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6386287118955

    要知道胖的不一定是豬,跟吃什麼也沒什麼關係。就像有些人一樣,吃什麼都是豬腦子,儘管長得不像豬,自以為不胖就不像豬,正是豬之本性

  • 2 # 南湖曉月A

    豹子獅子需要自己捕獵食物,在捕獵過程中需要消耗大量的體能,燃燒體內的脂肪,且常常因為缺乏食物而忍飢挨餓,故而體形不發胖。還有,如果豹子獅子體形過於肥胖,勢必影響奔胞速度,進而影響捕獵效率。

    豬雖吃雜食,但它不需要為食物操心,有專業人員按科學配比餵養,且活動量極其有限,幾乎可以忽略不計。豬以產肉為主,在品種選擇上多側重高產早熟品種。如果是野豬,其體形則瘦多了。

  • 3 # PLASMA77

    你所謂的胖是從人類的視角評判的,動物可不這麼認為,它們都是遵循對自己身體最健康的飲食習慣。就是所謂體脂率的高低決定人眼中的胖瘦,而普通人類的體脂率據說比豬還高,也就是說,如果豬會思維,它會覺得所有的人類都是大胖子

  • 4 # 立志成蟲

    題主,你這,你這是缺乏常識吧。豹子獅子是食肉動物,那“一日三餐”如果是一日三餐的話是需要自己去捕獵的,捕獵的過程是要消耗腦力體力的,沒碰到獵物或者是捕獵失敗要餓肚子的,這樣怎麼胖的起來哈?豬不一樣了,養在豬圈裡,活動範圍很小,到點兒了就能幹飯了,即使是散養的豬,活動範圍也有限,不會快速的消耗體力去捕獵食物,不費腦子不費體力,吃了睡睡了吃,當然容易長胖了。再說了,養豬不就是指望著豬長胖好殺了吃肉哈

  • 5 # 百科千尋君

    既然你知道豹子、獅子是食肉動物,豬是雜食動物,為何還要把它們拿來強行做對比呢?把演化關係、生態地位、生活習性、生活環境、消化系統都截然不同的動物拿來比較毫無意義。

    豹子和獅子是貓科動物,該去和同樣是貓科動物的老虎、雪豹比較。

    豬是豬科動物,就該和同樣是豬科動物疣豬、大林豬、鹿豚去比較。

    貓科屬於食肉目,豬科屬於偶蹄目,兩科之間的關係相隔數千萬年,在生態地位、生活習性、消化系統等方面都有巨大的差異,不能拿來硬比。

    你說食肉動物不發胖,那也不對。

    ▲這是印度的胖豹,體重高達139公斤,是世界最重的豹子。普通豹子長到100公斤都難。

    ▲這是馬戲團的胖獅,肚皮上的贅肉非常顯眼。

    ▲美國大貓救助中心的母獅尼基塔(Nikita),體重227公斤(500磅),也是大腹便便的。

    ▲異國貓救助中心的母虎金傑,體重215.5公斤(475磅)

    這些猛獸肚子上都有很明顯的贅肉,可見食肉猛獸如果缺乏運動或者生了某些疾病也會肥胖。

    你說“豬吃雜食卻長得那麼胖”這也不對。

    說豬胖是一個流傳很久的誤解,甚至成為了根深蒂固的“共識”。人們覺得豬長得胖,是因為豬動輒一兩百斤、身體曲線圓潤、膀大腰圓、肥頭大耳,以人類的審美來看,豬就是胖。但如果我們以評估胖瘦的指標來比較,其實部分人比豬還“胖”。

    衡量人的胖瘦,主要有兩個指標,一個是BMI(身體質量指數),等於體重(公斤)除以身高(米)的平方。按照中國的標準,BMI在18.5-23.9是正常範圍,小於這個範圍就是體重過低,大於這個範圍就是體重過高。

    但BMI無法完全準確的反映一個人的胖瘦,比如大塊頭健身者,由於體重有高比例的肌肉,他的BMI可能會超過30,但他並不是胖。所以還需另一個指標來衡量,那就是體脂率。

    體脂率就是脂肪重量占身體重量的比例。在人類中,女性的體脂率高於男性,男性的標準體脂率在15%左右,女性的標準體脂率在25%左右。一般認為男性體脂≥25%,女性≥32%就是肥胖的標準。

    而豬肯定不適用BMI指數,所以只能比較體脂率,那麼豬的體脂率是多少呢?

