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航小北的日常科普

    這個問題是非常有意思的。我分幾步回答一下。

    海洋資源其實不“多”

    我們認為海洋資源多,大概是覺得海里面能夠捕撈上來那麼多的魚,顯然裡面有無窮無盡的資源。這樣的想法固然是沒有錯的,但是海洋資源豐富的錯覺是建立在海洋海水體積巨大的基礎之上的,而實際上生物能夠生存下來,主要是看資源的密度。

    舉個簡單的例子,一間屋裡面放一個蘋果,你可以吃的很開心;但是把蘋果切成好幾千塊,放到一棟大樓的各個位置,那麼很有可能你跑來跑去吃蘋果的過程中花費的能量比你補充的能量還多。

    所以我們要說,海洋的資源很多,但是密度很低,所以說起來,一種生物生活在海洋裡面,他獲得的資源是不多的。

    海洋資源為什麼不多?

    我們需要知道,地球上能量的主要來源都是太陽,而大部分生物活動需要的能源主要來源也是太陽能。但是太陽能是怎麼變成能量進入到生物鏈上下的各種生物體內的呢?答案就是在生物鏈最低端、那些遠遠不斷把太陽能轉化為生物能的植物。

    於是我們有了一個概念,即所謂的“初級生產力”。

    初級生產力(Primary Productivity)是指綠色植物利用太Sunny進行光合作用,即太Sunny+無機物質+H2O+CO2→熱量+O2+有機物質,把無機碳(CO2)固定、轉化為有機碳(如葡萄糖、澱粉等)這一過程的能力。一般以每天、每平方米有機碳的含量(克數)表示。初級生產力又可分為總初級生產力和淨初級生產力。

    這個概念有點兒長,也很無聊,說的簡單一點兒,就是一平方米的地方,植物可以把多少太Sunny中的能量變成可以吃的東西。而這些由植物變成的可以吃的東西被其他生物吸收,在生物鏈中逐漸傳遞,從而給整個生物圈提供能量。

    那麼有些人就奇怪了:不就是長草、長樹嘛,海洋裡面那麼多水,連澆水都不用了,那肯定比陸地上長得茂盛多了。其實這種想法不無道理,但是問題在於,植物不是隻要有水就可以生存的,而是要有養料還有Sunny。

    太Sunny很好理解,而所謂的養料,對於那些最低等的植物(在海洋裡主要是一些藻類),主要還是一些礦物質,但是我們知道水裡面能夠溶解的礦物質是非常少的,只有在海底的泥沙中,植物才能夠獲得他們想要的、充足的礦物質。

    但是問題就來了,海底礦物質多,但是Sunny照不到。特別是一些極深的海域,海底就是一片漆黑。所以海洋裡的這些藻類實在是非常痛苦:有太陽的地方就沒有養料,有養料的地方就沒有太陽,你讓他們怎麼生長?

    所以只有在靠近海邊的地方,水很淺,Sunny和養分才能夠兼顧,初級生產力才能夠高一些。特別是在一些河流的出海口或者海洋洋流交匯的地方,由於水流之間的相互擾動會揚起海底的泥沙,一下子就把這些海域的初級生產力提高上去了。

    另外還有一點我們需要注意的,那就是海洋不總是晴空萬里,恰恰相反,由於水源豐富(廢話,都在海上了,還能不豐富?),海洋上總是烏雲密佈,比如說下面這張圖的每年的平均日照時間,越是靠近海洋,就越是低。

    ↑歐洲的年平均日照時間↑

    根據上面的分析,深度越深、越遠離大陸的海洋,初級生產力就越高,越能夠支撐起龐大的生物族群,而事實上,根據下面這張圖,也就是海洋初級生產力的分佈圖可以看到,確實跟我們分析的差不多。

    而且也要知道,就算是海洋裡初級生產力最高的那部分海域,也只是跟陸地上的沙漠相當。由此,海洋的資源不豐富大家也是可以理解了。生物為了獲得更多的資源,當然就要由海洋走向陸地了。

    海洋資源豐富了,就能夠留住人類了麼?

