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曾園
-
2 # 大臉法語TalentFrance
說起王室用品水銀鏡的變化歷程就必須說一說女性梳妝檯的變化,從梳妝檯皇室大氣到遍及平民,從平民用的銅鏡到水銀鏡的普及,它們的變化同時也反應了中國社會的發展歷程。梳妝檯 | 屬於女子的美好情懷
“開我東閣門,坐我西閣床。脫我戰時袍,著我舊時裳。當窗理雲鬢,對鏡貼花黃。”在讀《木蘭辭》時不明木蘭這樣的奇女子,凱旋歸來第一件事居然是“對鏡貼花黃”?長大後逐漸明白,只要是生為女兒家,總免不了有幾分“濃妝淡抹”的情懷。
畢竟,“愛美之心人皆有之,不侷限於時空地域。”古人愛美程度一點也不輸給現代女性。每一位現代MM的閨房內都少不了一款列滿各式化妝用品的梳妝檯,而在古代女子的閨閣中,也總會有一款精緻優雅的鏡臺。
這種充滿女性特質的傢俱,因春閨怨慢而被賦予詩意色彩,也因其匠心巧思引發我們對神秘的古代生活的無限嚮往。
熟悉詩詞的人對“妝奩”二字想必十分熟悉,這個常出現在詩詞歌賦的意象,幾乎成為了表現閨中生活、幽怨情長的典型參照物。所謂的鏡臺,就是閨房女子妝奩的一部分,是古代女子重要的梳妝用品。
嚴格來說,古代並沒有專門梳妝檯。中國傢俱沒梳妝檯這一品類,只有梳妝匣或鏡臺,它們不是獨立的傢俱,是依附於其它傢俱上的器件。梳妝匣,如小方匣,正面對開兩門,門內裝抽屜數個,面上四面裝圍欄,前方留出豁口,後側欄板內豎三扇至五扇小屏風,邊扇前攏,正中擺放銅鏡。不用時,可將銅鏡收起。小屏風也可以隨時拆下放倒。
據資料顯示,梳妝檯在明代就已出現,不過那時只是大家小姐閨房中的擺設。古典梳妝檯分高低兩種,高者類似專用的桌子,檯面上豎著鏡架,旁設小櫥數個,鏡架中裝一塊大玻璃鏡,又名鏡臺,這在清代中期已很常見。
低鏡臺形體較小,一般放在桌案上使用。鏡臺下面設小抽屜數個,面上裝圍子,常見的還有在臺面後部裝一組小屏風的,三至五扇不等,屏前有活動支架,用以掛鏡,又名“鏡支”。也有的不裝屏風和圍子,而是在臺面之上安一箱蓋,開啟蓋子,支起鏡架,即可使用。
17世紀時,產於歐洲的玻璃鏡,透過海上貿易傳入明末的中國。結合《紅樓夢》與清宮史料可知,玻璃鏡在清初仍是舶來貴物,皇室或達官貴人方能陳設。雍正曾多次諭令在養心殿起居室內、傢俱上安裝玻璃鏡。此時,玻璃仍是天潢貴胄物、不入尋常百姓家。直至乾隆以後,玻璃水銀鏡才大興於市,銅鏡便漸漸退出了梳妝檯。
此梳妝檯用料極其講究,採用泛著古色光澤的紅木,這種材料木質質地優良,堅硬耐用,紋理沉著,美觀大方,並且木材本身就有自身所散發出來的香味,顯得梳妝檯古樸典雅、秀麗動人,在居室空間中亭亭玉立、賞心悅目。
梳妝檯,作為一種裝飾文化,不僅僅是單純地用作梳妝打扮,對鏡觀照,而且在組織空間、美化空間方面起到了良好的效果。古代的梳妝檯以其獨特的造型、功能、照鏡來表現裝飾中多層美感,從本質上也反映了中國文明程度的提高。女性的社會地位越來越高,消費的影響力也越來越大。
梳妝檯就像一首老歌,在每一個流動的音符中都蘊含著深深的韻味。一款美輪美奐的梳妝檯,它不僅能提升臥室的情調,也可給女人帶來一份輕鬆、一份快樂、一份浪漫。