    國外有小組利用雙能X線吸收法測定(DXA)對一批豬進行測試,測得這批豬的平均體脂率為18.2%,範圍9.3%-24.3%。這個資料就很嚇人了,原來豬的平均體脂率比大部分人還低,而且豬內部差異也極大,居然還存在體脂率只有9.3%的豬,難以想象。人類男性如果體脂率只有9.3%,那肌肉都要拉絲了。而就算24.3%的體脂率在人類中也不算胖。

    曾經一檔日本節目裡說豬的平均體脂率只有15%,比大多數人類還要瘦,引發了轟動。

    那麼,家豬為何能這麼瘦?是因為人類的選擇性培育。

    根據體脂率,人類飼養的家豬主要分三種類型——醃用型(瘦肉型)、脂用型、兼用型。

    醃用型(瘦肉型)是最常見的家豬種類,能生產鮮肉,做培根和火腿就是這類豬。這類豬的背膘厚度在3釐米以下,胴體瘦肉率達到55-65%。

    脂用型豬的瘦肉率最低,背膘厚度可達5-6釐米,胴體瘦肉率只有35%-40%,中國傳統的家豬多為脂用型豬,正宗的回鍋肉就是用的脂用型豬肉。不過現在脂用型豬快要失去市場了。

    兼用型豬的胴體瘦肉率介於醃用型和脂用型之間,主要是生產鮮肉。

    由於醃用型豬佔家豬的比例大,所以一般測試的物件就是醃用型豬,測試的結果自然是體脂率比較低。

    家豬的胖瘦主要是根據人類的喜好而定的,消費者喜歡瘦豬肉,那農場就養殖瘦肉豬。肥豬肉被嫌棄,養殖肥肉豬的養殖戶就少了。

    所以,人和家豬比體脂率是大可不必,把兩種各方面差異極大的動物強行拿來作比較更是沒意義。

  • 6 # 獵奇動物社

    世界上最大的家豬來自於中國遼寧,它生前的體重為900公斤,超過了最大的食肉動物北極熊,世界上最大的野豬來自於美國,被獵殺時體重為500公斤。而拿到體型最大的世界吉尼斯紀錄的獅子是一頭人工飼養下的非洲獅,它的體重為336公斤,至於最大的花豹最大不過130公斤。但是從食性上看,豬是雜食性動物,能夠吃到肉的機會很少,而像豹子、獅子等動物是純正的食肉動物,從我們人類的角度看,總是吃肉確實會發胖。那麼,為什麼只吃肉的豹子和獅子不會發胖,反而主要吃素的豬卻胖胖的呢?我們簡單的來聊一下這個有意思的問題。

    肥胖與食性有關係嗎?

    在我們人類的世界中,如果一個人常年以肉為食,很少吃青菜,那麼身體是要出問題的,最明顯的就是肥胖,這是因為這樣飲食的人會因為攝入過多的脂肪造成肥胖。當然,也有一些人屬於例外,比如那些主要以素食為食的人還是會肥胖,有些主要以肉為食的人依然很瘦,這就牽扯到很多其他的問題,比如吃的食物量、身體對脂肪的吸收能力等等。

    所以,從我們的視角看,肥胖與食性確實有很大的關係。但是歸根結底,肥胖與食性的關係的根本在於一些人改變了正常的飲食習慣,因為我們人類都是雜食性動物,其中素食佔比要遠高於肉食,如果你把肉食變為佔比高的食物,尤其是肉食中肥肉佔有了一定比例後,你可能就會出現肥胖的症狀。再有就是油脂的攝入不僅僅是肉,還有我們平時用的油,如果總是吃油性較大的食物,即使主要以素食為主,也會肥胖。因此,人的肥胖與食性確實有一定的關係。

