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熊孩子222722837
-
2 # 區域拒止
航母是一個國家實力的象徵,也是一個國家的戰略級的武器,所謂的石油美元,其實只是美國強大的航母戰鬥群的表面塗抹的一層厚厚的石油而已。因此,如何為航母戰鬥群提供一個強大的防禦使其不被敵軍摧毀,是二戰以來的全世界擁有航母的國家研究的重點。
在二戰以前,主力艦的主要威脅主要來自水面和水下,在水面上,主要威脅是敵人的主力艦或魚雷艇、驅逐艦這樣的攜帶了大口徑魚雷的小型艦艇。而水下的威脅,則主要是敵軍的潛艇和水雷。不過二戰時期潛艇航速很慢,根本跟不上主力艦隊。所以潛艇只能在特定地形以伏擊的方式打擊主力艦,水雷同樣,在廣闊的大海里佈置水雷是個傻到家的行為,只有在海峽等特定區域佈置水雷才有意義。至於敵方的主力艦,我方主力艦若要戰鬥,則有強悍的主炮和厚實的裝甲作為後盾,就算打不過,也能輪機全開立刻跑路。反正有效射程就只有幾十公里,跑幾個小時就離開了。
但是航母時代就不同了,航母的艦載機攻擊範圍高達700公里以上,如果與航母戰鬥群交火,跑路是沒有任何希望的,只能硬著頭皮硬上。因此如何防禦對手的航母和反艦導彈就是一個需要深入研究的課題。
一般來講,航母戰鬥群的主要威脅還是艦載機和他們發射的反艦導彈。因此,航母戰鬥群組建了5道防空反導防禦網。第一、二道防禦網是由戰鬥空中巡邏的艦載機組成的防禦圈,他們分別是520公里防禦圈和250公里防禦圈。一般來講,由2-3艘尼米茲級核動力航母組成的航母戰鬥群,可以形成2個520公里CAP陣位和3個250公里CAP(即戰鬥空中巡邏)陣位。他們的任務是警戒接近航母戰鬥群的敵機,在敵機進入反艦導彈的射程之前,將其攔截或者擊落。第三道防禦圈則是由標準2導彈或者標準6導彈組成遠端防空圈,這些導彈的射程都在200公里左右,主要負責攔截來襲的遠端彈藥以及配合艦載機部隊防禦敵機的突擊;第四道防線則是ESSM防空導彈,它們主要負責攔截突破前三道防線的彈藥,基本不執行攔截戰鬥機的任務;而最後一道防線則是航母自帶的拉姆近防導彈、密集陣近防炮等近防武器。
有了這五道嚴密的防空防線,想要免疫全世界絕大部分國家的導彈攻擊,自然也是輕輕鬆鬆了。
-
3 # 老鷹航空
航空母艦是一種系統化武器裝備,通常情況之下采用混合編隊行駛組成戰鬥群,在戰鬥群中需要編入導彈驅逐艦、巡洋艦、護衛艦、補給艦(戰鬥支援艦)、潛艇等,從而組成一個空中、水面、水下立體化的戰鬥力量。
面對敵方導彈攻擊時,航母編隊主要採用如下方式進行反制:
第一,艦載機。航空母艦釋放艦載機主要是利用其高機動和航程優勢,在艦載預警機的支援之下,前出航母戰鬥群400km之外進行戰鬥巡邏,如果發現敵機就進行空戰反制,從而防止敵機投放反艦導彈威脅到航母編隊中的航空母艦或者其他艦艇。
第二,驅逐艦/護衛艦/巡洋艦。如果敵方發射了遠端反艦導彈,或者有漏網的敵機躲開了艦載機的攻擊突防成功,發射了空對艦導彈,那麼此時的擔任外圍護衛任務的驅逐艦或者護衛艦上的相控陣雷達系統就會自動跟蹤和捕捉目標,併發射艦對空導彈,如標準2、標準3,進行中遠端區域防空作戰。
第三,近程防空導彈。航母自己以及周圍的軍艦上都配置了一定數量的近程防空導彈,比如“海麻雀”,可以對漏網的反艦導彈進行點對點的擊殺。
第四,密集陣/海拉姆。如果反艦導彈能夠突破以上三層防護圈,那就算是已經快要擊中航母了,這時海拉姆這種獨立作戰的小型反導系統就開始工作了,依靠發射小型反導導彈進行反制。如果這一擊不成功,就會立即轉手讓“密集陣”速射炮接手,憑藉6000-7000發/分鐘的高射速進行彈幕攻擊。
如果連續突破上面這四層防護圈,那麼此時的美國航母就是一塊大肥肉,任人宰割了。
OK,關於問題就回答到這裡吧。
-
4 # 聯合防務
航空母艦是美國國家力量的象徵,所以,對航空母艦的保護也是美國海軍乃至整個美國軍隊的頭號課題之一。目前世界軍事已經入導彈時代,各種五花八門的導彈成為攻擊各種目標的主要手段,對航母來說,對抗各種導彈自然也是首要的課題。具體來說,如何保護航母免受導彈攻擊,也要看針對什麼樣的導彈。
對所有的導彈而言,在其發射之前就把發射平臺擊毀無疑是效率最高的做法。因為一般情況下一個平臺都會攜帶多枚導彈,擊毀平臺就意味著消除了一大批導彈的威脅。所以,美國航母防禦導彈的首要原則是進攻——進攻敵人的導彈發射平臺,無論這個平臺是飛機、艦船、潛艇還是地面基地。而這也是美軍格外重視各種武器射程/航程的重要原因——就是為了在敵人進入導彈射程發射之前消滅之。君不見,美國下一代反艦導彈LRASM格外強調的就是遠端(LR,Long Range)嗎?
