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胖關vlog

    大家好,我是喜歡先秦史的胖關。趙國沒有一統天下的最主要原因是趙武靈王的死和胡服騎射的終結。

    內憂外患,胡服騎射勢在必行

    趙武靈王選擇了胡服騎射一方面是由於趙國的地理位置不佔優勢,北方有胡人,西邊有變法崛起的強秦,時不時衝過來狂揍一頓趙國,東邊有燕國和中山國,聯合起來攻打趙國,趙國的處境也是非常不堪,岌岌可危。

    另一方面,中原各國的爭霸處在一種膠著狀態,不分你我,趙武靈王選擇在趙國以北開疆拓土,與胡人一爭高下,再圖中原。

    胡服騎射不簡單

    胡服騎射看起來趙國全民脫掉寬袖長袍,換上胡人的短袖長褲,學習胡人騎馬射箭,組建趙國的騎兵。

    其實胡服騎射的真正內涵是趙國禮制問題,歷代中原王朝對胡人和狄戎都投以鄙夷和不齒態度,認為非我族類,粗鄙不堪,根本不入流,學習就更大跌眼睛了,也顯示了趙武靈王的膽大和魄力。

    胡服騎射脫離華夏文明圈

    趙國長期處於華夏文明生態圈中,如今要脫離華夏文明圈,竟然要和異類人稱兄道弟,簡直是有辱我華夏文明,與我華夏人為敵。

    遺憾的是趙武靈王作為一個政治權利中心的君主,沒有意識到這一點,但是公子成(趙武靈王的叔叔)清醒地意思到胡服騎射將會給趙國帶來滅頂之災,他也是胡服騎射的保守派和反對派,聯合趙惠文王發動了沙丘宮之亂,趙武靈王被餓死在那裡,保守派取得勝利。

    我們大膽猜想如果趙武靈王不死,繼續推行胡服騎射,分而治之,可能趙國早就被國際聯合絞殺。

    我們看到趙武靈王死後,史書上也沒說對公子成和趙何進行清算和揭露,也不一定是保守派勝利就是開歷史倒車了。

    所以趙武靈王的死也就是胡服騎射的終結,至少趙國還存在了幾百年,更別說再一統天下了。

  • 2 # 老K世界觀

    因為胡服騎射只是軍事層面上的改革,它確實使趙國軍力迅速強大。

    但是,趙國的改革僅僅停留在軍事層面,並沒有像秦國的商鞅變法一樣深入而徹底地從政治、社會、法制上進行改革。商鞅變法使秦國的綜合國力迅速增強,進而傳遞至軍事層面使秦軍的戰力迅速提升而戰無不勝。

    趙國的軍力雖強,但是國力不及,特別是糧食生產方面,無法支援軍隊進行曠日持久的征戰。可以把趙國比喻成一個穿著精良鎧甲、手拿精鋼武器、騎著千里馬而身無分文的窮人,其能輝煌一時,但卻註定不能持久。

    個人覺得趙國有點類似現代的蘇聯。30年代蘇聯利用西方國家的衰退迅速發展了重工業,並在二戰中打造了一隻強大的軍隊,軍力幾乎可以稱雄於世界。但是蘇聯除了軍事工業和重工業,其他方面一塌糊塗,特別是糧食生產不足,長期需要進口,很容易受制於人,其結局和趙國一樣,只能輝煌一時,註定不能持久的。

  • 3 # 明月86906

    趙武靈王的胡服騎射很有魄力,可惜只有一代而終,接班人選錯導致改革夭折,之後昏庸之君頻出,把個戰國第二強國很快就折騰完了,相比秦國,殺鞅而奉其法,國策連續目標一致,有為之君拔擢名將名臣,乃一天下!

