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歷史研習社
-
2 # 半世煙雨77639417
謝邀,美洲的土豆影響了世界,南洋的紅薯(原產地可能也在美洲),讓曾經的華人度過了天災人禍。這兩種上不了大雅之堂的食物,拯救了各個時代、不計其數窮人的生命。這兩種作物,只要你能拿得動鋤頭、刨得動地,種下他們三四個月後,相對於食不果腹的窮人來講,它回報的就是一地的“金蛋、銀蛋”。我想土豆就是這樣影響了世界。
-
3 # 薯界風雲
馬鈴薯原產於南美洲安第斯山脈的的的喀喀湖畔,公元前8000年前,秘魯土著首先開始馴化、種植馬鈴薯,現已分佈到全球160多個國家和地區。
1570年,西班牙探險家征服秘魯,發現了馬鈴薯並將馬鈴薯從南美洲帶到歐洲。
1589年,沃爾特•羅利爵士將愛爾蘭科特附近的40000英畝土地都種上馬鈴薯,他花了近4年的時間將馬鈴薯傳播到歐洲其他國家。那時人們欣賞它美麗的花朵,把它當作裝飾品。
1724年,瑞典人約拿斯•阿爾斯特魯瑪在自己家的莊園種下了一些馬鈴薯,收穫後他大膽的將它們吃掉了,所以,他成了歐洲第一個吃馬鈴薯的人。從此,人們發現馬鈴薯可以提供人體所需的大部分維生素和營養物質。
1801年,在托馬斯•傑斐遜總統住的白宮,廚師為他製作出了世界上第一份薯片,而這一吃法一直流行至今。
1845年,馬鈴薯晚疫病在歐洲全面爆發,愛爾蘭尤其受害嚴重,幾個星期裡,當地的馬鈴薯變得一片腐爛,馬鈴薯嚴重減產甚至絕收,這導致愛爾蘭大饑荒,約有100萬人在六年內因為飢餓而死去,另有大約100萬人口離開愛爾蘭,移民到加拿大和美國。
1995年,馬鈴薯首次在太空種植,成為第一個在太空成功種植的作物。
2007年10月18日,聯合國宣佈2008年為“國際馬鈴薯年”,以提高公眾對馬鈴薯在戰勝飢餓中所發揮重要作用的認識,促進馬鈴薯的生產、加工、消費和貿易。
2010年,馬鈴薯的全球產量已達到3.2億噸的創紀錄水平。在一百多個國家種植的馬鈴薯已成為全球糧食系統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
回覆列表
土豆(馬鈴薯)在全球的傳播和種植,使得人口的持續增長成為可能。起初,歐洲人對土豆充滿了疑慮、鄙視,很多人認為吃土豆會引起麻風、腸胃脹氣等疾病。直到16世紀末,馬鈴薯才首先在愛爾蘭受到全心的接納。因為對於被外來統治(英國)打入貧窮深層的愛爾蘭人來說,土豆簡直是上蒼賜予的禮物。隨著這個作物在愛爾蘭的普及,愛爾蘭的人口從1754年的320萬增長到1845年的820萬,而這還不包括1846年前已經移往他鄉的175萬人。(吃土豆的人:文森特·梵·高)在歐洲的其他地區,隨著人口擴張、工業發展,愈來愈多的人口進入城市,土豆在農工階級的日用飲食中的地位也越來越重要。歐洲各國的政府也對土豆種植進行了有意思的政策引導,比如,普魯士的腓特烈大帝強力鼓吹多多栽種馬鈴薯,法國王后瑪麗·安東尼特特意佩戴馬鈴薯的花朵。進入19世紀,隨著西歐、中歐的土豆產量一飛沖天,東歐的斯拉夫民族也開始願意接納土豆了。到19世紀初,俄國的馬鈴薯產量躍升了400倍,而人口也相應增加了70%。由於土豆的大規模種植,使得歐洲的人口增長直線上升,以至於歐洲人將16世紀秘魯印第安人的一段祈禱文加入到他們的禮拜儀式:“啊,創造之主!地極之主!最慈悲的神!你將生命賜予天下萬物,並造人使他可以存活、飲食、生養眾多,你也繁衍地上的水果、馬鈴薯、以及你創造的其他各式食物,使人不致因飢餓與悲慘而受苦折磨”。(哈格伯格《收穫的十月》,描繪農民收穫馬鈴薯場面)
明末清初,土豆也傳入了中國。當時社會比較穩定,人口急劇增加,需要更多的糧食。可是良田幾乎都已被墾闢,剩下的只有一些貧瘠的山區土地。土豆的到來,解決了這一問題,因為土豆易於種植,對土壤條件要求不高,任何邊邊角角的土地都能種植,“其深山苦寒之地,稻麥不生,即玉黍亦不植者,則以洋芋(土豆)代飯”。所以,中國的人口能從乾隆六年(1741年)的1.4億,迅速增長到道光三十年(1850年)的4.3億,創下了中國乃至全世界的人口增長記錄,這裡面有土豆的很大一部分功勞。
(康乾盛世)土豆保證了全世界人口的持續增長,推動了工業革命的發展,促進了人類的經濟飛躍,正如美國知名環境史學家 W.H.麥克尼爾說:“馬鈴薯改變了世界歷史,這並非荒唐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