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媽咪寶貝傳媒

    當你家寶貝一歲以後,你可以逐漸從抱他走路,喂他吃飯,把屎把尿的繁瑣工作中挺直腰板兒,但很快你就發現,麻煩升級了,寶貝脾氣漸長,動不動就用大喊大叫來表達他的不滿。是時候對大喊大叫的小怪物用點兒心機了!

    他為什麼這麼愛大喊大叫?

    有時是代替複雜語言的表達

    他們畢竟太小,還不會用語言把感情上受到的所有傷害表達出來,但同時,他們卻很明白自己的喜惡。也就是說,他們已經有了很強大的“自我”觀念,卻苦於無法表達。於是,到了該說點兒什麼表達自己態度的時候,他們想說又說不清,乾脆透過喊叫來代替語言。

    有時是不能達到目的導致的憤怒

    這個年齡的寶貝已經開始希望對事物有所控制,但他看到無法控制自己想要控制的事物時,小傢伙們除了叫喊和眼淚沒有別的方法來表達他們的憤怒。比如當他們不能順利地把勺子裡的飯放進嘴裡,比如他們想要追上小哥哥一起玩卻摔了個大跟頭,此時,沒有比大喊大叫更好的表達方式,這種憤怒可能只是在表達自己,並非針對別人。

    有時候是情緒積累到一定程度的爆發

    如果一個寶貝突然為了一件小事發火,那可能是對長時間積聚的緊張情緒的釋放。比如,在家憋悶了一天,終於見到你下班回家,但當你說先回個電話再和他玩兒,他可能一下子就爆發了。

    更多時候是大人情緒的影響

    這一點至關重要。如果爸爸媽媽時常不能很好地控制自己的情緒,經常板著臉,或者夫妻之間氣氛緊張,經常在家上演家庭風暴,那麼小傢伙一有情緒就愛大喊大叫也再正常不過了。

    面對寶寶的情緒失控,你該怎麼做?

    是的,我們都希望寶貝能做自己情緒的小主人,能很好地掌控自己的情緒,那麼爸爸媽媽應該這麼做呢?

    要允許他有小脾氣

    誰都有生氣的時候,爸爸媽媽首先要理解這件事,才會以一種平常心對待寶貝發脾氣,要知道,寶貝生氣的時候不要企圖透過自己大吼大叫讓他安靜下來,他們也需要發洩自己的壞情緒,表達自己的不滿。

    要幫他表達他的情緒

    寶貝生氣可以理解,但是也不意味著爸爸媽媽完全不干預,不管他,爸爸媽媽需要做的是弄清楚他為什麼不高興,試著幫他表達情緒,比如爸爸媽媽可以這樣對寶貝說:“媽媽知道你是因為沒吃到冰淇淋而不高興。”“你摔了一跤,一定很疼是吧,所以寶貝才哭的對嗎?”聽了這樣的話,寶貝可能會很快安靜下來,因為他感覺爸爸媽媽是理解自己的。當然,如果寶貝還是大喊大哭,你可以靜靜地摟著他,甚至什麼也不說,讓他感覺到爸爸媽媽對他的愛和關心,他也能慢慢安靜下來。

    糾正寶貝的不當行為

    如果寶貝發脾氣時,不僅大喊大叫,還打人、摔東西,爸爸媽媽應該很嚴肅地制止他,告訴他“你這樣做爸爸媽媽很不高興,我們很不喜歡看到你這樣的行為。”同時爸爸媽媽要抱住他,以控制他的雙手,制止他繼續有過激的行動,直到他安靜下來。事後可以告訴寶貝,爸爸媽媽理解他生氣,但是不可以大喊大叫,不可以動手,如果自己特別生氣,可以用跺腳的方式來發洩。

    不要輕易被激怒

    不要被寶貝“你真壞,我討厭你”這樣的話激怒哦,寶貝只是還不會恰如其分地表達自己的憤怒,所以會蹦出過激的語言,但是爸爸媽媽不要把這樣的語言過於放在心上,當然,你可以告訴寶貝,他這樣說你會有點難過,但是不至於對他也大發脾氣,也以同樣的語言回擊他“你也很壞,我也很討厭你!”你這樣的語言只會讓他更生氣呢!

