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菱形一角

    什麼是成語?

    成語是漢語中使用的固定片語或者短語,大多由四個漢字組成,一般的都有其出處與背景,如;開門見山、山清水秀、秀麗無比、比翼雙飛、飛來飛去、去粗取精、精神愉快,快言快語、語重心暢、朝三暮四、小題大做、劈荊斬棘、下定決心、鬥私批修、批林批孔、大幹快上、好好學習、天天向上……由此可見,"以茶代酒"也是個很完美的成語,這可以使一些不太習慣喝酒的人在酒席禮儀場合儘管不會喝酒也不失體統。曾經看過一個婚聯;以茶代酒晏賓客,滿面春風迎敬親人。這裡的茶即是茶水,不是茶葉。以茶代酒即以水代酒。

    毛澤東主席在1976年會見美國總統尼可松時也曾使用過這個成語,不過他老人家用的也是"以水代酒‘’。原文:"我們是幾十年的隔海老冤家啦!不是冤家不聚頭,不打不成交嘛!我們應該為冤家乾一杯!我不會喝酒……‘’他聳聳肩做出無可奈何的模樣,‘’不過不要緊,中國有句老話,君子之交淡如水,以水代酒_(咱們)乾杯!

  • 2 # 遺產君

    “以茶代酒”顧名思義就是指不想喝酒然而又是盛情難卻,就用茶來代替酒。這是一種不勝酒力而所行的禮節,嚴格意義上將以茶代酒並不是成語,而是一種俗語,而且“以茶代酒”還是一個具有深遠意義的典故,且這個俗語來自於三國東吳的末代國王孫皓。

    依據三國時期的《三國志》記載:吳國君主孫皓“密賜茶荼以代酒”,為“以茶代酒”之典故。公元252年,吳太祖孫權死後,傳位於子孫亮,由於後期宮廷政變,孫亮之兄孫休上臺,孫休臨終時,遺詔兒子作為接班人,讓丞相濮陽興和左將軍張布為“顧命大臣”,輔佐幼主。

    然而,兩位顧命大臣沒有按照遺詔為準,嫌棄幼主孫休的兒子太小,於是改立23歲的長君孫皓為皇帝。孫皓初期執政期間撫卹人民、開倉扶貧,然而不到三個月,孫皓性情大變,不知感恩戴德,反而變得專橫殘暴,終日沉溺於酒色,從而喪失民心,由於聽說在喝酒之後容易遭受兩位顧命大臣的臉色,並且很快殺害了兩位顧命大臣。孫皓好酒,並且個人有一個愛好和一個不成文的規矩:每人以7升酒為限,不管你飲酒如何,是否是不勝酒力,孫皓完全不管不顧,七升酒必須見底。群臣之中有一個叫韋曜的臣子,酒量只有2升,韋曜原本是孫皓的父親南陽王孫和的老師,故孫皓對於韋曜還是格外照顧,眼見韋曜不勝酒力的時候,便悄悄換上茶,讓他“以茶代酒”,不至於由於無法完成7升酒而難堪。

    但是,耿直磊落的韋曜並不買賬,認為孫皓可以在酒宴上“偷樑換柱”、“暗度陳倉”,那涉及到國家大事,很有可能無法實事求是,直爽的韋曜恰好碰見的又是一個嗜酒如命貪圖享樂的君王,於是便力勸孫皓,只是徹底墮落的孫皓無法接受韋曜的勸阻,一怒之下孫皓便把韋曜打入天牢,不久之後便被處死。

    公元280年,吳國被西晉所滅,這是意料之中的事情,像孫皓這樣一個整日沉溺酒色的暴虐君王,國家大事置身事外,這樣是無法管理好國家的,孫皓後期做了俘虜,幾年之後病故於洛陽,享年42歲,孫皓可以說是以酒誤國,但是卻留下了“以茶代酒”的典故,在酒桌文化上也使得“以茶代酒”成為一種禮儀而流傳。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父母的家到底是不是兒女的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