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3Q三秋
-
2 # 米澳叔
我們現在接受的是二戰後的教育,希特勒是邪惡變態的惡魔化身。想想一戰結束,整個德國從上到下被釘在恥辱柱上,是希特勒帶著民眾一點點拿回了一個民族的自信(所用手段暫不作討論),有那麼一節車廂是全德國的恥辱,希特勒從法國的博物館中拖出來,要求當年的戰勝國籤降表,想想看,這像不像現在YY穿越小說的情節?激動不?當年的德國是真的發自內心的崇拜希特勒,因為希特勒在竭力滿足他們民族自尊心。至於軍隊,那是最容易被忽悠瘸了的職業,因為集中,容易產生思想上的共鳴,容易形成高度統一的思想和此思想下的統一行為!
-
3 # 國家人文歷史
德國軍隊並不是從一開始就支援希特勒的,更不用說“無限崇拜”,而德國軍隊的內部其實則是有著派系的,不同的這些派系對希特勒的態度也不盡相同。例如,傳統的陸軍在早期對待希特勒就不那麼感冒,因為陸軍的構成基本上都是普魯士傳統貴族以及社會上層,在希特勒的眼中則是一群傲慢,眼高於頂的人。而空軍則是在一戰後逐漸發展起來的,因此相較之於陸軍,空軍對於希特勒的支援則顯得利益更為一致。同樣的海軍也是德國的老牌軍隊,對於希特勒的領導能力以及決斷能力也是頗為懷疑。
不過,希特勒掌握大權也正是利用了軍隊內部的分歧,簡單來講就是用了威逼利誘的手段,在各個軍隊內部打太極。比如說在魏瑪共和國時期競選總理的時候,雖然在納粹黨早期的包裝下,希特勒獲得了較高的民意支援,但是在陸軍內部並沒有完全的信任他以及他背後的納粹黨。當時的總統興登堡也並不是很看得上希特勒。而希特勒的策略則是極力地拉攏陸軍內部的青年軍官,最後就連興登堡的兒子都為希特勒進行宣傳。希特勒看準的正是青年軍官渴望上升,而陸軍內部則有論資排輩的傳統這個矛盾。逐漸在青年軍官中積攢的人氣,是希特勒最終獲得了總理的位置,也為之後的總統上位做好了鋪墊。
在具體的軍事部署上,其實軍隊內部一直對希特勒特別的懷疑。比如說希特勒在法蘭西戰役制定計劃的過程中,陸軍中就一直有頗多的不贊同,甚至還策劃過推翻希特勒的統治,海軍也一直反對希特勒過快的推進戰爭的程序,多次抗議。但是這一切都在德軍早期閃擊戰中獲得勝利之後逐漸的消弭。不過即便如此,總體上講,德國軍隊對於希特勒的支援也並沒有真正的達到“無限崇拜”的地步。
-
4 # 自然風57778401306
希特勒是個奇才,頑固的奇才,假如他不片面傾向他的本民族,不屠殺猶太人,拿下半個歐洲就此收手,不再搞侵略擴張,也不搞個人崇拜,一本心思建設大德國,發展科技,保護動物也保護自然環境,現在的德國是美國望塵莫及的。
是貪慾和獨裁統治,使他走上了不歸路,還好,德國沒有因他而亡國,現在還是一個完整的德國。
-
5 # 鐵男春秋
德國軍隊對希特勒的態度也不是無限崇拜。
希特勒為了得到總理這個職位,拉攏了一些德軍軍官,為自己登上總理寶座盡心盡力。當興登堡總統過逝後,希特勒把總理和總統合二唯一。有誰阻礙他發揮權力,他就讓誰下地獄。他總攬大權以後,以洗腦的方式說服下層民眾擁護他。
猶太人在德國做出了很大貢獻,也有了很多財富。希特勒為了掠奪猶太人財產,分發給德國下層民眾,做出一些不勞而獲的可恥行為。為了他的罪惡計劃,他安排了黨衛軍和蓋世太保衝擊猶太人的房屋和商店,把所有的猶太人趕出了房子,騙他們到邊遠的地方去勞動。其實希特勒的意思是讓他們有去無回,就是滅絕計劃的一部分。
在集中營裡關押的不只是猶太人、吉普賽人 ,還有反對希特勒的一些中級軍官、共產主義戰士、蘇聯戰俘、盟軍戰俘等。
在侵略擴張問題上,軍方開始是支援的。在阿拉曼戰役中與英軍決戰,隆美爾在非洲戰場便連遭到敗績。希特勒對隆美爾的戰場失利很惱火,並把隆美爾這個指揮官調離崗位,讓他任駐法國"B"集團軍群司令。
