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五車歸去來
-
2 # 腦洞大開的歷史
“竊國”,《現代漢語詞典》的解釋是這樣的:“篡奪國家政權。”那麼2個問題來了:
第一,袁世凱篡的是誰的國?
是革命黨的嗎?顯然不是,因為當時革命黨的地盤不大也不穩,離奪取天下還差得不近。是愛新覺羅的嗎?似乎是,至少表面上和名義上是。
按理,最有資格說袁世凱“竊國”應該是愛新覺羅,但實際上卻是革命派在這樣罵。換句話說,革命派認為天下是自己的,只是被袁大頭“截胡”了。可事實是:如果當初袁世凱鐵了心要武力解決,湖北革命軍早就被他派去的馮國璋滅了,其它地方也不在話下。當年黃興在湖北指揮革命軍,被馮國璋打得沒脾氣,心灰意冷之下乾脆離開去上海了。黃興本人也承認指揮得不行:“愧我年年頻敗北。”
第二,“篡”,是指“用不正當手段”,那麼什麼叫正當手段?
“正當手段”,顧名思義,就是用武力推翻清王朝,而不是其他“下三濫”手段。那麼又有兩個問題:1.革命派當年為了推翻滿清,可沒少用“不正當手段”,最典型的如“暗殺”,甚至設想過把清政府達官貴人誘到妓院一網打盡。2.革命派用武力這種“正當手段”與清軍硬碰硬,像男人那樣決鬥,獲勝的機率有多大?如果能做到,何必與袁世凱談判,直接殺到北京不就行了?事實卻是,當時革命派普遍認為,只有袁世凱能夠殺死清廷。
革命派與袁世凱妥協,只是解決了清廷的問題,而擱置了彼此的問題。隨後,雙方在權力和利益的分配上發生矛盾,最後撕破臉皮武力相向,而革命派在“二次革命”中很快被打得落花流水,自然對老袁恨之入骨,視之為騙子和竊賊。
對歷史可以有多種看法,但事實只有一個,知道事實就可以了,因為看法可以變,事實不會變。
-
3 # 歷史小達人66
因為袁世凱向來有揹負“賣國”的罵名,他跟日本人簽訂了不平等的條約。這個條約固然讓中國更有大廈將傾之勢,可是就當時的歷史來看,他也是不得以而為之。袁世凱見到資產階級革命勢如破竹。心中明白了清朝的氣數已盡,然後跟革命黨人聯絡促成了向共和制的轉變,成立了中華民國袁世凱任大總統,所以他揹負了竊國大盜的罵名。
回覆列表
這是革命黨對袁世凱的汙衊,袁世凱獲得政權當然不是盜竊來的,是靠自己的真實實力。但是不得不說,推翻滿清的過程中,的確是孫中山領導的革命黨播的種,當時的國內形勢來說,經歷太平天國運動後清廷的統治非常薄弱,湘軍、淮軍為首的漢臣逐漸把控地方事務,到義和團運動時地方大員甚至搞起“東南互保”,到慈禧死了以後再也沒人能鎮住局面。四川保路運動,湖北新軍去鎮壓,武昌很偶然得搞起新軍起義,南方各省紛紛響應,舊軍閥搖身一變都成了革命黨人。南方掌握實權的是各省督軍,大家誰也不服誰,最後商量推舉最先播種點火的孫中山做南方的臨時大總統,這樣被清廷通緝流亡海外的、沒有參與起義的孫先生被推上總統大位,只能說幸福來得太突然!南方雖然已獨立,但是清廷還沒退位,並且手裡掌握著當時最精銳的北洋軍,如果北洋軍真要南下鎮壓南方的地方軍,形勢可能會逆轉,但是北洋軍是袁世凱一手搞起來的,袁雖然下課但是嫡系仍然掌權,北洋的建制來說只認袁世凱不認清廷,這樣袁世凱才兩面三刀,逼迫清廷下臺,讓南方獨立的各省服軟,這樣形式上實現了政權更換、國家統一,袁世凱坐上大總統位置,也就所謂“竊國”,玩的是手腕,依靠的是實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