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說實話與說實話
-
2 # 追隨讀者
我是家裡的大女兒,感覺婚前我爸媽已經不把我當自己家人了,我媽很見外,而且對我也不怎麼客氣,我離婚後就和父母弟弟在一起住,我媽更沒有把我當自己家人,而且也沒把我的家當家,今天還哭著控訴我說我把她當保姆,不關心她,說還不如在自己家怎麼怎麼的。以前也經常跟我弟弟妹妹說我把她當保姆,我不這麼認為,我覺得作為母親,她平時有什麼話可以直接說,我是她親生的,有做的不好的地方可以當面指責都沒有問題,但她會在各種家人跟前說我,都不會當面說我,我感覺她對我態度不好的時候就是她對我有意見了在背後又說我了。前幾天我媽讓我給我妹寄東西,我就開玩笑對我媽說你帶上錢我帶上你。我媽對我大發雷霆,可是我們倆出門從來沒讓她花過錢啊。好心寒的感覺。我大學畢業以後家裡缺錢就問我要,我沒錢的時候會囉嗦兩句但是還是會想方設法的酬到他們要的款,然後自己慢慢還。那時候我前夫就說我家是個無底洞。。。我很糾結,有時候覺得自己是石頭裡蹦出來的,不奢求他們把我教育成什麼樣,至少給點家的溫暖,都沒有,我一個女孩子自己出來拼,還嫌棄我沒本事。我鬧離婚之前整夜睡不著覺,還要照顧年幼的孩子,沒人關心我問候我一句,老爸還死命的問我要錢。我也是醉了,只當是上輩子欠了他們的。
-
3 # 蘭草草
我認為父母的家永遠是兒女的家!
我是這麼過來的!
我結婚後有了自己的家,可我仍然把父母的家,我原生態的家,看作是自己的家!
雖然我母親在我十二歲時,就因心臟病離開了我!我結婚後父親又找了個老伴,也就是我有了後母,但我仍認為父親家,就是我家!
父親也總是對我噓寒問暖,從工作到生活和父親談談心,我就感覺到踏實,心裡有靠山!
當然,不回來,我們也不打擾她們平靜而忙碌的生活,我們畢竟還都年輕,身體健康,各自有獨立的生活,各自安好,只是有需要時,記得有我們在,有父母的家,也是她們的家在就行!我們願做孩子永遠的護花使者!
所以我認為,父母的家永遠是兒女的家!
-
4 # 辛苦耕耘的小朋友
我是一個沒有出嫁的女孩。還有一個已經結婚有孩子的姐姐。我和姐姐現在完全屬於兩種狀態。
姐姐回家的時候,有一些家務活媽媽會讓我去幹,例如撿碗啥的。我姐起身要去幹的時候,爸爸都會碰碰我讓我去幹,別讓我姐姐去幹。我和我姐姐要是吵架了,父母都會讓我讓著一點姐姐。會感覺爸爸媽媽對姐姐更加客氣一些。這和姐姐結婚前完全不一樣的。從這些小的地方會覺得結了婚的姐姐會和之前不一樣。
而對於我來說,我沒有結婚,年齡還小。對於爸爸媽媽來說還算是小孩子一點。但是由於放假的原因我和爸爸媽媽待的時間長了些,會覺得其實爸爸媽媽有自己的生活。長大了終究要出去的。
-
5 # 執子之手JYH
父母和兒女本是一個家,這個家因為親情而溫馨,因為父母的付出而幸福。兒女在父母的哺育下慢慢長大了,一個個成家立業了,又有了屬於自己的家。 既然成家立業,就應該把這個新家當成自己的家。自己成了家長,就應該對這個家負責任,和伴侶共同經營自己的溫馨港灣。 這時候,父母的家只是自己家的一部分,兒女千萬不要再依靠父母的家,而應該多替父母著想。在親情上仍是一個家,在責任上也是一個家,只是重心轉移到兒女身上。在生活上絕不能再把父母的家當成自己的家,因為啃老可恥! 如果非要把父母的家當成自己的家,那你要承擔這個家的一切,像小時候父母照顧你那樣對待你的父母,能做到嗎?做到就可以還把父母的家當成自己的家。
-
6 # 蘇躍永
從小和父母朝夕相處二十多年,她們為了養育我們長大,直到成家立業,也不知耗費了多少心血、流過多少汗水。有點好吃的她們不捨的吃留給我們,過年她們不捨地換新衣給我們換,這些事我歷歷在目,記憶猶新。
雖然我現在成了家,有了穩定的工作,過的還可以,但她們還是不放心經常撈道。這就是"兒走千里母擔憂"。
同樣我也經常尋問父母家裡情況,身體狀況、家裡需要什麼等,盡最大努力滿足她們的需求。必經她們現在以上了年紀是我們做兒女的關心和報恩的時侯。
回父母的家就是回自己的家,不但公氣,還有種特別的感覺:和父母談家常、談自己小時侯的一些往事,多麼親切、溫暖。感覺到一種在小時候在家的幸福感覺。
孝敬父母不緊是物質上,更重要的是精神上的給予。她們是想你的人,而不是禮品。
