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小樹談史
-
2 # 秉燭讀春秋
諸葛亮平定南中叛亂過程中,對南中豪強首領孟獲採取的攻心戰策略,就是馬謖在丞相出征前提出來的。
他對丞相諸葛亮說:“此戰宜攻心為上,攻城為下”。殺掉孟獲容易,但不是目的,咱們的目的是徹底地消除南中少數民族的反叛心理。
他的建議確實不錯,諸葛亮透過七擒七縱孟獲,徹底征服了孟獲,從而穩定了南中的局勢。使它成為了蜀國強有力的後盾。由此看來,馬謖並非徒有虛名。
說到街亭之失,主要責任還是馬謖,次要的是孔明用人之失,這在揮淚斬了馬謖後,丞相諸葛亮自貶三級,也做出了檢討和自我懲罰。
雖然馬謖理論知識很豐富,有時孔明都辯論不過馬謖,可是要打好戰役又是另一碼事了。秦國趙括就是榜樣,紙上談兵這句成語就是由他而起。
街亭雖小,但是地理位置相當重要,馬謖一開始就敗了,因為他驕傲自大,不用經驗豐富的孔明之計,反其道而行之,目的無非就是向恩師孔明挑戰,也是想表現自己,想一戰成名,這又犯了兵家大忌,“急功近利浮躁的之大忌”。
馬謖失街亭有實戰經驗不足的地方,更有臨敵不能發揮的地方,只憑書本知識就能打勝仗,也太低估戰爭的殘酷了。
馬謖書生之氣太重,說實話,馬謖做個參謀還可以,讓他領兵打仗做先鋒有點勉強。
綜上,馬謖可以為諸葛亮出謀劃策沒問題,至於領兵制敵只能呵呵……。
-
3 # 自由的鷹28185386
攻心為上攻城為下,倒是適合平定南蠻。但是此計策反過來看就是不打少打,等於諸葛亮馬謖出道以來,就和南蠻打過仗,還是攻心為上!這樣兩位有智之士,其實都是紙上談兵高於實戰經驗和能力!諸葛亮隆中對時就以為有了匡扶漢室的旗號,佔據西川荊州後北伐會得到魏國境內人民的支援,實際上要收復中原,攻心是拿不下的!漢室自靈帝以來已經喪失很多人心,不然也沒有黃巾暴動!可見諸葛亮對於時勢的判斷不準確,戰術更有問題?至於馬謖,還有什麼討論價值,一個言過其實的書生,去面對身經百戰的五子良將,只是因為是諸葛亮的心腹就重用,能有什麼好結果?
-
4 # 鋼鐵俠丸加多丸
攻心為上說的是戰略問題 駐守街亭卻是戰術問題 馬謖實戰經驗不足 此役之前並沒有單獨領兵的案例 東吳陸遜雖然也是書生拜將 但是此人有平定山越的功績在前 只能說孔明忽略了馬謖這一點
還有可能是孔明新收姜維 欲以衣缽相授 馬謖估計想展示自己的能力 讓老師看看自己並不比姜維差 故此一意孤行導致戰敗 戰敗後知道闖了大禍 才自縛軍前一心求死
-
5 # 亞徹
馬謖是一個謀士,所給出的戰略計劃也必須經過把關才可以用。
但是,並不是軍師或者參謀的水平。常說張良運籌帷幄,不僅僅是戰略的正確與否,還要落地的計劃,而執行落地的計劃要依靠將軍。
反觀馬謖,缺乏落地的能力,也缺乏執行的能力。
所以劉備才說:吾觀此人,不可大用。
-
6 # 隨風丶巽
打仗不是一個人的事,懂兵法也要應時而適,關鍵還要看臨陣指揮的經驗!帥統籌兼顧,將隨機應變,軍師出謀劃策!各司其職才有可能打贏一場戰爭!法正,郭嘉就比較聰明只出出主意,從不獨自帶兵!如果馬謖也就在諸葛亮身邊出出主意,成就估計也不會比他們差吧!
