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讀史者明智

    拋開演義不說,就以歷史記載,單雄信其人:1-造反前是地方上的黑社會頭頭,講義氣 2-是瓦崗寨上的一員驍將(但算是翟讓系的) 3-在翟讓被李密火併時訖降 4-在瓦崗軍遇到危險時持觀望,而後投王世充 5-王世充兵敗後被擒,倒是希望投唐,然而李世民不收,理由是他“輕於去就”。從他臨死前與李世勣的對話來看,他確實是想活著的。綜合來看,單雄信雖驍勇,但政治觀念淡薄,三次站隊都站錯了。作為武將沒有死於疆場,是個悲劇。

  • 2 # 何人520

    單通字雄信,出身莊園主,為人俠義,仗義疏才,每遇江湖綠林潦倒之士必解囊相助,隨未社會動盪,好漢哨聚山林,打家劫舍,殺富濟貧,單通應時以舉,好漢畢至,被譽為江湖總瓢把子,可見單公之號召力,打劫皇扛舉義旗上瓦崗山,成為隨未一支農民義軍,然單公乃孝悌之士終不忘於李世民殺兄之仇,而被李世民所殺,堪為一代忠勇之士。

  • 3 # 秉燭讀春秋

    單雄信,曹州濟陰(今山東菏澤市曹縣西北)人。勇武過人,隋唐演義上說是秦瓊的莫逆之交,真實歷史上與徐世勣關係友好,誓同生死。單雄信有勇力,擅長使用馬槊(一說能馬上用槍)。

    大業九年(613年),單雄信與徐世勣前往歸附瓦崗山,但此時瓦崗山李密和翟讓爭權,李密自稱魏公,為拉攏和樹立自己的威信,封翟讓為司徒,單雄信為左武候大將軍,徐世勣為右武候大將軍。

    同年七月,李密率軍與王世充會戰,雙方互有勝負。此時翟讓部下王儒信勸翟讓奪李密之權,但翟讓拒絕,李密聽到這個訊息後,打算除掉翟讓。逢王世充率軍進攻,翟讓率軍出戰被王世充擊敗,李密與單雄信率領精兵前往救援翟讓,打退王世充軍。第二天,翟讓到李密處擺宴,李密拿一張好弓給翟讓看,派人趁翟讓看弓時將翟讓砍殺。徐世勣被亂兵砍傷,單雄信無奈,向李密叩頭求饒。房彥藻以單雄信輕易屈就,勸李密殺了他,但李密愛惜單雄信才能,拒絕這個建議。李密寬慰單雄信、徐世勣等,讓他們分統翟讓部眾。

    唐武德元年,王世充打敗李密,進圍偃師,單雄信等人投降,徐世勣轉而投奔李唐。王世充用單雄信為大將軍。

    武德三年(620年),李世民率軍攻打洛陽,單雄信率軍出戰。單雄信持槍縱馬直取李世民(一說單雄信要殺的是李元吉),徐世勣出現制止單雄信,單雄信於是退走。

    同年五月,王世充被李世民擊敗,舉軍投降。李世民下令將單雄信等一干將領全部處死,徐世勣向李世民求情,希望可以免單雄信一死,但遭到拒絕。單雄信安慰徐世勣說,沒關係,我知道自己必定會死。徐世勣說,忠義難兩全,並表示會在單雄信死後照顧單雄信的家人。徐世勣割下自己一塊肉給單雄信吃下,說自己沒有忘記當初的誓言,單雄信吃下後赴死。後人讀此處無不落淚,所幸有一知己。

    單雄信之死,令後人痛心不已,想當初單雄信乃江湖總瓢把子,賈柳樓36友誰沒被他救濟過?秦瓊落難多虧單雄信伸出援手,救他出火坑。誰知臨死前除了徐世積外,竟無一朋友相救。怪不得世人皆說:寧學桃源三結義,不做瓦崗一柱香。