後來希特勒干涉軍隊太多,搞亂德軍將領的指揮藝術,讓德軍在戰場上節節敗退,陷入了困境。
希特勒為了排除異己,也殺死了不少從戰場敗退下來的軍官,引起了隆美爾的不滿。隆美爾組建了愛國青年團,想刺殺希特勒結束戰爭挽救德國源源不斷的滅絕計劃。最終還是失敗了,希特勒知道是隆美爾想推翻他後,逼迫隆美爾自盡了。
-
6 # 五味社
德國國防軍對希特勒沒有無限崇拜,他們獨立思考,他們能征善戰,是出於職業軍人的素質。但是在二戰末期,希特勒準備把德國帶入萬丈深淵,德國國防軍不幹了,也就出現了刺殺希特勒的行為,後來希特勒下令佔領軍炸燬巴黎,布達佩斯等首都,國防軍也沒有執行命令,他們說,戰爭是軍人的事情,和百姓無關。
二戰中德華人犯下的暴行基本是黨衛軍乾的,他們對希特勒是無線的崇拜。
這就是德國和日本最大的區別,日本軍隊對天皇的命令是無限崇拜,天皇就是神,他們沒有獨立思考的能力,有紀律性和執行命令,所以才會有南京大屠殺等暴行。
-
7 # 戰壕
德國國防軍最早的效忠物件並不是希特勒,但是後來納粹勢力越來越大,因此將國防軍的誓詞改成效忠希特勒。但是雖然這樣,國防軍內部對於希特勒的態度只能說是一般,倒是一些深受納粹宣傳計程車兵會對希特勒無限崇拜和敬仰,而且加上希特勒確實解決了就業等很多社會問題,因此這些普通士兵卻是發自內心崇拜希特勒。但是很多軍官,對希特勒也只是將其作為領導人,並對其軍事指揮才能以及戰略等頗有微詞。
而且有不少暗殺或者拘捕希特勒的行動就是國防軍策劃的,二戰爆發時就曾有軍官意圖逮捕希特勒來阻止戰爭,但是最終失敗。後來的施陶芬貝格刺殺希特勒,也是由包括其在內的一批國防軍軍官策劃的,意圖刺殺後建立德國新政權,但是同樣最終失敗。
但是黨衛軍相對來說就很崇拜希特勒了。最早的黨衛隊就是為了保護希特勒等人的安全而創立的,後來建立的黨衛軍也是繼承了這一點,其和納粹的關係更深,對希特勒的命令十分服從,再加上後來不斷髮生的事件導致希特勒對國防軍很是猜忌,因此黨衛軍更受希特勒器重。
-
8 # 臨時客
深夜讀史:想起了二十年代的德國年輕人
夜讀世界名著《戰爭與回憶》,英文名《War and Remembrance》,是美國作家赫爾曼•沃克 (Herman Wouk) 的作品,是著名的二戰文學作品,被翻譯成多種文字出版,並被搬上過電視電影銀幕。其中有一段描寫,使我想起了二十年代的德國年輕人。
這一段描寫是一個悲慘的故事,說的是:1944年年底,德國的敗局已定,納粹滅絕歐洲猶太人的暴行愈演愈烈。著名的猶太作家加斯特羅博士坐在開往奧斯威辛的死亡列車上,在即將開到目的地前一晚,他聽見前面車廂裡的黨衛軍們在醉醺醺地喝酒、唱歌,先是大唱納粹歌曲,後來又唱那首令人憂鬱的“莉莉•瑪蓮”,一直唱到昏昏然地睡去。夜深人靜的時候,在這死亡前的最後一夜,加斯特羅博士的思想有了驛動,產生了一種莫名的感受:想起了二十年代的德國年輕人。
作家是這樣寫的,看著死亡車廂外威風凜凜、頭帶鋼盔的德國衛兵。突然之間,加斯特羅博士有了一種特別的感受:門外這個德國年輕人最多也就是二十歲出頭的年齡,如果去掉這身嚇人的制服,也就是一個普通的德國年輕人而已,這樣的德國年輕人,自己在二十年代的維也納的街頭、在慕尼黑的酒館裡,見到過無數次,他們穿著破舊而整潔的衣服,三五成群地呼喊著狂熱的愛國口號、抗拒著“凡爾賽條約”帶給德國的恥辱,當時的自己(指加斯特羅博士本人)只覺得這些年輕的德華人很可笑、很可悲,是一群自不量力的可憐蟲!可是,博士萬萬也沒有想到:有朝一日,幾千萬日耳曼人會團結起來,整軍再戰,進而一舉征服了整個歐洲,更沒有想到的是,這種被壓抑了絕望仇恨施放出來後,會變得如此猛烈可怕,竟然把一千萬個耶穌基督 (暗指猶太人) 活活地釘上了十字架!
