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麓風軒
-
2 # 曰新而安
所謂由唐入晉,可謂文人趣味而已。藝術的高下由來難判。崇古是一種很流行的藝術選擇,而晉人的風流和藝術氣質是其他時代所不具備的。脫離時代談藝術追求,其實是毫無意義的!
-
3 # 滑州華安
笑死人了,比方說中國有甲乙二人,甲說去北京應該先去歐洲再到非洲轉機從日本坐飛機過去,乙說不對,應該坐船到達南美洲然後隨移民大軍偷渡到美國再坐飛機飛到北京,多麼荒謬啊!終於明白古人為什麼能寫出守株待兔,拔苗助長,掩耳盜鈴等等寓言故事了,都是來源於生活啊。
-
4 # 張偉評論
書法藝術和中國的其他傳統藝術有所不同,因為它一開始就是高峰,四大書體真草隸篆中,篆書產生春秋戰國和秦,隸書產生於秦末和漢代,楷書產生於魏晉,行書伴隨晉楷出現,草書裡面章草伴隨隸書,小草伴隨晉楷,所以晉代特別是東晉時期是楷書、行書、草書的成熟時期,並且在以二王為代表計程車大夫階層知識分子的強力推動下達到頂峰。在這一時期名家名作湧現,天下第一行書的《蘭亭序》就出現在這一時期。
晉以後,進入南北朝時期,社會動盪,戰亂不斷,在藝術上沒什麼建樹,直到隋唐進入大一統時期,書法再一次進入繁盛期,初唐虞、歐、褚、薛 ,中後期顏筋柳骨,出現不少名作,由於唐代人重法度的特點,這一時期楷書得到大發展,進入鼎盛期。但是從書法史上看,唐代尚法,字寫的比較嚴謹拘束,缺少趣味,而唐以後的書法是宋尚意,明尚態,清尚樸,與唐不同。唐楷變成蒙學規範文字學習的基礎功課,其藝術性日漸衰退,從書法藝術的角度只學唐楷是不夠的,取法乎上,找其源頭應該回到二王時代,後世的宋四家、趙孟頫、董其昌、王鐸、沈尹默、林散之等大家無不是從唐入晉直追二王,這樣才能推陳出新,創出自己的獨特風格。
圖片引自網路。
-
5 # 翰墨書道
學習任何學問和知識都是由淺入深,由易至難,由表及裡,由近及遠的,學習書法或藝術同樣難以脫離這個基本框架。我們知道,書法史上有兩個非常凸現的階段,就是晉唐,晉人以自然之美為最,達到了後來者難以超越了藝術水平,具體書法家以王羲之為代表,以至於後來者不得不去探索別的新方向,但始終難以脫離其範圍,基於此,唐代的書法家們與當時也發現了這個問題,於是形成了唐代“尚法”的整體格局,以至於這“法”又嚴重影響唐以後的數千年,因其法度的森嚴與完備,後來者只能在此基礎或基調的建立自己一個時代的書法大廈。
雖然晉人書法達到了後人難以企及的高度,但遺留下來的作品,墨跡幾乎沒有,多為臨摹刻本,且晉法直接傳承的是古法是篆隸簡櫝基礎上的古法,與我們現代的各種條件環境相對遙遠。而唐代的書法不同,可以說是書法歷史上唐以前書法藝術的提煉概括,且距離晉人相對較近,可以說直接取法晉人,能夠直接目睹臨摹晉人法帖,《蘭亭序》就是最好的列子。再就是唐代以傳承晉人書法並形成以尚法為代表的書法經典作家的作品相對豐富,甚至有墨跡傳世,並且在晉人的書法藝術基礎上形成了高度成熟的書法理論和技法知識體系,如孫過庭的《書譜》等。因此由唐入晉要比由晉至唐更容易入門。實際上對書法有一定研究者都會發現這樣一個現象,學今人比學古人更易於進步,不過要想學習書法的法,學今不如學古,因為今人之法皆源於古。
回覆列表
學習書法為啥要由唐入晉?我的理解有二。其一,唐人尚法,晉人尚韻,由法入韻,更上層樓;其二,晉人筆法在唐朝,這是個學書法的“小秘密”。1、唐人尚法,晉人尚韻,由法入韻,更上層樓;
書法發展到唐朝,形成高度規範嚴密、法度森嚴的“尚法”書風,唐代出現了一大批尚法的書法家,虞世南、褚遂良、歐陽詢、顏真卿、柳公權等書法大家的楷書成為一座座高峰,是後人取法學書的博大寶藏。
因為有法可依,所以向唐人學書法比較容易,不是信馬由韁。學好了規則法度以後,我們的書法只能說規範、標準,但是還缺少風格、缺乏韻味,這就得由唐入晉,向二王學習,向鍾繇等人學習,向更深奧的殿堂邁進。
2、晉人筆法在唐朝“二王筆法”或“魏晉筆法”,由於年代久遠,很多已經難以找尋真跡。比如王羲之的《蘭亭序》已經沒有真跡了,王羲之的很多法帖也是以碑刻的形式留存下來,《聖教序》也是後人集王羲之的字然後刻在碑上。冷冰冰的碑刻基本看不出筆法,今人要直接學習到晉人的筆法是很困難的。
但是王羲之筆法的傳承到唐代有著清晰的脈絡,比如在褚遂良的楷書、孫過庭的《書譜》,甚至早一點(南朝)的王羲之七世孫智永的《千字文》裡面有大量的二王筆法,那麼我們就從這些法帖入手學習晉人筆法,由此上溯晉人,追慕其書法風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