  • 4 # 燭影斧聲

    看過隋唐類小說,或者聽過評書的朋友多數都會為單雄信感到惋惜,他義薄雲天,仗義疏財,可惜最後誓死不降,為羅成所殺。

    不過,提起歷史上的單雄信,很多人都會為他掛上“反覆無常”“貪生怕死”的標籤。但是在我看來,單雄信是忍辱負重,為友報仇。可惜,最終因種種原因,為李家父子所不容,以致身死。

    伏地請降

    單雄信和徐世績(也就是小說中的徐茂公)是摯友,二人一起投奔了在瓦崗建立勢力的好友翟讓。翟讓見他們到來,十分高興,從此,單雄信和徐世績成了翟讓的左右手。

    隨著隊伍的壯大,翟讓缺乏領袖能力的缺點逐漸暴露,為了瓦崗能夠更好的發展,出身草莽又不貪戀權勢的翟讓,接受了徐世績和王伯當的建議,將領袖位置讓給了出身貴族,能力頗強的李密。

    後來,在李密出兵並且戰事焦灼時,翟讓的部下建議翟讓重新奪權,被翟讓拒絕。

    李密與翟讓不同,他是一個沒落貴族,對於權利有著超乎想象的渴望與執著,在得知此事後,將翟讓視作隱患。於是假借設宴為名,送給翟讓一張弓,趁其看弓時將翟讓殺死。

    事發突然,大將徐世績奮起反抗,結果被亂刃砍翻,險些斃命。而我們的主人公單雄信做出了讓所有人大跌眼鏡的舉動,伏地請降。

    於是,在史學界,單雄信的第一個標籤確定——貪生怕死。

    作壁上觀

    李密的謀士曾經覺得單雄信如此輕易歸附,事有蹊蹺,於是建議將其斬殺,被李密拒絕。

    不僅如此,李密還很器重單雄信,在與王世充的大戰中否決了很多不錯的建議,採取了單雄信的計策,同時令其引軍隨時支援,哪成想在戰勢不利的情況下,單雄信紋絲不動,作壁上觀,眼看著李密被王世充擊敗後,直接率領本部兵馬投奔了王世充。

    於是新的標籤誕生了——反覆無常。

    不為所容

    此時因為徐世績不得李密信任,所以引軍在外,李密投唐後,李唐招降了徐世績。

    至此,一對兄弟各為其主,直到唐鄭交鋒的到來。

    具體過程就不復述了,總之最終李世民擊敗了王世充,單雄信被俘。在交鋒過程中有一次,單雄信追趕李世民,差點將其擊殺,多虧了徐世績阻攔,於是單雄信退走。

    單雄信被俘後想要投唐,沒想到李淵父子不容,徐世績到處求情未果,最終單雄信被殺。

    如此看來,似乎是一個反覆無常、貪生怕死的卑鄙小人得了報應,但我卻認為這段歷史背後隱藏了不為人知的真相。

    (以下觀點沒有任何歷史記載,只代表個人想法)。

    忍辱負重

    徐世績是凌煙閣二十四功臣之一,堪比李靖一樣的軍神級人物,而且品行無虧。

    如果單雄信真的是一個卑鄙小人,首先,即便是同鄉,二人也不會走的那麼近;其次,在徐世績險些被砍死時,單雄信伏地請降,如果一切都是表面看到的這樣,徐世績不可能還繼續和單雄信保持著不錯的關係。最後,也是最重要的一點,單雄信要被殺時,徐世績到處求情無果,萬般無奈之下告知了單雄信,得到了單雄信的埋怨,大概就是說,我就知道你辦不成事,於是徐世績大哭不已,還割了一塊肉給單雄信吃。

    所以,透過這種種疑點,我們有理由懷疑,單雄信在伏地請降的那一刻是有所圖謀的,他見事不可為,所以假意歸順,同時在李密面前表現的極為忠心可靠,最後在關鍵時刻捅了李密一刀,目的就是為好友翟讓報仇。

    而徐世績應該在傷好後與單雄信有所交流,知曉了單雄信的算計,包括最後單雄信投王世充,徐世績投李唐,也是二人在投機,這樣一來,無論哪一方最終一統天下,都有後路。

    只是可惜,機關算盡太聰明,反誤了卿卿性命。單雄信的名聲已經傳來,無論李淵父子出於他的反覆考慮,還是安置考慮,接受單雄信的歸降都是弊大於利,所以,最終,單雄信只能接受這未必公平的命運,至於他是否真的是為翟讓報仇,也隨著他和徐世績的死長埋地下了。