在面臨死亡的這一夜,博士發自內心的懺悔,自己當年忽略了很多正常德國年輕人的感受,當然,這裡所說的忽略、甚至蔑視德華人感受的決不是僅僅指博士一人,可以說是當時整個社會的風氣。應該說,博士是一個聰明有智慧的猶太人,他能從時代發展、民族特性的角度來反省這一段歷史,思考問題的方式就是比常人高出一籌。遺憾的是:每當後人反省這段歷史的時候,絕大多數都人只是看到希特勒的殘暴不仁,德華人的冷血無情,悲嘆猶太人的命運,強烈譴責那些盲目崇拜希特勒德國年輕人,說他們是罪有應得。
二戰結束60多年了,那些葬身於戰火的德軍將士們是得不到任何紀念的,因為,歷史從來就是由勝利者來書寫的。但是,勝利者書寫的歷史就一定是正確的歷史嗎?有沒有像書中的加斯特羅博士那樣認真反省歷史的精神呢?我看未必。
老實說,提筆撰文之前,我也反覆問自己:是不是自己有比較深的德國情結,對德華人有好感,才導致自己判斷這段歷史的時候有偏向性,竟然會去同情那些歷史的反面角色們,而不是持一種批判的眼光。實事求是地說,由於個人的特殊經歷所致,我對德華人確實是相對了解得多一點,對於他們的民族特性也有一定程度的認識。所以,我才會對二十年代的德華人產生一種難以言喻的情感。也許吧,我對那些本來具有高貴氣質、卻又在命運的安排下,不得不扮演悲愴角色的德華人確實是有較為強烈的同情心。
如果時光倒回到90多年前,那時候的德國是一個什麼樣子呢?1914年~1918年的第一次世界大戰已經結束了,德國成為了戰敗國。經濟蕭條,人民過著貧困交加的悲慘生活;割地賠款,在巴黎和會上,戰勝國給德國施加了一系列不平等的條約,很多本屬於德國的土地被割讓出去,每年德國還要向戰勝國進貢交納很大一筆的戰敗賠償金;最為讓德華人感到恥辱的是:一向精銳善戰的德軍也被迫大規模的解散,只允許留下10萬國防軍,這一切,對於一個英勇善戰的德意志民族來說,不能不說是莫大的羞辱!
貧困飢餓充斥著每天的生活、民族自尊心被無情踐踏、看不到自己的出路何在?這是每一個二十年代的德國年輕人的生活狀態,於是就出現了本文開始的時候,加斯特羅博士所看到的那一幕,他們的極端民族主義情緒空前高漲,他們奮起吶喊,要拯救祖國於危難。這大概跟我們1919年的五四運動也差不多吧,我覺得:當時,只要是正常一點的德華人都會有這種愛國主義的情感,更何況日耳曼本身是一個有著優秀個人氣質、良好文化傳統的民族,他們能忍受這一切嗎?當然不能!
令人遺憾的是,二十年代德華人的要求沒有被當時的國際社會所重視,從古到今,國際社會都是弱肉強食、以強者為核心的理念,焉有你德國作為一個戰敗國的發言權?戰敗本身就意味著沒有發言權!這種看法在當時尤為普遍,這還不是說某些強國的統治者們的看法。就連文中的加斯特羅博士這樣有見識、有遠見、有智慧的人,竟然也認為這些德華人不過是一些可憐蟲在乞討發洩而已。
好吧!既然國際社會不給他們出路,連正常的知識階層也認為這些德華人是可憐蟲,從古到今又都是強者說話的傳統,那麼這些德華人除了拿起武器,以暴制暴之外,還有什麼別的出路呢?