  • 4 # 微史春秋

    應該說,經過“胡服騎射”改革的趙國,成為七雄除秦國外國力最強的國家。

    趙武靈王透過胡服騎射,國力大增,在對付中山國、樓煩等少數民族方面取得絕對優勢,即便趙武靈王因政變而是,趙國總體國力也沒有因此滑坡多少,成為當時戰國兩大頂尖強國。但趙國為何沒有能夠統一天下,我覺得趙國的地理位置是個很重要的原因。

    趙國的地理位置不利。

    趙國身邊強鄰太多,秦國、魏國、齊國、燕國,胡服騎射後,中山國等少數民族的危險雖被解除,但強大的匈奴直到趙國滅亡都是巨大危險。

    不說少數民族,單是秦國、魏國、齊國、燕國等直接與趙國接壤的強鄰就夠趙國受的了,這使得趙國在對一國開展軍事行動很容易遭受腹背受敵的困境,會陷入兩線、三線作戰之中。

    比如,趙國對魏國動武,魏國很容易挑動後方的燕國、齊國甚至秦國對趙國進行滋擾乃至是聯合行動。

    很明顯,趙國遠沒有強大同時也多過作戰的地步,打不贏多戰線的戰爭。

    同時,這樣的地理位置也使得趙國無法開展較好的外交行為和外交政策。因為秦國、魏國、齊國、燕國都是趙國的死敵,在趙國分立出來之後,他們就是趙國生存的巨大危險。

    趙武靈王的父親趙肅侯在位時期,趙肅侯就連年與秦國、魏國、齊國、燕國交戰,為趙國打下了生存空間,更是多次打擊魏國,使魏國的霸業遭到嚴重打擊,這些都是在戰爭中接下的大仇,很難解除。

    趙國的位置使它不能向秦國那樣盡情施展“遠交近攻”的外交手段,各個擊破。

    趙國的這種困境在長平之戰後的邯鄲之戰也可體現出來。

    魏王根本願意救援趙國,最終因為“信陵君竊符”才調動魏軍救援。

    楚國因為趙國的反覆請求才答應救援。

    齊國因為趙國參與五國伐齊之事耿耿於懷,對五國的生死不聞不問。

    燕國就更不用說了,邯鄲之戰借趙國衰落乘機攻趙的。

    雖然在長平之戰和邯鄲之戰後,趙國衰落,秦國獨大,趙國與另外幾國關係改善,但是趙國與他們之間的隔閡並沒有消除。

    趙國與秦、齊、燕等國利益糾葛太深,難以各個擊破,進而圖謀霸業,更不用說統一天下了。

    與六國糾纏已經讓趙國疲憊不堪,而在趙國的北方還有一個強大的匈奴,時刻虎視眈眈,牽制了趙國大量的有生力量。

  • 5 # 狐筆春秋

    不得不說“胡服騎射”一度使趙國成為最有可能統一天下的諸侯,如果不是“沙丘之變”中趙武靈王英年早逝,戰國格局必將有翻天覆地之變,而後來的“長平之戰”更使趙國元氣大傷,從此退出統一的歷史舞臺。

    一:胡服騎射——拓地千里,將國土連成一片

    三家分晉之初,趙國的處境就非常尷尬,因為特殊的地勢環境,堂堂趙國被魏國和太行山生生割裂成三個版塊——晉陽、邯鄲以及代郡。為了實現國土的統一,凝聚國力,歷代趙君可謂是殫精竭慮、費盡心思,但卻始終未能如願。

    公元前302年,備受中原大國欺凌、屢遭周邊小國蔑視、北方遊牧民族侵擾的趙武靈王終於決定變法圖強。頒佈“胡服騎射”法令,改革政治制度和軍事制度。經過數年的勵精圖治,趙國實力大盛,開始了對外擴張的道路。

    透過一系列的軍事活動,趙國擊潰匈奴,設立雲中、九原兩郡,而後又在陰山一代修築長城以備胡虜;前296年,更是一口吞下中山國,強勢貫通趙國全境,使原本分裂的國土歸於一統。

    總計趙武靈王在位期間,趙國南征北戰,先後拓地達數千裡,一舉成為中原強國,其國力之強悍、軍隊之善戰一度具備了統一天下的實力。

    只可惜後來兄弟不和、父子不親,導致“沙丘之變”一代雄主就此湮沒,一路疾馳的趙國戰車開始晃晃悠悠。

    二:長平之戰後——霸王夢空,自此自保尚且不足

    公元前270年,透過“商鞅變法”而迅速崛起的秦國在範睢“遠交近攻”戰略的指導之下,制定“攻魏圖韓”的軍事部署,對魏國展開猛烈的攻擊。

    公元前262年,在經過八年苦戰之後,秦國終於佔領南韓野王之地,將南韓上黨郡撕裂開來,南韓國君不得不將上黨郡拱手相讓,以求秦退兵回師。奈何上黨郡守不願降秦,並且搞起了禍水東引的計量。私下與趙國接洽。商量歸降事宜。

