他犯了一個錯誤,就是太急了,導致各國自危。於是本來就有造反心思的吳王,以清君側的名義鼓動其他六國武裝反抗,獲得了廣泛的同情。一時間,漢朝岌岌可危,於是漢景帝一方便調兵遣將,一方面揮淚斬馬謖,腰斬了晁錯,自己主動清了自己的側,七國沒有罷兵,證明了清君側只是一個謊言,七國就是造反。這樣一來,漢景帝佔了政治上的主動性。所以,晁錯的死是有價值的,皇帝才不管師生情,江山永固才是唯一的追求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