-
3 # 採藥雨霽喜虹見
題主的題目非常有意思,水銀鏡顧名思義,用化學方法把水銀(也就是汞)給塗在玻璃鏡子的背面,當作反射層來達到讓愛美的人們來欣賞自己美麗身姿的目的。
1、水銀鏡的發明與中國緣慳一面您題目中的鏡子鏡框帶有明顯的歐式風格,可見水銀鏡的起源似乎不是來自於我們這個古老的國度。
我們中國幾千年來使用的都是銅鏡,確切地說,是青銅鏡,就是利用工藝配方控制銅錫鉛等化學元素的配比,來使這種青銅合金表面光滑,能夠很好的進行平面反射。不過這種鏡子有很大的問題就是,銅還是生鏽的,尤其是在相對潮溼的環境下,會和水和氧氣、二氧化碳反應(方程式:2Cu+O2+H2O+CO2===Cu2(OH)2CO3)生成銅綠,如下圖所示。因此,青銅鏡在製作磨好鏡面後,還需要勤勞愛美的家庭主婦們時常擦拭,防止過於潮溼,如果生鏽了還得做相關的保養。
說了那麼多中國的青銅鏡,是不是和水銀鏡還是沒關係?答案是否定的。
製作青銅鏡時磨鏡面的研磨粉在西漢以後,就是汞和硒粉調和而成。中國的水銀提取工藝大家也可以從《史記》中司馬遷描寫秦始皇陵墓的描寫中可以看出一斑:“以水銀為百川、江河、大海”。而且現代考古確實探測出秦皇陵墓下面大範圍異常強的汞含量呢!
那麼問題來了,為什麼中國沒有發明出水銀鏡呢?
很明顯,就是因為玻璃的發明未在中國成熟。世界上最早製造出玻璃的是古埃及人,而中國一開始有一段時間還認為玻璃是天然的物品呢。反正就是陰差陽錯,中國的陶瓷技藝無以倫比,而玻璃製造技藝一直處於較低的水平。沒有透明的玻璃,自然工匠們也不會想方設法地在他上面做各種實驗和改良。所以,由於中國水銀和玻璃製造技術的不平衡,水銀鏡這個東西的發明最終與中國無緣,最先被文藝復興後的威尼斯匠人所發明。
2、歐洲水銀鏡的誕生,王室的奢侈品歐洲文藝復興運動使得各種科技及工匠技藝蓬勃的發展,但早在文藝復興之前,玻璃的製造技藝已經非常的發達。而當時威尼斯便是世界上著名的玻璃製造中心。
以下是兩個重要的時間節點。
第一,透明玻璃的誕生,這是在1317年。工匠們在製造彩色玻璃的過程中,不斷地進行各種實驗。這一次,二氧化錳的加入,使得玻璃變得非常清澈,透明玻璃誕生了。
這次實驗非常偉大的地方在於,早就習慣生產、擺弄各種玻璃物品的工匠們終於能把自己的技藝嘗試向那些拿著青銅或銀質手鏡的貴婦小姐非常在乎的鏡子方面大展身手了。於是各種金屬和透明玻璃的結合開始被嘗試,金屬做反射面,透明玻璃則使其金屬固定且透光。
第二個節點,當然是水銀鏡的誕生,這是在1508年。威尼斯的達爾卡羅兄弟先在透明玻璃表面貼上錫箔,再倒水銀。這樣形成的合金完美地解決了前面幾百年都難以解決的金屬和玻璃的難以熔合的問題。這樣形成的錫汞合金能牢牢覆著在透明玻璃表面而不破壞其結構,非常實用。但是這樣的鏡子有兩個致命的缺點,第一製作工藝週期可長達一個月,這決定了它的昂貴价格;第二,水銀有毒。
這樣的鏡子為什麼只能稱之為王室用品呢?
你可以想象這樣的場景,一名帥氣的國王跪在地上,開啟一個小盒子,向要迎娶的王后送上一個小禮物然後說:“親愛的,給您送上一個小禮物,這是一面水銀鏡,我花了15萬的金法郎!”
