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舊時樓臺月

    引言:

    20世紀初期,整個大清王朝的統治進入到了末期,社會上一片動盪,對外八國聯軍大肆入侵中國土地,瓜分中國權益。對內義和團運動正在風起雲湧的進行著。面對雙重打擊國內大部分人民都生活在水深火熱之中。但是有一個地區卻在這動盪的時代中,保持著平和甚至向前發展的狀態,那就是中國東南地區。

    當時,這個地區的首要官員,與西方國家一同進行著一場奇怪的“戰爭”那就是“東南互保”。至今對於這場“戰爭”帶來的影響的的利弊,也是眾說紛紜。

    要分析這起事件在當時的利弊,首先還是得先了解它所發生的背景以及經過。

    一、“東南互保”的背景:南方的經濟和“西化”程度,是這場事件產生的基礎

    1900年,義和團運動爆發,清政府看到了義和團的作用,利用這場運動對列強宣戰。企圖以此維護自己的統治。至此,義和團和列強國打的不可開交,眾列強在北京的使館、產業等資產都受到了義和團的大肆攻擊,列強不得不考慮該如何保證自己的資產。與此同時,長江流域一帶,陷入了列強的紛爭之中。

    當時的英國正在進行布林戰爭,英國的大部分兵力都集中於南非地區,此時根本不可能抽調軍隊到中國來維護秩序,以及防止其他帝國主義國家入侵長江流域。

    義和團運動主要爆發在中國北京,山東,河南等北方地區,在這些地區的外華人被義和團大肆絞殺,就算是婦女嬰兒也不例外,甚至信仰基督教的華人,也同樣受到了他們的屠殺。之後爆發了八國聯軍侵華戰爭,教唆義和團抵抗帝國主義的慈禧太后等人一路西逃,中國北方地區陷入了進一步的混亂之中。

    中國南方地區和北方地區在長久的歷史發展中存在極大的不同,由於地理條件影響,南方地區的經濟發展水平一直要比北方地區高。並且南方地區早在明朝時期就已產生了資本主義萌芽,當地的人民思想先進,對於西方文明的接受程度也較高。這裡的人民不像義和團那樣盲目排外,反而是充分利用了西方的先進思想來發展自我。

    隨著洋務運動的開展,東南沿海地區誕生了一大批近代企業,甲午戰爭之後民族資本更是進入了高速發展時期,此時的這些企業急需一個安定的環境發展工業,保證生產。

    二、“東南互保”順利進行的條件:清廷中央已基本失去對地方的控制

    義和團運動的初期,表面上來看,清政府採取的是“一意絞殺“的態度,但其實在封建統治內部對於義和團問題的處理態度並不一致,這也就影響到清政府在處理義和團事務時常常出現含糊不清,指示不明的狀況。

    之後地方勢力面對這一情況,只能自己按照自己的態度去處理,這也就進一步推動了地方勢力的崛起。地方官員權力的擴大,加上很多地方官員並不滿足北京政府盲目對列強宣戰,這些原因促進了“東南互保”的順利進行。

    東南地區由於“洋務運動“時期率先開放,因此基督文化極具滲透,這影響了當時的封建官僚,洋務運動時期所培養的沿海傳教士,在一定程度上也為地方官僚和列強之間架起了溝通的橋樑。因此地方官僚對於整體的世界形勢有著較為深刻的認識,比如當時他們同列強一起反對廢除光緒便是多加溝通的一個反應。

    帝國主義在爭奪利益的同時培養了一批有著較高知識和較強自身能力的官僚買辦階層,比如說李鴻章,張之洞,張謇等人。這些人雖然是清王朝的官員,但一定程度上他們和西方資本主義國家之間存在著“共生關係”。他們在加官進爵或者是投資辦廠方面,都受過西方資本主義的幫助,並且一定程度上來說,這些官員是民族資本主義工商業的代言人。

    這次“東南互保”的簽訂是由劉坤一、張之洞出面簽訂的,這次條約的簽訂之所以能夠平穩有序的進行,和這些買辦官員手中的權利和經濟利益是分不開的。除此之外,他們手中的權力還漸漸脫離了中央的控制,動搖了清政府統治的權威。

    列強在瓜分中國的同時也產生了很大的矛盾,他們彼此之間相互牽制。東南地區可以說是眾列強最想收入囊中的一塊“肥肉”,但並沒有人敢率先發兵東南,這是因為如果有某個國家獨自佔領東南地區,那麼必將陷入腹背受敵的危險當中。

