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歷史研習社
-
2 # 鼓山風起
我是這麼想的,古代沒有電,也沒有電燈,故宮晚上照明只能靠蠟燭和油燈,肯定容易失火。另外屋子裡的可燃物也多(木製的),一個小火苗也能引起大火。所以,故宮裡的那些大水缸一直有水,就是為了走水(失火)後滅火用的。
-
3 # 江雪寒
在現存的名勝古蹟建築群內,歷史上曾屢次發生火災,其中火災次數最多的地方,當屬故宮。那到底發生了多少起火災呢?
據記載,故宮作為明朝都城開始至今不到一千年的歷史中,共發生火災近100起。
◆ 明永樂十三年正月,明成祖命人在午門前施放焰火,不料焰火引起火災,將午門城樓燒燬,並燒死多人。◆ 萬曆皇帝在位48年,皇宮內失火20餘次,平均每兩年失火一次….◆ 康熙三十四年二月,光明殿東側的柴場失火,大火延燒至光明殿。◆ 嘉慶二年十月,乾清宮失火,這次大火將《永樂大典》之正本化為灰燼,也燒掉了弘曆最喜歡的五經。其中最為人所知的,就是1923年的大火事件,當時紫禁城濃煙滾滾,火光燭天。
此次大火共燒燬房屋三四百間和大量珍貴收藏,一些古物、大藏經、數千件大小金佛與金質法器等都沒能倖免於難,其損失之慘重,令人觸目驚心。
那麼故宮為什麼總是失火?
這主要還從幾點說起,首先就是故宮的構造。
故宮主要分為兩大部分:外朝和內廷,這些宮殿主要是以木結構為主,房屋全都是木質結構,極容易發生火災。
因此,如我們之前推送的文章所說,故宮的三大殿前沒有樹,首先就是為了避免火災。
除了材質,在整個樑架結構上,也存在弊端。因為當時中國式建築分為臺基、柱樑、屋頂三個主要部分,所以當時架構完全以支柱來承重,而牆體只承擔分化內外、間隔房間的任務。
而這樣的架構,一旦失火,火勢便會迅速蔓延,柱樑也會斷裂而房屋垮塌,致使大火愈演愈烈。
我們知道,故宮宮殿相比於普通民居,要高得多也大得多,所以雷電自然是引發故宮火災的主要因素。就在明永樂十九年四月八日,故宮三大殿因遭雷擊引起火災,大火熊熊,勢不可擋。這次大火讓故宮三大殿直到19年之後才重新修復,然而這次修復之後才過了3年,奉天殿又一次遭雷擊起火.......
可見,當時故宮因為雷電而發生火災的事件頻頻發生。雖然當時技術還跟不上,但古人還是根據現有知識做了一些措施,這就是我們如今去故宮看到的宮殿屋脊上的神獸。
即使這些神獸其實主要功能只是裝飾和辟邪,但當時古人認為這種神獸可以避雷。
在故宮這麼多起火災中,有放焰火著了的,有做飯燒著的,也有雷劈著的,自然少不了一些故意放火的火災。
畢竟整座紫禁城人數眾多,點蠟、炊火、取暖、花燈,稍有不慎,就有可能釀成火災。
◆ 明正德九年正月十五元宵節,武宗皇帝派人懸掛彩燈,放著大量的鞭炮,但誰知一個鞭炮引燃了其它鞭炮和彩燈,隨即釀成沖天大火。◆ 明嘉靖年間(公元1522—1566年),皇宮內又因太監燃放煙花和用火不慎等引起火災七八次。
在這些人為縱火的緣由中,毀滅偷竊證據和犯罪現場佔主要,因為他們認為這樣就可以讓所有證據化為灰燼。
那麼既然每年都發生這麼多的火災,歷代歷朝皇帝難道不會追求原因?也不會做任何防範措施嗎?在古代,我們知道皇帝非常看重天象,對於火、星跡、光等表象是視為超自然的的力量,是吉凶的徵兆,所以一旦失火,皇帝會考慮祈求天神賜福免災。
例如在永樂十九年的大火之後,明成祖朱棣就十分惶恐,認為這場大火是老天對他的懲罰,起火當天就到太廟和社稷壇祭祀,祈求祖宗和上天保佑。
當然,要說完全沒有做防範措施,我們也是冤枉他們了。當年明世宗皇帝就告誡大學士張聰說:“宮中地狹而屋多,且屋宇相連,所以火災頻發,且每每連燒。我聞南京宮中諸門皆磚砌,不用木。固知聖祖慮深。今所毀者,不須依舊式,未毀者量為規劃,務使道途疏豁,堂舍整簡,勿令相近。門俱如南京制,以免火災。”