天哪,即使按照現在的匯率計算方式,這也得至少百萬人民幣左右。為什麼當時的水銀鏡會是價值連城的王室用品?產量的極為稀少,對匠人技藝的要求,還有那些不惜巨資追求時髦的慾望都算是原因之一吧!
當時,這種會這種技術的人員稀缺到什麼程度?由於只有威尼斯匠人會這種技藝,鏡子工場竟被集中到穆拉諾島上,加以嚴加看護!為了防止的就是技藝的洩露、普及然後導致的水銀鏡的價格的下降!
3、飛入尋常百姓家?後來為什麼這樣造價昂貴的物品能走入千家萬戶呢?當然是技術、技術、技術!
1843年,德國科學家利用“銀鏡反應”將硝酸鹽溶液中的銀還原到了玻璃的表面沉積形成了銀鏡。而在20世紀70年年代,在真空中利用鋁的蒸發凝結在玻璃表面形成了鍍鋁的鏡子。此時,鏡子的成本當然進一步降低。時至今天,我們通常所見的銀子背後明晃晃的東西,大多都是這種真空蒸鍍法所生產出來的,背後是鋁金屬,外面應該還刷著防護漆。
但是,請注意無論是銀、鋁或者銅什麼的,都不是水銀!不是汞!因此,嚴格來說,水銀鏡走入了尋常百姓家這種說法對不對呢?還真不好說呢。
唐太宗有云:“夫以銅為鏡,可以正衣冠;以古為鏡,可以知興替。”感謝題主出的這個題目,使我們可以在面對著日常生活中處處可見的鏡子的時候,回顧了身邊這樣常見事物的不一樣的歷史。
也許,明天起來看著鏡子前的自己,我們也會想——如果能帶著這塊鏡子能穿越到1600年就好了,找到王室,獻上寶鏡,只要王后莞爾一笑,那就財富自由啦!
回覆列表
1600年,法蘭西王后美迪奇大婚。皇室收到各地獻來的稀世珍寶,其中以威尼斯國王送的鏡子最受新娘的喜愛,價值高達15萬金法郎。鏡子的發明者、威尼斯(該城長期製作玻璃製品)工匠達爾卡羅兄弟從此名聲大振。他們在1508年研製成功了實用的玻璃鏡子,他們把錫箔貼在玻璃上,然後倒上水銀。玻璃上就形成了一層薄薄的錫與水銀的合金,稱為“錫汞齊”。這種合金能長久平滑貼合在玻璃上,不氧化變色,並能良好反光。但水銀有毒,這是缺點。
此時是中國明朝,雖然難以置信,但已經有能工巧匠能製作這種水銀鏡了。據劉獻廷稱:“昔聞薄子珏曾制一鏡,能返照桅杆鬥中鳥雀,歷歷可數,凡物之在高在深,非有蓋覆者,皆可照見。”這顯然不是銅鏡能達到的水平了。薄子珏所制鏡子,應該是據西洋水銀鏡技術而仿製。由於江蘇工匠仿製西器有一定的經驗和較高的技術,因而與廣東工匠一起被徵人宮中使用。
據《故宮過客》一書介紹:
據清同治二年“養心殿寢宮陳設檔”記載,當時這裡的陳設品共有724件之多。皇帝的臥床有兩張:一張在東梢間,通體鑲嵌玻璃水銀鏡;一張在西梢間,裝有碧紗隔扇。
在床上鑲滿水銀鏡,可見皇家對新技術的喜愛。
德國的化學家尤斯圖斯•馮•李比希男爵發明了使用醛和溴化銀(或者氯化銀)進行銀鏡反應,在玻璃的表面鍍上一層薄薄的銀的技術。李比希男爵發明的銀鏡子不過一開始由於成本問題競爭不過水銀鏡子。一直到1886年水銀鏡子因其毒性被禁止後銀鏡子才開始普及開來。
20世紀後,人類可以在玻璃表面用真空鍍鋁法讓鋁取代銀,具體做法是在高真空度下,鋁汽化後被冷卻凝結在玻璃表面。鏡子這才最終便宜下來,走入了尋常百姓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