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開始,漢高祖劉邦對服飾區分等級的作用認識不足,後來經叔孫通的說服,才叫叔孫通去制定禮儀。
漢初總體承接秦制,官服清一色的黑,寬袖束腰。對一般服裝,沒有什麼禁例,不允許的是:一般人不能戴劉氏冠。
劉氏冠,是劉邦當亭長時用竹皮自制的一種冠。所謂“爵非公乘以上,毋得冠劉氏冠”(漢分爵位十二級,公乘為第八爵)。
在西漢時期二百年之中,服飾實行“深衣制”(詳見後文)。
顏色方面,按季節不同,春青,夏朱,季夏黃,秋白,冬黑。
雖有這樣的區別,上朝穿的都是黑色。
當時講究五行,在國德這一塊,不同的皇帝有不同的想法。
漢初,按理說漢應該是土德(秦是水德,土克水),但劉邦自為黑帝,隨秦制,從水德,尚黑色。
漢武帝時,官方改土德,尚黃色。
王莽改制時期認為漢衰缺火,應火德,尚紅色。
後來,劉秀的東漢延續了火德之說,高階官員也就穿紅色的朝服了。
同時,按季節換款式的習慣也保留著,一直到西晉。
到了東漢明帝永平二年(公元59年),漢朝才制定了完備的官服制度。
漢明帝的祭服、朝服制度包括冠冕、衣裳、鞋履、佩綬等,各有等序。
不同的官職有不同的冠帽,冠制特別複雜,有16種之多。
官員在袍服外要佩掛組綬,平時官員隨身攜帶官印,裝於腰間的鞶囊中。
組是官印上的絛帶,綬是用彩絲織成的長條形飾物,蓋住裝印的鞶囊或繫於腹前及腰側,故稱印綬。
以綬的顏色標示身份的高低。
東漢確定的官服制度,是儒家學說衣冠制度,得以在中國全面貫徹執行的開端。
漢服
漢服又稱漢裝、華服、漢衣冠。漢服一詞最早見於《漢書》:“後數來朝賀,樂漢衣服制度”。但漢服並非從漢代開始,也不是特指漢朝的服飾。
漢服的全稱“漢民族傳統服飾”,在漢族前身華夏民族,已有之,到明朝,民族主體穿的依然是漢服。
中國又稱“華夏”,這一名稱的由來就與漢服有關。
《尚書正義》注:“冕服華章曰華,大國曰夏。”
《左傳正義 定公十年》疏:“中國有禮儀之大,故稱夏;有章服之美,謂之華。”
《周易·繫辭下》有云:黃帝堯舜“垂衣裳而天下治”。
中國自古就被稱為“衣冠上國、禮儀之邦”,漢服不僅是服飾,也代表著禮儀和文化。
漢服,作為漢民族的主要標誌,它的基本特徵是交領、右衽、繫帶、寬袖,又以盤領、直領(對襟)等為有益補充。
雖然漢服歷來款式豐富,但其“交領右衽,不用釦子,而用繩帶繫結”的特點卻是千古未變的,這就是漢服的同一性。
當然,起源於漢服,隨時代改變的其它服飾,我們也能一眼分辨出來。
所謂交領,就是左右兩邊衣襟垂直相交,在領口處形成一個英文小寫Y字。
右衽就是衣襟相交的時候,左邊的衣片壓在右邊衣片上,衣衽的出口位於右側。
當前漢服復興,出現很多不規範的穿法,需要特別說明的是:別把“衽”穿反。
衣襟右掩的稱為右衽,衣襟左掩的稱為左衽。中國古代以右為尊,因此所著上衣一般為右衽,死者或部分少數民族才著左衽。
漢服的基本款式大約有九類,在基本款式下又因其領口、袖型、束腰、裁剪方式等的不同變化演繹出幾百種款式。
漢服的組成部分有首服、體衣、足衣、配飾。其中最重要的組成部分——體衣,分為領、襟、衽、衿、裾、袖、袂、帶、韍等十部分。
款式種類雖然繁多複雜,且不同朝代還有各自風格。但根據衣裳結構,主要還是可以分為“上衣下裳”制、“深衣”制和“襦裙”制三大類。
其中,上衣下裳的冕服為帝王百官最隆重正式的禮服,袍服(深衣)為百官及士人常服,襦裙則為婦女喜愛的穿著。普通勞動人民一般上身著短衣,下穿長褲。
“衣”即上衣,禮服上衣一般是交領大袖,女子服裝上衣多為襦、衫、襖、半臂、袿衣等。
