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go的慢慢學習路
-
2 # 不二onlyway
遠在西周就有“腫”這個字眼來形容腫瘤,但當時尚無法區分腫瘤有良性與惡性的差別。
一些古文學家指:最久遠的案例,似應可以上溯到漢文帝時代的淳于意,於當時所記載的胃癌病例。之後一直到宋朝才有對癌症有更進一步的認知。
“癌”這個字最早的紀錄則在十二世紀初的衛濟寶書中出現,其中有對乳癌的觀察,指出40歲以上的婦女易患此症 ,潰爛三年而死等。之後,楊士瀛在任濟直指方論中描述:「上高下深,巖穴之狀,顆顆累垂...毒根深藏,穿孔透裹……」,這已是相當實際的描述某些癌症的特徵了。
到了清朝有關癌症病症的闡述也愈來愈多人加以著墨,瘍醫證治準繩書中提到∶「按之推移得多者,可用取法去之,如推之不動不可取也」,這代表當時的醫者已知固定的腫瘤不能以手術治療之。外科正宗將頸部惡性腫瘤(包括原發及轉移性)稱為「失榮」,這是最早對頸部惡性腫瘤的詳實記載,而此書的撰著者亦觀察到「失榮」乃為不治之症。
傳統中醫認為癌症的發生為生理偏差、體內系統失調而失去平衡才會罹癌,而造成上述結果的原因包括:氣血不順、細胞積聚毒素、晨昏顛倒、飲食不當、腎氣衰竭……等。
-
3 # 美中嘉和腫瘤科普
隨著時間的推移,科技的發展,人們對於腫瘤的認識也一步一步得到更深的認識,反思之,古代人對於腫瘤是什麼樣的認識呢?古代有得腫瘤嗎?
我們先看一下古代人有得癌症嗎?
古代人得癌症雖然不常見,但依然有存留下的證據表明癌症並不是新出現的疾病,這種古老的疾病人類約從三千至四千年前就有描述。癌症是自身的正常細胞惡化發展而成癌細胞。因此古人與我們一樣,也會得癌症。
但是古人的癌症發病率顯然沒有現在這麼高。不是因為現在的環境汙染多麼嚴重、生活習慣多不健康,而是因為絕大多數癌症都是老年病。而古代生活艱辛,70歲即被稱為“古稀”了。人們還沒有到癌症高發的年紀,就已經因為其他原因去世了。
目前中國人口預期壽命76.1歲(男性74.6歲,女性77.6歲),而夏、商時期預期壽命只有18歲,周、秦大約為20歲,漢代22歲,唐代27歲,宋代30歲,清代33歲,民國時期約為35歲。西方古代富裕人群才有可能活到40-50歲,低收入平民的壽命約在25-30歲。
諸多證據都說明,其實古人與我們一樣也會得癌症。由於古代社會整體壽命較低發病率小,外科和解剖學的發展遲緩,而很少被記載或系統研究。
人類是如何一步一步認識癌症的?
