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文化課
-
2 # 愛推書的哆啦小陳
縱觀老子《道德經》,闡述了自然人生的七大法則,被人們稱之為“老子七律”。在此,我和大家一起學習一下我們的先祖給我們流傳下來的智慧瑰寶。
第一律,道法自然律(相當於“樸素唯物論”);原文:“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獨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為天下母。吾不知其名,強字之曰道,強為之名曰大。大曰逝,逝曰遠,遠曰返。故道大、天大、地大、王亦大,域中有四大,而王居其一焉。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老子原著第二十五章)
新譯:有那樣一種存在,它混沌時已成。它先天地而生;它空蕩蕩地 ,然而獨立永恆,它靜悄悄地,然而周行不已,它是天下萬物之母。
第二律,玄之有玄律(相當於“否定之否定”);原文:“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無,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故常無,欲以觀其妙。常有,欲以觀其徼(jiǎo,音絞)。此兩者同出而異名,同謂之玄,玄之有玄,眾妙之門。”新二章 (老子原著第一章)
新譯:“道”是可循行的。但不是尋常的、具體的方法和道路。“道”是可描述的,但不是尋常的、具體的事物。“道”是整個自然界的最普遍、最抽象的客觀總規律。無可名狀之混沌同一乃天地之始。相互規定有狀可名的轉化運動是萬物之母。
第三律,巨樹毫末律(相當於“量變到質變”);原文:“其安易持,其未兆易謀,其脆易泮(pàn,音判),其微易散。為之於未有,治之於未亂。合抱之木,生於毫末;九層之臺,起於累土;千里之行,始於足下。為者敗之,執者失之,是以聖人無為故無敗,無執故無失。民之從事,常於幾成而敗之。慎終如始,則無敗事。是以聖人慾不欲.不貴難得之貨,學不學,復眾人之所過,以輔萬物之自然,而不敢為。”(老子原著第六十四章)
新譯:事物在安定之時,易於掌握;在初露徵兆之時,易於謀取;在酥薄之時,易於溶化;在微小之時,易於發散。總而言之,對壞的端倪要防之於未有,治之於未亂。然而,合抱巨樹,初生於毫末;九層高臺,原起於累土;千里壯行,始步於足下。可見對於好的端倪又必須堅持循序漸進地幫促。天下是神器,萌私慾而征服而佔有是沒有不失敗的。聖人順乎歷史潮流,無私自然而為,因而取天下不敗,一心為公,因而坐天下不失。但人們辦事,常僅得幾分成功,便因謀私慾而敗績,這正是因為未能把私慾之端倪滅之於未然,若堅持自始至終慎重行事,則不會失敗。 聖人之慾望,就是沒有個人的慾望,因此聖人從不貪圖特殊的物質享受;聖人之學問是不為個人謀私利的學問,相反要改正人們謀私利的過錯,從而輔佐萬物恢復其自然;總之,聖人不敢為私利、不敢為違反道德規律的事。
第四律,反者道動律(相當於“對立的轉化”);原文:“反者道之動,弱者道之用,天下萬物生於有,有生於無。”(老子原著第四十章)
新譯:向對立面轉化是道的運動規律。嫩芽、幼苗之弱小者所以會日益壯大,正是這一運動規律在起作用的表現。在我看來,天下萬物是生於“有”的,而“有”又是由“無”轉化而來的。
第五律,有無相生律;原文:“三十輻共一轂(gǔ,音谷),當其無,有車之用。埏埴以為器,當其無,有器之用,鑿戶牖(yǒu音有)以為室,當其無,有室之用。故有之以為利,無之以為用。”(老子原著第十一章)
新譯:三十根輪輻製成一車輪,輪中有轉心,兩輪共一軸,當中無,於是有載物之車可用了。培粘土以為器皿,當中無,於是有盛物之具可用了。鑿窯洞以為室,當中無,於是有住人之房可用了。無和有就是這樣相生的,並取得了有利於人、有用於人的結果。
第六律,二生三律;原文:“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萬物負陰而抱陽,衝氣以為和。人之所惡,唯孤寡不轂,而王公以為稱。故物或損之而益,或益之而損。人之所教,我亦教之,強梁者不得其死,吾將以為教父。”(老子原著第四十二章)
新譯:“無”和“有”是相互對立而又相互聯絡的一體,這便是“一”,即“道生一”。但,這“一”內部的鬥爭不會停滯,而是終究要發展而分裂為兩個相互對立的一,亦即“陰”與“陽”的對立,這就是“一生二”了。(即易經所說一陰一陽之謂道)。可是這兩個“一”之間還不會安靜下來,而是既鬥爭同時又聯絡的,這聯絡即中介,當中介發育並穩定時,它表現為第三個“一”,則“二生三”了。正因為有中介這個“一”作為對立雙方的緩衝和平衡,才防止了對立雙方無休止的激烈鬥爭,使得整體得以安定下來。如此,天下萬物才能以各自的特定的面貌出現,自然界才會變得如此豐富多彩,這就是“三生萬物”的道理了。萬物內部“負陰而抱陽”, 即有陰陽之對立,二者之中介緩衝也可叫“衝氣”,“衝氣”是調和緩衝雙方之氣。人們所厭惡的,只有孤家、寡人和不公了,而王公卻自稱孤家、寡人、不公,以為把事物折損了,就會有益於自己,或者為了有益於自己而折損事物,這其實是損人利己,到頭來不過是自我作賤而已。古人教育了我,今天我也要拿它去教育別人的這句話是:即便你象高樓的大粱一樣重要和偉大,若橫暴得不到支援,也終究是要垮臺的,我將把它尊崇為教育別人的第一格言。
