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有哪些經典作品?
11
回覆列表
  • 1 # 薩爾呢

    溼壁畫又叫“鮮畫”,一種刷底

    壁畫

    。它是趁泥灰土潮溼時用顏色進行描繪,泥灰土乾透後壁畫經久不壞。溼壁畫為文藝復興以前畫家們常用的畫種之一,後來被油畫所逐漸取替。[1]溼壁畫有不易剝落、不易龜裂、色彩鮮明而保持長久的優點,更有

    肌理

    的細膩、色彩層次豐富透明的特點,適於光澤煥發、色調輝煌的描繪。

    代表人物

    編輯

    拉斐爾

    拉斐爾是

    文藝復興

    時期義大利著名畫家,也是“文藝復興後三傑”中最

    該拉忒亞

    年輕的一位,代表了

    文藝復興時期

    藝術家從事理想美的事業所能達到的巔峰。他的性情平和、文雅,創作了大量的聖母像,他的作品充分體現了安寧、協調、和諧、對稱以及完美和恬靜的秩序。

    他的溼壁畫代表作品《

    該拉忒亞

    》是據古希臘神話傳說:塞普勒斯雕塑家

    皮格馬利翁

    用象牙雕刻了一座容光煥發的美女雕像——

    該拉忒亞

    。他對自己的作品愛得如此痴迷,如同沉醉一般,常常擁抱著雕像冰冷的雙膝,每天惟一的盼望,就是它能具有鮮活的生命力。

    阿佛羅狄忒

    被皮格馬利翁的痛苦和執著所深深打動,於是給該拉忒亞注入了靈魂而作的畫。

    製作過程

    編輯

    溼壁畫製作時,牆面灰泥層的處理至關重要,原材料若不過關,繪製時就會因牆面出現塌落而前功盡棄。

    灰泥

    需粗細兩種,分別由粗細兩種水洗沙與熟化半年以上的優質

    石灰膏

    攪拌合成。製作時,粗灰泥用來打底、抹頭層,細灰泥抹二層,然後平刮一層淨

    灰膏

    ,晾至不稀軟粘手時即可開始繪畫上色。繪製過程中需隨時往畫面上噴水以保證

    礦物顏料

    被灰泥層充分吸入。如牆面灰泥層幹固則無法繼續上色,需將幹固部分剷掉再重新刮抹新鮮灰泥後方可繼續。

    繪畫方法

    編輯

    溼壁畫技法,是牆壁繪畫的最持久的形式。先在作畫的牆上抹上粗糙的灰泥,形成“粗灰”層。草圖就描畫在這層灰泥上,然後滲進牆壁裡。然後再在其上覆蓋一層“細灰”層,並且在上面重畫一遍草圖。畫家在這層潮溼的新泥灰上,用以水調和的顏料作畫,在這一階段,顏色和牆壁就會永久的融合在一起。

    米開朗基羅

    所使用的顏料都是由他自己發明和調製的,都是獨特而新穎的 。這種繪畫方法要求畫家用筆果斷而且準確,因為顏色一旦被吸收進灰泥中,要修改就很困難了。所以並非所有的畫家都能勝任這一艱苦而繁複的工作。就是在牆壁上作畫時,不必等著牆皮完全乾燥後再畫,而是在牆灰溼漉漉尚未全乾的時候就開始作畫了。這樣,畫上去的色彩容易滲入潮溼的牆皮裡,色彩與牆皮混在一起,不易脫落。

  • 2 # 廖花花

    (圖注:米開朗基羅 西斯廷禮拜堂 天頂畫)

    溼壁畫(fresco)指的是一種繪製壁畫的技術。這種技術是指在還沒有完全凝固的灰泥上繪製壁畫,這樣的壁畫有很多層的灰泥,作畫的時候,要稱著灰泥未乾,還含有水份的時候完成作品上色,顏料滲入帶水的表層,灰泥則透過風乾的過程緊緊的抓住顏色,最終讓色彩和牆壁融為一體。使用這種技法創作的壁畫在合宜的氣候之下可以儲存非常之久的時間。我們目前還能看到這種壁畫的留存。這其中最為有名的就是米開朗基羅繪製在西斯廷禮拜堂上的天頂畫作品。而且據說這位繪畫大神所使用的顏色都是他自己研製出來的(那個時候大多數的畫家都自己來調製顏料,是沒有我們目前看到的管裝顏色的)。同時這種技法對藝術家的繪畫能力要求非常高。因為顏色一旦滲入牆壁的灰泥當中就很難再修改,面對一面溼溼漉漉的牆壁,要求畫家下筆要非常的麻利和果感。

    溼壁畫是一種非常古老的壁畫繪製技法,早在14世紀義大利文藝復興之前就開始廣泛的用於壁畫的繪製當中。而這種技術到文藝復興時期,更是流行於坊間,得到了更大的完善和發展。對應溼壁畫,還有一種技法稱作幹壁畫(f.secco),這種技法則是指在已經凝固了的灰泥牆壁表層上作畫。對比溼壁畫,幹壁畫的優點是這樣的壁畫作品可以呈現出明亮的顏色和十分細膩柔和的調子。因此,這個技法更廣泛的流行於羅可可時期的歐洲。而其缺點則是作品的儲存非常困難,往往幾年十幾年就會乾裂剝落,往往色彩的選擇也非常受限。

