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老王頭談歷史

    讀解《曹劌論戰》之後,我們好像能得出這樣的結論:齊魯之間的“長勺之戰”,是魯國憑藉曹劌的超常的軍事才能,戰勝入侵的齊國的正義之戰。

    然而,事實並非如此。真實情況又是怎樣的呢?

    一、公子糾的師傅管仲箭射不中,公子小白執掌齊國,初戰魯國。

    周莊王十一年(公元前686年)年底,公孫無知暗殺了自己的叔父齊襄公,做了國君。一個多月後(公元前685年春季),公孫無知又被華人殺了。

    於是,齊國準備從出逃在外的公子糾、公子小白(歷史上著名的齊桓公)兩人中選擇一人為國君,並議定:誰先回到國都臨淄,誰就是國君。

    因國內動亂而分別到魯國、莒國避難的公子糾、公子小白得到訊息後,各自從棲身地往國內趕。

    因為公子糾是魯國的外甥,所以魯國就大張旗鼓地派軍隊護送公子糾回國。同時,安排公子糾的師傅管仲,帶兵趕往從莒國到臨淄的通道,攔截公子小白。管仲箭射公子小白(劇照)

    當公子小白到來時,管仲就向他射箭,公子糾假裝中箭落馬,於是管仲誤以為射死了公子小白,就回去從從容容地陪護著公子糾回國繼承大位。

    不料,當公子糾一行走到干時這個地方時,被一隊齊軍攔住了,並告訴他們,公子小白已經承繼了齊國君主之位。公子小白(劇照)

    隨之,兩軍打了一仗,結果魯軍敗北。之後,公子小白逼迫魯國殺公子糾、交出管仲,否則要他好看。

    完全處於劣勢的魯國,只好答應了齊國的要求,殺了自己的外甥,把管仲綁縛到了齊國。

    二、魯莊公的軍隊運用“曹劌戰法”,齊國軍隊師出有名,再戰長勺。

    公子糾死了,管仲為他所用了。但是,公子小白對魯國的怒氣、怨氣、火氣還沒完全釋放出來。

    安頓好國政後,公子小白就準備討伐魯國,以正視聽——為什麼安排管仲刺殺他?為什麼強行擁戴公子糾干涉齊國的內政?得跟魯國要個說法!魯莊公(劇照)

    魯國軍隊得到訊息後,為避開齊國軍隊鋒芒,撤退到了有利於反攻的地方——長勺(今萊蕪苗山鎮)。

    於是,就有了公元前684年的“長勺之戰”。

    由此可見,公元前684年齊國討伐魯國,是師出有名,是要討個公道,並不是無辜仗勢欺人。

    也就是說,齊國征伐魯國是有原因的!

    然而,面對不佔理(干涉齊國內政、謀殺齊國國君,而且沒有認罪)、勢力弱(自齊襄公時期,魯國的國力就弱於齊國)、吃敗仗(起碼,去年在干時慘敗於齊國)的魯國軍隊時,齊國軍隊卻失敗了。

    這是怎麼回事呢?

    不服輸、不認罪的魯莊公,在曹劌的忽悠下,憑藉“忠之屬也,可以一戰”的冠冕堂皇的理念,來到了現場上。

    當氣勢洶洶、急於應戰的齊國軍隊,敲響戰鼓,準備進軍時,魯國軍隊卻沒有反應,第二次,第三次,魯國仍沒有反應。

    正當齊國軍隊摸不著頭腦,議論猜測時,魯國軍隊突然發動進攻。等齊國軍隊反應到位時,魯國軍隊已經來到了近前。

    於是,魯國軍隊贏得了戰鬥的勝利;於是,就有了“曹劌戰法”:

    “夫戰,勇氣也。一鼓作氣,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國,難測也,懼有伏焉。吾視其轍亂,望其旗靡,故逐之。”曹劌(像)

    其中,不提魯國軍隊靠詐謀取勝的事實,反倒強調齊國詭詐難測。妙哉!怪哉!

    三、“謹守周禮”的魯國不守規矩,國力厚重的齊國笑到最後。

    “長勺之戰”,使上當受騙的齊國軍隊明白了,真正的禮儀之邦竟然在戰場上不守規矩、“耍流氓”!

    春秋時期的戰鬥常規是,兩軍都排布好陣勢後,同時擊鼓進擊,一分輸贏。長勺戰場(圖景)

    魯國是周公之後,是諸侯中恪守周禮的代表,這就包括交戰時守規矩、講原則。曹劌就充分利用了魯國“謹守周禮”的國際聲譽,打了齊國一個“冷不防”。

    然而,依靠詐謀戰術贏得戰鬥的勝利的“曹劌戰法”,對於國力厚重、人才濟濟的齊國卻不可能連續奏效。

    據《史記·刺客列傳》記載,在後來齊、魯兩國的三次對戰中,魯國均以失敗告終,並且丟失了汶水以北的大片領土。

    慘敗如此的魯國,不得不在公元前681年的冬天,被迫前往齊國,與齊國會盟,齊國笑到了最後。齊魯會盟(雕像)

    為人處世,還是以正道為上。旁門左道得來的,終屬僥倖!