    這就是我心中的單雄信,歷史與小說一樣讓人嘆息的單雄信。

  • 5 # 閏土讀文史

    《說唐》成功塑造了赤發靈官單雄信的形象,他義薄雲天且個性鮮明,因哥哥單雄忠被李淵誤殺,便處處與唐為敵,最終因不肯降唐而被李世民斬殺。

    然而正史中關於單雄信的記載還不到一百個字,其性格十分模糊。

    後世只知他是一員猛將,曾兩次背叛故主,並在在戰場上險些殺死李世民,最終被李淵下令斬於洛陽。

    綠林好漢

    單雄信,隋末曹州濟陰人,唐人說他是東漢貪官濟陰太守單匡的後代,頗有抹黑之嫌。

    雄信有無兄弟,家業如何,已不得而知。他與同鄉徐世勣(小說中的徐茂公)自幼交好,親如兄弟,二人皆武藝高強,雄信善使槍,十分勇猛。

    關於單雄信的武器,《舊唐書》說是槍,《新唐書》則說是槊。

    在唐人筆記中,單雄信的武器是一柄帶有神奇色彩的槍。

    雄信幼時,學堂前植一棗樹。至年十八,伐為槍,長丈七尺,拱圍不合,刃重七十斤,號為“寒骨白”。——《酉陽雜俎》

    曹州毗鄰東郡,單雄信和徐世勣與當地法曹翟讓交情頗深。

    大業七年,齊郡鄒平人王薄在長白山聚眾起義,掀起了隋末農民大起義的浪潮。

    這一年,翟讓也因犯罪被判死刑,獄吏黃君漢私自將他放走。

    翟讓見朝政腐敗,人心思亂,便來到瓦崗山設立營寨,招納難民,很快拉起數百人的隊伍。

    他們打家劫舍,攔截商船,許多無以為生的百姓紛紛加入,瓦崗寨迅速發展到一萬多人,單雄信和徐世勣也慕名而來,翟讓將他們視為左右手。

    瓦崗寨雖帶有反隋性質,但手段多以打劫為主,活動範圍也僅在滎陽和梁郡一帶,有很濃重的綠林色彩。

    《說唐》中單雄信是九省五路總瓢把子,大概就是從瓦崗早期歷史得到的啟發。

    瓦崗飛將

    早期的瓦崗寨雖帶有反隋性質,但手段多以打劫為主,活動範圍也僅在滎陽和梁郡一帶。

    直到李密到來,瓦崗寨才徹底脫離綠林色彩,成為一支以推翻隋朝為己任的強大力量。

    李密原是隋朝的蒲山郡公,他通曉兵法,極富謀略。

    大業九年,隋臣楊玄感趁煬帝東征之際起兵反叛,尊李密為謀主。

    反叛很快被鎮壓,楊玄感兵敗自殺,李密只好亡命江湖。他先後投奔郝孝德和王薄的隊伍,都未受重用,最後在濟陰人王伯當的介紹下投奔瓦崗。

    李密的見識自然高於瓦崗首領翟讓,在他的謀劃下,濟陰和東郡一帶的王伯當,王當仁,周文舉,程咬金,李公逸等部紛紛歸附瓦崗。

    瓦崗軍實力大增,開始主動進攻隋朝,接連攻佔金堤關和滎陽附近屬縣。

    在與隋軍作戰時,單雄信經常騎著戰馬衝在前面。他槍法如神,挑死無數敵人,又來去如風,動作敏捷,獲得了“瓦崗飛將”的美譽。

    少驍健,尤能馬上用槍,密軍號為“飛將”。——《舊唐書》

    瓦崗軍圍攻滎陽後,煬帝派張須陀率二萬勁旅救援。李密大破隋軍,張須陀戰死,其部將秦瓊和羅士信率殘軍逃往虎牢關。

    大業十三年二月,翟讓和李密襲破隋朝儲糧重地洛口倉,並開倉賑濟災民,河南諸州震動。

