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薩迦山潤
-
2 # 山頂凍人
關於這個問題,核心在於“雲概念”到底該如何落地。時間回到大概十年前,“雲概念”再次興起的時候,公有云、私有云之類的,不少創業者、資本方都認為這是風口,IBM、戴爾都紛紛搶灘,不過,當時是以PC為主,最終崛起的有新浪愛問微盤、115等等。
但是在PC時代,這種雲盤入口概念太多,完全是功能產品,估值也不會太高,所以,IBM、戴爾很聰明,很快就推進了“雲計算”概念,什麼“智慧城市”、“大資料醫療”之類的,也就是今天所謂的“大資料計算”。
360網盤在內的這一波雲盤興起,則是根源於移動網際網路,蘋果推出iCloud之後,大家認為這是一次新的機會,移動裝置儲存貴、容量小,必然會尋求雲端儲存,說白了,在使用者手機中佔據一席之地,搶個入口。
要知道,在幾年前,移動入口概念火爆的時候,大到造手機、造作業系統,小到任何工具類APP,一旦被髮展為入口概念,估值立刻就會翻幾百倍,資本方、技術方、各大公司都會大力投入。網盤也是如此。
為什麼網盤最終又會死掉呢?根源很簡單,網盤共享的屬性與必須切斷的社交化形成了天然的衝突,顯然是沒法吸引大量使用者、形成使用者社群、使用者黏性,進而成為一個流量入口和流量平臺,在移動時代,做不到這一點,基本商業化的可能性也就等於零。
那麼,為什麼會說網盤共享屬性與必須切斷的社交化天然衝突呢?這從網際網路起步時就發生過。早在98年《網際網路避風港原則》以及隨後美國針對使用者透過共享軟體下載音樂、電影判刑的案例,就明確了這一點。
從根本上說,網盤除了是使用者儲存、備份自己數字內容的工具,也是共享數字內容的工具。如果只是儲存、備份,那麼網盤的商業模式很簡單:展示廣告+收取包月費用。然而,免費模式是國內廠商屢試不爽的“大殺器”,所以,國內網盤基本免費,再聯絡到剛才所說的入口概念,網盤天然就需要變成“共享工具”,否則基本沒法賺錢、更無從談起高估值了。
試想一下,如果不考慮版權、政策監管問題,有一家公司做了一個產品,“網盤+交友+搜尋”,頂上是搜尋框、左邊是好友列表、右邊是自己內容陳列框,需要什麼搜尋一下就可以放到自己內容裡去直接觀看、收聽、閱讀……還可以加提供內容者為好友,聊天、互通有無……一個所向披靡的流量入口和流量分發平臺就這麼誕生了。
可惜,那是共產主義理想。現實世界是有法律的。基於共享工具,數字內容可以實現無成本複製、傳播,比如音樂、電影、書籍等等,最終結果,版權方不得不提起訴訟。此前的百度影音、快播模式,實際上就是“網盤共享”模式的變種,最終,兩家公司都迫於壓力停止了運作,快播獲刑。
未來,如果是免費,唯一的作用,恐怕只能是作為搜尋引擎的原始素材存在,充實、最佳化搜尋引擎的搜尋結果,所以百度網盤可能還得繼續存在。當然,如果收費,作為使用者備份、儲存工具,那也可以。否則,就只能做to B 的生意了。
所以,回到問題裡面來:1.前景趨勢不樂觀;2.快速轉移不可能;3.靠譜的,百度、騰訊這種企業,需要網盤支撐別的業務,可能會繼續存在。
-
3 # ssxuEce
說多也是淚,之前360雲上面幾十G的資料算是廢了。百度雲不開會員那速度簡直無力啊,心累。雞蛋還是不要全裝一個籃子,雲盤+硬碟多重備份才是王道。日常工作常用的一些檔案資料備份到天翼雲盤了,隨時隨地都可以使用,最主要就是比微雲和百度雲要靠譜。
-
4 # BigZhang
我電腦上有大約700G的檔案一直是透過雲端來儲存的,主要是家裡很多年的照片和影片。
國外用過Crashplan、Carbonite、iDrive,早幾年還用過Box、SugarSync、Dropbox。
現在家裡有個群暉的4盤位NAS,依然有國外的雲盤在做遠端備份。
國內之前是使用快盤,後來使用過百度雲盤,其實百度雲盤用的不是特別多,主要的原因是,它的稽核機制。
國外線上儲存業務相當發達,你看我上面提到的幾個,都是很正規且運營多年的網路儲存商了。國外很注重隱私的,所以你可以想象得到這些線上服務商這方面肯定是做的不錯了。這個主意是靠技術來實現的,基本上這些線上服務都給你做出一個承諾:
你的資料在離開你電腦傳輸到它們的伺服器上時,是被加密傳輸和儲存的。這個基本是國外線上儲存的基本要求了。但是你看國內的雲盤什麼的,哪個敢做這種承諾?
不光如此,還有淨網行動什麼的,即使你儲存的是正常的家庭影片或者照片,你也未必願意讓人家拿來圍觀一下是吧。
再來看國內的這些網盤或者線上儲存,技術上來說,我覺得當年的金山快盤是做得不錯了,同步、版本管理,都有,但是依然不夠,我這檔案一旦超過20000,同步就老是出問題。
那其它的網盤,基本就沒啥同步,更別說版本管理了。
所以這些依然保持在一個水平比較原始的線上隨身碟這麼個層面。與之對比的,你可以看看Dropbox,不斷地在推出新功能。
我覺得國內網盤基本沒有安心去以線上儲存的這個出發點去做,也許還是因為政策原因,所以也不想這方面深入發展,只是說,提供這麼個服務,順便掙點錢,百度雲這收費,變來變去,微雲,也收費,抱怨一大堆,這些服務商,基本只能在國內玩玩,放到國際這個市場上去,毫無競爭力。所以你看國外那些線上儲存的評測網站,我基本沒有看到有人提過國內的任何一家網盤。
不過在國內還是蠻有市場的,畢竟很多人都不在意自己的檔案備份,依然停留在行動硬碟備份的這個層次,我自己也做過調查,我周圍的親戚朋友,有的是技術水平問題,有的是習慣問題,並不願意做線上備份,網盤更多的是拿來傳檔案用的。
大容量儲存我覺得還是蠻有市場的,這點你看我前面提到那麼多家線上商你就知道了,只是國內很少有人願意付費去儲存的。其實當初國內一窩蜂的上那些網盤,並且都號稱幾個T的容量,我就知道他們搞不久,這成本不是開玩笑的。
如果你也不願意付費,那基本只能向你推薦百度雲了,如果願意付費,那推薦的就比較多了,我前面的提到了不少,只是你需要挨個試試了,因為不同地方網速差別蠻大的。
我寫了一些線上儲存的評測文章,只是這裡沒法上傳網址,所以只好你慢慢試吧。
360雲盤今天宣佈2016年11月1日起停止雲盤上傳服務,包括上傳、轉存等資料寫入功能均關閉; 2017年2月1日起不再保留雲盤資料,關閉所有的雲盤賬號並清空資料。繼新浪雲盤,115等網盤之後,以安全著稱的360也宣佈關閉個人雲端儲存服務。求解
1.大容量儲存的前景趨勢?
2.網盤資源改如何快速轉移?
3.還有什麼可靠的雲端儲存服務可以選擇?
回覆列表
其實完全可以這樣分配:免費1T,(其中400G檔案+600G圖片),超出不夠用的付費。這樣可以把那些不良資訊的空間有效壓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