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從古至今,飲食是生活必須涉及的一大領域。你知道古代有哪些美味佳餚嗎?
19
回覆列表
  • 1 # 六子134443005

      東坡肉:它屬浙菜菜系,以豬肉為主要食材。菜品薄皮嫩肉,色澤紅亮,味醇汁濃,酥爛而形不碎,香糯而不膩口。東坡肉是杭州名菜,其色、香、味俱佳,深受人們喜愛。慢火,少水,多酒,是製作這道菜的訣竅。  相傳為北宋詩人蘇東坡(四川眉山人)所創制。東坡肉的最早發源地是湖北黃岡。1080年蘇東坡謫居黃岡,因當地豬多肉賤,才想出這種吃肉的方法。

      “東坡肉”最早在徐州創制,《徐州古今名饌》記載,蘇軾任徐州知州時,黃河決口,蘇軾身先士卒,和全城百姓築堤保城。徐州人民殺豬宰羊,上府慰勞,蘇軾推辭不掉,便指點家人燒成紅燒肉回贈給老百姓,百姓食後,都覺得肥而不膩、酥香味美,便稱之為“回贈肉”。蘇軾貶謫黃州時,作有煮肉歌:“黃州好豬肉,價賤如糞土。富者不肯吃,貧者不解煮。慢著火,少著水,火候足時它自美。人們開始競相仿製,並戲稱為“東坡肉”。蘇軾二任杭州知州時,因疏浚西湖有功。大家抬酒擔肉給他拜年,蘇軾便命將豬肉和酒燒好後給民工吃,家人誤聽為黃酒和豬肉同燒,大家吃後反而覺得更加酥香味美。“東坡肉”美名便慢慢傳遍全國。蘇軾的這種紅燒肉最早在徐州的創制,在黃州時得到進一步提高,在杭州時聞名全國。

      水晶餚蹄,又名水晶餚肉,是江蘇鎮江的一款名菜,迄今已有300多年的歷史。水晶餚蹄成菜後肉紅皮白,光滑晶瑩,滷凍透明,猶如水晶,故有“水晶”之美稱。食用時,具有瘦肉香酥、肥肉不膩、酥香嫩鮮等特點,佐以薑絲和鎮江香醋,更是別有一番風味。有詩讚曰:“風光無限數今朝,更愛京口肉食燒,不膩微酥香味溢,嫣紅嫩凍水晶餚。”餚肉傳說在鎮江還流傳著一個美麗的傳說:有一次張果老接到王母娘娘的請柬,請他去瑤池赴蟠桃宴。半路上,張果老忽然嗅到一股奇異的香味,仔細一看,原來是水晶餚肉散出的香味,不由饞蟲撓心,便變成一個老頭買了一些,飽餐一頓,繼續上路。快到瑤池時,忽然對赴蟠桃宴沒了興趣,心想水晶餚肉如此好吃,何必再赴蟠桃宴,於是掉轉毛驢,打道回府了。

    雞髓筍:雞髓筍是紅樓菜中的一道珍品。鹹、鮮。脆、嫩且爽口,顏色黃白。它將雞腿肉去掉,留下骨頭,敲碎取出骨髓,點綴在鮮筍盤中。雅緻,清透,營養豐富。

    胭脂鵝脯:將鵝治淨,先用鹽醃,然後烹製成熟,鵝肉呈紅色,故曰胭脂鵝。鵝脯:鵝的胸脯,肉嫩而豐。《易牙遺意》雲: “鵝一隻,不碎,先以鹽醃過,置湯鑼內蒸熟,以鴨彈三五枚灑在內,候熟,杏膩澆供,名杏花鵝。”

    茄鯗(xiǎng):《紅樓夢》中寫得最為詳實的一道菜。“鯗”,即是剖開晾乾的魚乾,如“牛肉鯗”、“筍鯗”等,都是醃醋成乾的片狀物。“茄鯗”,當是切成片狀醃醋的茄子幹。

