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王淑惠
-
2 # 地球知識局
英國的長城來頭還不小,年代比現代意義上的盎格魯撒克遜英國還要久遠——因為這長城是羅馬人留下來的。
話說這公元二世紀,羅馬出了一個皇帝,叫哈德良。他本人原是羅馬的一代明君圖拉真的養子。圖拉真皇帝一生東征西討,為羅馬打下的大片土地,可是由於他的過度擴張,羅馬國內有些支撐不住。
哈德良意識到了這一點,上臺之後立馬改弦更張,在東方與苦戰多年的帕提亞議和,放棄了亞述省和美索不達米亞省,羅馬疆域退回到幼發拉底河西岸。而在帝國其他地區他也加強防守,以穩固羅馬現有的大片疆土。
在不列顛島上,羅馬的實力就有些鞭長莫及,島的北方並沒有被羅馬佔領,喀裡多尼亞人時不時南下騷擾羅馬人。哈德良為了加強這一帶的防禦,就在羅馬統治區域和喀裡多尼亞人之間修建了一條長城,從東海岸泰恩河口,至西海岸的索爾韋灣。這就是著名的哈德良長城。
哈德良死後,他的養子安敦尼·庇護繼位,在不列顛島北部用兵,打敗了喀裡多尼亞人,將羅馬與喀裡多尼亞人之間的邊界向北推了一百公里,修建了一條新的長城,位於克萊德河與佛斯灣之間,這就是安敦尼長城。
英國境內的長城,就是這兩條,哈德良長城和安敦尼長城。隨著羅馬帝國的崩潰,羅馬勢力退出不列顛,不列顛迎來了昂格魯撒克遜人等新主人,這兩條長城也漸漸荒廢。
-
3 # Pandur
早在公元前55年,凱撒在平定高盧之餘,為了贏取更高的榮譽,他率領一隻羅馬偏師踏上了歐洲大陸西北邊的一個大島。不列顛尼亞(Britannia),是羅馬人對這個島的稱呼,起源於希臘人所繪製的地圖。希臘的地圖學者們把這個島稱作“不列託”。“不列託”的辭源,至今沒有定論,一種說法是,“不列託”是有紋身的人的意思。不論其真正的起源是什麼,自從羅馬人進入到這個島,這裡就留下了古羅馬的烙印,不列顛就從此成為了這個島的地名。
哈德良長城位置圖,更北邊的是安東尼長城
其實凱撒在不列顛的征服並不順利,沒幾年島上就爆發了反羅馬的大起義,凱撒不得不把駐軍全部撤回到高盧。公元43年,羅馬奧古斯都克勞狄一世下達了征服不列顛尼亞的命令。由4個羅馬軍團和4個輔助軍團組成的4萬多羅馬大軍,再度跨海西征不列顛尼亞。面對高度工程化、紀律化的羅馬軍團,不列顛的凱爾特蠻族則以其固有的原生態軍隊奮起反抗,然而這種抵抗毫無意義。公元47年,不列顛南部的十一個凱爾特蠻族的國王宣佈臣服於羅馬,羅馬正式設立不列顛尼亞行省(包括英格蘭和威爾士的絕大部分地區)。
不列顛原住民——凱爾特人
在不列顛尼亞行省建立之後的一百五十年時間裡,不列顛總督是一個令人羨慕的政治職務。這裡有著發達的農業、漁業、製陶業、金屬加工業和豐富的貴金屬礦產,把這裡治理管理得當,將是日後在政界進一步攀升的重要政績。對於一個羅馬的總督來說,如何為羅馬帶來更多的稅收和財富,是他工作成績的一個主要衡量指標。轄區內的羅馬公民,享有羅馬法律保障的各種特權,是羅馬總督的取悅物件。而轄區內的人口眾多的原住民,就不幸地成為了歷任羅馬總督的壓榨物件。公元61年,不列顛再度爆發反抗羅馬的起義,這次起義由蠻族女王布迪卡發動,規模龐大、參與人數眾多。