第七律,不道律。原文:“含德之厚,比於赤子,蜂蠆(cāi音才) 虺(zhé音折)蛇不螫,猛獸不據,攫 攫(qué音卻)鳥不搏。骨弱筋柔而握固,未知牝牡之合而全作,精之至也。終日號而不嗄,和之至也。知和曰常,知常曰明,益生曰祥,心使氣曰強。物壯則老,謂之不道,不道則已。”(老子原著第五十五章)
新譯:蘊含厚德的聖人,他無私而透明,他赤誠似烈火,如新生的嬰兒。於是,惡蜂、毒蛇不會去咬他,兇獸不會去吃他,猛禽不會去抓他。他無私而外發柔善,他無畏而內蘊烈火。 嬰兒無性慾而雄器常勃,乃是聚天地之精氣也。嬰兒終日哭號而不累不啞,乃是得世間之人和也。懂得天時地利人和這番道理的人,也就懂得了道德規律,懂得道德規律的人可謂心明眼亮。憑此道理而養生則可身心吉祥。說到養生,我們必須明白,用入靜的意識導引內氣執行,雖然可以強身,但並不能長生不老,只是延緩衰老而已。人不管身體多麼強健,他必然要衰老,這條規律稱之為“不道”,“不道”的終點就是死亡。
老子七律中的前四條(如道法自然律——唯物論;玄之有玄律、巨樹毫末律、反者道動律——辯證法)在西方哲學家費爾巴哈(19世紀,唯物論)和黑格爾(19世紀,辯證法)的著作中雖時間稍晚,但也有所闡述。後三條規律(有無相生律、二生三律、不道律),在西方哲學家那裡至今也沒有。
老子七律是道家哲學的精髓,也是老子留給我們的向現代物理學挑戰的有力武器!
回覆列表
春秋戰國時期,老子綜合各種學說,窮其畢生精力和智慧,終撰成國學名著《道德經》,而老子七律正是出自這本書。
《道德經》主要有三個版本,王弼本、河上公本以及帛書本,三個版本以王弼本影響最為久遠。相較於其他兩個版本,王弼本詳實全面,也就是說沒有殘缺遺漏,另外王弼本《道德經》去掉了很多無意義的虛詞,行文變得簡潔,讀來郎朗上口,易於傳播和記憶,這是其成為後世將其視為通行本的主要原因。
老子七律作為道家哲學的精髓,其七律思想和現代觀念中的“唯物論”以及“辯證法”相吻合。它早於費爾巴哈的“唯物論”,黑格爾的“辯證法”自然也不在話下。中華文明為擁有這樣一位偉大古老的哲學家而感到自豪和驕傲。
老子七律:
第一律:道法自然律。萬事萬物,道法自然是最樸素的唯物論。見《道德經》原著第二十五章。
第二律:玄之又玄律。奧妙之中還有奧妙。持續否定某一規律。見《道德經》原著第一章。
第三律:巨樹毫末律。自有形到無形,由量變到質變。見《道德經》原著第六十四章。
第四律:反者道動律。相對運動,在對立運動中轉換。見《道德經》第四十章。
第五律:有無相生律。有生無,無生有。見《道德經》第一、二章。
第六律:二生三律。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見《道德經》第四十二章。
第七律:不道律。未解之奧妙。見《道德經》原著第五十五章。
老子七律之前面四律,可以用西方哲學理論“唯物論”和“辯證法”相互印證解釋,後面三條規律西方目前還沒有成熟的哲學思想來比對,基於道家哲學關於“有無相生”、“二生三”和“不道律”的思想精髓,中外學者和物理學家們至今從無給出合理的見解以及論證。也許我們瞭解的太少,或許尚處在一知半解的程度。總之,遺留下來的道家奧妙正是我們向物理科學進軍的巨大動力。
老子著《道德經》,那麼什麼是道和德呢?我們為什麼要學習道德呢?道德又能給我們帶來那些好處呢?且看文學巨匠白居易學習《道德經》經以後的感受。一代文豪白居易,其文學造詣以及名氣均蓋過其政治聲譽,他一生官位雖高,不及他學問好,名氣高。名篇著作更是作流芳百代,世人無不津津樂道。白居易晚年,一心向道,在潛心研讀《道德經》後,不禁詩情盎然,為老子寫下一首七律。全詩如下:
吉凶禍福有來由,但要深知不要憂;
只見火光燒潤屋,不聞風浪覆虛舟。
名為公器無多取,利是身災合少求;
雖異匏瓜誰不食,大都食足早宜休。
白居易根據自己的人生經歷,結合《道德經》的哲學觀點,給出了自己的親身感受,同時也告誡世人對於榮華富貴,吉凶禍福,世事煩複,生死無常等方面的處理態度,他告訴人們,世間萬事萬物都有其發生的自然規律,也有不可捉摸未知的一面,所以在面對生活時,不管是快樂幸福,或是坎坷艱辛,千萬不要煩惱,更不能為此憂愁,具有智慧的人一定要考慮事物之間的因果關係,尋找能夠解決困惑的方法,然後去順應規律和自然的法則,這樣的人生才會充滿希望和活力,快樂並坦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