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欣寶貝兒智慧屋
-
2 # 正午陽光2015
不少老人,他們在孩子護理方面的優勢其實是顯而易見的。比如我下面要與大家分享的這位老人從前是保育員,經她帶大的孩子大概有一百個之多。在二十多年職業照顧孩子的過程中,老人家積累了許多育兒的寶貴經驗。她的這些護理觀點,就值得年輕父母借鑑:
1. 千萬不要焐著孩子
即寧可讓孩子穿的稍薄一點,也不要焐到孩子。因為孩子一旦傷熱的話,體質就會變差,進而發育變緩而且容易生病。冬季室內溫度低時,給孩子蓋被也要蓋到腋窩以下,如果棉被較厚,要把孩子胸口處的被子掀起來點兒,以利於呼吸和散熱。
2. 小肚子很重要
嬰兒哭鬧的最常見原因就是因為受涼、脹氣導致的腹痛。因此要特別注意不要讓孩子的小肚子露在外面,即便是夏天,最好也別讓孩子裸露上身太長時間,建議穿肚兜。
如果孩子哭鬧,可以先摸摸孩子的腹部是否發涼。如果的確發涼的話,就用一點鹼面放到孩子的肚臍處化開,用這種方法來吸寒氣。
另外,在孩子百天前,如果室外的溫度不是太高,最好別讓孩子直接在大開的視窗前做空氣浴,因為孩子太小的時候抵抗力低,容易吸進涼氣而引發腹痛,哭鬧不停。
3. 不要讓孩子過量飲食
七分飽強於撐的飽。所以要注意不給孩子吃得太多。如果孩子吃得過量的話,多餘的食物不僅不利於消化吸收,還會影響孩子的大腦發育。更為嚴重的是,長此以往會對孩子今後的身體產生不可逆的影響。因此碰到了孩子喜歡吃的食物,也不要因為孩子愛吃或是該食物有營養,就多給孩子,這樣其實是害了孩子。再說現在胖孩子太多了,給孩子從小科學飲食節食也是一個避免未來小胖子的好辦法。
4. 白開水是孩子最好的飲料
孩子最好的飲料就是白開水。水是構成人體細胞的重要因素,孩子如果缺水的話,會對身體的發育產生不良影響,所以一定要幫助孩子養成喝水的好習慣。特別是在夏日,孩子出汗增多,容易上火,領孩子外出時要注意帶足水,並且按時補水,少量多次。至於果汁雖然很有營養,但最好不給孩子飲用,因為常常給孩子喝果汁的話,容易造成齲齒,並且孩子也會因為果汁更有滋味而抗拒喝水。
另外,即便是已經上學的大孩子也要注意適當補水的重要性,腦細胞缺水會影響孩子的記憶力、反應力,引發頭痛等症狀,可見水的作用真是不可低估。
雖然並不是所有老人都能擁有這樣科學的育兒經驗,但是老人育兒在現在的家庭結構中,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媽媽們也要學會看到老人們在照料孩子和家庭中的貢獻,學會感恩,只有帶著這份感恩的心情,才能處理好更多的和老人之間遇到的育兒衝突。
-
3 # tychaye
育兒的道路上,確實從母親和公婆身上學到了許多許多,他們不辭辛苦,任勞任怨,無私的付出,讓我覺得自己和孩子們都好幸福……在鄉下經常聽到鄰居朋友們愛說些長輩壞話,可從母親和公婆身上聽到總是說別人好,這樣感恩生活會給孩子及整個家庭滿滿的愛!謝謝你們!