    但是,對於其他動物來說,它們肥胖與否只與生存環境的改變有關,與食性無關。為什麼這麼說呢?下面我們來分析一下。

    除了人,其他動物的肥胖與否與食性無關

    首先,我們來看一下體型與食性的關係。在野生動物的中,體型與吃肉或者吃素沒有什麼關係,因為陸地上體型最大的動物是大象,而大象只吃草,連點葷腥都不沾,但是它的體重依然能夠達到4-5噸,而黃鼠狼雖然只吃肉(老鼠),但是它的體重不過只有1斤左右。所以說動物的體型大小與吃什麼無關。

    其次,我們再來看一下肥胖。一種動物之所以能稱得上肥胖,並不是說它的體型比同類大,而是相比較其他同類來說,它的贅肉多很多。比如最大的野生東北虎體重可以超過250公斤,但是一般情況下野生東北虎(雄性)的體重平均只有190-200公斤左右,但是我們不能說最大的東北虎是因為肥胖,我們只會說它比其他的東北虎要強壯。再比如,我們說獅子比花豹大,並不是說獅子比花豹肥胖,而是獅子的體型更大而已。對於野豬、豹子、獅子等野生動物來說也是一樣的,它們有的只是體型大小的差異,而它們各自的體型都是在它們的正常範圍之內的。

    因此,在野生動物的世界中,就沒有肥胖的概念,我們也不能說野豬比豹子、獅子要胖。

    那麼,動物的肥胖與什麼有關呢?

    我認為:肥胖只能相比較同類動物,而且一定是在不同環境下產生的,簡單的說就是野生動物在人工飼養的環境下會產生肥胖,比如野豬在野生環境下的體重最大能到500公斤,但是在人工飼養下,它的體重最大甚至能翻接近1倍,此時,人工飼養下的野豬比起野生環境下的野豬就是肥胖了,同樣的在人工飼養下的獅子、花豹的體型也普遍比野生的大。那麼,人工的環境究竟改變了動物的什麼?才導致了動物的肥胖呢?我們還是以豬、獅子為例。

    在野生環境下,野豬和獅子雖然食性不同,但是它們每天活動量是很大的。先說野豬,一頭野豬的覓食範圍通常在10平方公里左右,這也就意味著它每天的覓食狀態是一邊吃東西一邊走的。而且野豬最喜歡做的事情就是找一個堅硬的東西(比如岩石、粗壯的樹)來回摩擦自己的身體,這種行為不但可以讓野豬減少寄生蟲的危害,還能強化自己的防禦,這些都是運動。但是,在人工飼養下,豬最常乾的事情只有兩件:睡覺和吃。因此,在食性沒有任何改變的情況下,人工飼養下的豬本身體能消耗低,自然就會肥胖了。

    獅子也是同樣的道理。在野生環境下,母獅們每天都需要外出捕獵,這是一件極其耗費體力的事情,而雄獅雖然很少參與狩獵,但是它需要在母獅外出時一刻不停的巡視領地,並且隨時準備與入侵領地的動物一決雌雄,也是一件耗費體力的事情。而且在野生環境下,獅子的捕獵成功率並不是百分百的,這也就意味著獅子有時候會無功而返,餓著肚子等待下一次的狩獵。

    其次,從野生的角度看,雜食性的野豬確實要比肉食性的獅子、豹子體型要大,這是因為獅子、豹子雖然是肉食,但是它們的食物獲取難度較高,它們需要耗費大量的體力才能獲取食物,甚至耗費了大量的體力還可能無功而返。但是野豬就不同了,它的食物輕易就能獲得,而且相比較獅子、豹子來說,野豬的生態位較低,它們沒有強有力的武器來自保,只能靠龐大的體型來抵禦食肉動物的捕殺,而對於食肉動物來說,它們還要保持捕獵的靈活性,所以,身體內抑制生長的基因也有比雜食性、食草動物要強(獅虎獸就是因為失去了抑制生長的基因所以體型才會一直生長變大,但這樣顯然不利於野外生存)。

    總結

    說豬比豹子、獅子肥胖只是僅限於家豬和野生的豹子、獅子,因為在人工飼養下,動物的活動範圍和量較小,食物供給還有保證,它們想不胖都沒辦法。如果都是野生的情況下,不同的動物其實沒有肥胖的困擾,因為它們的活動量有保證(捕獵或者被捕獵)。最後,從整體上看,野豬的體型確實要大於豹子、獅子,這是由生態位決定的(包括食物獲取的難易度、生存的方式等等),與吃肉吃素沒有本質的關係。

  • 7 # 流年Leoyoe

    愛美是每個人的天性,女生們為了保持苗條的身材,一度不敢吃葷。可是細心的人們會發現,食肉動物一直吃葷怎麼也不胖,而豬隻吃雜食卻依然長得那麼胖。這到底是什麼原因呢?