    所以他們紛紛將當時東南地區的地方巡撫作為自己的政治工具來保證自己的權益,地方官員也利用著當時各國之間的相互牽制維護著自己地方的利益。在這種雙方利益的捆綁之下,“東南互保”才得以順利進行。

    三、“東南互保”的內容

    1900年6月26日,劉坤一、張之洞與各國的駐上海領事館簽訂了條約,條約主要包括兩項,分別是《東南保護約款》以及《保護上海城廂內外章程》這次條約簽訂的最主要目的是,明確上海租界以及長江蘇杭一帶的歸屬權問題。上海租界由各國共同保護,東南地區由各地方督府保護,兩不干涉,各守一方。

    在條約中,各地方督撫需要保證洋人在境內的一切既得利益,比如說傳教士產業、各國商業等,而眾列強不得輕易從內河登陸中國東南沿岸地區進行擾亂。

    這次條約的內容由中方擬定,對列強原有的權益多加限制,一開始眾列強代表拒絕簽署這次檔案,但經過談判之後。東南互保的原則間接被肯定,條約正式簽訂。

    四、東南互保的影響及其利弊

    在條約簽訂之後,對於帶來的的影響眾說紛紜,反對者認為,東南巡撫不聽從當時清政府的指令,破壞了清政府的領導地位。但我們要知道,清政府對外宣戰是一件非常愚昧的行為,這並不是單純的自衛戰爭,而是封建階層固步自封,大肆洩憤的行為,這次宣戰是盲目的,統治者並沒有認真的分析過敵我雙方的形式,如果戰爭爆發,那麼結果必輸無疑。所以東南地區,官員不跟隨慈禧太后對外宣戰是一個極其明智的選擇。

    首先條約的簽訂保護了中國東南地區的安定,促進了南方民族資本的積累和發展,此時北方地區在經過八國聯軍入侵之後已經嚴重被破壞,相比之下,東南沿海地區的經濟甚至有所發展。

    其次,條約的簽訂動搖了傳統的統治結構,這個結果代表了地方勢力的崛起。也顯現出中央權力的衰弱,在此次事件之後,湧起一大波反封建的浪潮,中央集權體制逐漸被瓦解,推動了中國政治上的進步。

    從消極上來說,這次條約的簽訂維護了列強在南方地區的既得利益,保護了英國殖民統治的需要,為列強在北方作戰提供了軍需物資的補給。

    總結:

    這次條約的簽訂有利又有弊。但總而言之,積極作用還是遠遠大於消極作用的。

    在一定程度上,條約保證了中國江南地區免受戰爭的破壞維護了東南地區的社會穩定,推動了民族資本主義經濟的發展。並且東南互保的做法還漸漸從東南地區擴充套件到中南西南的諸多省份,這為之後全國整體經濟的發展提供了助力。

  • 2 # 唐鵠璐

    東南互保的背景是慈禧利用義和團對抗各侵華列強,列強威逼京師。慈禧一怒之下,不顧國力民生向十一國宣戰。英法聯軍尚能將咸豐驅趕址至熱河,火燒圓明園,況十三國乎!明眼人都知道這是一場必敗的戰爭,這是一場以卵擊石的戰爭。

    在這樣的情況下,在清皇室向十一國宣戰後,兩江總督劉坤一、湖廣總督張之洞、兩廣總督李鴻章和閩浙總督許應騤、四川總督奎俊、鐵路大臣盛宣懷、山東巡撫袁世凱等地方實力派,拒不奉詔。他們稱皇命是在義和團的脅迫下發出的,因此不能奉詔。並與各列強會晤,達成了東南互保條義。即東南各省不奉詔,不參戰,各列強不對東南各省採取軍事行動。

    東南互保對中國近代史產生了深遠的影響,近了看,東南互保使長江流域光大地區未捲入戰爭,保持了相對的和平,也使大半個中國隊生活成產得以維持發展。同時,滿清統治者知道已經無法調動各地方實力派,中央集權受到極大削弱。遠了看,對於摧毀滿清的封建統治起到了巨大的作用,這顯示統治階級內部已然出現裂痕,而且地方實力派漸成割據狀態,為後來的脫清自治來了一次預演。慈禧在得到東南各省互保不奉詔的訊息後,笑著說了聲好。其中滋味,令人尋味。但同時,這也為中國之後幾十年列的強割據局面埋下了最初的禍根。

    總得來說,東南互保是一次地方與侵略實力妥協,違背中央的自保運動,其影響是多方面的,有利有弊。歷史就是這樣,讓人難言對錯,卻自有愛恨。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在現實中如何利用《海賊王》中的果實能力發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