    留守東都的越王楊侗派大將劉長恭征討瓦崗,並命討捕大使裴仁基從虎牢出兵夾擊。

    一場激戰後,隋軍大敗,裴仁基率秦瓊和羅士信等將領投降。

    在小說裡,單雄信與秦瓊等人很早就認識,還有結拜之義。但在歷史上,他們曾是戰場上廝殺的敵人。

    秦瓊等人是向李密投降,與翟讓的親信單雄信談不上有多大交情。

    瓦崗內訌

    不久後,李密率軍攻取回洛,黎陽等倉,並擊敗前來救援東都的江都通守王世充。王世充退入東都,不敢輕易出戰。

    李密功勳卓著,翟讓自愧不如,於是奉李密為瓦崗之主,自己情願做副手。這也是“程咬金讓皇位”故事的歷史原型。

    李密欣然翟讓的讓位,成為了瓦崗軍的首領。他自稱魏公,在洛口城置軍政元帥府,任翟讓為司徒,東郡公。

    瓦崗威名大震,趙魏以南,江淮以北的十餘支農民軍紛紛歸附。瓦崗軍壯大到數十萬人,成為反隋的中堅力量。

    此時的瓦崗已分化為翟讓和李密兩大派系。翟讓自願讓位,但他的親信常攛掇翟讓自立為主,莫要受制於人;

    李密部下也擔心翟讓重新奪權,請他務必斬草除根。就這樣,雙方矛盾激化了。

    翟讓帶單雄信和徐世勣前來赴宴,酒過三巡,李密請翟讓觀看新獲的寶弓。

    翟讓拿著寶弓端詳時,被突然衝出的刀斧手砍死。

    徐世勣見狀,趕忙衝出門外逃跑,卻被砍傷倒地;單雄信驚恐萬分,跪在李密面前請求饒命。

    李密扶起單雄信勸慰一番,又叫人為徐世勣治傷。

    不久後,他將翟讓的人馬分為三股,交由單雄信,徐世勣和王伯當率領。

    單雄信追隨翟讓多年,卻不為故主報仇,反而傾心追隨李密,這引來了不少的非議。

    房彥藻勸李密除掉單雄信,李密愛其驍勇,不肯答應。

    彥藻以雄信輕於去就,請密除之。密愛其才,不忍也。——《資治通鑑·唐紀二》

    翟讓死後,李密成為瓦崗唯一的首領。他不再像之前那樣善待士卒,並常常獨斷專行。

    將士們本就人人自危,李密性情大變後,他們更加惶恐,軍心也日漸離散。

    當時瓦崗軍圍困東都,佔據著眾多糧倉,但缺乏布匹衣料;而東都城內布匹堆積如山,卻糧草不足。

    王世充請求以東都的布匹換取瓦崗軍的糧食,昏聵的李密竟然同意了。王世充得到糧食後,軍隊很快恢復戰鬥力,開始靜待反攻的時機。

    率眾投降

    大業十四年三月,宇文化及在江都發動兵變殺死煬帝,並率領數萬江都禁軍返回關中,朝東都進發。

    隋煬帝駕崩的訊息傳入東都,王世充擁立楊侗做了傀儡皇帝,史稱:“皇泰主”。李密得知後,派使者到東都朝拜皇泰主,皇泰主封他為太尉,尚書令,東南道大行臺等官職。

    聖旨送入軍營,李密當著軍士的面跪拜領旨。反隋盟主李密,此刻忽然以大隋臣子自居,一時間人心大亂。

    大業十四年七月,宇文化及的大軍渡過永濟渠,與瓦崗軍決戰於童山之下。

    瓦崗軍拼死奮戰,最終擊退宇文化及,但損失十分慘重。李密也身中流矢,險些被敵軍俘虜。

    就在瓦崗軍元氣大傷之際,王世充率東都精銳出城決戰。

    裴仁基建議李密繞開王世充主力,從後方襲取東都;

