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小生怕怕5

    不能,軍政大權一把抓的情況下諸葛也沒取得神馬成就。不斷的北伐更像是為了抓住軍權所做的秀。諸葛用人格局太小,不是荊州派的一律打壓。人才匱乏才是蜀國硬傷

  • 2 # 配庫長

    按照三國演義來說,如果劉備換諸葛亮,估計早就統一了,其它對手都不是一個級別的,就演義而說的,正史啥就算啦,沒看過。

  • 3 # 大蝦闖天涯

    諸葛亮六出祁山,一直都是出動出擊,給我們一種曹魏不過如此的錯覺。

    但是個人觀點:假如諸葛亮自己當皇帝也很難勝出!

    原因分析如下:

    1、名不正言不順

    如果諸葛亮稱帝,勢必要廢掉劉禪,劉備收攏的人才大多有光復漢室情結,文臣武將不會跟隨他。如果劉備還在世就更加不可能了,那個年代命如草芥,可能會被趙雲這些死忠直接廢掉。別說爭霸天下,直接就胎死腹中了。

    三分天下

    2、人才凋零

    蜀國中後期,蜀華人才凋零。三國後期十大名將中除姜維(蜀國)和陸抗、丁奉(吳國),像鄧艾、鍾會、夏侯霸、文鴦、王濬(jun)、羊祜(hu)、杜預都是魏國戰將。

    3、蜀地人口、經濟等資源劣勢,支撐不了征戰中原

    ①人口劣勢,魏華人口占了絕對優勢,數倍於蜀國。

    263年,劉禪向鄧艾上戶口簿,計“戶28萬,人口94萬,兵10.2萬、吏4萬”

    263年,曹魏有“戶66.34萬,人口443.28萬”

    280年,西晉滅吳時,吳國有“戶52.3萬,人口230萬,兵23萬,吏3.2萬”

    西晉統一時,全國總人口是767萬,東漢永壽三年公元157年人口是5648萬6千8百56,可以看到從東漢某年戰亂到西晉再次統一,人口數量衰減巨大。

    人口對比

    ②經濟不如魏吳、當時中原是全國經濟核心地區,蜀地頂多就是農業發達點,經濟完全比不上魏國和吳國。

    4、綜合上述條件、地理位置註定了蜀國的失敗

    蜀地易守難攻,諸葛亮想爭奪中原必須主動出擊,不可能一直當縮頭烏龜,而從諸葛亮幾次北伐就能看出來。但曹魏在北方,擁有巨大的騎兵優勢,加之有後勤補給優勢,蜀國想大勝取得輝煌戰果的可能性很小。蜀地確實是進可攻、退可守,但是自身實力限制在那,雖然能硬撐,但失敗是遲早之事。

    諸葛亮六出祁山

  • 4 # 夢之河520

    如果他真的當了皇帝,恐怕蜀國不僅不會勝出,相反會滅亡的更快,而且也不會留下“鞠躬盡瘁,死而後已”的美名,或者留給我們的就是一個千古罵名了,為什麼說就算他當了皇帝,蜀國會滅亡的更快呢?

    首先天時就不佔優勢,這個時候,三國的局勢基本趨於穩定,也沒有發生什麼動亂,蜀國是很難從動亂之中重新崛起的,當初諸葛亮就曾和劉備提出過,待天下有變時,出兵統一中原的機率會更大,可是後來,不難發現,吳魏兩國都在平穩發展,彼此間都沒有陷入內鬥,蜀國本身國力就是三國之中最弱的,都在和平發展的話,它和兩國的差距會越來越遠,諸葛亮深知這一點,所以他才會不斷北伐。諸葛亮當了皇帝,就算他能御駕親征,頂多也就是能鼓舞一下士氣,要想取得實際性的勝利,距離統一中原,恢復漢室還是很難的。

    其次,地利蜀國也不佔優勢,中原九州,蜀國只有益州,魏國佔據了大部分,而我們知道,一個國家地域越遼闊,人口越多,人才武將的也就會越多,相反地域越小,人口稀少,就越難產生將才,就算諸葛亮能夠當皇帝,也不會改變太多,最多向南擴充一下,這一點從他後來南征孟獲就可以得出結論,但是比起魏國來說,獲得的物資遠遠不夠蜀國用來平定天下的,治國能力諸葛亮是很強沒錯,但是國家因為國土資源面積狹小,人才匱乏,讓他始終不能統一三國。

    最後說,人和。諸葛亮當丞相的時候,為整個國家的發展可謂是勞心勞力,深受百姓和一大部分官員的愛戴,可是歸根結底,諸葛亮還是為劉禪服務,替劉禪治理國家,劉禪是劉備的兒子,也是劉備指定的接班人,他雖然能力不行,但他還是名義上整個蜀國的領導者,既然人們已經尊劉備為帝,那麼人們自然也會認可劉禪為整個國家的合法統治者。諸葛亮一旦當了皇帝,這一切的性質就變了。蜀國國內必定會矛盾不斷,各個派系之間爭鬥不斷,原本屬於劉備遺留下來的勢力陣營不服諸葛亮管束的話,可能會發生兵變,而諸葛亮為了維護自己的統治,肯定會派兵鎮壓,兩派之間的爭鬥就給吳魏兩國創造了機會,誰知道他們會不會聯合起來一起滅掉蜀國,這是難以想象的。