於是,在這樣的思潮和背景下,希特勒的納粹主義興起了。請注意:希特勒也不是一夜之間成為德華人所共認的救星的,而是走過了漫長的十幾年的政權奪取過程。說明在這段時間裡,相當多的德華人對納粹主義的還是有所觀望,對其弊端也是不無認識的。但為什麼最後希特勒還是能憑藉納粹主義上臺呢?說白了,當時的德華人也沒有別的出路,要挽回自己的國際地位和民族自尊心,在當時的環境下,除了跟希特勒走也沒有別的辦法。
誰也沒有想到的是,在納粹的旗幟下,德華人迅速擰成一股繩。在短短的幾年裡,整軍備戰,鑄就了一支異軍突起的德軍。這支軍隊承繼並發展以往德國所有武裝力量的軍隊建設精華和戰爭指揮藝術,加上德華人本來就具備的鋼鐵般的意志和嚴明的紀律,幾乎成了一支戰無不勝的勁旅。但是,其中有一個原因是筆者不得不指出的:那就是這支軍隊裡的大部分年輕人,都經歷過二十年代德國那種生不如死的生活,他們是懷著深仇大恨,自願應徵加入德軍的,他們也渴望著以血洗血,以暴力和征服來洗刷壓在德國頭上的一切不平等條約。
這樣一支德軍,自然就成為一支不可阻擋的鋼鐵洪流,終於成為挑起第二次世界大戰的禍首。在戰爭的初期,德軍憑藉著先進的武器、高超的指揮藝術、閃擊戰的突然性,征服了一個又一個的國家,過去騎在德國頭上的宿敵,被他們一個一個打翻在地。德華人的復仇心理也得到了充分的表現。在1941年,德軍進入巴黎之後,法國投降,德華人就堅持投降簽字儀式必須在一戰結束時,德華人向法國投降的同一地點、甚至同一節火車車廂裡舉行。可見,德華人當時瘋狂的報復心。
更為殘酷的報復落在歐洲的猶太人身上,歐洲反猶主義的歷史,筆者不大清楚,但是當時相當多的德華人,包括希特勒本人在內,都把自己的不幸都歸咎於猶太人,這已經是被歷史證明了的事實。於是,德華人違反人道主義的基本原則,失去理智地清洗猶太人,並且以德華人的那種精確到極致的效率,把這種屠殺演繹到了令人毛骨悚然的地步。文中提到的加斯特羅博士就是在這樣的情況下,成為納粹屠殺猶太人的犧牲品的。博士在回首完這段歷史之後,只說了一個詞:“Nemesis!”(報應!)
Nemesis如果簡單的譯成中文的話,就是報應的意思。但是,博士意思是自己得到了報應呢?還是全體猶太人得到報應了呢?還是說那些曾經蔑視過德華人的國際社會得到了報應了呢?亦或是指這些瘋狂的德華人將來也會得到報應呢?還是警示人們做人做事不要太自以為是,否則就會得到報應呢?我的理解是:這些意思都有,都在這一個詞裡體現出來了。
無庸置疑,最先得到報應的是德華人。到1944年的時候,德國基本上是已經與全世界對抗了,戰爭車輪的巨大慣性真是令人感慨,一開始德華人肯定不是準備與全世界為敵的,但是,戰局發展到這一步也是無可奈何的事。即使是在這種情形下,德軍也沒有出現兵敗如山倒的局面。除了德華人服從的個性和德軍嚴明的紀律之外,還有沒有別的原因呢?我看至少還有一個埋在這些德軍將士心中深層原因。
那些經歷過二十年代德國生活的年輕人,此時已經成為當時德軍中的核心中堅力量。面對即將崩潰的局面,他們會怎麼想呢?是趕緊投降算了,保住一條命,苟延殘喘,回過頭去再接碴兒過那種生不如死的生活?還是像一個真正的勇士一樣,緊握手中的鋼槍,戰至生命的最後一刻?別的民族我不大瞭解,不敢妄言,但是,正常情況下,德華人是不大會接受前者的,即使是最後保全了一條殘命,這一輩子也會鬱鬱而終的。與其這樣,那還不如穿著這身威嚴的德軍制服戰死算了。那樣的話,至少你的對手還會高看你一眼。
於是,明知敗局已定,德華人在1944年年底的抵抗卻比過去更加強烈,因為他們知道:一旦戰敗,自己無路可走。這篇名著裡是這樣描述當時(1944年底)的情形的,一位狂熱的德國將軍說:“德國已經打得四面楚歌,戰至渾身是血,可是他的敵人們卻仍然不敢靠近他!”