如果沒能及時消滅敵人的發射平臺,讓對手成功發射了導彈怎麼辦呢?沒關係,航空母艦從來不是單艦出航,它會攜帶不少護航艦隻。而美國目前主力護航艦隻就是伯克級驅逐艦和提康德羅加級巡洋艦,這兩種護航艦的最大特點就是宙斯盾防空系統。憑藉強大的相控陣雷達、作戰指揮系統,以及各軍艦上從攔截彈道導彈到攔截反艦巡航導彈的各式“標準”防空導彈,再加上“改進海麻雀”補空,基本上能形成從幾百公里外到幾公里外的多層攔截網。
即使還是有漏網之魚,航母及其護航艦上還有最後兩道防線等著呢。分別是硬殺傷的“密集陣”防空炮和“海拉姆”防空導彈,以及軟殺傷的電子干擾裝置和誘餌彈。
在如此綿密的防護下,想攻擊航空母艦確實不是件容易事,這也是美華人敢於用航母編隊到處干涉的底氣所在。T
回覆列表
艦隊防空從二次大戰開始就是一項倍受海軍關注的課題,也是航空母艦問世以來讓水面艦艇所面臨的重大考驗。
二戰以前的主力艦所面對的威脅多半來自於敵方的主力艦,潛艇以及水雷。這些兵器的一個特點就是打擊範圍有限,打擊方位有限,所以相對比較好應對。潛艇因為航速慢,沒辦法追上艦隊,所以多半隻能用來做守株待兔式的伏擊。水雷更是瞎貓碰死耗子,重在數量。而且佈雷目的在於封鎖航道,降低敵方艦隊的航速,限制對方的活動範圍。至於敵方主力艦發射的炮彈,要麼靠機動規避,要麼靠裝甲硬扛。也正因為如此,主力艦的側舷往往有都很厚的裝甲,用來保證自己能夠在炮戰中不至於被敵人輕易擊沉。實在遇到打不過的對手怎麼辦?撒丫子跑路也是出路。
不過能從空中發動打擊的航母以及她的艦載機卻徹底改變了這些規則。如果我們把大海看作一個二維平面,那麼艦載機就是從之前不曾有過的第三維度發動的打擊。不論戰艦怎麼躲,活動範圍要高一個維度的戰機總是掌握戰鬥的主動權。戰艦的火炮威力雖然大,但是有效射程卻受視野影響。如果目標在地平線以下,無法瞄準的情況下,再強大的火炮也沒辦法造成有效的殺傷。而高高在上的戰機卻沒有這個問題。高度給了戰機廣闊的視野,同時高速也保證戰機可以從任何一個角度向戰艦發動攻擊後全身而退,所以在與戰機的交戰中,戰艦隻能是單方面捱打,這一點歷史已經反覆證明過了,在此就不再贅述了。
最好的反騎兵武器就是自己的騎兵,這句話用在戰機上也一樣。阻止敵方戰機攻擊最好的辦法就是用自己的戰機進行攔截,不過這裡我們要看的是如何對付漏網之魚。
首先戰艦自己搭載有防空武器,它們是保護戰艦不受空襲的關鍵。但是戰機個頭小,數量多,而單艦防空火力畢竟有限,所以艦隊在面臨敵方空襲時需要組成大編隊,靠防空炮的數量和火力交叉來提高攔截戰機的效率。艦隊中除了少數主力艦外,大多數都是由驅護艦組成的護航艦艇。它們的主要職責不是負責與敵方主力艦隊交戰,而是提供主力艦所不具備的防空反潛排雷和哨戒職能。這些小型的驅護艦往往裝有效能強勁的對空武器,一旦面臨敵方空襲,就會抱團把核心的主力艦圍在隊形中間,依靠密集的防空火力驅散來襲的機群。同時靠外圍的艦艇還要充當眼睛,負責發現可能來襲的魚雷,讓主力艦提前規避。
當反艦導彈開始大行其道的時候,因為其強大的威力和極快的速度,一度讓人產生了它們能取代航母的錯覺。可是就像之前說的,以彼之道還施彼身,既然有反艦導彈,那麼自然就會有反導系統。
現代的驅護艦不像以前的戰艦那樣插滿防空炮了,主要是靠搭載的對空導彈進行防空作戰。戰艦本身搭載的高效能雷達,可以360度探測空中目標,探測距離往往達到數百公里之遠,足以對高空目標進行預警,鎖定目標以後發射導彈進行摧毀。
不過我們知道電波是走直線的,而地球表面是圓的,所以探測距離上百公里遠的雷達,對超低空目標的探測距離也不過只有數十公里的有效距離,再遠就在地平線之下了。所以應對掠海攻擊的反艦導彈,最安全的辦法還是派出預警機,登高望遠,引導己方的防空導彈,提前發現,提前摧毀。
如果實在沒攔過來,那麼就要靠戰艦自身的近防系統了。這種武器系統往往配備有反應速度和探測精度都極高的火控雷達,同時配備有高精度導彈或者高射速機炮,亦或是兩者兼具。在導彈突破了所有的防線以後,這些近防武器就會打出密集的彈幕,以求在導彈命中前將其摧毀。
現代條件下航母戰鬥群的防空措施可謂是相當完備的,想要靠幾發導彈直搗黃龍直接攻擊主力航母,幾乎是一件不可能成功的任務。除非用超出敵方防空系統負荷的飽和攻擊,從多方向多高度,利用不同特性的導彈實施立體攻擊,才有可能突破重重佈防的防空網,給予對方核心艦艇以重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