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豐木色子
-
2 # 婚戀專家魏亭亭
暗戀算是不求回報的愛情了,情感是每個女人的死穴,一旦愛上那個滲入你心的男人,就會念念不忘,而人性又是複雜的,越是得不到就越想要。
上初中的時候,我認識我的初戀,他是我的班主任老師,第一次見他,我就愛上了他。
當時的他20出頭,在我眼裡,成熟,有魅力,體貼,是同齡男孩無法相比的。
他是我們的語文老師,為了吸引他的注意,我硬是絞盡腦汁的寫文章,背課文,最終讓我的語文成績名列前茅,做這一切不過是為了得到他的青睞。
在我的眼裡,老師是一個有上進心的男人,教我們的時候他獲得雙學位,美術和語文,而他認為自己的英文太差,於是自學考取學位證書。
上學時的每個早晨,他都會很早起來陪我們晨跑,無論是下雨還是下雪,曾經懶惰的我一改常態,變得異常勤奮。
冬天很冷,我會早早的就去操場上等待他的出現,每當看到他的身影,我心就蹦蹦的跳個不停,我的目標總是停留在他的身上,每當他用餘光掃到我的時候,我便會低下頭。
整個頭突然就發熱了,然後嗡嗡嗡的大腦外,隨之傳來他吹口哨的聲音,整個身體木訥的跟隨整個隊行移動,而靈魂卻早已出竅。跑到了老師身邊,一臉幸福的看著他颯爽的英資。
幾公里的晨跑,我總是嫌時間太短,因為它總是在不知不覺中就已經結束,而我,卻還陷入其中,回味那一刻的甜蜜。
我喜歡看他站在陽臺邊眺望遠方沉思的樣子,也喜歡他把我寫的文章作為範本,來回的在教室裡穿梭閱讀。我喜歡他誇我的樣子,那樣我總是很滿足。
在初二那年,老師為了升遷,要離開我們了。在他走之前,他把很多重要的東西都提前教給了我們,知道他要走的訊息,他的每一堂課,我都很用心的聽,因為將不再有以後了。
初三的那年,我都在渾渾噩噩中度過的,逃學,不聽老師講課,我變成了一個十足的壞學生,老師上課我就睡覺。為了應付老師的檢查,我連作業都是抄寫別人的。
最終我的畢業成績差的我自己都不忍直視。畢業的那天,我在教室裡呆了很久,去過學校他喜歡長待的地方。心裡默默的跟他說再見,我的初戀,我的暗戀,以後你只能在我的心裡長眠。
這段感情一直跟隨我很多年,很多時候在白天從未想起過他,但是做夢總是會夢到他。
時光依舊停留在他教我們上課的時光,我還是喜歡看他,渴望得到他的讚美。
我在十年後,瘋狂的翻閱各個群,找所有能找他資訊的網站,最終在一個帖子下面找到了他的聯絡方式。
在加他的那一刻,我內心依舊激動,一直看著手機,觀看他是否有聽過驗證。在他透過驗證的那一刻,我歡呼雀躍,沒有人懂我此時的心情,別人都當我發神經了。剛加了那一段時間,我依舊沒敢表白,在經過一段時間的內心掙扎之後,我終於鼓起了勇氣向他表白了。
那天晚上,我睡得很好,竟然沒有再夢見他。
人之所以忘不了前任或者初戀,可能是因為,他在你的心裡始終是一件未盡之事,所以你才會念念不忘。一旦你做了,也就放下了。
很多人都把自己的初戀物件或者暗戀的人放在心裡,那是每個人心裡最溫暖的地方,是對美好愛情所有的嚮往地,也是每個人對純潔美好愛情的儲存地,每個人內心都向往著一份美好而沒有傷害的愛情,而那份愛情只會在心中永存。
你的心底是否也住著一個難忘的人?
-
3 # 心理諮詢師曹懷寧
在日常生活中,我們常涉及的愛有兩大類,一類是親情之愛,一類是戀人之愛,在它們之中,存在“無條件的愛”的嗎?
