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2017年諾貝爾經濟學獎由美國經濟學家塞勒摘得。塞勒所研究的行為經濟學領域,經過30多年,已經從當初一小撮人所熱衷的“歪門邪道”,成為經濟學研究的新典範,有許多學者前仆後繼為這個學門建立起更紮實的理論與實證基礎。行為經濟學研究的是人們在各種經濟決策(包括買買買、投資理財、選擇代理人等)過程中的決定因素和決策機制,其行為金融理論對股票投資中的投資者心理有貼切的理論描述。 那麼你的日常經濟決策都是哪些因素決定的?你"買買買”時除了腰包,還會想到哪些?你的消費習慣是如何形成的?
2
回覆列表
  • 1 # 愛我所愛131615808

    行為要有所追求,辨別事物的對與錯,走適應社會發展正確的道路為根本。讀萬卷書不如走萬里路應有所發現事物的相同與不同之處。老師在教育我們的時候數學題對了不可以還要說出這道題的道理與方法。媽媽在罵我們的時候應該思考是哪裡做錯了。爸爸在打我們的時候是錯了不聽話。

    做事要穩做人要誠說話要真實,才會結交朋友與幫助你的人。有一個好的品德與性格是自己最大的收穫。

  • 2 # 風雲世界觀

    這個問題很有價值。

    1,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築。人的經濟活動,首先是為人吃飽穿暖。所以,在賺錢之初,人的目標很簡單,就是為了吃吃吃,所以在前些年,人們感覺吃好的,吃肉就是幸福的事,這是什麼最基本的需求。同理,以前條件差,穿衣不講究款式,保暖就行,所以,最基本的經濟行為就是吃穿。

    2,解決溫飽後,肯定是娛樂活動。所以現在各種KTV,各種洗浴城,各種商場,就是去滿足人們的娛樂要求,這個市場空間很大,有些人為了滿足自己的愛好,不惜話費重金,沉溺於遊戲的,愛菸酒的,都是這麼個道理,有的人愛旅遊,也是話費很大。

    3,解決這些需求之後,就是要投資理財,賺賺賺。這個要緊緊把握時代的主題,瞭解當前的國內外形勢。比如以前的煤老闆,能源需求很大,這些人就富起來了。在比如後來搞房地產,這是剛需,又抓住機會了。現在講究環保,礦產品行業就不景氣,反而是電商,透過網路賺的盆滿鍋滿,這叫緊跟時代步伐。

    4,最後自然是留一些錢,以備不時之需,雞蛋不要放在同一個籃子,年輕人用錢的地方太多了,有些積蓄,什麼時候都不心慌。

  • 3 # 玉寒子

    從個人方面來看,我的經濟行為大致有以下因素來決定的:

    第一,實用主義。

    大多時候,是生活中必不可少的,比如藥品,生活用品,化妝品,衣服等。

    從個人方面來說,我不喜歡逛街,我有非常嚴重的選擇困難症,在逛超市時,甚至會因為是吃今麥郎泡麵,還是康師傅泡麵這樣的問題糾結幾十分鐘,私覺得,又累又浪費時間。所以,對於生活中必須的東西,我一般都是提前想好要買什麼,以及要買什麼包裝什麼牌子的,出門不多看,一步到位,直接購買!這個時候當然是實用為主了,比較理智,有需要才會去買,更注重使用價值,不會太糾結價格問題。

    第二、個人偏好。

    也有很多時候,會只因為個人偏好去買很多東西,這個時候可能就顯得不是那麼理智了,只想把最喜歡的東西買到手。

    例如,雖然我比較實用主義,但在飲食方面卻有著明確的愛好,所以在飲食方面的消費就會比較有特點。比較值得一說的是,我本人並不是一個非常善於交際的人,但是我曾經上過的初中、高中、大學學校飯堂以及門口的我常去的飯館的老闆都認識我,畢業幾年了,每每重遊舊地,最先認出並和我打招呼我,總是那些飯館的老闆。這是為什麼呢?答案就在個人偏好上!

    為什麼這些網站能這樣準確地提供給你這些產品呢?是因為它們記錄了你的偏好,並根據你的搜尋記錄,給你推薦類似產品,既起到了推銷作用,也間接滿足了你的需求。同時構建起了一個龐大的經濟網路!在網路技術高度發達的今天,根據行為經濟學發展而來的大資料的應用,創造了一個神奇的存在——大資料時代!

    從一個簡單的個人偏好,甚至可以發展出一個不小的經濟網路。這也就是馬雲經常說的大資料!掌握了大資料的人就掌握了未來!

