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拂硯

    “無欲則剛,恬淡虛無”。這兩個詞語並列起來,強調了同一個意思。

    “恬淡虛無”,這裡的“虛無”是對人處世不斤斤計較,深一點說就是“無欲則剛”的意思。

    人的慾望是煩惱的根本,宇宙有多大,慾望就有多大。收斂自己的慾望,說起來容易,做起來很難。

    “恬淡”是“虛無”的前提,要想對人處世不斤斤計較,必須釋懷一些往事,放下曾經的心結,看淡是非得失,紅塵之中忘卻功名利祿!

    “無欲則剛”,指千仞峭壁只所以能巍然屹立,是因為它沒有世俗的慾望。借喻人只有做到沒有世俗的慾望,才能達到大義凜然的境界。

    “無慾”是前提,人只有無慾無求,才可以做到守心篤定,以剛強的面目立於俗世不倒。不輕易隨波逐流,人云亦云,被流俗和物慾裹挾!

    總體來說,“欲”與“虛”是因果關係,“欲”是因,“虛”是果。只有能夠做到“無慾”,才可以達到“虛無”的至高至純境界!

  • 2 # 劉國民81223781

    慾望太多隻能虛也。慾望剛剛出現 不只男女之情,而包括自身的欲,慾望是一種貪慾,貪慾過多,自心就會虛,因為所貪,不是自己的所求而是心內所慾望的事,慾望太多,貪的心也多,因此做為自己控制慾望,要面對現實自我,自我不控制,虛在心內,要少欲或者更不能有所欲,虛就不會找到自我了。

    多一份愛心,多一份真情,真情表示著實,實在是人的本份,自己實在,別人對自己也實在,並不以虛而對自己,所以做為自己要無慾要實,無虛結友,這樣自己的人品所現成為別人對你贊同,做一個老實人,一生無有遺憾!

  • 3 # 曾經的兔兔

    道可道,非常道。

    名可名,非常名。

    無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

    故常無慾以觀其妙;常有欲以觀其徼(jiào)。

    此兩者同出而異名,同謂之玄,玄之又玄,眾妙之門。

    無,無名,不可描摹,故生無慾;有,有名,有物又像,故生有欲。

    慾望是怎麼來的呢,有名,萬物對映而來。

    無慾,領會到無,則體驗無的玄妙,宇宙開始前的那種狀態。

    有欲,領會到有,理解有生萬物,審視和把握萬物的名實與差異,並能瞭然於胸。

    無慾有欲之分,體現出老子對待慾望的思想。

    從形而上的無和有抽離出來,下降到人們的現實生活中,如何對待慾望呢? 總的原則依是以無觀無,以有觀有。

    無欲則剛

    出自《論語·公冶長篇》。

    子曰:“吾未見剛者。”

    或對曰:“申棖。”

    子曰:“棖也欲,焉得剛?”

    孔子說:“我沒有看見剛強的人。”有人回答說:“申棖(應該是一個剛強的人)。”孔子說:“申棖個人慾望多,怎麼能剛強?

    在老子看來,人有慾望是正常的,因為慾望是有衍生出來的,有大千世界,自然就有欲,有欲以觀其徼,徼:邊際、邊界,引申端倪的意思。有欲可眼看到世界的細微。而只有無慾,才能體會到世界的奧妙,屬於心領神會的層次。

    孔子眼裡的有欲,已經跌落到世俗俚井裡的境界了,他眼看著人們見利起欲,紛紛擾擾,所以就強調無慾,力求消除人們的利慾薰心。

    但,這只是一種理想的狀態。

    恬淡虛無

    出自《素問·上古天真論》:

    “夫上古聖人之教下也,

    皆謂之虛邪賊風,避之有時,

    恬惔虛無,真氣從之,

    精神內守,病安從來?”

    《莊子.刻意》曰:“虛無恬淡,乃合天德。”

    刻意於有、執念於有,人則偏。

    於體,虛邪賊風則易傷人;於內,亂意雜念則易傷神。

    只有把自己置於恬惔虛無的狀態,法於天地,合乎陰陽,真氣充盈於身心,精神內守,自然就會無病無災。

    一則寓言

    花園裡盛開了很多花朵。

    有人問:“那些花,我該看呢,還是不該看呢?”

    老子答:“你想看就看,不想看就不看。”

    孔子說:“要講禮,非禮勿視。”

    有人問:“這花看多了我會慾望叢生怎麼辦?”

    老子答:“那就別看了,迴歸自身。”

    孟子說:“我知言,我善養吾浩然之氣。”

    有人問:“看花時,花就存在,不看花時,花就寂滅。是這樣嗎?”

    老子答:“非也,以有觀有,花在,以無觀有,則失其所觀矣。失其所觀,則失其

    妙,亦失其繳,兩者皆失,盡喪其道。”

    荀子說:“道家蔽於天,而不知人!”

  • 4 # 糖糖坤哥

    《論語·公冶長第五》:子曰:“吾未見剛者。”或對曰:“申棖。”子曰:“棖也欲,焉得剛?”

