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4
回覆列表
  • 1 # 茶於範兒後

    忽必烈為什麼選擇定都大都呢?原因主要有6個方面:

    1.1260年忽必烈打敗了在漠北稱汗的阿里不哥,佔領了漠北的蒙古京都和林。自窩闊臺汗建都和林以來,和林城內居民的糧食,是用大車從漢族地區自南向北轉運。如果繼續以和林為都,勢必面臨糧食,物資運輸的更大負擔與壓力。隨著滅南宋提上議事日程,也就不得不考慮日後治理江南地區,和林就顯得較為偏遠了。

    2.忽必烈雖佔領和林,但他離開漠北多年,在漠北的政治、軍事基礎不強。如以和林為都,勢必受到阿里不哥等反對派的威脅。1263年,忽必烈正式定開平為上都,中書省設在開平,燕京僅設行中書省。但隨著忽必烈治理漢地事務日益劇增,使得忽必烈長期駐留在燕京。忽必烈改開平為上都,改燕京為中都(後改名大都),兩都制正式確立。

    3.大都兩千多年來一直是北方名城:幽燕之地,龍蟠虎踞,形勢雄偉,南控江淮,北連朔漠,是連線塞外與中原的得天獨厚重要位置。也是更高效治理統一的南北最適合的位置。

    4.忽必烈有許多謀士,其中劉秉忠“通曉音律,精算數,善推步,仰觀占候,六壬遁甲,易經象數,皇級邵氏之書,靡不周知”。忽必烈很賞識他。劉秉忠對燕京的極奇推崇,對建都北京起了重要的作用。要建符合中國天人合一的思想以及禮法傳統的城市,這符合帝王長治久安的立場。

    5.忽必烈是蒙古帝國第五任大汗,他不再僅僅滿足於做一個征服者,他想要成為一個合格的統治者,一個偉大的建設者。既然要作為中華皇帝,那麼都城便不再適合設在蒙古高原了。

    6.氣候上,高寒地區的民族怕熱不怕冷,對中原氣候不適應,大都還是更適合些生活。

    綜上分析,忽必烈定都北京,受政治、軍事、經濟、文化等原因。

  • 2 # 中華歷史長河

    成吉思汗在位統一蒙古各部落後,在很長時間裡,蒙古是沒有固定的都城的。直到成吉思汗去世,他的兒子窩闊臺汗繼位後,1235年,才在和林建都(今蒙古國鄂爾渾河上游)。1260年,蒙哥汗去世,忽必烈在開平府(今內蒙古多倫附近)繼位。1272年, 在原金中都城東北築起新城,稱為大都,成為元朝的都城。那麼作為蒙古人的忽必烈為什麼遠離大本營,建都大都呢?首先,這與忽必烈自身有一定的關係,早在蒙哥汗在位時,忽必烈就經營漠南地區,他重用漢臣,實行漢制,培植了大量的漢族勢力。而且,忽必烈在繼位過程中,也經歷波折,在蒙哥去世時,忽必烈在南方率軍對南宋作戰,和林眾臣密謀擁立忽必烈之弟阿里不哥為汗,忽必烈急忙趕回開平繼位,這才保住大汗之位。不過也由此可見,忽必烈並沒有得到蒙古貴族的支援,實際上,蒙古大汗歷來需要展開庫裡臺大會推舉產生,而由於三大汗國的抵制,忽必烈的繼位並沒有召開庫裡臺大會,所以的他汗位多少有些根基不穩,因此遷都於大都,有利於少受蒙古貴族反對派的掣肘,擺脫他們的控制。其次,元是一個多民族多地區的大一統帝國,立都大都便於對全國進行統治,忽必烈立都時,尚未滅亡南宋,而金剛剛被滅不久,金地蒙元的統治並不穩固,為了防止金地復亂,坐鎮大都就近統治是最好的選擇,而且,遷都大都對於忽必烈南取南宋也很有好處,將都城從草原遷到大都。所以遷都大都一方面可以安撫和統治遼、金等故地,另一方面,對於攻打南宋的調兵遣將、後勤補給等都有好處。最後,大都具有得天獨厚的地理優勢。大都所處之地十分特殊,北面是綿延千里的重山關口,南面則是一馬平川的千里平原。大都所處的燕雲地區歷來是中原王朝防禦北方遊牧民族的前沿重地,而北方遊牧民族想要進取中原,燕雲又是必爭之地。因此,燕雲地區堪稱是扼住中原與塞外的咽喉之地,作為少數民族統治的政權,元朝在此,即可南控中原,又可北扼塞外。一旦南方有變,還可直接逃到塞外。可謂是可攻可守的上選之地。在忽必烈還未稱帝之前,就有大臣向他進言說燕雲“南控江淮,北連朔漠”,因此,忽必烈遷都大都一事,是經過深思熟慮和長久準備的。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破產企業的高管五年內不得到其它企業任高管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