    藕粉桂花糖糕:《本草綱目拾遺》稱:“冬日掘取老藕,搗汁澄粉,幹之,以刀削片,潔白如鶴羽,入食品。先以冷水少許調勻,次以滾水衝入,即凝結如膠,色如紅玉可愛,加白糖霜摻食,大能營胃生津。《隨息居飲食譜》亦云:“老藕搗浸澄粉,為產後、病後、衰老需勞妙品。”藕粉不便單獨蒸糕,通常要與麵粉或米粉混合使用,並用白糖和糖桂花或蜜餞調味。

    《清異錄》裡抄了份唐代韋巨源的《燒尾食單》,是當時韋巨源升官之後請皇帝吃的一頓飯,其中包括了用羊骨脂拌的小牛肉香腸,叫做“通花軟牛腸”;用蟹黃蟹膏蟹肉製成的切開呈現黃白相間的煎糕,叫做“金銀夾花平截”;用魚白和各種河鮮蒸的雞蛋羹,叫做“鳳凰胎”;用烤熟的羊舌和鹿舌堆砌的烤味拼盤,叫做“昇平炙”,用羊脂燉的甲魚,叫做“遍地錦裝鱉”;用上好糟驢肉和其他肉食一起蒸的一個鍋,叫做“暖寒花釀驢蒸”。

    元代倪瓚的《雲林堂飲食制度集》,寫了很多精緻而樸實的太湖菜,燒鵝、蜜釀蝤蛑、煮麩幹、雪菜、青蝦卷之類。

    臘味合蒸是湖南傳統名菜之一,是取臘肉、臘雞、臘魚於一缽,加入雞湯和調料,下鍋清蒸而成。徐睿稱,臘味是湖南特產,主要有豬、牛、雞、魚、鴨等品種,將三種臘味一同蒸熟即為“臘味合蒸”,吃時臘香濃重、鹹甜適口、柔韌不膩,是用來送飯的首選。

    "臘味合蒸"以各種臘熏製品同蒸,風味獨特,是湘菜中傳統風味名菜。此菜臘香濃重,鹹甜適口,色澤紅亮,柔韌不膩,稍帶厚汁,且味道互補,各盡其妙。 臘味合蒸是湘菜中的一道名菜,它的成名相傳還與一位乞丐有關。從前,在湖南一小鎮上有家飯館,店主劉七為逃避財主逼債流落他鄉,以乞討為生。一日來到省城,因時近年關,人家就把家裡醃製的魚肉雞拿點給他。劉七見天色已晚,早已飢腸轆轆,便把臘魚、臘肉、臘雞等略一洗淨,加上些許調料裝進蒸缽,蹲在一大戶人家屋簷下,生起柴火蒸開了。此時大戶人家正在用餐,且席上嘉賓滿座。酒過三巡,菜已上足,忽又飄來陣陣勾鼻濃香。主人忙問家童,還有何等佳餚,快快端來。家童明知菜全上完,怎有遺漏?但還是跑進廚房,真的聞到一股濃香從窗外飄來。他趕緊打開後門觀看,只見一乞丐蹲在地上,剛掀開熱氣騰騰的蒸缽蓋,準備受用。家童二話不說,上前端起蒸缽就走。劉七一急,緊追而來。一客人見剛出爐的蒸缽,忙伸箸夾進嘴裡,連說好吃。卻說此客人乃當地富翁,在長沙城裡開一大酒樓。於是當面問明劉七身份,帶他回去在自家酒樓掌勺,掛出“臘味合蒸”菜牌,果然引得四方食客前來嚐鮮。從此“臘味合蒸”作為湘菜留傳下來。

    飛龍又名榛雞,產於興安嶺。飛龍湯是將榛雞脫毛去掉內臟後,用高湯煮熟即可,湯中不需放任何調料以保持湯原汁原味。飛龍湯肉質鮮美,營養豐富,適合用作滋補湯品。飛龍(榛雞)是盛產於興安嶺山林中的一種較小的飛禽。 “飛龍湯”是東北的“食中珍品”。在東北民間,曾有“天上龍肉,地上驢肉”的說法。所謂龍肉,指飛龍肉而言。相傳,飛龍是曾受過封的一種專給皇帝進貢的山珍,世上罕見,其肉細嫩,味鮮美,早在14世紀就聞名於世。