    另外,多說一句,很多人有個錯誤的印象,即達芬奇的《最後的晚餐》是溼壁畫。其實這幅現存在義大利米蘭的聖瑪麗亞慈悲修道院裡的壁畫準確的說是石膏底蛋膠畫。此畫在後來的歲月中幾經修復,經歷了各種嚴重的破損,也再一次證明了《最後的晚餐》並非運用了溼壁畫技法。

  • 3 # 文藏

    陳丹青在節目《區域性》裡說,如果去佛羅倫薩只能待一天,可以不去烏菲茲宮不去皮蒂宮,但一定要去聖馬可教堂看看安吉利科的溼壁畫。

    佛羅倫薩城市中有二十多所教堂,每所教堂中都有壁畫,但對於聖馬可教堂中安吉利科的溼壁畫,他說:“有時候你會迎面撞見一幅畫,當你撞見這幅畫,你好像第一次看到了繪畫”,這樣的畫家,他再也想不出除了安吉利科之外第二個。

    弗拉·安吉利科“基督變容”

    弗拉·安吉利科是文藝復興時期義大利佛羅倫薩畫派畫家,原名圭多·迪彼得羅,安吉利科是後人給他的美稱,意為天使。他自己也是一位修士,在成為修士之前,他為教堂繪畫,成為修士之後,仍然以宗教畫著名,聖馬可教堂二樓的溼壁畫大多都是安吉利科所畫,並且他一生只畫宗教題材。

    其實現在歐洲各地的重要美術館都藏有安吉利科的畫,他和當時所有宗教畫家一樣,在木板上畫聖經圖解。但一幅畫最好是掛在它原來的建築和位置上,安吉利科最重要的畫不是在各國美術館,是在聖馬可教堂,這裡的安吉利科畫是一整個系列。

    《受胎告知》

    安吉利科著名的繪畫《受胎告知》,就在聖馬可教堂二樓的樓梯口。聖馬可教堂的二樓不是展廳,而是原來修士修道的地方。整個二樓是一個狹長的甬道,在甬道的兩側有一間間的小修士房,一間只有幾平米,每個經房靠窗的位置就有一幅安吉利科的溼壁畫。

    聖馬可教堂二樓

    安吉利科,人如其名,他是一個清高、虔敬的人,據說畫畫的時候,總是一面祈禱,一面作畫。他又是非常謙遜的人,有一次,羅馬教皇讓他作主教,他說:“不,我雖然能夠畫畫,但不能作主教,去管理僧侶們”,而加以拒絕。

    聖馬可教堂二樓的修士小禪房

    據說安吉利科從小就喜歡樹木、花和小鳥。他二十歲時進修道院作僧侶,當時的僧侶除了奉祀神以外,每個人還要作一種世俗人的工作,如農民、木匠、醫生、學校的教員等等。因為安吉利科喜歡畫畫,當然選擇了拿畫筆的工作。

    眾所周知,當時,印刷術還處於萌芽階段,書籍都是手抄的。安吉利科擔任寫經文的工作。不僅僅寫文句,而且還要在上面作精美的插面、裝飾等,他一點也不嫌麻煩,長年累月地工作。但是,自從有一天出現天使的Phantom以後,就畫了許多天使的畫。傳說他有一次畫天使,沒畫完就疲倦地睡著了。不知從什麼地方來了真的天使,拿起安吉利科的畫筆,把那幅畫畫完了。

    安吉利科的畫純潔清高,又有點孩子氣,使人看起來非常美好優雅,只要看看《受胎告知》就可知道。也因為安吉利科的虔誠,他的畫更有一種返璞歸真的力量,即使看《聖母加冕》這樣的大作, 也仍然有這樣的感受。

    弗拉·安吉利科“聖母加冕”1440-42 171 x 151cm

    越過有《大衛》雕塑,人群吵雜的藝術學院, 走幾分鐘,轉個彎,聖馬可教堂就在這樣一處鬧中取靜的地方,相比佛羅倫薩其他著名的教堂和藝術學院,聖馬可教堂顯得有些落寞,但也正是在聖馬可教堂這樣還留有虔誠修道,簡樸靜穆的氛圍下,安吉利科的畫才會讓人恍若隔世,靈魂出竅,而這, 也是他繪畫的本意。

    安吉利科的的畫中,有溫柔的抒情,這也可以認為是文藝復興時期自由主義的一種表現,同時,他畫的題材幾乎都有關宗教,在這方面,似乎還沒有擺脫中世紀的教會主義,但,他在繪畫的處理方法和畫法中,一定感受到了一種嶄新的精神。他的畫中,基調雖然仍是對信仰的虔誠,但其中人物的表情又充滿著愉悅與自信,神性與人性很難區分。

    弗拉·安吉利科“三博士的朝拜”1438-46

    《三博士的朝拜》這幅畫,人們認為是安吉利科“一次愉悅的出軌”,這幅畫與二樓修士房中的畫不太一樣,證明了安吉利科既是一個卓越的聖經畫家,同時又是一個不自覺的純畫家,甚至是前衛畫家。

    原文:《讓人“靈魂出竅”的繪畫—弗拉·安吉利科》-張敏

    資源出處:《藝術品鑑》2018年3月刊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2月10日復工後,在家工作,薪資如何計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