    林則徐的對聯:“海納百川有容乃大,壁立千仞無欲則剛”。

    無欲則剛

    人多嗜慾,則屈意徇物,不得果烈 。多欲不得為剛,非謂無慾即是剛。是儒家的,是做人為官的一種操守,和釋、道講“無慾”不是一回事。

    恬淡虛無

    《黃帝內經》第一篇《上古天真論》中有一段話是這麼說的:“恬淡虛無,真氣從之,精神內守,病安從來?”這實際上是治療當代人心靈疾病的一個良方。

    “恬淡”即要人淡去名利、聲色等種種的慾望,人沒有了太多的慾望,煩惱自然也就少了,如此少思寡慾、無優無慮,猶如兒童一般。

  • 5 # 水幕華

    欲乃慾望,虛乃虛空。慾望太強,可蒙閉雙眼,看不清事物的本質。恬淡虛無縹緲的心態則可迴歸自身,看清事物的本質。無欲則剛就是如此,沒有慾望了,人的思維可以迴歸到自己身體裡,自然可以感覺得到身體內的一切,五臟六腑,筋脈都可有內視之覺醒

  • 6 # 海藍山青

    “欲”與“虛”,關聯的內容應該是慾望:無欲則剛裡的“欲”,是指慾望;恬淡虛無裡的“虛”,是指清淨無慾,無所愛惡。無欲則剛也好,恬淡虛無也罷,無非是在告訴人們,對待慾望應該持怎樣的態度,人生如何掌控好“慾望”這把“火”。

    無欲則剛,意思是千仞峭壁之所以能巍然屹立,是因為它沒有世俗的慾望。借喻人只有做到沒有世俗的慾望,才能達到大義凜然的境界。

    剛:指公道原則,是順其天道自然的一種正義,亦是順其自然的一種堅持。

    人在世上,要生存,要發展,不可能沒有慾望。物慾、名欲、利慾、權欲、色慾等等,充斥著整個世界;可以說慾望無處不在,無時不有。

    無欲則剛,我們不能機械地理解,它不是讓人們拒絕慾望,而是掌控慾望,要懂得節制,把握住道德底線。如果我們能嚴於律己,清心寡慾,日積月累,最終會達到“無欲則剛”的精神境界。反之,“心為形所累”,慾望越多負擔越重,慾望越大枷鎖越緊,若墜入“欲”的深淵而不能自拔,就會“欲”迷心竅,喪失良知,腐敗墮落,導致身敗名裂,遭禍受罪。這樣的案例多到枚不勝舉。

    恬淡虛無,意思是指生活淡泊質樸,心境平和寧靜,外不受物慾之誘惑,內不存情慮之激擾,物我兩忘的境界。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范仲淹這一名句,是恬淡虛無的最好詮釋。不因外物的好壞和自己的得失而或喜或悲,表現出古代品德高尚之人處事深遠與豁達胸襟。老子說:“致虛極,守靜篤。”意思是 :虛和靜都是形容人的心境是空明寧靜狀態,但由於外界的干擾、誘惑,人的私慾開始活動,心靈蔽塞不安,所以必須注意"致虛"和"守靜",以期恢復心靈的清明。其實,少欲節慾,不爭少爭,才是致人心境“空明寧靜“最有效的途徑。“非淡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淡泊寧靜,正是我們人生旅途行穩致遠應有的狀態。

    有遠大理想、立志成大事的人,先公後私、公而忘私、大公無私的人,必定不會被名韁利鎖所困,不會讓塵世凡俗所擾,而會為事業凝神聚力,奮力拼搏,砥礪前行,成為社會的棟樑。在他們身上,無欲則剛的精神才是真正體現,淡泊虛無的境界才是真正達到。他們是我們學習的楷模。

  • 7 # 一定一定要健康快樂

    慾望是向外追逐,有慾望就一定有制肘的位置,心不能從容安定。

    虛無是把心裡面的慾望和雜念去掉,心不向外賓士,自然能夠靜定。

  • 8 # 冬哥白話

    沒有過多的慾望,才會剛正不阿。過平淡的生活,心靜平和。欲與虛相對應,沒有了慾念,心靜也就平和了。虛無為寧靜平和。

  • 9 # 隨河入海

    無欲則剛,出自海納百川,有容乃大;壁立千仞,無欲則剛,是林則徐寫的,林則徐是清朝官場中人,從這個角度,做官用人,沒有大的胸襟,容不同的人的短處,是做不好官的,也做不好事,所以有容才行,其他領域也可以以此理度之,下聯,在官場做事,很難無慾,這古往今來都避免不了,有欲的結果就會被別人牽制,辦事縮手縮腳,所以林則徐強調了做事無欲則剛的重要性,放在修身養性上也是一樣,清心寡慾,才能最清楚自己的志向,不為雜欲所擾,才能堅定的實現目標,

    恬淡虛無,這也是一種寡慾,有容的表大,就像虛懷若谷,才能接受別人的意見,不斷地吸納新知識,

    欲和虛有什麼聯絡那,你身體就好比一個容器,雜欲越多,虛的就越少,留給容納別的都變少,一個胸襟廣闊的人,也必然是一個寡慾堅定的人,這都是想聯絡的,同是參,才能有所得,,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喝茶對高中生有益處嗎?有哪些好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