-
4 # 南方俏
父母輩有很多育兒經驗值得我們學習,首先孩子在吃奶後要把孩子豎起來,輕拍後背,孩子打嗝後再放平,這樣以防孩子漾奶。第二,當孩子洗完澡立刻用小被包好,以免引起著涼孩子感冒。還有孩子的頭芯不能進風,不然孩子鼻子會不通氣的。孩子斷奶後喂孩子飯的時候不要過量,以防傷了孩子的脾胃。
-
5 # 哈嘍我是小六
一,盡心盡職,一心一意。父母輩的帶孩子都是全身心放在孩子上,把帶孩子當成自己的工作來做,而我們年輕人很多都是玩心比較重,一邊帶孩子一邊還想著玩手機逛街之類的。
二,父母輩的帶過的孩子多,處理孩子事情經驗足。我們父母輩的大多都生過好幾個孩子,雖然年代不同條件不同,但是他們對孩子的突發情況比我們有經驗多了,比我們也冷靜,不像我們遇事就手忙腳亂。
三,父母輩對尊老愛幼講禮貌等傳統美德的要求比我們要嚴格,父母輩思想傳統,對有禮貌啊勤儉節約的教育比我們更能言傳身教。
四,父母輩的教育孩子有耐心,不像年輕人那麼急躁。
-
6 # 涐媞貓咪控
老人帶孩子真是100%的專注,而我作為媽媽都做不到時時刻刻看著他。而且老人真的比我都有耐心,有時候我做的飯孩子不愛吃,我就著急,吼了他一頓,然後他姥姥就抱起來哄特別有耐心。然後姥姥又給孩子重新做了飯。老人經常帶孩子出去玩,我作為媽媽我都很少帶他出去,一般都是姥姥姥爺帶著出去散步,讓我有休息的時間。而且老人看孩子真的特別細心,想的很周到。雖然不能做到科學育兒,但是老人有些育兒動作真的比我們當爸爸媽媽的還要細緻入微。
-
7 # 好好媽咪5
我們一家姊妹四個,爸媽帶我們也是帶出了滿滿的經驗,讓我在陪伴孩子的路上走的更輕鬆!一、要想小兒安,三分飢與寒。現在的生活條件好了,沒有餓壞的孩子,只有吃了好多而導致腸胃消化不了,引起積食等一系列疾病,二,尊老愛幼;三,吃飯不吧唧嘴,不扒拉盤子,長輩先動筷;四,吃多少,盛多少,不剩飯;五,站有站姿,坐有坐相;
-
8 # 搬書回巢
長輩的一些育兒經驗還是值得我們學習的,比如“春捂秋凍”“要想小兒安,三分飢和寒”。
還有一些小兒按摩的手法,學起來很簡單,但對於促進孩子食慾等確實有一定幫助。
老話說孩子要接地氣,理解成多帶孩子進行戶外運動也是非常好的育兒理念。
回覆列表
美國著名行為心理學家斯金納說,嬰兒出生時如一張白紙。父母不同的教育理念能在這張紙上繪出完全不同的圖畫。本期,《生命時報》特邀多位兒童心理專家,從古今中外成功人士的經歷中發現,他們的父母在培養孩子時的優秀品質和習慣。
成功商人李嘉誠
父母陪讀完善人格
連續十幾年蟬聯華人首富的李嘉誠在商海打拼了大半輩子,愛讀書是他的成功法寶之一。小時候的一天,父親領他來到李家的小書庫,語重心長地說:“這是咱家幾代人的書庫,我和你伯父、叔叔都是從這裡走出去的。希望你能理解父親帶你來這裡的意義。”自此,讀書成了李嘉誠生命中最重要的事。更令他難忘的是,父親總陪他燈下夜讀,隨時答疑,這更加激發了李嘉誠讀書的熱情。
美國斯坦福大學的弗爾納爾德博士研究證實,父母在家多跟孩子說說話,睡前常給孩子讀讀書,能發展孩子的語言能力,更有助孩子成年後找到好工作,獲得幸福婚姻等。美國科學促進學會對此指出,由於書本語言素材豐富多彩,因而讀書有助激發想象力。英國國家文學聯合會報告顯示,孩子上學後,父母仍應堅持給他們讀書、講故事,對孩子的發展大有好處。
北京師範大學認知與神經科學研究所副教授李君告訴《生命時報》記者,喜愛讀書的孩子更愛思考,將來學習能力更強,情緒更穩定,更能自我約束。可以說,堅持陪孩子讀書是父母能給孩子的最好禮物之一,還能為整個家庭製造和睦融洽的氣氛,促進親子交流。李君說,父母要與孩子一起讀他們喜歡的書,共同探討書中細節或評價主人公。這樣才能讓孩子愛上讀書,而不是當成學習任務。▲
物理學奠基人牛頓
耐心答疑鍛鍊思維
牛頓是最偉大的物理學家之一。小時候的牛頓喜歡提千百奇怪的問題,母親總不厭其煩地回答。後來,有人請教育兒經,母親說:“孩子層出不窮的問題蘊藏著求知慾和探索精神,做父母的只能做助燃劑,不能當水龍頭。對孩子的問題,一要耐心回答,二要力求正確回答。”
現代父母很勞累,對孩子的問題,往往敷衍了事。美國著名發展心理學家皮亞傑研究指出,孩子的提問行為與思維發展聯絡緊密。家長耐心解答問題,不但可以促進孩子注意力、思維和言語表達能力的提高,還有助於學習動機、社會交往等非認知因素的發展,促進孩子的長遠發展。