著名心理學家弗洛姆在他的名著《愛的藝術》中認為,母愛是無條件的,因為母親會無私地愛她的孩子,只要這個孩子是她生的。所以,只要滿足了“我是母親的孩子”這個先決條件,那麼理想中後續產生的母愛便是無條件的。
但弗洛姆同時也發現,這種無條件的母愛有兩方面的問題。
首先,因為只要孩子是母親所生的,他就天然可以擁有母愛,於是母愛是無條件的,但這也就意味著,“這種愛雖然不需要用努力去換取,但也根本無法贏得。
如果有母愛,就有祝福;沒有母愛,生活就會變得空虛——但我卻沒有能力去喚起這種母愛。”母親對孩子天然的垂愛如果沒有被喚起,那對嬰兒而言將會是災難性的。
其次,理想化的無條件母愛在生活中很罕見,因為絕大部分的人都沒有達到心智的圓融成熟。所以,大部分母親在愛孩子時,都會是相對有條件的。
弗洛姆寫到:“母親對孩子的愛和痴情很可能是滿足自戀的一種途徑。另外一個根源也許是母親的權力慾和佔有慾。”這種情況下的親情毫無疑問就已經是有條件的了:你滿足我的自戀、權力慾和佔有慾,我才愛你。
而父愛在弗洛姆看來,天然就是有條件的,因為父親並沒有參與孕育的過程,而且更多負責家庭的對外事物,所以父親與孩子之間缺乏自然淵源。“父親的原則是:‘我愛你,因為你符合我的要求,因為你履行你的職責,因為你同我相像。’”
所以,我們可以看到,除了極少數心智成熟圓融的母親可以給出無條件的母愛之外,我們生活中絕大多數的父母之愛都是有條件的。
而孩子長大成人之後與他人萌生的愛情,尋找的戀人,其實很大程度上是為彌補和滿足在原生家庭生活中遭受到的某種缺失。
我們的愛情源起自需要,無論這種需要是我們意識層面能說出的,還是潛意識層面無法為我們所感知的,它都切實存在。
弗洛姆認為,“我愛你,因為我需要你。”這是一種不成熟的愛。然而,我們都必須先從不成熟的愛開始,透過滿足需要,互相瞭解,認識真實的對方和自己後,才能慢慢發展為成熟的愛:“我需要你,因為我愛你。”成熟的愛的理想境界是無條件的母愛形式,但無論是哪種愛,歸根到底都與需要緊密相連。所以,愛情也是有條件的。
而且,綜上,我們可以理解,無條件的愛無法自外界尋覓而得,它需要靠我們透過自身的成熟與完滿來成就。
-
4 # 輕心計
這個問題比較複雜,從客觀邏輯上來說,這是不存在的。嚴格意義上說,愛是需要條件的,孩子需要聽爸爸媽媽的話,承載父母的部分期望。即使是什麼都不期待也不苛責孩子的父母給出的愛,也算是基於親子關係這種條件的。
但是什麼算是條件,這就是非常值得考究了。我對你的期待,和你存在的狀態可以說是兩種不一樣的條件。
以我對你的期待作為條件,指的是那些我希望你能為我做的事情,包含實現我的願望,承載我的焦慮之類的。以你存在的狀態作為條件指的是,因為你是什麼什麼樣子的,進而欣賞你,喜歡你。前面一種是一種基於使用的愛,後面一種是一種基於欣賞和存在的愛。
在任何一段關係中都同時包含著這兩種愛,因為第一種愛代表著獲得,第二種愛代表著給予。要想讓一段關係不斷前進和變得越來越親密,這兩部分都是必須的存在。給予是對付出的感激,付出是給予的反饋。當一個人給予的愛被以更大的愛回饋時,關係才能得到持續的發展和加深。這無論對於親子關係,還是戀人關係都是如此。
如果特別期待“無條件的愛”的話,也許並不是這個愛本身特別吸引人,也許僅僅是那種強烈的、來自對方愛的回饋特別吸引人。在這背後也許隱藏著,“我覺得我的愛總是得不到迴應”“別人都從來不能像我期待的那樣理解我”“我總是感到很孤單,沒有人愛我”之類的,關於如何感受到別人給自己的“愛的迴應”相關的問題。
回覆列表
年少懷春時,我們總是嚮往一份毫無條件,毫無保留的、純潔的愛情,可是,當我們步入成年,你不得不承認這世上原來根本沒有“無條件的愛”存在。
也許如此的結論會令不少未涉世的年輕人感到失望和洩氣,難道愛情如此的不羅曼蒂克嗎?但它卻是千真萬確的事實。
誠如一句經典的語錄:世上決沒有無緣無故的愛,也沒有無緣無故的恨。
豐木曾經讀過張小嫻的一篇文章,她也談到:愛,總是有條件的,其間她提到有人可能會反駁她的觀點,女孩說她什麼也不要,甚至不要他愛自己,她都願意守在他身邊,因為她愛他的才華,於是張反問她,如果他沒有才華你還會義無反顧地愛他嗎?她回答那是不會,所以說,她的愛也是有條件的,他必須要有才華,也就是說你愛的人總是要有你喜歡的某些特質,比如年齡,教育程度,種族文化,家庭,個人愛好,相貌,穿著,身材,體態,語言,聲音,個性,習慣,聰明等等,各種各樣千奇百怪的理由,這些都是你愛上TA的條件,左右了你的感情,使你對TA產生好感。
或者還有人會問,那我就是不看重這些所謂的世俗的所有的條件,頂沒用也不介意,我只要他承諾永遠愛我或者改掉身上的某些缺點就行了,可是,要一個男人付出你想要的承諾,這不是條件又是什麼?
確實如張小嫻所說,我們每一個人都是被有條件地愛著,也是有條件地愛著別人。不必心灰意冷,既然知道世上沒有無條件的愛,你應該努力使自己具備條件被愛,同時學會忘記一些條件去愛一個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