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一個建立了魏國,一個建立了吳國,同樣的事情,卻得到了不同的評價,這是為什麼?
7
回覆列表
  • 1 # 二十一世紀新搜神記

    可是,在桓靈二帝時期,就要你站隊了,一方面是肆意妄為斂財的豪強地主,一方面是代表普通民眾計程車人。豪強地主的勢力已經難以控制,士人被迫害,打擊。

    這就是歷史上有名的“黨錮之禍”。你決定支援哪一邊?

    如果你有正義感的話,當然是支援士人。那麼,與社會上層的黑暗勢力對抗,那是近乎絕望的戰鬥。

    如果你支援權力,投靠豪強的話。沒幾年,以推翻漢帝國為目的的黃巾起義就發生了。被壓迫得活不下去的老百姓以最殘酷的手段反彈。殺豪強,除大姓。天下腥風血雨,祝你好運。

    地方上呆不下去了,到京城過日子。可京城在“十常待”的控制之下,恐怕比地方上更黑暗。依靠控制在手中的皇帝壓迫黎民百姓。你怎麼辦?

    冒死勸諫皇帝吧。可皇帝死了。官員們發起了一場殺宦官運動。宦官倒是殺了個乾乾淨淨,池魚之殃也不少。而皇帝呢?

    立了個小皇帝,但董卓來了,立了個更小的,從那時起,皇帝就是當權者手中的玩具。董卓死了,換了曹操。你要向皇帝表示忠心,還要看曹操的臉色,苦不苦?

    再苦也得忍,不會忍的都被殺了。不過看曹操搞得這樣,乾脆,移民吧,去四川,至少那裡有個姓劉的老大。

    然後曹操死了,曹丕稱帝了。你在四川,以你的好文筆寫了一篇聲討逆賊曹氏的文章,獲得了好評,你的聲望狂漲。可轉過頭來,劉備也稱帝了.....

    算了吧,好歹也姓劉。

    但事情沒完,孫權也稱帝了!!!

    於是你怒不可遏,再寫了一篇聲討孫權的文章,想出版。

    你的希望被駁回。因為蜀國現在要和東吳搞好關係,不能順便攻擊對方的元首。

    媽的,你悲憤的想,這還是漢家天下嗎?

    以上只是個猜想。說下三國亂世,在那年月,生存十分的艱難。如果一個忠於漢朝,本著“漢賊不兩立”的思想的人,在那個年代是很難活下來的。劉備很努力,但他還是失敗了。一次次的清洗 ,一次次的殺戮。華人口呈直線下降趨勢。到了三分歸晉的時候,全華人口竟然只有桓靈二帝時的四分之一。這就註定了文化的大量遺失。

    孫權所以沒被罵,其一,當然是有人所指出的那樣,曹丕稱帝為他分擔了大部分的火力,其二,蜀國與他有盟友關係,肯定不好意思直接開罵。其三,魏國把主要精力放在了蜀國上面,也沒有多厚的臉皮來罵他。魏國計程車子多少對自己投奔新朝的行為有些臉紅的,對罵吳國興趣不是太大。

    其實,罵是肯定有的,但古人的很多東西都難以流傳到現在。魏晉時期是中國古典文物的大量散失時期。由於三國戰亂,以及後來的五胡亂華,很多珍寶和典籍都毀於戰火。就連百練精鋼的鋼鐵在後來傳世的都還不及漢朝的多。一些傳世名作,如《古文尚書》等都在戰火中消失了,罵孫權的文字消失何其正常!

    不是每一份古代文字都能流傳後世的。有時候它的儲存可能性比化石還要小。如果不是《全唐詩》的編成,現代人恐怕看不到幾首唐詩。而《天工開物》如果不是流傳日本,早就絕了本。《尚書》如果不是遇到伏生,也早沒影了.......這些在後世有巨大影響的書籍往往是在很幸運的情況下儲存下來的。

    就以甲骨文的發現為例。如果不是王懿榮偶然看了一下自己的中藥包,搞不好我們現在還說商朝就是一個神話呢。

    因為古代要發表一篇文章並且保留下來實在是太不容易了。在三國時代,沒有印刷術,複製文字的手段只有用手抄。那時紙也不太好,竹簡還在使用。想想那時認字的有多少人?能夠把文章傳下來的可能性有多大?就算高才如諸葛亮,手握重權,為世人知的作品也就《前後出師表》、《隆中對》等寥寥兩三篇而已。而就連《後出師表》也被一些人認為是偽託的,而這些三國的殘存文獻,有誰敢說自己全仔細看過呢?

    現代人瞭解三國,最通常的途徑是《三國演義》,看過《三國志》的已經是鳳毛麟角。其他的資料,恐怕了除非歷史學者,根本不會去了解吧?

    在這情況下,沒聽到幾個罵孫權的不是很正常的一件事嗎?

  • 2 # MSXXCK

    其實樓上的回答都是對的,但是基本上都是一個意思:曹丕竊據的是神器,親手把皇帝趕下了位,而孫權不是,頂多算地方割據勢力做大了。

    我在這裡只做一點補充,那就是東吳稱帝建國的時機。

    前期東吳多少也是有正義性的,沒有幫著曹操打劉備,而且有的時候還和曹操打兩下,人們也就預設他反對曹操了。只不過他是個異姓諸侯,抗曹不積極,基本上只打自衛戰爭,還並沒有喊什麼“匡扶漢室”的政治口號,沒有蜀國那樣的偶像包袱,所以不積極也沒什麼毛病。