用現代消防術語講,就是建築物必須留有防火通道、防火間隔和防火分割槽以及使用阻燃建築材料。
再者就是我們現在故宮還能看到的水井和儲水大缸,但這種儲水方式過於簡單,冬季還要防止結冰,所以常常導致救火水源不足。
雖然看起來有所防範,但防火措施實在過於簡單,在故宮滔天大火面前,這些措施顯得毫無用處,所以也就致使了故宮成為了火災重地。
回覆列表
作為明清兩代的皇帝宮殿——故宮,其規模宏偉,是中華文化乃至世界文化的瑰寶。然而在明清兩朝500多年的歷史裡,卻經常遭遇火災。據史料記載,明清兩代500多年來,故宮經歷過較大的火災有20餘起,平均每50年就會發生一次。守衛森嚴的皇家禁院故宮為何老失火?這其中不乏自然和人為原因。
1.建築多宏偉高大,易遭遇雷擊
為彰顯皇家氣派,突出皇權至高無上,紫禁城內的建築相較於京城周邊房屋更為高大宏偉,這也使得故宮內的宮殿更容易被雷電所“臨幸”。據統計,故宮失火以雷電引起居多。故宮三大殿太和殿於明永樂十九年(1421年)、嘉靖三十六年(1557年)遭雷擊失火,火勢蔓延至中和殿與保和殿及其他外朝大殿,皆被燒燬,損失慘重,災後重建花費了大量人力物力財力。此外,作為紫禁城標誌之一的天安門在歷史上也未能倖免於難。天順元年七月丙寅(1457年7月27日)晚,承天門(天安門前身)也遭受了雷擊。一直到近代,故宮仍有被雷擊的記錄,1987年8月,故宮內景陽宮遭遇雷擊導致火災,好在消防隊及時出動,控制火勢,挽救景陽宮於大火之中。2.木材防火性差,易著火
看故宮建築取材我們可知,其建築材料絕大部分為木材,木材遇火易燃,這是失火關鍵所在。再看其建築結構,宮殿房頂和屋樑皆以木材作為支撐,雖然屋牆牆體築以磚塊,然而這只是作為分化隔斷作用,並不能很好抵制火勢。一旦著火,房屋中央頂端的支撐自上而下坍塌,勢必難以及時救火,從而導致火勢蔓延形成火災。3.用火不慎,防不勝防
故宮內照明和取暖皆為人工生火,稍有不慎,就可導致火災,尤其在天乾物燥的冬季。清嘉慶二年十月二十一日(1797年12月8日),負責管理乾清宮取暖用火太監,未將炭火悶滅,以致死灰復燃,造成乾清宮失火,火勢迅速蔓延至交泰殿及宏德、昭仁兩殿,乾清宮終因搶救不力而化為灰燼。時候,肇事者被重罰,處死者有之,流放者有之。4.日防夜防,縱火難防。
皇宮內雖戒備森嚴,但對於人為縱火確實難以防範。明崇禎十七年(1644年),李自成在皇宮內點燃熊熊大火,皇宮內大部分宮殿被燒,故宮再一次遭遇焚燬。另外,由於宮女太監俸祿低,偷盜行為便時有發生,部分人會以縱火來掩蓋罪行。清朝乾隆二十九年,太監趙進祿為掩蓋偷盜痕跡在御膳房縱火被發現,處以死刑。對於1923年建福宮花園內的敬勝齋突然發生神秘的火災,當時對於此次火災各執一詞,其中有一種說法即為太監監守自盜,宮中偷盜珍寶的太監放火滅跡所致。由此可見,眾多的火災,其中不乏人為縱火所致。5.防護措施不科學且過於簡單古代沒有科學的防雷手段,高大建築缺乏科學避雷裝置,這種情況之下,天災無法避免。雖然故宮內為防火做了其他諸多措施——由護城河引流而成的金水河有救火之用,我們今日在各個宮殿和宮門前看到的大水缸是為儲水救火所用,宮內還掘有水井80餘口,除了供飲用之外,也是為救火之用。但是在熊熊大火的攻勢之下,這種人工取水救火方式實在是杯水車薪太過簡單。
自然和人為的雙重作用,加之科學合理的防火滅火手段有限,即使是守衛森嚴,皇宮禁院在這種情況下,也未能倖免於難。參考文獻:金磊:《故宮防火秘訣》王銘珍:《故宮—歷史上的火災和防火措施》中國消防博物館:《漫談故宮防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