“裳”最初只是將布裁成兩片圍在身上,到了漢代,才開始把前後兩片相連成筒狀,即現在所說的“裙”。
後衍生出褲制下裳,稱為“短打”,多為勞動人民方便勞作所著。
上衣下裳是中國最早的服裝形制之一,為漢服體系的第一個款式。據考證,上衣下裳的服裝形制最遲在商代就已經形成。
“深衣”,即先把上衣下裳分開裁剪,然後縫成一體,在腰部用不同色彩的布料作為邊緣相連。出現於春秋戰國後。
深衣包括直裾深衣、曲裾深衣、袍、直裰、褙子、長衫等。
後世的長衫、旗袍以及現代流行的連衣裙都為深衣的演化產物。
深衣保暖性佳,但其特點是使身體深藏不露,雍容典雅,不適於勞作運動,多為貴族穿著,以彰顯女子之窈窕、士人之風雅。
深衣雖然在古代群衣中流傳最廣、流行最久,但由於上衣下裳制源自上古時期,所以歷代君王乃至百官行祭祀等大典時,仍需採用上衣下裳制,以示尊古。
漢服的第三大類則是“襦裙”。襦裙實際上是上衣下裳的一種,上身短衣稱為“襦”,與下身所束裙子合稱襦裙。
這種上衣下裳的穿法沒有諸多禮儀規定約束,多用於常服,故不作為上衣下裳制的分支,而是獨分一類。
襦裙按照裙腰之高低分為齊腰、高腰和齊胸襦裙;按照領子的式樣,分為交領襦裙和直領襦裙;按是否夾裡,分為單襦和複襦,單襦有點近似於衫,複襦則更像是襖。
頭飾是漢族服飾的重要部分之一。
古代漢族男女成年之後都把頭髮綰成髮髻盤在頭上,以笄固定。男子常常戴冠、巾、帽等,形制多樣。
女子髮髻也可梳成各種式樣,並在髮髻上佩帶珠花、步搖等各種飾物。鬢髮兩側飾博鬢,也有戴帷帽、蓋頭的。
古漢服的鞋也是很講究的,有的有很厚的鞋底,鞋頭往往有翹起的的裝飾。
佩劍也是古漢服的一部分,士人著正式服裝往往有佩劍。
一開始,漢高祖劉邦對服飾區分等級的作用認識不足,後來經叔孫通的說服,才叫叔孫通去制定禮儀。
漢初總體承接秦制,官服清一色的黑,寬袖束腰。對一般服裝,沒有什麼禁例,不允許的是:一般人不能戴劉氏冠。
劉氏冠,是劉邦當亭長時用竹皮自制的一種冠。所謂“爵非公乘以上,毋得冠劉氏冠”(漢分爵位十二級,公乘為第八爵)。
在西漢時期二百年之中,服飾實行“深衣制”(詳見後文)。
顏色方面,按季節不同,春青,夏朱,季夏黃,秋白,冬黑。
雖有這樣的區別,上朝穿的都是黑色。
當時講究五行,在國德這一塊,不同的皇帝有不同的想法。
漢初,按理說漢應該是土德(秦是水德,土克水),但劉邦自為黑帝,隨秦制,從水德,尚黑色。
漢武帝時,官方改土德,尚黃色。
王莽改制時期認為漢衰缺火,應火德,尚紅色。
後來,劉秀的東漢延續了火德之說,高階官員也就穿紅色的朝服了。
同時,按季節換款式的習慣也保留著,一直到西晉。
到了東漢明帝永平二年(公元59年),漢朝才制定了完備的官服制度。
漢明帝的祭服、朝服制度包括冠冕、衣裳、鞋履、佩綬等,各有等序。
不同的官職有不同的冠帽,冠制特別複雜,有16種之多。
官員在袍服外要佩掛組綬,平時官員隨身攜帶官印,裝於腰間的鞶囊中。
組是官印上的絛帶,綬是用彩絲織成的長條形飾物,蓋住裝印的鞶囊或繫於腹前及腰側,故稱印綬。
以綬的顏色標示身份的高低。
東漢確定的官服制度,是儒家學說衣冠制度,得以在中國全面貫徹執行的開端。
漢服
1.什麼是漢服?漢服又稱漢裝、華服、漢衣冠。漢服一詞最早見於《漢書》:“後數來朝賀,樂漢衣服制度”。但漢服並非從漢代開始,也不是特指漢朝的服飾。
漢服的全稱“漢民族傳統服飾”,在漢族前身華夏民族,已有之,到明朝,民族主體穿的依然是漢服。
中國又稱“華夏”,這一名稱的由來就與漢服有關。