後來父母先後離世,我很長一段時間悶悶不樂,總感覺自已丟了家。以往過年過節第一任務就是"回家"看望父母。至她們去世之後我就不回老家了,除非有事。即使回去也是來去匆匆。雖然老家有兄弟姊妹但感覺和父母之家完全不一樣的,姊妹家必經是走親情。所以說父母永遠是兒女的家,那種溫暖而熱情不捨的感覺永遠無法找回。
-
7 # 開心大雁
如果還未婚嫁,父母的家就是兒女的家,一旦結了婚另立門戶,有了自己的小家,那父母的家就不是兒女的家了,當然和父母同住的除外。
我結婚後和老公單獨住,從此我原來住的地方成了孃家,老公原來住的地方成了婆家。
儘管結婚十幾年來,我還隨身帶著孃家的鑰匙,老公還隨身帶著婆家的鑰匙,但我們回去卻很少用鑰匙開門了,每次回去我們都敲敲門。
逢年過節,回孃家是串親戚,回婆家也是象串親戚一樣。
女兒小的那些年,公公還健在,每年春節都會讓我們一家三口回去過年。公公婆婆讓出他們的臥室讓我們住,讓小侄子和哥嫂擠在一塊,他們住小侄子的小床,我覺得這樣委屈了老兩口,就想推辭,說我們初一早上早點回來,公公婆婆堅持,我也為了滿足老人家想要團聚的願望,就回去了。
可和哥哥嫂子比起來還是有些拘束的,哥嫂一直和公婆住在一起,相處的很隨和,而我總覺得象客人一樣。
我的父母家沒有兄弟,妹妹出嫁後,兩個臥室父母各住一間,雖然回去沒有那麼多拘束,但還是和結婚前有些區別的。
所以我理解的自己家的含義是你在這裡擁有一個獨處的空間,或是一間房,或是一張床,你回到這個家,可以有一個安靜休息的場所,一個獨處的空間。
-
8 # 刺兒姨
父母的家永遠都是兒女們的家!兒女長大,成家立業便有了自己的小家,需要父母時,父母便離開自己的家前往兒女的家,但在父母眼裡,兒女的家卻不是自己的家,在兒女家裡不自在,不舒服,不自由,縮手縮腳,沒有主人翁的感覺。
兒女們自小在父母家長大,在父母家永遠都覺得自由、自在、踏實。即便在外受了委屈,家也是兒女釋放自己的最好地方,即便兒女們在外沒了小家,父母也會張開臂膀,無怨無悔的接納他們的兒女們迴歸家庭,給兒女們以溫暖,以支援!所以說父母的家永遠都是兒女們溫暖的家!
-
9 # 著北0Z6t
父母的家永遠都是兒女的家。無論什麼時候,無論出現什麼狀況,父母都不會拒兒女於門外。即使孩子再令父母失望,但生氣過後還是一樣對待兒女。父母不求兒女多大的回報,而永遠期盼孩子過得好。
-
10 # 音樂心理輔導師王濤
兒女成家之後,這個新的家叫作次生家庭;而父母的家就是原生家庭。這兩個家哪個優先考慮呢?人類學意義上講,應該是次生家庭優先。
打理好次生家庭夫妻關係以及親子關係,然後幫父母打理原生家庭,才能保證原生家庭和次生家庭關係正常化發展。這樣做並不違背傳統意義上的孝道,同時也能滿足兒女對父母的心理需要,也照顧到了父母對兒女的心理需要。
這就是心理學家庭治療意義上的處理方式,是行之有效的,確保了兩個家庭所有成員之間的正向動力關係,促成老者安之,少者懷之。
-
11 # 老段話裝修
父母的家可以說是也可以說不是兒女的家。做為嫁了人的女人,在婆家是外人,在孃家是客人。沒有嫁人還好,父母家是你的家。嫁人以後父母家就是孃家,來一回孃家你就象做客一樣沒有自己的位置了。
自古以來就有嫁出去的女兒潑出去的水,你嫁到婆家和婆婆家是一家人,但婆婆也永遠當你是外人。說是把你當女兒看待,你和她吵一架試試。她沒把你當仇人就不錯了。
自己的父母親象是個大家,兒女都有自己的小家,父母親在家就在。現在有多少兄弟姐妹結婚後還象小時候一樣都圍繞父母是一個家了。現在也就是父母親還在近的隔三差五來望望,遠嫁的就不要說了,只有逢年過節來看看。
做為兒子還好,一個兒子的一般和父母親同住還是一個家,父母親家就是自己的家,要是兒子多了註定要分家所以父母親家也只是父母親家了,自己都會有自己的小家。
做為女兒的註定嫁出去了,所以父母親家只是孃家每回回來都是做客的。這個社會每個家庭都差不多,由一個大家劃分若干個小家。不管大家分成小家還是怎樣,父母親永遠是自己這輩子最親的人,也是這個世界上唯一一個永遠愛自己的人。
-
12 # 影都二姐
感謝邀請:【對於這個問題,我可以斬釘截鐵的回答:在我們傳統的中國!父母的家永遠都是兒女的家!】不論兒女是否長大成家立業,父母和兒女永遠都是相親相愛的一家人。父母和兒女的親情永遠都不會分割,父母的家當然是兒女的家,父母的家永遠都是兒女的家。
1、作為兒女,未成家之前,接受父母的撫養,庇佑!父母養我們長大,護我們周全!在這個家庭裡凝聚了父母之愛,兄妹之情,我們在父母愛的陪伴中長大,這個家充滿了我們小時候的記憶!