    但單雄信認為瓦崗人馬眾多,當與其正面決戰,李密採取單雄信的建議。

    九月,瓦崗軍與王世充軍在偃師對峙,李密紮營帳於北邙山。王世充派輕騎趁夜潛入北邙,設伏兵於溪谷中。

    次日決戰,伏兵突然從山中殺出,火燒李密營帳,瓦崗軍頓時潰散,全軍覆沒,羅士信受傷被俘。

    駐守偃師的瓦崗守將捉住裴仁基投敵,洛口倉的翟讓舊部也率眾投降。

    單雄信見狀,便帶所屬兵馬投降王世充,轟轟烈烈的瓦崗起義就此終結。

    瓦崗潰散後,李密與王伯當逃往長安向李淵請降,徐世勣得知後,也歸順了唐朝。

    追殺秦王

    王世充擊敗瓦崗軍後,自立為鄭王。武德二年,他逼皇泰主退位,自己登基稱帝,並封單雄信為大將軍。

    明代《大唐秦王詞話》中,虛構了王世充設美人計誘降單雄信,並封其為駙馬的橋段,《說唐》沿襲了這段故事,用以解釋單雄信的變節降敵。

    真實歷史中,單雄信與其他將領一樣,都是在兵敗後無奈投降,並無曲折內情。

    武德三年七月,李淵命秦王李世民率軍征討王世充,鄭國各州縣望風而降,唐軍很快對洛陽形成包圍之勢。

    單雄信出城迎敵,與唐軍多次血戰。某次,單雄信追殺一員唐將,正要舉槍刺下時,徐世勣突然衝出阻止。

    世勣雖已降唐,但單雄信仍把他當兄弟,於是放走了那員唐將。

    這位死裡逃生的唐將,正是後來的唐太宗李世民。

    太宗逼圍東都,雄信出軍拒戰,援槍而至,幾至太宗。徐世勣呵止之,曰:“此秦王也。”雄信遂退,太宗由是獲免。

    ——《舊唐書·李世勣傳》

    單雄信雖然勇猛,但面對強大的唐軍,也無力擊退。王世充向夏王竇建德求援,李世民則在虎牢關大破夏軍。

    竇建德見大勢已去,只得讓人把自己綁住,率文武出城投降。

    割股啖肉

    武德四年五月十一日,李世民率軍進入洛陽。不久後,單雄信等鄭國臣子被斬殺於洛水之畔,王世充則免死流放蜀地。

    根據《舊唐書》的記載,處死單雄信是唐高祖李淵的決定。

    單雄信抗拒大唐,依照律法是要處死的。

    徐世勣上表高祖,願以自己的官爵來換取單雄信活命的機會,但遭到了拒絕,李世民只得將單雄信斬首。

    勣表稱其武藝絕倫,若收之於合死之中,必大感恩,堪為國家盡命,請以官爵贖之。高祖不許。——《舊唐書·李世勣傳》

    司馬光認為,《舊唐書》故意把不好的事推給李淵,以此保持李世民尊賢仁愛的形象。故此《資治通鑑》中,斬殺單雄信是李世民的主意。

    孰是孰非,後世爭論不休,此處不再贅述。

    在單雄信被行刑前,發生了令人感慨的一幕。

    徐世勣無力營救,只得在法場上抱著昔日的兄弟痛哭。

    他用刀割下自己的一塊大腿肉說:“我們曾誓同生死,如今忠義難全,請吃下我的肉,讓它隨你同歸塵土。”

    單雄信將肉吃了,隨即被斬殺。

    臨將就戮,對之號働,割股肉以啖之,曰:“生死永訣,此肉同歸塵土矣。”乃收養其子。

    ——《舊唐書·李世勣傳》

    徐世勣與單雄信的最後訣別,觀之者無不動容。在成王敗寇的歷史中,他們卻闡釋了那個時代的義氣。

    尾聲

    歷史上的單雄信是英雄還是小人,已沒有爭論的必要。

    他之所以死,是因為他失敗了,但百姓是不喜歡已成敗論英雄的。

    《說唐》塑造的單二哥,表達了普通人對“義”的理解和嚮往,同時也讓單雄信大名婦孺皆知。這正是文學的魅力所在。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經常佩帶的玉碎了該如何補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