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覺得他提出的內容在當時的大背景下是不符的,但到底是真的阻礙了發展,還是理念超前導致無法被認可呢? 儒家思想存在的矛盾又該如何解釋?比如民貴君輕和刑不上大夫
回覆列表
-
1 # 至簡歷史
-
2 # 飲冰歷史
我以自己的閱讀來試著回答這個問題:
首先,孔子的思想產生於春秋戰國的混亂時代,戰爭頻繁,諸侯爭霸,諸侯挾天子以令諸侯,禮崩樂壞,孔子也是出生在官宦世家,痛心於混亂的時局,總想著能夠恢復周代的禮制,也是他一生追求的理想。春秋戰國時期,中國思想界各家學派思想相互爭鳴,儒家、道家、法家、名家紛紛登上舞臺,提出自己的思想舞臺。而且這並不是一個孤立的現象,差不多同時期印度產生了釋迦牟尼的佛教思想,西方產生了希臘雅典文化,有學者認為這些文化發源決定了這些地區未來的走向,稱之為文化的“軸心時代”。
其次,春秋戰國時期,諸侯混戰,大家想的都是如何壯大自己,發展軍事力量,根本不在乎什麼禮制不禮制,所以儘管孔子周遊列國遊說諸侯,基本沒啥效果,沒人聽孔子扯那些。孔子的政治理想在那個時代的確是有些不合時宜,多少有些理想主義,所以,孔子晚年也心灰意冷,專心著述,在書中表達自己的政治理想。
再次,孔子有些思想卻具有普世性,能夠超越時代的限制,值得欽佩。例如他提出的有教無類的思想是現在教育的普遍原則,提出的很多做人的原則到今天仍然適用,從這點來看,孔子的某些思想的確具有一定的超前性。他的很多思想雖然沒有在當時實現,卻在後來的很長的時期內影響著中國的政治舞臺。
我只說一個儒家的大同理想與小康理想。
在儒家經典裡,大同理想是最高的理想,在儒家看來,實現大同理想社會是他們所孜孜追求的最美好的社會。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少有所學,老有所依……這樣的社會當然十分理想,十分美好。
但這樣的社會,即便是人類社會又發展了幾千年,直到今天依然是人類社會所追求的理想社會,仍然無法真正實現。或許,有一天我們實現了共產主義,到那是我們才能說,大同理想實現了。
顯然,儒家本身也認識到大同理想的超現實,因此儒家退而求其次,提出了小康理想。
小康之世,在古代也是難以實現的夢想。不過,今天的中國,大家都在為全面實現小康社會而不懈奮鬥,我相信小康之世是有可能實現的。
從這裡面,我們可以看出儒家思想其實也是在根據現實情況而不斷調整的。
如果無法理解這一點,自然就會覺得儒家思想總是會出現各種看似自相矛盾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