這些經歷過二十年代生活的德國年輕人啊!
往事如風,這些二十年代的德國年輕人絕大多數都已經在那場大戰中死去了,骸骨遺體遍佈歐洲各國,他們也不會被人們想起和提及。當然,後來的歷史也證明,戰勝者也還算是部分地接受了歷史教訓,沒有再像第一次世界大戰後那樣,殘酷對待戰後的德國,還執行了“馬歇爾計劃”,給戰後的德國帶來了穩定和繁榮。
不過,我的內心深處也有一個小小的疑問,如果不是這些經歷過二十年代的德華人頑強奮戰、英勇犧牲,為自己和祖國贏得了尊嚴的話。那些擁有極權的世界強國們,會這麼尊重他們,考慮戰後德華人的感受嗎?
我本人不這麼看。
(全文完)
-
9 # 敦復
德國軍隊對希特勒的態度是變化的。
一開始的時候,也就是希特勒剛折騰納粹黨的時候,德國軍隊對希特勒的認識是,這人是一戰的老兵,有榮譽勳章,對軍隊有歸屬感,肯定不會坑咱們。不光是德國軍隊,大批一戰退伍老兵也是這個認識。退伍老兵也是希特勒的最堅定的支持者群體之一。
當希特勒逐漸發展成為了一股政治勢力,德國軍隊則開始有點猶豫了。德國軍隊是非常有貴族傳統的,其領導層都是上流社會出身。而希特勒則攜民眾而令天下,非常民粹主義。由於希特勒暫時只針對猶太人,沒有劍指德國本土的容克貴族。德國軍隊對希特勒這時候是將信將疑的。
而當希特勒登上臺之後,他大刀闊斧的外交內政政策,竟然取得了奇效,令德國起死回生。對德國軍隊來說,他們非常高興看到德國打破了自己的軍事封鎖,德國投入了大量的資源去重新武裝德國軍隊。此時,德國軍隊領導層集體宣誓向希特勒效忠。現在看來這是一個非常封建的行為,但確實是德華人的傳統,以及標誌著德國軍隊對希特的崇拜開始建立。
而在二戰初期,德國軍隊才開始真正意義上的崇拜希特勒。即使是德國軍隊中最傲氣的曼施坦因,也不得不承認,慕尼黑陰謀、閃電佔領法國和突襲蘇聯等勝利簡直是奇蹟一般的勝利,而其主要實行者正是希特勒。德國軍隊開始相信,希特勒可能真的具有常人所不能企及的才能,是註定要來拯救德國的偉人。
不過,隨著戰爭的進行,德國陷入泥潭,希特勒開始失去自己的光環。德國軍隊對他的崇拜逐漸開始散去,甚至內部還有人密謀刺殺他。
這就是德國軍隊對希特勒態度變化的歷史。
-
10 # 擱淺的流年
說真的,我看過好多二戰的文章,德國軍隊分成倆種,政府軍,黨衛軍,黨衛軍是納粹的私人武裝,黨衛軍真的是無限崇拜希特勒,的,德國政府軍是效忠國家的,誰上臺對他們來說不重要,誰是政府首腦才是重要的
回覆列表
德國軍隊之所以願意支援希特勒,是因為他們在一戰投降後受盡了委屈。一戰中的德國最後失敗,標誌性事件並不是德軍在某一次戰役中失敗,而是國內爆發革命,導致德國皇帝退位,社會民主黨上臺,德國成為共和政體,繼而宣佈投降。一戰中的德軍表現的比對手協約國軍隊要好得多,西線雖然沒有打過什麼大勝仗,但也一直是與英法相持,可以說勢均力敵;而德軍在東線一直是吊打俄軍,但一戰後德國建立起的共和政府做的第一件事就是跟外華人簽了個喪權辱國的《貢比涅森林停戰協定》,而在軍事上基本沒有太大失敗的德國軍隊成為這個停戰協定的最大受害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