古埃及人早在公元前1600年最先在醫書《Edwin Smith Papyrus》中描述了癌症,其中還詳細的描述瞭如何使用燒烙術移除乳腺癌的方法。古埃及人還記載了使用刀割、燒烙、煙燻、塗抹區域性藥膏、咒語等治療癌症的方法。
古希臘人對癌症的描述最為系統。約在公元前400年,醫學之父希伯特拉底對多種癌症進行了描述,並將其命名為“carkcinos”(古希臘語中的“螃蟹”)。“螃蟹”來源於惡性腫瘤的外觀,其向四周伸出的侵襲其它組織的“腳”形狀上與螃蟹相似。由於當時希臘文化反對解剖屍體,因此希伯特拉底對癌症的描述僅限於表皮可見的鼻腔、面板、乳腺癌症。公元1世紀前後,塞爾蘇斯編輯古羅馬百科全書時將古希臘語的“carcinos”翻譯成義大利語中的“螃蟹”,隨後又演變成英文中的“cancer”,即為我們今天所說的癌症。
中國古代對癌症的記載始於公元3世紀初,王叔和的《脈經》中就有癌症病例的記載,中醫學裡把惡性腫瘤稱為癌。公元一二六四年,楊士瀛在《仁齋直指附遺方論》裡對癌作了較為詳細的描述:“癌者,上高下深,巖穴之狀,顆顆累垂……毒根深藏,穿透孔裡,男者多發生於腹,女者多發生於乳,或頸或肩或臂,外證令人昏迷。”
直到近現代,醫生才逐漸的認清楚癌症的真實面目。16-17世紀西方醫生開始研究癌症,18世紀隨著顯微鏡的發明和普及,醫學對癌症有了新的認識——細胞的增多。此時還發現了癌症能夠轉移到其他組織中。利用外科手術來切除癌症病灶得益於19世紀無菌操作的推廣,在此之前手術後患者極易因複雜感染而死亡。
總之,在古代,人均壽命短,科學技術不發達,醫學上對癌症沒有系統正確的認識,更沒有現代化的CT、核磁、PET等診斷裝置,即便是罹患了現代醫學認為的“癌症”,僅僅憑表面的症狀,以當時的條件也是無法被診斷的,更談不上得到相關治療了。
人類抗癌的歷史,就是人類的發展史。我們有理由相信,隨著科技的進步,現代化診療技術不斷有所突破,癌症等重大疾病被終將被攻克!
-
4 # 康愛線上
早在三千五百年前的殷周時代,甲骨文上己有 “ 瘤 ”字 出 現 , 兩千多年前的 《 周 禮 》 中也有腫瘤相關的記載,稱之為“ 腫病 ”。 《 聖 濟 總 錄 瘦 瘤 門 》 中亦有 : “ 瘤 之 為 義 , 留 滯不 去 也 。 氣 血 流 行 不 失其 常 ,則 形 體 平 和 , 無 或餘贅 , 及 鬱 結 壅塞 , 則 乘虛 投 隙 , 瘤 所 以 生 ”的描述。“ 癌 ” 字最早見於東軒居士所著 《 衛濟寶 書 》 : “ 癌疾初發 , 卻無頭緒,只是肉熱痛 ,過一七或二七,忽然紫赤微腫,漸不疼痛 , … … 只是不破。”對照傳統中醫病名及其症狀描述,我們可以發現許多現代癌症病名是屬於其範疇內的,例如,肝癌、胃癌屬於積聚的範疇;大腸癌、宮頸癌屬於癥瘕的範疇;胃癌、食管癌屬於噎膈的範疇;肺癌屬於肺痿的範疇……由此可見,腫瘤一直存在於人類與疾病抗爭的歷史中。
回覆列表
有關癌症的文字記載,不論在中外,早在公元前兩千多年即有陳舊手稿記述了身體不同部位的惡性腫瘤。在此我們做一簡單的介紹,癌症在不同國界、年代的記載,及醫師的看法。 在中國,遠在西周就有「腫」這個字眼來形容腫瘤,但當時尚無法區分腫瘤有良性與惡性的差別。在當時,亦有所謂的「專科醫師」出現,據周禮天官記載:「瘍醫專管醫治腫瘍、潰瘍、金創、骨折等病」,瘍醫其地位相當於今日的