《尚書正義》注:“冕服華章曰華,大國曰夏。”
《左傳正義 定公十年》疏:“中國有禮儀之大,故稱夏;有章服之美,謂之華。”
《周易·繫辭下》有云:黃帝堯舜“垂衣裳而天下治”。
中國自古就被稱為“衣冠上國、禮儀之邦”,漢服不僅是服飾,也代表著禮儀和文化。
2.如何一眼認出漢服?漢服,作為漢民族的主要標誌,它的基本特徵是交領、右衽、繫帶、寬袖,又以盤領、直領(對襟)等為有益補充。
雖然漢服歷來款式豐富,但其“交領右衽,不用釦子,而用繩帶繫結”的特點卻是千古未變的,這就是漢服的同一性。
當然,起源於漢服,隨時代改變的其它服飾,我們也能一眼分辨出來。
所謂交領,就是左右兩邊衣襟垂直相交,在領口處形成一個英文小寫Y字。
右衽就是衣襟相交的時候,左邊的衣片壓在右邊衣片上,衣衽的出口位於右側。
當前漢服復興,出現很多不規範的穿法,需要特別說明的是:別把“衽”穿反。
衣襟右掩的稱為右衽,衣襟左掩的稱為左衽。中國古代以右為尊,因此所著上衣一般為右衽,死者或部分少數民族才著左衽。
3.漢服有哪幾種基本款式?漢服的基本款式大約有九類,在基本款式下又因其領口、袖型、束腰、裁剪方式等的不同變化演繹出幾百種款式。
漢服的組成部分有首服、體衣、足衣、配飾。其中最重要的組成部分——體衣,分為領、襟、衽、衿、裾、袖、袂、帶、韍等十部分。
款式種類雖然繁多複雜,且不同朝代還有各自風格。但根據衣裳結構,主要還是可以分為“上衣下裳”制、“深衣”制和“襦裙”制三大類。
其中,上衣下裳的冕服為帝王百官最隆重正式的禮服,袍服(深衣)為百官及士人常服,襦裙則為婦女喜愛的穿著。普通勞動人民一般上身著短衣,下穿長褲。
“衣”即上衣,禮服上衣一般是交領大袖,女子服裝上衣多為襦、衫、襖、半臂、袿衣等。
“裳”最初只是將布裁成兩片圍在身上,到了漢代,才開始把前後兩片相連成筒狀,即現在所說的“裙”。
後衍生出褲制下裳,稱為“短打”,多為勞動人民方便勞作所著。
上衣下裳是中國最早的服裝形制之一,為漢服體系的第一個款式。據考證,上衣下裳的服裝形制最遲在商代就已經形成。
“深衣”,即先把上衣下裳分開裁剪,然後縫成一體,在腰部用不同色彩的布料作為邊緣相連。出現於春秋戰國後。
深衣包括直裾深衣、曲裾深衣、袍、直裰、褙子、長衫等。
後世的長衫、旗袍以及現代流行的連衣裙都為深衣的演化產物。
深衣保暖性佳,但其特點是使身體深藏不露,雍容典雅,不適於勞作運動,多為貴族穿著,以彰顯女子之窈窕、士人之風雅。
深衣雖然在古代群衣中流傳最廣、流行最久,但由於上衣下裳制源自上古時期,所以歷代君王乃至百官行祭祀等大典時,仍需採用上衣下裳制,以示尊古。
漢服的第三大類則是“襦裙”。襦裙實際上是上衣下裳的一種,上身短衣稱為“襦”,與下身所束裙子合稱襦裙。
這種上衣下裳的穿法沒有諸多禮儀規定約束,多用於常服,故不作為上衣下裳制的分支,而是獨分一類。
襦裙按照裙腰之高低分為齊腰、高腰和齊胸襦裙;按照領子的式樣,分為交領襦裙和直領襦裙;按是否夾裡,分為單襦和複襦,單襦有點近似於衫,複襦則更像是襖。
4.搭配漢服的裝飾有哪些?頭飾是漢族服飾的重要部分之一。
古代漢族男女成年之後都把頭髮綰成髮髻盤在頭上,以笄固定。男子常常戴冠、巾、帽等,形制多樣。
女子髮髻也可梳成各種式樣,並在髮髻上佩帶珠花、步搖等各種飾物。鬢髮兩側飾博鬢,也有戴帷帽、蓋頭的。
古漢服的鞋也是很講究的,有的有很厚的鞋底,鞋頭往往有翹起的的裝飾。
佩劍也是古漢服的一部分,士人著正式服裝往往有佩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