2、當我們長大成人, 自立門戶,兄弟姐妹都有了自己的小家。但是,父母的家,還是兒女的家,更是我們的根據地。兄弟姐妹逢年過節一定要回家聚會!都大包小裹的給父母帶好東西 ,孝敬生養我們的父母。
3、父母在,人生尚有歸處!父母的家也就是我們的家,家裡承載著我們成長的點點滴滴,都是難以忘懷的記憶。父母的家是我們的根,那裡有親愛的爸爸媽媽,有曾經兄弟姐妹一起玩耍長大的美好回憶!我們的人生底色就是在父母的家描繪上去的。父母的家永遠永遠都是我們的家!
都說落葉歸根,那個根,就是父母的家,無論兒女走到哪裡,惦念的永遠是家鄉那個老宅,惦念的永遠是媽媽親手做的家常菜,永遠是那抹揮之不去的鄉愁!
每年春節,我們兄弟姐妹四個人都會帶著各自的娃們和父母歡聚在一起,在觥籌交錯、推杯換盞間,與兄弟姐妹一起會回憶兒時的快樂時光,是多溫馨的畫面呀!太美了!
父母的家永遠都是兒女的家!因為,疫情原因。今年春節不適合大家庭聚會。我們兄妹四人提前商量好,每家輪流回家陪伴父母!等疫情過去,兄弟姐妹帶著自己的小家成員在一起回到父母家也就是兒女的家相聚!
-
13 # 言之有悟
這個問題得根據年代不同和家庭條件來定!
我出生於六十年代,那個時候國家沒有計劃生育,每個家庭少則三四個孩子,多則七八個孩子,有的個別家庭甚至超過十個孩子。
因為家庭人口眾多,就造成住房嚴重擁擠,往往都是幾個孩子住住一間屋,睡一張床,蓋一條被子。想擁有自己獨立的房間和一張床,那簡直就是天方夜譚。
從我記事兒起,我就一直跟我姐姐睡一張床蓋一條被子。冬天冷的時候,姐姐無意間會把被子捲走,我往往被凍醒。那個時候多麼盼望著自己能有一間房,一張床啊!