  • 5 # 追夢夏日

    可以肯定的說不會勝出。除非跟曹魏把地盤換一下,最多隻是三國鼎立的時間延長或者大機率只能把東吳給滅了,那樣的話蜀漢也會元氣大傷,還是給曹魏做了嫁衣。咱們就從地理位置以及地盤大小來說說。蜀漢位置所處的地方是益州,大概包括今天的四川雲南廣西等地,這一塊的地方也稱“十萬大山”,山高林密,只有四川這一塊位置是最好的。即使擴張也難以發展。而益州易守難攻,要想攻擊別人光翻牆越嶺的都把將士們整疲憊了只會讓別人以逸待勞,所以諸葛亮北伐中原皆以失敗告終,對於蜀漢來說,最好的進攻便是防守。如果諸葛亮取代劉備的位置坐鎮成都,當時蜀漢又有那位大將能擔此重任,連續北伐。假如蜀漢佔有的曹魏的地方,那歷史或許將改寫。

    在說地盤,毫無疑問,曹魏的地盤最大,位置最好,特別是陝西,河南,山西等地土地肥沃。它已經具備了攻擊別人的條件,有糧草啊,古代行軍將究“兵馬未動,糧草先行”。在說人口,曹魏的地盤地處中原,人口眾多,首先兵源不用擔心,在者說了,人多了將才良臣也就不少,蜀漢後期基本已無人才可用,有句話是“蜀中無大將,廖化當先鋒”,廖化以前在關羽手底下做事,可見人才對於一個國家多麼重要,沒有良臣良將,如何攻取別人的城池。而曹魏後期良才眾多,是真的要人有人,要糧有糧,怎麼可能輸呢!

  • 6 # 老龔166916589

    三國蜀漢諸葛亮

    諸葛亮是仁人君子。劉備在白帝城託孤時,曾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說:‘’如儒子不可教,你自己為之‘’(孺子是指劉阿斗)。劉備疑心重,已給諸葛亮打過‘’訪疫針‘’,亮聽了嚇了一跳,思襯主公疑我‘’篡位‘’並立即下脆立誓:‘’黃王在上,臣忠心不二,鞠躬盡卒,死而後己‘’,這是諸葛亮不為之一也。再說:諸葛亮出山是公元208年,卒於五丈源公元234年,存生53歲,加上身體並不健康和操勞過度,在二千年前,人壽一個甲子60年,諸葛亮53歲卒也不算短壽了。

    所以,諸葛亮在劉備死後,馬上稱帝已對天立誓,為之不忠;如果經北伐統一全國稱帝,他的壽命已經來不及了,時不等人乎!

  • 7 # 逗逗趣測

    諸葛亮終歸只是謀士,輔助別人可以,但自己當皇帝,是絕無可能的,劉備正是知道這一點才這放心白帝城託孤。諸葛亮本來就是蜀漢最高決擇者,劉禪登位更不用說,蜀漢能否勝出與諸葛亮是否當皇帝無關,重點是諸葛亮為何輔佐劉備,而不是曹操或孫權。

    歷史上很多偉大的人物。比如諸葛亮劉伯溫,為何不自己當皇帝,卻要鞠躬盡瘁的輔佐別人當皇帝呢?就是因為他知道自己沒有當皇帝的先天之本,所以寧可扶著他人去成就偉業。

    這就是諸葛亮,張良。劉伯溫他們的高人之處,他們有自知之明,用人之智,知道在什麼地方,什麼時候,該幹什麼事情,其實這也是為何諸葛亮27歲才願意出山的原因,正所謂識時務者為俊傑,就算自己當不了皇帝當個開國功臣,豈不美哉!

    華人千百年來在忠孝節義思想的薰陶下,就基本成為皇帝的順民了。是鮮有人敢生出野心來,向皇帝奪權的。看劉備臨終時,看到兒子劉憚勢單力薄,根本不是諸葛亮的對手,就對諸葛亮說:劉憚如其不才,君可自取。言下之意就是,你想當皇帝,我就讓你當;你可不要加害我的兒子。確是沒辦法,只有這樣交待後事了。

    可諸葛亮竟然嚇得汗流夾背,磕頭流血,表明自已絕對忠於皇帝,不會心懷不軌的。在中國封建專制時代,真正透過政變推翻皇帝統治的,嚴格說起來只有漢代的王莽這樣做了;其他人都是順理成章,天降大任於他,只好順天應人了。曹操完全的條件幹這事了,可他還是不敢幹,只好寄希望於兒子來完成這件大事。而他就是這樣做了,人們還是要罵他是奸賊。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給一部電影調色的過程具體是如何實現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