李君建議,首先,即使上了一天班,回到家已經很累了,父母還是要耐心回答孩子的問題,不敷衍、不斥責。其次,孩子喜歡問很多問題、注意力集中時間短,可能轉眼就忘了問過什麼,父母要及時回答。再次,遇到不懂的問題,不要怕丟面子,要跟孩子一起看書或上網找答案。在這個過程中,孩子的動手能力、思考能力都能得到鍛鍊。最後,回答問題時不妨用一兩句簡潔而概括的回答,加上肢體語言。比如孩子問“風是什麼”,父母可以拿出一本書,吹口氣,告訴孩子讓書頁翻動的就是風,啟發孩子進一步思考。▲
著名漫畫家蔡志忠
寬鬆引導激發創新
臺灣漫畫家蔡志忠15歲就走上了漫畫之路,動力則是父親的寬容。四五歲時,蔡志忠有一次趁父親不在,溜進書房,拿起毛筆,在牆上畫了個小人兒。不久後,父親給他買了塊小黑板。從這一刻起,小黑板成了蔡志忠抒發情感的小世界。正是父親寬容而客觀的態度給了嫩“芽”出土見“Sunny”的機會。
中國家長愛干預、控制孩子的思維和生活。而美國密蘇里大學研究發現,愛發號施令的母親容易限制孩子的創造性。中國兒童中心去年釋出的《中國兒童創造力培養調查報告》也顯示,沒有家長陪伴組的兒童繪畫創造力更高。另有一項針對1.1萬名學生進行的調查顯示,創造能力強的孩子大多出自氣氛民主自由的家庭。
河南省精神衛生中心主任醫師張玉娟說,家長的寬容對激發孩子創造力意義很大。張玉娟建議,父母不妨為孩子開闢一面“創作牆”,讓孩子信筆塗鴉,遠比一個整潔的家更重要。除了繪畫,面對孩子某些看似古怪的做法,父母要先問清緣由,不要無端指責。美國創造性思維研究專家託倫斯發現,3~5歲是孩子創造力高速發展的時期,家長要把握好,看孩子對什麼感興趣,並提供條件,保持他的好奇心和創造力。▲
著名生物學家達爾文
包容理解鼓勵探索
著名生物學家達爾文從小調皮搗蛋,整天在外面撒野,要麼跑到森林深處的池塘裡抓蝌蚪,要麼坐在小河邊望著釣魚的人發呆。父親起初很惱火,但後來聽從朋友的意見,試著用心去接近孩子,並與他一同去野外。在隨後的歲月裡,父親一直用愛與尊重、理解,包容達爾文的一切。
有些孩子喜歡拆東西,有的喜歡東跑西躥,還有的頂嘴時振振有詞。這些孩子常被家長扣上“不聽話”的帽子。但哥斯大黎加兒童心理學家加夫列拉·馬德里斯研究指出,2~5歲的孩子中,愛玩的孩子大腦比不愛玩的大30%。在玩耍中,孩子要完成掌握平衡、協調心理、處理問題等數十種與大腦活動有關的動作。但面對調皮的“熊孩子”,許多父母還是忍不住要說幾句。美國著名心理學家斯金納用試驗證實,當批評減少而鼓勵和誇獎增多時,人所做的好事會增加,不好的事會減少。
古希臘哲學家阿基米德
敢於放手培養勇氣
古希臘哲學家阿基米德被稱為“能撬起地球的人”。一天,父親帶著阿基米德來到海邊,指著遠方說:“地中海的對岸是埃及的亞歷山大里亞,那裡有很多著名的學者。你願意到那裡去學習嗎?”阿基米德很嚮往。父親又說:“你將離家很遠,不想爸媽嗎?”“當然想。我學習完了,就回家來看你們。”父親看到阿基米德的決心和勇氣,決定放手,送他去求學,最終成就了一位偉大的哲學家。
很多父母不敢放手,對孩子成長中的一點一滴都嚴格“把關”,幫孩子做主,不少孩子因此失去獨立性格。這類父母被心理學家稱為“直升機父母”。美國心理學家內爾·蒙哥馬利研究發現,由“直升機父母”教育出的孩子,遠比其他孩子更焦慮、自我中心、難接受新事物、缺乏冒險精神。德國心理學家海查曾追蹤觀察了200名2~5歲兒童,直至青年期。結果發現,獨立意識強的孩子更有主見,善於獨立分析、做出決定。
北京大學精神衛生研究所原副所長、兒童研究室原主任王玉鳳建議,聰明的父母要主動放手,促進孩子人格成長。想幫孩子順利“心理斷奶”,家長首先要相信和肯定孩子的能力。比如上幼兒園前,有意識地和他們玩捉迷藏遊戲,讓孩子適應大人消失的感覺,培養獨立能力。參照幼兒園的作息時間,訓練孩子吃飯、穿衣等生活技能。孩子進入青春期,家長更要改變認識,接受孩子長大總會“飛”走的現實,給他們創造足夠的發展空間。尤其當孩子覺得被管得太多時,家長要改變而不是抱怨“不被理解”。張玉娟提醒,放手教育不是讓孩子放任自流、不聞不問,需要父母同時抓好孩子的生活教育,約束一言一行,讓孩子學會與人相處必需的寬容、理解和忍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