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逗號人生軌跡

    古代的江南吳越之地大概相當於中國現在的長江中下游地區,自兩晉南北朝時期開始,經濟開始大步追趕上北方,並在北宋末期,完全超越北方,成為了中國經濟的重心。以史觀今,如何在下一個歷史階段繼續保持經濟繁榮,我們不妨從歷史中找尋答案和思路。

    穩定的社會環境是江南經濟繁榮的基礎條件。

    自三國時期到兩晉南北朝,連年的戰爭導致北方社會持續動盪,生靈塗炭。相對於北方來說,江南地區大多都是未開發的不毛之地,社會較為穩定,戰爭的陰影沒有完全籠罩在這一區域。於是越來越多的北方中原人開始一路向南遷移至長江下游的太湖流域進行耕作,穩定的社會條件讓大多數人可以專心發展經濟。尤其到了南朝時期,由於朝廷在此建都,江南成為了政治中心,創造了更加穩固的社會環境,經濟發展的外在條件得到進一步的鞏固。即使到了後來的宋朝和明清社會,雖然社會也有過動盪,但江南之地卻一直保持了相對的社會穩定。

    大量人才的流入是江南經濟繁榮的關鍵因素。

    隨著人口的大量流入,給江南地區帶來的不僅僅是數量龐大的勞動力,更帶來了先進的生產力。這批南下的人口中,不少都是當時的社會精英,他們不僅能夠吃苦耐勞,而且擁有當時中國最先進的農業和手工業技術。比如,當時的人民不僅在江南地區用先進的技術種植小麥等北方傳統作物,還結合江南的實際,發明了稻麥複種,使畝產量大幅提升,以致有了“蘇湖熟,天下足”的美譽。此外,富餘的勞動力進入社會,開展商業貿易,從事手工業,使南方經濟社會得到了突飛猛進的發展。由於江南的富足,教育得到了長足的發展,人民整體素質逐步提高,蘇杭一帶人才輩出,反過來促進了經濟社會的發展,形成了良性的迴圈。

    政府的政策推動是江南經濟繁榮的外在動力。

    經濟重心南移至南方後,每個朝代的統治者都把江南地區看成是國家的“錢袋子”,也特別重視江南經濟的發展。由於人口增多,朝廷鼓勵人民開墾荒地,於是“圍湖造田、墾殖海塗”成為一時的風氣。同時,在國家的鼓勵下大力種植棉花等經濟作物,紡織技術得到了飛速發展。為了促進商業的發展,朝廷開通了漕運和海運,不僅推動了造船技術的發展,而且讓商品流通變得更加順暢。多種因素的疊加,直接導致了資本主義在中國的萌芽。

    因地制宜的特色經濟是江南經濟繁榮的具體標誌。

    在江南地區,至今有許多地方保留了各自的特色經濟。最典型的當屬古代湖州地區,比如湖州盛產的毛筆,被當時的文人稱為“筆中之冠”,《湖州府志》記載:“元時馮慶科、陸文寶制筆,其鄉習而精之,故湖筆名於世。”同時,湖州也有“絲綢之府”的美譽,當地的絲綢不僅進貢宮廷享用,而且出口到西方世界,名揚天下。

    因此縱觀歷史的程序,江南地區能夠繁榮至今,不僅有著深厚的歷史積累,也有其一直保留的良好沿襲。通過歷史,我們也可以探尋一些江南地區在下個階段繼續繁榮的啟示:

    一是保持社會的穩定,為經濟發展創造良好的外在條件。二是大力引進人才,為經濟發展奠定人才基礎。三是加大政府的扶持力度,為經濟發展持續注入活力。四是注重培植特色經濟,鼓勵創新發展。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榆中為什麼叫榆中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