  • 2 # 諾媽家有男寶

    當孩子突然對著我大喊大叫,那一般就是他覺得我對他誤解了,並且讓他很委屈。一般這個時候,我保持安靜,他吼完了,委屈發洩了,然後回頭看但到我的冷靜,會突然意識到自己的過激。這個時候,我才會搭著他雙肩給他講道理,之前他聽不進的道理,此刻會比較容易接受,一切恢復如常。

  • 3 # 我媽超正

    如果當孩子跟我大喊大叫,換成以前,我會跟孩子花很長時間去講一大堆道理。現在,透過一些看書獲得的育兒知識和好的觀點,我的做法是:別發火,別先去給孩子下個定義,別衝動,別講什麼大道理。其實,孩子這個時候最需要的是一個擁抱,一個大大的hug。這一招在外面公眾場合也很奏效,比如孩子大庭廣眾下熊勁上來了,不聽任何人勸,怎麼辦?抱住孩子,抱一會,讓他情緒平靜下來很關鍵。媽媽們可以試一試。

  • 4 # 鵜鶘心理

    每個孩子儘管幼小也會有心理壓力,比如繁重的學習,社交中的挫折,競爭的落敗等等。是壓力就需要得到釋放,但在“如何釋放”尚未被告知或習得,往往因不得其法而失控。作為家長應該會體諒理解他們的。知道了這一點家長接下來該做點什麼呢?

    心理學上有這樣一條原理:如果一種行為,不論好與壞還是對與錯,只要這種行為產生後受到了人們的讚賞、表揚或獎勵,用心理學的術語就是行為受到了強化,那麼這種行為就可能會被固定下來,以後會經常出現。孩子良好的自控能力是這樣形成,反之,大喊大叫也是基於這樣的原理而發展的。當孩子對你大喊大叫時,做父母怕孩子精神上進一步受到刺激,於是就選擇退讓或妥協,無條件地滿足孩子提出的要求。這樣的滿足就是先前所說的“行為強化”,強化的是孩子的大嗓門。如果下一次孩子又“得逞”了,不用幾次,凡是要向父母提出要求就大喊大叫,要求越高嗓門也越高。

    同樣的道理也能矯正孩子的不佳的行為習慣,孩子又大喊大叫了,剋制住情緒不要去理會他,一句話都先別說,甚至連看都不看他一眼!直接將孩子孤立起來,有條件的話讓他單獨回自己房間面壁反省。幾次過後孩子見計謀不能得逞,嗓門也就不會像先前那麼大了,對父母的態度也會好起來。如果是年齡稍大的孩子,還可以剖析講解為人的道理,使孩子真正懂得為什麼不能靠態度蠻橫來解決訴求。

  • 5 # 青音約

    當孩子突然對家長大喊大叫,家長需要先分辨,孩子這種大喊大叫是什麼情況。最重要的是,留意我們成人說話的時候,孩子有沒有在注意聽。一種孩子大喊大叫,是孩子有意識地要發脾氣,想透過發脾氣控制周圍環境或人。尤其是在過去他大喊大叫,爺爺奶奶就立刻答應他的要求。這時的孩子非常關注家長的反應,他隨時可以停下來。家長這時要注意堅持原則,拒絕他的無理要求。但是不要以暴制暴,不可以發怒或者同樣大喊大叫,而是保持溫柔的堅定。

    還有一種情況,是孩子完全處在抓狂的狀態,大人跟他講話已經完全無效了。他這時更像小動物一樣,用本能在行動。大哭大鬧,完全沒有理性,想停也停不下來的感覺。這時的孩子,需要先安撫他的情緒,比如摸摸他的手,輕輕拍拍他的肩,話語輕柔一點,幫他表達情緒:“你現在好生氣,是因為弟弟拿走你的玩具嗎?”等他哭出來或者叫出來以後,情緒慢慢平復了,才可以跟他講道理:弟弟拿你玩具是不對的,不過你打人也不行哦!

    第一種孩子大喊大叫,重要的是不能妥協,因為孩子透過喊叫得到他想要的以後,他會繼續使用這個手法,孩子會越來越難帶。所以最好一開始就定好規矩,並且讓他同意。第二種孩子哭鬧,需要我們理解、共情。我們可以允許孩子有個“安靜角落”,只要他心情不好,可以自己去那裡,我們絕不過去打擾。因為有時候我們也是刺激源。如果他需要我們的陪伴,我們可以在旁邊撫摸他的背,在他哭完時抱抱他。但他做錯的地方,在他情緒發洩完了以後,還是要跟他討論一下,決定下次可以怎麼做。

  • 6 # 生活待我不薄

    反思是不是自己也對孩子大吼大叫過,如果有一定要改。

    為啥大吼大叫,要麼這就是他學來的溝通方式,要麼就是他非常苦惱,無法正常表達內心的情緒,作為家長這個時候除了告訴他這樣不好之外,還要耐心的引導他正常表達自己的情緒。

    說起來有點抽象,說白了就是要站在孩子的角度去看問題的根源,然後輔助他改變處理事情的方式。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八國聯軍侵華時,東南地方督撫聯合起來進行的"東南互保",於當時而言到底有利有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