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時光度

    我不認為熱於打仗備戰,就一定是窮兵黷武,即使真的是窮兵黷武也是周圍大環境所致,為求自保而選擇積極防禦,甚至主動出,將潛在威脅消滅。這是很正常的,所以諸葛亮是一個有著長遠戰略眼光的高人,是值得學習和擁護的。

  • 2 # 音享站

    可以說沒有諸葛亮就沒有蜀國,再加上諸葛亮不管軍事能力強,施政能力同樣不弱,所以蜀國的民心很凝聚。加上曹操把中國大半膏腴之地給佔了,蜀國過得那麼苦,出來爭地盤也沒什麼吧,還有一點就是他想完成劉備興復漢室的心願。

  • 3 # 歷史檔案館

    窮兵黷武”這個成語怎麼還成了現代磚家教授的發明了?其原始出處都本來就是出自三國的。“戰爭是三國時代預設常態,古人不在乎窮兵黷武”之說自然就更不成立了。

    三國至少有三個人被史家明確評為或自評為窮兵黷武,曹丕、姜維、孫皓。這裡先給個結論,正因為三國後期被認為“窮兵黷武”的人不少,所以我認為諸葛亮其實是以當時的標準而言,並不算窮兵黷武,反而國富民足,所以仍在蜀漢官民中有較高聲望。所以,可以對比一下典型的“窮兵黷武”是什麼樣子的。

    窮兵黷武的出處是曹丕《車駕臨江還詔三公》:“三世為將,道家所忌;窮兵黷武,古有成戒。”,也就是曹丕在徵吳失利之後自己反思自己窮兵黷武。曹丕畢竟也是一代文豪,所以這個詞語後世就被普遍使用了。

    先看曹丕是什麼情況,漢末混戰使北方受到嚴重破壞,”雖有十州,不過漢時一大郡“[1],賈詡認為應該先文後武、休養生息後再考慮征伐蜀吳[2],劉曄也認為夷陵之後攻打得勝之師士氣正旺的東吳並不明智[3]。曹丕卻急功近利,222-223年兵分三路,大舉伐吳。其結果是,作為魏國統治中心、理論上最為富庶的冀州都爆發蝗災,饑荒災情至少持續到224年[4],並且出兵攻吳的部隊“大疫”“士卒多死”,也死了不少精兵,付出了這麼大的代價,連一個郡都沒拿下。所以曹丕事後也十分後悔,批評自己窮兵黷武。

    詔書原文:“況連年水旱,士民損耗,而功作倍於前,勞役兼於昔。進不滅賊,退不和民。夫屋漏在上,知之在下。然迷而知反,失道不遠;過而能改,謂之不過。”體現了曹丕自己也認為自己“窮兵黷武”是當時連年災害、民眾困苦的一大原因,決心悔改,罷兵息民。

    姜維被陳壽評為“玩眾黷旅”[5],意思差不多了。我前面一個帖子對姜維北伐是持肯定態度的,認為是形勢不得已而為之。但是姜維連續北伐期間,民眾也確實困苦,蜀漢軍隊達到民戶數的九分之一,北伐期間劉禪連年大赦[6],頗有可能意在節省人力補充損失,包括赫赫有名的“面有菜色”也正是出自蜀亡前三年[7],說明姜維連年北伐可能確實影響了農業生產。

    此外孫皓即位後,一改先帝守成戰略,連續發兵對西晉主動進攻,當時軍隊達到民戶數十分之一。但是大勢已去,這些攻勢的結果,使得本來就相對弱小的吳國國力更加虛弱,元人《文獻通考》稱孫皓時的吳國“苗稼豐美,而實不成”。所以陸抗也批評孫皓當時的軍事行動是“窮兵黷武,動費萬計,士卒雕瘁,寇不為衰,見我已大病矣。”[8]

    可以看出,以上三人被古籍稱為“窮兵黷武”,還是有相當原因的,窮兵黷武的定義是用盡全部的兵力發動戰爭,或者窮盡國力、民力來發動戰爭,形容十分好戰。以上三人的用兵,不僅使用的兵力(或者兵力比例)相當多,而且確實對國力和百姓生活都造成了不小的損害。

    諸葛亮的北伐,有幾個回答已經說了,首先三國演義把諸葛亮五伐改成了六出祁山,而小說裡軍事戲份又特別多,更是好像天天都在打仗,難免給人一種窮兵黷武的印象,其實志裡出兵和會戰的頻率並不算很高;

    其次,諸葛亮北伐期間,蜀國反而是“國以富饒”[9]“田疇闢,倉廩實,器械利,蓄積饒,朝會不華,路無醉人”[10],既算不上國窮也算不上民怨沸騰,而且要知道古代王朝饑荒其實是常態,偌大一個魏國尚且民生愁苦,連冀州都饑荒過,史官隨便誇誇也就得了,“國以富饒”實屬相當高的評價(當然也有一個客觀原因,南中有金礦,蜀國滅亡時,國庫尚且存金2000斤)。

    所以陳壽只是將諸葛亮北伐稱為“連年動眾”,因為發兵畢竟不是打遊戲,兵馬未動,糧草先行,難免還是要出動不少民夫、徭役。蜀漢軍民對北伐的“參與率”自然還是不低,確實不能說沒有“動眾”,但並沒有達到姜維那樣“玩眾”的程度。

    這裡還要提一點,儒家有“經權”思想,就是政策和對政策的評價要有原則性,也要有靈活性。有人可能要問,既然曹丕都是窮兵黷武,為什麼沒人說曹操劉備窮兵黷武?這是因為,漢末刀兵起四方,生靈有倒懸之急。你不發兵打仗,且不說無法自保,不靠武力,更談何平定亂世?安定百姓、恢復生產就更無從談起。所以可以發現,別說曹劉了,就是史籍黑袁紹都是黑他外寬內忌、多謀少決之類的,並沒有黑袁紹窮兵黷武的。到了三國鼎立,三個王朝政權已經建立,百姓已經得到了一定安定,而且急需休養,這個時候發動戰爭,就更容易被評為“窮兵黷武”。

    諸葛亮的情況,既堅持了興復漢室的政治原則,又十分注意兼顧國家富裕和百姓生活,沒有出現因為北伐而導致國敗民窮的情況,而且治國注重法治,北伐親力親為,所以自然不僅在民眾中有很高威望,而且也得到了後世儒家的極高評價。

  • 4 # 子山有愚庵

    要是從《三國演義》的角度說,是因為他是神不是人。從歷史上看,他其實並不怎麼受官員和人民的愛戴。

    一、蜀漢內部派系

    蜀漢有四大派系,其代表人物分別是:元老派關羽,荊州派諸葛亮,東洲派法正、李嚴,益州派黃權。

    從諸葛亮出山就處處打壓關羽,到廢掉李嚴,都可以看出蜀漢內部矛盾激化分外嚴重。而他又不聽先主劉備的遺言,重用同為荊州派的馬謖,失了街亭,揮淚斬馬謖,本家派怕是對他也不怎麼愛戴。

    二、貨幣政策

    建安十九年(214年)始鑄“直百五銖”,以一當百,“數日之內,府庫充實”。就是以一枚數克重的小錢當百錢用,造成了極其惡劣的通貨膨脹。

    這雖然不是諸葛亮所首創,但是他也是蕭規曹隨,並沒有進一步改善。其六出祁山更是雪上加霜,耗費大量的人力物力,所以你不讓人民好過,人民憑什麼愛戴你。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OPPO和VIVO的全面屏手機有差別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