  • 2 # 歷史紀事

    我是帝國通史,我來解答:

    戰爭有正義和非正義之分,但就長勺之戰而言,這場戰爭沒有對與錯,也沒有正義與非正義之分。歸根結底,這場戰爭是因為魯國干涉齊國內政而引發的齊國伐魯之戰,這種戰爭有著很深的背景,不能單一而論。

    齊桓公,被莒國一路護送前往齊國即位,而魯國則護送著齊桓公強有力的競爭對手,齊桓公與魯國的恩怨,就此結下。齊桓公先入為主,同時伏擊魯國,魯國國君隻身逃走,隨後,齊桓公糾集大軍伐魯,兩國大戰爆發。大戰一觸即發,著名的“曹劌論戰”也橫空出世。

    齊國因為先前戰勝魯國的緣故,大軍士氣大盛,一路長驅直入所向披靡,深入魯國國境。魯莊公回攏大軍,於長勺之地依託有利地形展開阻擊戰,注意,長勺之戰是一場阻擊戰,戰爭過程才是阻擊戰向反擊戰的轉變。兩軍與長勺之地對峙,由於之前的勝利,齊軍不僅僅是士氣大盛,輕敵冒進也是一大特點,尤其是領軍大將更是輕敵。

    值得注意的一點是,兩軍對峙在長勺之地,兵力懸殊太大,齊軍號稱30多萬,而反觀魯國大軍,只有3萬之眾,十比一的兵力差距成為了長勺之戰的關鍵點。魯國再傻也知道不能面對面硬打,阻擊戰是有原因的。齊國發起進攻,曹劌建議下,魯國大軍只守不攻,齊軍首輪進攻、次輪進攻都沒有實質性接觸敵軍,士氣漸漸低落。

    第三輪進攻,魯國軍隊全線出擊,一時間這種氣勢與齊國大軍計程車氣形成鮮明對比,齊國大軍敗退,隨即倉皇而逃。數月後,齊國聯合宋國捲土重來,結果魯國再次取勝。

    長勺之戰以魯國而起,又以魯國而終,顯然沒有對與錯,只是齊桓公的稱霸意氣作怪之下的產物。而一戰也給齊桓公,造成了不小的挫折,齊魯兩國也深受影響。

  • 3 # 一品鏟史官

    悅讀文史,我是子彧。

    說長勺之戰可能很多人不熟悉,說曹劌論戰大家就熟悉多了。表面來看,這是一場強大的齊國欺負弱小的魯國,而魯國憑藉智慧戰勝強齊的故事。而實際上,並不是那麼簡單。

    一、

    首先說,魯國其實也並沒有那麼無辜。

    齊國和魯國同為東方大國,然而魯國因為各種關係發展不如齊國。齊太公在周成王時取得了“五侯九伯,汝實徵之”的權力,而後齊國一路發展,到了齊桓公之父齊僖公時,與楚武王、晉獻公並稱“春秋三小霸”。

    齊國的實力與日俱增對魯國來說不是什麼好事。在齊僖公、齊襄公時,魯國屢屢受到欺凌。魯莊公之父魯桓公,因為發現了其妻文姜與文姜之兄齊襄公通姦的事實,而被齊襄公兄妹合夥殺死。魯莊公即位後,忍氣吞聲,齊襄公最後殺了兇手公子彭生了事。

    所謂報應不爽,齊襄公的淫亂終於為自己迎來了被殺的結局。公孫無知自立為齊君,第二年,公孫無知再次被齊人殺死。齊國無君,這時,魯國發現自己手裡有一張王牌。

    襄公之時,襄公的兩個弟弟公子糾和公子小白在師傅鮑叔牙和管仲的提醒下,提前從齊國出逃,分別逃往自己的母國魯國和莒國。

    而現在,最有資格繼承君位的就是公子糾和公子小白了。魯國和公子糾當然不會放過這個機會。公子糾一面說服魯國派軍隊護送自己回齊國即位,一面派出師傅管仲截殺公子小白。

    小白裝死,搶先回國即位,這便是齊桓公。魯國援立公子糾,自然也是想撈到一份政治好處的。而現在,就成了齊桓公的敵人了。

    所以,齊國的這次討伐也算師出有名,名正言順。那麼,是不是說,齊國就是正義的一方呢?

    表面上看,齊國好像是正義的一方,然而,實際上,也並不是。

    齊桓公即位後,立馬派出軍隊,在乾時打敗了魯莊公援立公子糾的軍隊。由於齊強魯弱,魯國事後並未追究乾時之戰的失敗,並且認錯態度十分良好。

    齊國說殺了公子糾,把公子糾的老師管仲、召忽召回齊國;魯國乖乖的殺掉公子糾,把管仲關進囚車送回了齊國。除了召忽自殺以外,魯國幾乎完全按照齊國的意思辦了。

    該做的也做了,該殺的也殺了。現在齊國還不滿足,還要復仇?怎麼說也有點說不過去把?

    的確,齊國主動挑起長勺之戰所謂“復仇”的理由並不充分,齊桓公如果是因為這個理由的話頗有得理不饒人的樣子,況且齊國還不是完全佔理。

    所以,實際上,齊國也不算是正義的一方。

    三、

    所謂小孩子才問對錯,政治家只講利益。齊桓公挑起長勺之戰,本來也不是想要報仇。

    齊國的目的是要稱霸諸侯,而山東半島只有魯國最強大,如果魯國臣服,那麼稱霸路上是不是就邁出了第一步呢?

    所以,齊國挑起長勺之戰,實際上是一次試探,試探魯國的實力究竟如何,在以後的稱霸戰略上該如何對待?

    然而這場戰役最終以曹劌的聰明而將齊軍打敗而告終,齊國的試探也最終落實了:魯國實力尚強。因此,此後三年,齊魯在柯地結盟,魯國也在幾次失敗的掙扎之後,漸漸成為了齊國的小弟。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康熙王朝電視劇符合歷史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