同年,羅馬第九軍團鎮壓了蠻族起義。在這起悲劇性的暴動事件之後,羅馬開始改變了對不列顛地區原住民放任自流的傳統政策,加速了不列顛的羅馬化程序。凱爾特人的貴族們被鼓勵也被強迫,加入到羅馬帝國的官僚政治體制裡去,以統一的羅馬體制管理不列顛島上的原住民。原有的部族統治管理體系崩潰瓦解了,法庭、民政官、稅務官這些羅馬體制的公共職務開始進入不列顛人的生活,以羅馬的政治體制管理規範當地人的生活。到了公元122年,羅馬奧古斯都哈德良巡視不列顛島的時候,他所看到的,已經是相當羅馬化的不列顛尼亞。
布迪卡女王雕塑
然而在不列顛尼亞行省的北方,那裡被羅馬人稱為喀勒多尼亞(Caledonia)。那裡的蠻族皮克特人不服王化,慣於流竄在邊界作亂。羅馬人曾多次派兵出擊,試圖將喀勒多尼亞地區納入羅馬版圖,經過多次嘗試證明了這種努力是徒勞的。羅馬人由此認為不列顛尼亞就是羅馬的最遠邊界,皮克特人是不可教化的野蠻人。有鑑於此,奧古斯都哈德良決定在不列顛尼亞和喀勒多尼亞的邊界建立一條永久防線,以抵禦北方皮克特人的襲擾。由他主持修建的這條防線就被稱為哈德良長城(Hadrians Wall),防線全長73公里、高約4.6米、底寬3米、頂寬約2.1米,從東海岸泰恩河口,至西海岸的索爾韋灣,橫貫不列顛島的中部,整個工程耗時6年。城牆的南北兩側挖有壕溝,約3米深9米寬。南壕溝離城牆較遠,兩側各有一道高土屯,高土屯與城牆之間有一條軍用道路。北壕溝離城牆較近,可能更深更寬一些,兩側無高土屯。長城每隔一羅馬裡(約為1481米),建有一座裡堡,每座裡堡大概能容納60人。在兩座裡堡之間有兩座塔樓,作為哨所。如果有敵情,守衛者能很快地以火光為訊號,並沿長城傳遞,如同中國長城的狼煙烽火。這樣,一些軍人駐守在長城上,但大部分軍隊駐紮在長城的南面。沿途建有16座要塞,裡面有指揮部、營房、糧倉、醫院、甚至廟宇等。一座要塞能容納500到1000名士兵,這時哈德良沿線成了一萬多軍隊的駐地,開始是騎兵部隊,後來又增加了步兵。這些軍人來自帝國各地,獨立編制,保留各自習俗,宗教,人數多的建有自己的廟宇。
桀驁不馴的皮克特人
到了公元383年,為了應對蠻族的不斷入侵,處於邊緣的不列顛行省終於被羅馬放棄,這條羅馬人建造的邊界也不再有任何意義。如今只剩下殘垣斷壁,供遊人憑弔羅馬的偉大與光榮。
除了中國的萬里長城,在英國的不列顛島上也有一條1800年曆史的古長城遺蹟,而且在歐洲頗有名氣。但與中國長城相比,哈德良只能說是“短”城,哈德爾長城為何而建造,它又有什麼歷史呢?
回覆列表
中國有長城,英國也有長城,在電影《亞瑟王》中曾多次出現過。它建於122年,是由羅馬皇帝哈德良下令修建的防禦工事,因而稱作“哈德良長城”。它猶如一道巨大的屏障,橫斷英格蘭北部,以保護已控制的英格蘭的經濟,這是羅馬帝國擴張的最北界。長城全長120公里,約4.5米高,2.5至3米寬,用石頭和泥土砌成,所經之地,多是荒山野嶺,地形多變,人煙稀少,歷時6年方告完工。1987年,哈德良長城被列為世界文化遺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