    鼠目寸光的趙國君臣欣然接受,眼見自己費盡心力到最後卻連口湯都喝不上的秦國,懷揣著滔天怒火在長平之地跟趙國擺開戰局,秦趙兩國的爭霸戰自此打響。

    深明此戰重要性的秦趙兩國皆傾其所有的動員全國,發誓要在長平之地決出雌雄。求勝心切而又目光侷促的趙孝成王聽信謠言,撤廉頗而換趙括。終於一敗塗地,黯然出局,再無爭霸天下統一四海的能力和機會。

    所謂“趁你病,要你命”先前震懾於趙軍而敢怒不敢言的諸侯紛紛率兵來戰,一時間,風光無限的趙國四面受敵,情勢岌岌可危。

    三:地處中原——四戰之地,縱深不足,糧草難繼

    由晉國演變而來的韓、趙、魏三國,雖然都名列七雄,但其地理位置實在不容樂觀,率先改革的魏國和趙國一樣都曾雄霸一時,但因為決策和地理環境的問題很快就衰弱下去,不僅如此,趙國還沒有足夠的縱深、也沒有事宜耕種的土地為國家財政提供源源不斷的糧草。所以,就整體而言,趙國雖有雄強善戰的軍隊,但其綜合國力實在不足以和秦國比長較短。而至於三晉之中南韓則更慘,雖是堂堂諸侯卻始終被動挨打,連崛起的機會都不曾有過,早早的就成了秦國的打手急先鋒。

    天時不如地利,在戰國之世,好的地理位置何其重要,後來秦國之所以能夠一統天下,很關鍵的一點就在於其擁有富甲天下,俗稱天府的巴蜀之地,以及輕剽善戰、悍不畏死的老秦百姓。再加上可謂天險的崤山、函谷關。這種三面環山,一面絕關,可進可退的地勢之利,使堂堂秦王朝雖有昏君逆臣也可以高枕無憂,無所畏懼。

    四:趙之亡,固非戰之罪也

    趙國的滅亡,固然有統治不利、決策失誤的問題存在,但究其根本而言,還是由其特殊的地理位置所決定的。當然,這也是利弊相存的,在不能集中傾國之力的同時,實際上也是把雞蛋分開藏的意思。

    但“瘦子的駱駝比馬大”,“長平之戰”後一心想著趁火打劫的燕國最終還是折戟沉沙,慘敗於趙人之手。

    所以,我始終認為,趙之亡,固非戰之罪也。而是因為天時不如地利罷了~

  • 6 # 孤舟釣江雪

    首先,統一天下是一件非常困難的事情,不是僅靠變法就可以實現了。

    拿秦國來說,從商鞅變法到統一六國,經過了117年,其中七代國君,沒有一個是昏君,且每一個國君的決策都非常正確。比如秦孝公時期多回了河西之地,秦惠文王拿下了蜀中,親昭襄王時期滅掉了義渠等。以上可以看出,秦國從秦孝公到在秦昭王前期,除了奪取河西之地,很少出函谷關,而是往南、往西北發展,等實力強大了,才開始蠶食六國,而其中外交政策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趙國呢?除了趙武靈王和趙惠文王外,其餘國君都不怎麼行,多次上秦國的當,比如殺李牧、換廉頗等。另外,我覺得趙國的決策出了問題,不應該往南發展,去對付齊國和魏國,更不要去惹秦國。而是往北發展,逐漸蠶食掉燕國(燕國是戰國七雄最弱的),拿下燕國,不僅大大提升國力,還可以杜絕後患,免得腹背受敵。

    但趙國卻沒有去對付燕國,反而去惹齊國、魏國和秦國,以致難以韜光養晦、擴大實力,最終當然很難統一六國了。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80-150平的小別墅很實用,為什麼有些開發商不願意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