等我長大到外地上學,姐姐那時候也出嫁了。每個假期回到家,躺在只有自己一個人的那張床上,才對這個家有了歸屬感。
我婚後不久,我父親把年邁的奶奶接到家裡養老,奶奶住進了我曾經住的那間房,那張床。從此我回家再也沒地方可住了,逢年過節去看望父母,就像走親戚一樣,都是上午來,下午走,幾乎沒有在家裡留過宿,慢慢的感覺父母的家已不再是自己的家了。
那個時候我和老公住在單位單位分的一間15平米的職工宿舍,感覺這才是屬於自己的家。
等到自己的獨生女兒長大,有條件買了大房子,一家三口三個臥室,除了書房,女兒有自己的單獨房間和全套的傢俱,女兒有時把房門一關,那裡就是屬於她一個人的世界。
綜上,家是可以放鬆身心的地方,需要有一個安靜休息的場所,一個獨處的空間。如果父母的家沒有給你留有屬於你的這個空間,那麼這個家已經不再是你的家了……
-
14 # 我是小甘
"父母的家到底是不是兒女的家?"這個問題,本人認為,父母的家,就是其兒女的家。
因為一家人是以父母為主體,也就是說,父母有義務照顧這個家庭的主要成員,其包括:
父母和自己父母的父母,即是你的爺爺、奶奶,還有父母的兒女,也就是你們同一父母的兄弟姐妹。
同一父母親生的兒女,其兄弟姐妹自己各自建立的家庭,不一定是其親生兄弟姐妹共同的家庭,而是各自的家庭。
如果其父母都去世了,其父母原有的家,也就散了,而其兒女各自建立自己家庭,只是各自的家。而同一父母所生的兄弟姐妹,那麼也就只有其兄弟姐妹之情了。
-
15 # 無事翻書有空說話
[原創]父母的家永遠是兒女的家,那是鄉下樹纏藤繞的老屋,那是未曾改造的棚戶區,你走進時會聞到農家的煙火氣息,你來了會品嚐到兒時的乳香味道,父母從來不會嫌棄你,永遠會讓你舔傷療疾休息身體,為你的拼博鼓足勇氣。兒女的家到底不是父母的家,他們來了是看你是不是住的舒適,哪怕背一袋青菜蘿蔔,也願意為兒女默默付出,住過一晚就匆忙上路,一路上滿臉漾溢著滿足,向親戚表表自己的福氣,向鄰里誇誇兒女的出息。願天下兒女懂得自己的父母,來日會報答跪乳之恩。
-
16 # 菁菁1956
兒女生下來就一直跟父母生活,是父母養大的兒女們,當兒女個個成家後該組家庭時有了自己的小家,那麼你有了家,父母家還是你的家嗎?大多數兒女在自己有家後,能夠自己生活,自強,自力,可有的已婚的年青人不好好過自己的日子還回孃家婆家蹭吃蹭喝,拿自已不當外人,其實孩子們你們在家長的千辛萬苦的操辦下己結了婚,結婚就要一心過自己的日子,可以回家看看年老的父母,但這己不是你的家,還是回家好好研究一下自己將如何面對將來你們的小家生活,父母永遠不會跟你一輩子,成家了還要依賴父母,讓年老的父母也該歇歇啦!
-
17 # 古鎮菜哥
父母的家也可以說是兒女的,也可以說不是兒女的 ,如果沒有兒子,只有女兒 ,那麼老人要麼就留在自己的房子裡 ,要麼就去女兒那裡住 ,如果有一個兒子的話 ,就跟著兒子住以後 百年了也是兒子的 ,如果是幾個兒子的話 ,那麼房子就應該留給老人養老 ,兒子自己出去買房或者修建 ,這樣才不會產生矛盾 ,如果實在是很困難,修不起房子也買不起房那種 ,父母也會讓你住他的房子 ,畢竟是自己的兒女嘛!
-
18 # 青荷夏雨
父母的家門永遠向子女開放,子女的家不一定全向父母敞開!只要父母健在,都在盼著遠方的兒女能回來團聚,希望結了婚的子女一週能回來一趟。
-
19 # 花花世界柳暗花明
農村,父母的家是兒子的家,不是女兒的家,女兒嫁出去了,就是潑出去的水。家裡的財產就跟女兒沒啥關係,家裡所有一切都是兒子的。所以女兒叫回孃家,不叫回家了。
女兒回孃家必須要帶禮品,不帶孃家會說你,別人也會說你,你回孃家,村裡人見到說,回來玩一幾天啊。兒子回家,人回來就好,空著手沒一個說,村裡人見到說,回來住幾天。口氣都不一樣。
家裡的事情,不如父母過生日,兒子是不用封紅包的,兒子有心可以表示。出嫁女兒必須要封紅包給父母。
農村,兒子家裡天經地義,連生活費都不用給,想住多久住多久。女兒回孃家,住幾天還得看眼色,弟媳婦不高興,孃家媽就不高興。回孃家的次數就越來越少了。
獨生女肯定不一樣,父母就是自己家,巴不得女兒回家,要住多久住多久,高興的很。
希望以後兒女都一樣,父母的家就是兒女的家。出嫁女也有家可歸。
-
20 # 尤其實
人們常說的‘老家兒’,那是那家兒?不就是父母的家嗎,兒女們長大成人,搞物件談戀愛,成立了自己的家,那是‘小家兒’,父母看著‘小家兒’紅紅火火,發自內心高興。兒女成家了,要知道自己有了自己的家了,也要為人母、為人父了,首當其衝,要為‘小家兒’負責任,父母的家那是‘老家兒’,養育我們長大的家,每個人要想成人成熟,就要從思想上認識到,兩個家的區別,以及主次關係,更要及時轉換身份,兒女轉換為人父、人母。
回覆列表
父母的家永遠是兒女的家,但這出於舐犢情感,而不是法律規定,兒女永遠不能想當然,十八歲以上請自我生存,盡孝報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