    無為燻鴨是沿江菜最具代表性的菜品之一,也是享譽中外的徽菜傳統名菜。它又名無為板鴨,距今已有兩百多年的歷史。據無為縣誌記載:“民俗婚筵多用鵝後改為鴨”,至今當地還留傳著這樣的風俗。據傳,清乾隆三十九年,安徽無為縣廚師採用先燻後滷的獨特方法烹製鴨子,成菜色澤金黃油亮,滋味鮮美可口,其製法與口味均獨具一格,因而全縣聞名,故稱“無為燻鴨”。後來傳至各地,到清末已聞名全省,銷往各地,成為安徽省人們最喜愛的特色菜餚之一。

     東安子雞,因用剛開鳴的小公雞烹製而成,故名。本菜特色是特點:用嫩母雞和紅辣椒煸、燒而成。菜色呈紅白綠黃四色相映,雞肉肥嫩,味道酸辣鮮香。東安子雞是湖南的傳統名菜,它始於唐代,相傳唐玄宗開元年間,湖南東安縣城裡,有一家3個老年婦女開的小飯館,某晚來了幾位經商客官,當時店裡菜已賣完,店主提來兩隻活雞,馬上宰殺洗淨,切成小塊,加上蔥、姜、辣椒等佐料,經旺火,熱油略炒,加入鹽、酒、醋燜燒後,澆上麻油出鍋,雞的香味撲鼻,吃口鮮嫩,客官吃後非常滿意,事後到處宣揚,小店聲名遠播,各路食客都慕名到這家小店吃雞,於是此菜逐漸出名,東守縣縣太爺,風聞此事,也親臨該店品嚐,為之取名為“東安雞”流傳至今已有一千多年的歷史,成為湖南最著名的菜餚。

    西湖醋魚”是浙江杭州傳統風味名菜。此道菜選用西湖鯤魚作原料,烹製前一般先要在魚籠中餓養一兩天,使其排洩腸內雜物,除去泥土味。烹製時火候要求非常嚴格,僅能用三四分鐘燒得恰到好處。燒好後,再澆上一層平滑油亮的糖醋,胸鰭豎起,魚肉嫩美,帶有蟹味,道鮮嫩酸甜。肉滋別具特色。  “西湖醋魚”,單看頭兩字就知出處,乃杭州城內一道傳統名菜。其年代可追溯到宋朝,可謂是歷史悠久。 “西湖醋魚”又叫“叔嫂傳珍”。

    “武昌魚”產於湖北省鄂州市(古時稱武昌),俗稱團頭魴。據《武昌縣誌》載:魴,即鯿魚,又稱縮項鯿,產樊口者甲天下。是處水勢迴旋,深潭無底,漁人置罾捕得之,止此一罾味肥美,餘亦較勝別地。”同時,以“鱗白而腹內無黑膜者真。” “清蒸武昌魚”是選用鮮活的樊口團頭魴為主料,配以冬菇、冬筍、並用雞清湯調味。成菜魚形完整、色白明亮、晶瑩似玉;魚身綴以紅、白、黑配料,更顯出素雅絢麗。肉質鮮嫩,營養豐富。武昌魚得名於三國。東吳甘露元年(公元二六五年),末帝孫皓欲再度從建業(南京)遷都武昌。左丞相陸凱上疏勸阻,疏中引用了“寧飲建業水,不食武昌魚”這兩句“單謠”。於是武昌魚便始有其名。不過當日所說的武昌魚,可能不是專指樊口鯿魚,但在武昌所產的魚中以樊口蝙魚為上,故後來就將其美名歸於武昌。歷代名流學者都有讚賞,它的名聲也越來越著。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家裡的神獸終於要去學校了,你要不要嗨一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