  • 4 # 花兒街參考

    啊,對於網紅而言,日常經濟決策最重要的還是腰包啊!而拋開腰包,根據多年買買買的經驗還涉及到:人設、價效比、購買慾望等多方面。

    為什麼會有人設能決定消費呢,啊~~現在除了明星,其實很多人都會給自己一個社交定位,大家都在這個社交定位裡裝扮自己,感覺現在身邊的朋友買買買都有人設驅動啊。比如身邊設定為美妝博主的人,平常的消費圈子大多定義在時尚產品上,其實護膚品已經超多了,但是沒辦法啊,為了滿足自己的人設還得拼命入購化妝品啊,衣服啊。就算是我們日常生活裡面,也是根據自己的人設以及自己的喜好來進行購物。

    當然,除了人設之外,大部分的人還是很看重價效比的,從沒年的雙十一就能夠看出來,低價促銷、讓利活動這些對使用者還是具有很大的吸引力的。這也是我們長時間以來經濟決策的重要因素,其實說到底還是看腰包。

    購買慾望真的很重要了,網紅認為這也是行為經濟最核心的體現啊!購買慾望由很多因素影響著,比如我們日常的“羊群效應”。喜茶、喪茶、鮑師傅這些店的火爆就是因為人多啊,大家都熱捧,我們就想要去試一試!

    而且在女生群體中購買慾望的協同尤其明顯,用她們女生的一句話就是“相互種出一片草原”。種草就是跟周圍朋友進行推薦,這樣一來很容易勾起消費者的購買慾。

    其實,網紅覺得塞勒研究的“行為經濟學”真的很有指導意義,這對於很多商家的營銷、平臺的資料推送都有著很大的影響。

    同樣的現象,人家研究出來成為了諾貝爾獎的獲得者,而我(很可能是我們)都成為了研究樣本!

  • 5 # 財經觀察徐叔

    2017年諾貝爾經濟學獎由美國經濟學家塞勒摘得,由此,不僅是學術界,還是大眾市場,都開始重視塞勒所研究的行為經濟學領域,包括回頭來反思我們在各種經濟決策過程中的決定因素和決策機制。

    實際上,心理學確實一直在影響我們每個人的經濟行為,進而影響到社會經濟,比如,在我們日常經濟決策中,實用需求和心理愛好一直在決定著我們的消費選擇。

    至於需求,不管是出於實用出發,還是改善,都是我們日常經濟決策的基礎,家庭生活或工作中,缺少什麼就去購買社麼,以此來滿足所需,另外則是喜歡,即使我們對一樣物品沒有實用之需,但是,我們卻非常喜歡,出於愛好,或者佔有慾,也會想法設法來擁有。

    另外,在我們個人的具體消費當中,除了我們的經濟實力外,實用需求、個人偏好外,內心的恐慌性也會影響到我們的經濟行為。

    比如,房地產行業就存在這種典型現象,就開發商而言,高價地是什麼來的,是開發商擔心後期獲取土地的成本越來越高,擔心失去發展機會而其他開發商能夠搶得土地,因此,這反映在土地競拍市場上,開發商的競拍則呈現“殺紅了眼”,即使最後很多開發資金並非是自有資金。

    而就個人購房者則更加明顯,前幾年及去年底及今年初,出於擔心房價上漲,調控政策出臺影響購房資格,樓市出現了“恐慌式購房”,而在這些購房資金當中,除了一部分確實來自腰包資金外,還有一些來自親友或銀行的借款,甚至是涉及違規的槓桿資金,而導致這一切經濟行為的依然是心理因素。

    除了個人愛好、恐慌等情緒外,還有更多的心理因素在影響著我們的日常行為消費,再比如,在我們要購買一款冰箱時,目前有眾多的品牌可供我們選擇,所有的冰箱的基本功能都可以滿足生活需求時,但是在我們選擇當中,品牌的信任度、效能比對、來自短期還是長期使用的預期分析,產品的設計理念等,這些因素都在影響著我們的消費選擇,進而影響著我們的消費習慣的形成。

  • 6 # 柚子71

    看到“行為經濟學”這個詞,就想起了大一時候看的一本書,美國作家 丹·艾瑞里的《怪誕行為學》,他透過本書1、可預測的非理性和 2、非理性的積極力量 這上下兩部書,用輕鬆幽默的方式告訴我們在生活中我們常有的莫名其妙的舉動背後的原因。雖然當時並不瞭解行為經濟學究竟是什麼,但是透過剛剛簡單的翻看筆記,還是很明顯的發現我當時對他書中所寫內容的認同。

    行為經濟學是從心理學的角度來解釋人的行為是心理學與經濟學的結合,它對人類各種行為的解釋比傳統經濟學更微妙、更復雜、也更現實。目標是努力瞭解我們到底如何運作,更充分地觀察我們的偏見,這些偏見如何影響我們,如何更好決策。

    回到題主的問題,前兩個可以合併為一個問題,即

    一、那麼你的日常經濟決策都是哪些因素決定的?

