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六子134443005
-
2 # 雲暮兮澤
詔書通例,正史史書上引的詔,通常是不體現落款的,而且開頭就是“詔曰”兩個字,從秦至清,都是這樣的。所以給我的感覺就是單從正史史書上看詔書並無一定通例。現在我《四庫全書》的語料庫壞掉了,也沒時間修,也沒法搜出一個詔書原文來比對。看了維基上說些像什麼“鹹使聞之”什麼的,確實有這樣收尾的,但也不一定,多數還是把話說完了(經常是說這樣做了以後就會多麼多麼好,正好就是很好聽的吉利話)就完了,不知是史書體例混亂,多數時候刪掉了開頭結尾,但也有的忘了刪;還是皇上寫文章,包括替皇上寫文章,根本不用考慮什麼必須得怎麼開頭怎麼結尾的問題。這個我也不敢確定。這個大概得學歷史的,最好是學博物館學一類的相關專業的,真的見過傳世的詔書的,來給個比較可靠的結論了。
西周
詔書在西周時分為“誥命”和“敕命”兩種,原是一種訓誡勉勵的文告。
秦漢
秦始皇於前221年一統天下後,自以為功績勝過以往三皇五帝,於是定名號為皇帝,自稱為“朕”,命為“制”,令為“詔”。秦亡後,漢朝繼起,基本上承襲了秦朝的制度。而其中詔旨的寫作格式,漢代的開頭大多是“某年某月某日,某某皇帝”。東漢蔡邕在《獨斷》中有這麼一段論述:“秦承週末,為漢驅除,自以德兼三皇,功包五帝,故並以為號。漢高祖受命,功德宜之,因而不改也……漢天子正號曰皇帝,自稱曰朕,臣民稱之曰陛下。其言曰制、詔,史官記事曰上。車馬衣服器械百物曰乘輿。所在曰行在,所居曰禁中,後曰省中。印曰璽。所至曰幸,所進曰御。其命令一曰策書,二曰制書,三曰詔書,四曰戒書。”
魏晉南北朝
魏晉南北朝時的詔令與漢代相仿,但皇帝即位詔書中多有“應天順時,受茲明命”一語。重要原因大概是當時朝代更替頻繁,每幾十年便更替一次,使皇帝都強調其統治乃天意,他人不得違天。
隋唐
唐代詔令分為冊書、制書、慰勞制書、發日敕、敕旨、論事敕書、敕牒七種形式,一般由中書省起草,門下省稽核頒行,其中有嚴格規定:“凡制敕宣行,大事則稱揚德澤,褒美功業,復奏而施行之。小事則署而頒之。”(《唐六典》卷8門下省“事中”條)。所以在頒行的制書之首往往是“門下”兩字,如《肅宗命皇太子監國制》開頭就是“門下,天下之本……”。而天命所歸的話往往見於皇帝的即位詔令中,與魏晉南北朝時略同。而西周時的“誥命”與“敕命”在此時專指帝王授官、封贈的命令。
宋
宋代的詔令雖繼承唐代,但有所變化。宋代皇帝的詔令,不論事情大小,“非經二府者,不得施行”,但此處二府係指中書門下和樞密院。詔令起草工作都是由中書門下議,學士為之,故許多重要詔令開頭與唐代一樣,都是“門下”二字。如《宋大詔令集》所載從宋太祖到宋徽宗八位皇帝的即位赦文均以門下置於篇首,同時,《宋大詔令集》中所存的詔令中,以“朕紹膺駿命”或“朕膺昊天之眷命”開頭的亦佔有相當比例。
元
元代以蒙古語為國語,故以“國語訓敕者曰聖旨,史臣代言者曰詔書”。蒙文和漢文詔書開頭都使用“長生天氣力裡,大福廕護助裡,皇帝聖旨”的套語。其中“長生天氣力裡,大福廕護助裡”是蒙文,意為“天眷命”。
明
明代加強中央集權,對於“天命”之說亦廣加利用。餘繼登《典故紀聞》卷一記載,太祖嘗言:“見人言動皆奉天而行,非敢自專也。”因而其詔書的開頭就是奉天承運。
另外,明朝規定親王、群臣上表箋,都得有“天眷命,統馭萬方”或是“天受命,君師宇內”等字樣,節日朝賀須用“天永昌”,皇帝郊祀稱自己為“嗣天子臣”,其使用的音樂頭一句就是“荷蒙天地兮,君主華夷”、皇帝結婚的納采制詞首句也是“朕承天序”,皇帝的寶璽則有“皇帝奉天之寶,奉天承運大明天子寶”字樣等等,都認為明朝政權的統治出自天意。此時也形成了非常完備的誥封制度,一至五品官員授以誥命,六至九品授以敕命,夫人從夫品級,故世有“誥命夫人”之說。
而對於民間的祭拜天地行為則視為褻瀆神明,須杖七十,真似“只許州官放火,不許百姓點燈”。
清
清承明制,其詔書多以“奉天承運皇帝詔曰”開頭,中間為主文,結尾則以“佈告天下,鹹使聞知”、“佈告中外,鹹使聞知”為多。詔書以外,清代還有制辭(即制書)。其開頭一般是“奉天承運,皇帝制曰”云云。
清代詔書多用大幅染黃紙書寫製成。所謂染黃紙,是將紙放入黃柏樹汁浸染至滅白為止,以達到防蟲滅菌的效果。詔書紙高約八九十釐米,橫寬視文字內容長短而定,長者可達五六米,表裡二層成長卷式樣,雖大卻十分堅固,不容易破損。
詔書文字為墨筆楷書,均為滿漢合壁,漢文位於右方,豎行往左書寫;滿文位於左方,豎行往右書寫,多用朱圈句讀,與一般文書不加標點不同。紙張接縫處正面正中位置蓋有騎縫印,印用“皇帝之寶”,正文之後另起一行偏上位置書寫年號及年月日期,並騎年蓋月鈴用“皇帝之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