    萬獸之王——老虎的生活方式

    虎,俗稱老虎,是體形最大的貓科動物,主要分佈在亞洲。身體被滿淺黃到紅色毛,有黑色至棕色條紋,是一種孤獨的森林食肉動物。一般每個老虎有自己的領地,每個虎佔領一塊領地後,就會將本地所有大型食肉動物如狼、豹等趕走,所謂“佔山為王”。虎的活動範圍較大,一般在500~900平方千米,最大的可達4200平方千米以上。老虎以鹿、獐、野羊等食草動物為食,必須有足夠的獵食領地以維持生命。每次食肉量為17~27千克,體形大的每頓可達35千克。虎最精良的攻擊武器就是粗壯的牙齒和可以伸縮的利爪。虎一般採取潛伏襲擊的獵食方式,從獵物後方攻擊,在食物嚴重短缺時,也會攻擊人。

    非洲霸主——獅子的生活方式

    獅子是世界上唯一一種雌雄兩態的貓科動物。獅子體型大,軀體均勻,四肢中長,趾行性。頭大而圓,吻部較短,視、聽、嗅覺均很發達。肉食,常以伏擊方式捕殺其他溫血動物。

    獅子原來分佈於除了熱帶雨林地區以外的非洲各地、南亞和中近東地區,目前獅子主要分佈於非洲撒哈拉沙漠以南的草原上,因此現在基本可以算是非洲的特產。

    獅子通常群居生活,一個獅群約有8~30個成員,平均為17頭。每一個獅群的領地區域相當明確,在獵物充足的地方可以小到20平方千米;而在獵物稀疏的地域中它們也許不得不建立大到400~1500平方千米的領地。

    獅群中的母獅基本是穩定的,它們一般自出生起直到死亡都待在同一個獅群。但公獅常常是輪換的。

    獅群的捕食物件範圍很廣,但它們更願意獵食體型中等偏上的有蹄類動物,比如斑馬、黑斑羚以及其他種類的羚羊。獅群中,雌獅們是主要的狩獵者。雌獅在奔跑中貼住獵物,然後一口咬住獵物的頸部直到它窒息死去。這時獅群的其他成員會一哄而上盡情美餐,混戰中往往是強勁的雄獅優先獨霸獵物,小一些的幼獅只分到少許甚至什麼都沒得到。

    發胖的差距在哪兒?

    所謂胖,科學的語言就是體內脂肪積累。

    老虎、獅子等食肉動物,由於長期的進化,大多以肉食為主。它們為什麼不會發胖?原來它們在野外生存是很不容易的,如獅子要捕獲一隻能夠吃的大動物,需要合力圍捕,獵物由大家分食,這樣大多數個體所得不會很多;而老虎則需要守候,跟蹤多時等到捕食成功,也已飢腸轆轆了;獵豹需要迅速奔跑,全力追捕,還常常以失敗告終。這些野生動物,即使喚肉啃骨,其攝入的營養所轉化的能量,在捕食過程中也消耗很大,沒有多少能量能轉化成脂肪儲存下來。當然,這些食肉動物就不會發胖了。

    而我們所說的豬,是指飼養的家畜豬。在人類的照料下,豬們終日無所事事,食物充足,營養豐富,而且豬圈裡的空間有限,活動量不大。這樣,攝入營養多,身體消耗少,體內脂肪便逐漸積累起來了。現在,放養的豬體內就不會積聚大量脂肪。事實上,在野外生存的野豬就不胖。為了尋覓食物,野豬得在林子裡不停地奔跑搜尋。它們在野外獲得的食物有限,消耗的能量卻不少,當然就沒有多餘的能量轉化成脂肪了。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如果人類準確的預知了世界末日,那麼有意思的是:人類真的會滅亡於世界末日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