    強調一點,在這裡的回答不是針對某一個或某一類具體物品,而是針對我在經濟決策時通用的考量範圍,所以不會涉及類似價效比、產品設計理念等具體的指標。題主已經剔除了“買買買”時經濟實力這個因素,所以也不做探討。

    1、效用。人們消費的目的是滿足自己各種各樣的需求和慾望。比如消費食物能充飢,消費衣服能達到美觀的效果等。效用就是消費者能夠從消費某種物品中所得到的滿足程度,它可大可小也可是負值。這是一種心理感受,因人、因時、因地發生變化。所以,我會在買買買時,考慮這個行為給我帶來的滿足程度,比如我晚飯吃的很飽的時候,有一堆美食放在我面前,那我可能會不再吃,因為再吃帶給我的不是享用美食的快感而是帶來因為吃撐而難受的痛苦。

    2、機會成本。經濟學中的定義是“生產一單位的某種商品的機會成本指生產者所放棄的使用相同的生產要素在其他生產要素用途中所得到的最高收入”。簡而言之就是得到某種東西的機會成本就是為了得到它所放棄的最好的東西或最高收入。舉個簡單的例子,假設你有10萬元能夠用來生產一輛汽車或者200輛腳踏車,當你選擇用這筆錢來生產一輛汽車時,那麼你則不可能再生產200輛腳踏車,那麼可以認為生產一輛汽車的機會成本就是所放棄生產的200輛腳踏車。所以,我會在進行決策時考慮這個行為所隱含的機會成本。

    3、預期效應。預期可以提高我們對產品的預期和真實的快感,也可能會形成成見。但是我在決策前會有一個預期的目標,以便在決策行為發生後判斷可否接受,為之後的類似行為提供一個參考。

    4、個人偏好,尤其是情感偏好。對待某件事物或許有特殊的情感,就會盡力得到。

    5、羊群效應的影響。不免俗套的在有些時候會根據他人的行為來推測類似行為的好壞以及決定自己是否效仿。

    二、消費習慣如何形成的?

    2、現有的、淺顯的經濟學思維所帶來的影響。當學習一些經濟學理論的時候,有時會不自覺的用它來分析和指導自己的行為,最重要的大概是“成本-收益”這個最基本簡單而又實用的經濟學理論。

  • 7 # 7分鐘理財

    你別看咱們好像,一直都是在市場中被整個大環境所影響,漲跌都是市場說了算,其實不完全,我們是人,人不會完全理性,而不完全理性的人,對於市場的影響可大了!

    有人可能會問,投資都是為了多賺錢,我們怎麼不理性了?你這個想法就屬於有效市場的想法,什麼是有效市場?就是這個市場裡面的投資者,投資目的用於是追求預期財富的最大化。這意味著他們永遠都不會滿足。而且,這些投資者能夠理性地處理資訊。他們之間每一個人不僅擁有同樣的資訊,而且具備相同的、完備的金融知識。就是在這種市場,根本不會有我們的私家課,因為大家都很聰明,都明白各種投資學原理。

    但太完美的一定不存在,所以這隻能是個假設。

    20 世紀80年代對金融市場的大量實證研究,發現了許多現代金融學無法解釋的“異象”。市場上,經常存在一些不符合有效市場假說的現象,例如:一月效應、週末效應、盈利公告後的價格漂移現象,這些都不是單純的市場原因能夠解釋的。比如週末效應,因為大家會在週五的時候預測週末兩天政策面會出現什麼變化而做出的買入或賣出股票的舉動,這個時候,在週五收盤之前可能會出現比較大的上漲或下跌,這完全不關乎市場的情況,只是因為人們的投資心理發生了變化。

  • 8 # 張贇ZhangYun

    經濟行為有哪些因素決定的?第一,經濟行為是什麼?終究是要研究經濟流通對,基於收入跟支出對嗎?

    人的經濟行為首先就要提高收入。一定優先要考慮更多的最佳化自己的收入結構,包括投資,保險,理財,還有更多地創造社會價值,那麼你的收入渠道就會變了很多。只有手握有足夠的現金,有足夠的金錢積累之後,那麼我才有能力去消費。

    那麼我們消費的依據是什麼呢?因為我們需要改變自己,比如要改善生活水平,所以我要去消費獲得滿足;出行的時候需要一輛汽車,那麼就會支付一部分現金去購買;然後需要一套居住的房子,還需要讓金錢變得更多,那麼就會尋找一些投資機會;那麼要讓自己的風險變得更小,那我就需要一些購買一些保險理財產品。

    人們都是在不斷的為了自己,完善自己而付出了很大的努力。想要達到自我的目標,那就要去消費,假如你的夢想是環球旅行,那麼這也是需要一種消費,也是一種經濟行為,一種消費支出,所有的前提就是我要有足夠的經濟基礎,我才能夠實現自己想要的目標。

    所以一切經濟行為是一定是基於我需求,然後我會去完成我的目標,才會去付出去參與經濟環節的整個流透過程。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做電商運營有前景呢?還是做電商美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