    可後來就不一樣了,隨著漢室長時間以來的名存實亡,人們漸漸也就不拿漢朝當回事了,世人逐漸接受了漢朝滅亡的事實。曹丕篡漢之後,人們罵一罵曹丕,充當一下社會主義愛國好青年,也就過了嘴癮了,事實上,漢室是啥?誰還記得?!因此就算孫權向曹丕俯首稱臣,甚至後來稱帝建國,也沒有人說他什麼,大家不過心照不宣罷了。

    但是話又說回來了,為啥要罵?不管是魏國、蜀國還是吳國,誰就正義,誰就邪惡?誰不明白他們都是為了個人利益罷了,都是非正義的“帝國主義”性質的侵略戰爭。誰會去匡扶已經被挾持了幾十年的漢室?大家不過心照不宣罷了。

  • 3 # 求圖55

    原因很簡單,無需引經據典搞得很複雜:

    曹操最出彩,曹操才是三國最有話語權的領軍人物,曹操的出身以及後來的作為,可以說出盡了風頭,他的霸氣能甩孫權幾十條街,如:“寧可我負天下人勿要天下人負我”、“亂世之奸雄,治世之能臣”、“我若稱帝不知天下幾人稱王,幾人稱帝”……出頭的椽子先爛(槍打出頭鳥),排名、捱罵輪也輪不到孫權,曹操以後還有劉備呢,大家都想不起來孫權來了,捱罵同樣也輪不到他!

  • 4 # 蕭武

    這個問題要這樣看。

    罵曹操是基於對漢朝的感情和留戀,不希望漢朝被別人推翻。但是曹操接著董卓玩兒,剪滅群雄,把皇帝當傀儡,漢朝在他手裡變成了婊子的牌坊。

    曹操從他爺爺起,連續三代都是漢朝的臣子,也就是所謂的世食漢祿。這樣的家庭在當時士人觀念中,就應該為漢室盡忠,以復興漢室為己任,而不是去挖漢朝的牆角。

    所以,當時反對曹操算是政治正確。凡是反對曹操的,都是打著誅國賊興漢室的旗號。這也是群雄皆滅之後,劉備和孫權繼續堅持抗曹冠冕堂皇的理由。

    漢高祖劉邦早就確立過漢朝的政治原則,非劉氏不得王,一般的功臣,外戚,宗室也就是封侯而已。曹操公然自封魏公,已經超越了一般宗室的地位。接著又進位為魏王,離皇帝就只差一步了。在他的基礎上,曹丕一繼位魏王就迫不及待的舉行了禪讓儀式,篡漢自立。

    曹丕稱帝之後,劉備才在四川稱帝,而且是繼續打著漢朝的旗號。畢竟劉備一直都是漢室宗親,是有這個資格的。

    孫權就不同了。曹操在世時,在合肥附近長期拉鋸,互有勝負,最後孫權不得不暫時認慫。曹丕稱帝,孫權又稱臣,曹丕給了孫權正式的吳王封號,而且也加九錫,用了曹操生前的禮制。

    但是,孫權眼看著曹丕稱帝,劉備稱帝,都表示很淡定。雖然坐擁江東,卻一直堅持到劉備和曹丕已死,才最後稱帝。

    也就是說,東吳以抗曹興漢的名義立國,在漢朝滅亡之前,孫權沒有稱帝。因為向曹丕稱臣過,所以,曹丕在世的時候一直沒有稱帝。眼看著漢室已經完了,曹操死了,劉備死了,連曹丕都死了,孫權這才稱帝。也沒什麼好罵的了。

    漢朝已完,忠於漢室沒有意義了。給足曹丕和劉備面子,在他們還在世的時候,始終沒有稱帝。既然天下三分已成定局,另外兩家都稱帝了,孫權這才稱帝。這就夠可以了。

  • 5 # 啟風說史

    孫吳沒有被視為亂臣賊子,最主要的原因在於,孫權稱帝及江東建國的合法性,是得到蜀漢政權(他們自稱漢朝法統繼承者)承認的。

    229年,孫權稱帝時,吳蜀聯盟早已恢復。《漢晉春秋》說,“是歲,孫權稱尊號,其群臣以並尊二帝來告。議者成以為交之無益,而名體弗順,宜顯明正義,絕其盟好。”這就是說,孫吳希望蜀漢承認其帝位,孫、劉兩位皇帝在南方平起平坐。當時蜀漢群臣認為和孫吳交往沒什麼好處,應該擺明大漢王朝繼承者的獨尊地位,和孫權絕交。諸葛亮力排眾議,一方面斥責孫權僭位,另一方面則表示應以抗曹大局為重。蜀漢君臣最終決定面對現實,承認孫權帝位,繼續保持兩國盟好。

    蜀漢派衛尉陳震前往祝賀。當時孫權“參分天下”,預先劃分了未來吳蜀滅魏後的國界,“豫、青、徐、幽屬吳,兗、冀、並、涼屬蜀。其司州之土,以函谷關為界”,魏國領土一家一半。兩國在盟約中說,“天降喪亂,皇綱失敘,逆臣乘釁,劫奪國柄……及操子丕,桀逆遺醜,薦作奸同,偷取天位……今日滅睿,禽其徒黨,非漢與吳,將復誰任?夫討惡翦暴,必聲其罪,宜先分裂,奪其土地,使士民之心,各知所歸……自今日漢、吳既盟之後,戮力一心,同討魏賊,救危恤患……”透過這篇措辭精妙的盟約,孫吳獲得和蜀漢平起平坐的地位。兩國目的一致,也就不存在誰是正統,誰是反賊的問題了。

    蜀漢、孫吳兩國此後以“東”“西”互稱,如諸葛亮稱孫權為“東主”、稱孫吳為“東家”。蜀漢如此小心翼翼地處理這種稱謂問題,自然也不會去辱罵孫權和東吳了。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理性討論:陳奕迅出道很早,是因為什麼爆紅成為大眾男神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