外科醫師。值得注意的病歷紀錄及死因報告在此時也開始被重視了。有關癌症的描述,一些古文學家指陳:最久遠的案例,似應可以上溯到漢文帝時代的淳于意(也就是緹縈之父)於當時所記載的胃癌病例。之後一直到宋朝才有對癌症有更進一步的認知,「癌」這個字最早的紀錄則在十二世紀初的衛濟寶書中出現,其中有對乳癌的觀察,指出40歲以上的婦女易患此症,潰爛三年而死等。之後,楊士瀛在任濟直指方論中描述:「上高下深,巖穴之狀,顆顆累垂...毒根深藏,穿孔透裹……」,這已是相當實際的描述某些癌症的特徵了。到了清朝有關癌症病症的闡述也愈來愈多人加以著墨,瘍醫證治準繩書中提到∶「按之推移得多者,可用取法去之,如推之不動不可取也」,這代表當時的醫者已知固定的腫瘤不能以手術治療之。外科正宗將頸部惡性腫瘤(包括原發及轉移性)稱為「失榮」,這是最早對頸部惡性腫瘤的詳實記載,而此書的撰著者亦觀察到「失榮」乃為不治之症。傳統中醫認為癌症的發生為生理偏差、體內系統失調而失去平衡才會罹癌,而造成上述結果的原因包括:氣血不順、細胞積聚毒素、晨昏顛倒、飲食不當、腎氣衰竭……等。 至於西方醫學,其科學基礎創始於古希臘。約於公元前四百年左右,有「西方醫學之父」之稱的希波克拉底(Hippocrates)依據他在臨床觀察所見,指出人體的腫瘤(或叫贅生瘤)可以大致將他們區分成「無害性」腫瘤以及「危險性」腫瘤這兩大類。而他所稱的危險性腫瘤的希臘文為「Karkinoma」,也就是相當於今日大家所常聽到的癌症。「無害性」腫瘤稱為「Karkinos」也是螃蟹「crab」之意。癌症「Cancer」一詞出現的時間較晚,這個字源出於拉丁文cancrum,意亦指是「螃蟹」,取其形狀貌似人體某些面板癌病之外,更意味著癌瘤細胞四處蔓延、破壞、橫行無道,全無章法的為害人體。 在希波克拉底時代,認為癌症是因為黑膽汁分泌過盛所引起,而對癌症儘量採取避免治療、自然回覆的方式。到西元兩百年左右,有一學者Claudius Galen將腫瘤分為三大類:1.自然的腫瘤,例如婦女乳房會自然腫大。2.超乎自然的腫瘤,例如受傷後的修復性腫塊。3.違反自然的腫瘤,這類似於今日的癌症。雖有理論,但對癌症的治療並沒有提供突出的療效。希波克拉底與Claudius Galen之後的西方醫學進入黑暗時期。十七世紀之後外科手術逐漸風行,許多有關癌症的論文開始出現,1771年第一篇有關癌症的科學報告由英華人 John Hill提出,長期使用鼻咽?詰娜巳舊媳茄拾┑謀壤擼庋謀ǜ嬉嚴允淨鎦視氚┲⒌墓亓5嬲園┲⒂邢低臣骯惴旱難芯渴譴郵攀蘭塗跡聳痺詘┲⒅瘟莆蘼凼質酢⒎派湎咧瘟啤⒒е瘟啤⒚庖吡品ń鑰技湫А?809年以手術切除卵巢腫瘤,這是第一個腹部手術腫瘤的紀錄。此後,更因有顯微鏡的發明,所以造就病理學的進步,1895年發現X光後,隔年將放射線運用於癌症治療上。至於化學藥物治療癌症,真正有系統的紀錄則在1865年 Lissauer用砷化鉀治療白血病的病人,其後經第一次及二次大戰後,更多的化學藥物不斷的被開發一直至今。免疫療法啟蒙於1800年的後期,之後不斷的研發,包括現今使用的干擾素、白血球間素、BCG、Levamisole……等藥物的使用,這些都是免疫學的進步。 綜觀以上中外癌症歷史發展,我們發現中醫在醫學上的進展雖是遠比西方醫學來得早,但由於中醫的發展是由病症及病象去做推論及治療,原理不外是「固本」與「扶正」兩大原則,但因癌症本身臨床極富變化(如合併症),所以中醫只能針對點,較無法做到面的處理。反之,西方醫學因自然科學的進步與發達,不斷用研究來求證,各個專科各展所長並相輔相成,且已經過時間證明。在愈來愈多人暢談要中、西醫合併抗癌,其實只要中藥能經得起科學的驗證,那我們何不樂觀其成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