-
7 # 靈臺主人
據說先主劉備在白帝城病危,孔明從成都趕來進見,先主見馬謖在旁,於是先令馬謖退出,對孔明言:“丞相觀馬謖之才如何?”,孔明對言:“亦當世之英才”,先主言:“不然,朕觀此人,言過其實,不可大用,丞相宜深察之。”而早初在荊州一帶,便有傳言:“馬氏五常,白眉最良”,可見馬謖是遠不及其兄馬良的。而後來也正應了劉備那句“不可大用”的話,首次委以重任便有街亭之失,導致孔明在大好形勢之下不得不退兵,致使早初的智取三城、罵死王朗、大破羌兵等,前面眾人無數次的苦戰之功盡棄於一旦。
然而,馬謖真是不學無術,真的毫無所能嗎?顯然未必,反而恰恰是聰明過人,是自幼飽讀兵書的。但也最終壞就壞在他的飽讀兵書上,這其實也就是大多數讀書人、甚至是所有讀書人的通病:“坐論則是,起用則非,讀書雖多,致用則誤。”而書中的“憑高視下,勢如破竹”也並沒有應驗,置之死地而以後也真成死路了。但書中這些話真的錯了嗎?顯然不是,如黃忠屯兵山上就曾大敗夏侯淵,項羽破釜沉舟也能大破秦軍。所以最主要的原因還是馬謖本非勇將,上陣交鋒斬將殺敵非其所長,如能像趙雲一般身先士猝、所向無敵的話,魏兵也是萬萬不容易圍住山的。書生誤國也大抵如此,兵法雲:“知己知彼,百戰百勝”,而馬謖當時既不知彼,亦不知己,既輕敵又太過自負,自大驕狂之極,安能不敗。
然馬謖早初在平蠻時,所獻的“攻城為下,攻心為上”,也是深得孔明之心,同時也是深得一勞永逸的制蠻精要。再有在孔明首次伐魏之前,所獻的反間計,也成功的使司馬懿被罷免,不然蜀軍也不會進展的那麼順利,此時的馬謖可說是居功不小,當真是成也蕭何,敗也蕭何!由此可見馬謖也並不是沒有真才實學,但劉備為何會說他是“言過其實,不可大用”呢?這大概就是一個人與生俱來的胸襟、氣度所決定的吧,正如金庸在《射鵰英雄傳》中所說的,王重陽認為老頑童武功始終練不到決定境界,是因為胸襟、氣度、見識不足,更沒有救世濟人的胸懷。而馬謖最終的失敗大概也是如此吧,在那兩條計策得到孔明的讚許後,就變的驕狂自大不可一世了,如他剛到街亭時,先是說:“丞相何故多心?”,再是說:“丞相諸事尚問於我。”顯然此時已狂妄到將孔明也不太放在眼中的地步了。
後來馬謖被斬時也只有三十九歲,而少年人的輕狂無知也是在所難免,是幾乎所有人的通病,能像孔明那般二十七雖出山的不世出奇才,也是千古一人而已。而紙上談兵也足為後世之戒,因為在紙上談往往可以不計後果,可以很輕率的來,但現實就大大的不同了,所謂兵者兇器,不得已而用之,孫子云:“兵者,國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早在戰國時趙括之母曾預知其子必敗,便是因為其子好言兵而又太輕易的言兵,以戰事為兒戲,又是驕狂自大,與馬謖相彷彿,自己身敗名裂不說,更給國家帶來巨大危機,這足為用兵者鑑,更為用人者鑑。
-
8 # wwb24
街亭已是情報偵查能力之外的地方了,馬謖理論水平和謀劃想象力十足,但不是從基層起來的,實踐體驗不夠,應對突發和非常規事件的時候應對能力就不足了,何況在以弱對強時,智將會惑於敵人的強大而變弱,這時候只有勇將才能超水平發揮,街亭之敗是馬謖替諸葛亮背了黑鍋,諸葛亮也認識到戰場資訊瞬息萬變,不靠前指揮,應對就會遲鈍,容易因為一點點意外功虧一簣。
回覆列表
原因其實很簡單,大致可以分為三個方面。
一、面對太強的敵人
馬謖駐守街亭時,兵力只有二萬,面對的卻是擁有五萬精兵的名將張郃。街亭是一處寬約六公里,長十幾公里的開闊地帶,又無城池可以據守,即使按照諸葛亮的當道下寨的部署,也難保一定能守住。
二、馬謖的性格特點
根據史料記載,馬謖很早就以才學出名,後來又做了劉備的從事,相當於秘書的職務。馬謖歷任成都令、越嶲太守,雖然沒有帶兵打仗,但特別喜歡談論兵法,並因此得到了諸葛亮的青睞。
由此可見,馬謖更像是一個可以幫出主意、提提建議的參謀,並沒有帶兵打仗的實際經驗,要想獨當一面可能還差點。所以劉備臨終前,會警告諸葛亮,馬謖“言過其實,不可大用”。
並且,做為靠領導賞識升上來的馬謖,骨子裡看不上大老粗副將王平。到了街亭,馬謖又剛愎自用,和王平鬧矛盾,沒有形成合力,蜀軍被魏軍輕鬆各個擊破。
三、諸葛亮的部署失誤
諸葛亮此次北伐,街亭至關重要。當時很多人都建議用魏延、吳懿這樣的宿將去守街亭,但諸葛亮為了讓馬謖立功,違背眾人意願提拔了馬謖。諸葛亮此時卻讓魏延去守街亭旁一座無關緊要的小城,讓趙雲去出箕谷當疑兵,自己率主力則安坐祁山大營。
可憐的馬謖,第一次領軍,就要面對張郃率領的虎狼之師,兵力上也明顯劣勢,焉能不敗?儘管諸葛亮的本意是讓馬謖立軍功,以後好擔重任,貌似是愛護馬謖,可結果卻最終坑了馬謖。
綜上,馬謖之所以敗於街亭,主觀上是因為他欠缺經驗並且剛愎自用,客觀上魏軍的強大也是原因之一,並且和諸葛亮的錯誤部署也脫不了干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