    我們假設現在地球上只有海洋,而且這片海洋的初級生產力跟真實地球上最富饒的地方相同,那麼這篇海洋裡面會誕生出人類嗎?

    我認為,在這樣的情況下,海洋中也許會誕生出高等智慧的生物,但是誕生出像現在這樣的人類,很難。

    就好比海洋中因為豐富的營養,各種生物在其中演化,終於有一種生物,不管他是什麼樣子,具有了跟南方古猿——也就是人類祖先——那樣的智慧,但是他們將遇到一個非常嚴重的問題:

    他們升不了火。

    這個是當然的了,水裡面怎麼生火?所以說他們沒有辦法像陸地上的人類一樣,透過火焰來驅逐其他對自己有威脅的生物,他們可能始終要保持在奔波的路上。而且沒有火焰對食物的加熱,這種智慧生物對食物的消化會十分緩慢,導致他們沒有辦法有多餘的經歷來做其他的事情,比如說互相之間交流感情,所以他們活動的豐富性也減少了很多,生活裡只有捕食、吃、消化、睡覺。

    還有最重要的一點,他們的所有工具,將會只侷限於石器,而無法使用金屬——因為沒有辦法冶煉和儲存。那麼他們怎麼可能演化出來更加高階的文明呢?

    最多,我們會在這片假設出來的海洋裡面看到一群可怕的生物,他們充滿了智慧,會集體合作捕獵、會有社會分工、會有自己的語言,甚至於他們會在水下有簡單的農場,但是因為他們沒有足夠的工具,就只能夠限於這樣的發展狀態。

    總結

    所以還是陸地好呀!食物豐富、能生火、能打鐵,比海洋實在好多了。難怪生物要往陸地上跑。

  • 2 # 寧靜致遠WQ

    現在沒有證據人類在海洋裡生活過,至於海洋資源豐富,包括人類在內為什麼不到海洋生存,其實路生動物重新返會海洋生活有非常多,大家熟悉海豚、鯨魚、海狗等等,非常多。現在陸地上動物,完全是來自海里動物進化,先是進化為兩棲動物,然後逐步進化為陸生動物,繼續進化為不同的物種。這一切皆是源自生存競爭,和對食物的追求。所以,無論是陸生還是海生生物,它們選擇什麼方式生活,完全是生存環境和相互競爭決定的,這是生物演化的重要因素。最後還需說明的是,海洋生物和陸生生物之間的相互演化現在還在進行,並且是雙向的,沒有停止過。

  • 3 # 草原獨狼

    命題感覺有些問題,可以理解為海洋生物為為什麼遷居陸地。海洋生物遷居陸地是地球生物發展的一個現象,不好說具體因為什麼。很多的生物進化有很多偶然性和必然性的糾結。按照唯物主義的認知,事物發展是偶然和必然的結合。生物的進化過程也不例外,海洋生物遷居陸地也不例外。簡單分析海洋生物遷居陸地的理由有如下一些。

    1. 生物發展進化的必然性,也就是進化高等智商生物的需要。陸地空氣的含氧量較高,能夠滿足高智商動物的高耗氧量。陸地擁有更容易獲取並且相對集中分佈的資源。集中分佈主要是相對於海洋深度來說,地球的生物資源主要集中在地表100米的高度內。

    2. 生物發展進化的偶然性,海陸變遷的影響。從地質學來看,地球的陸地和海洋一直處於動態變化過程中。要求生物能夠適應海陸變遷。部分海洋生物因為海陸變遷而被動遷居陸地。

    3. 海洋資源相比較陸地資源豐富是一個相對的概念,在平層面積和物種平均量來看,陸地資源更方便獲取和在量和比例方面更豐富。

    4. 海洋和陸地災害的差距不是特別明顯。只是人類生活在陸地,感覺陸地災害比較多而已。僅就海洋對陸地造成的災害看,海洋災害主要包括災害性海浪、海冰、赤潮、綠潮、海嘯、風暴潮、海岸侵蝕、海水入侵與土壤鹽漬化以及鹹潮入侵災害等。這裡還不包括海洋本身的地震、海底火山噴發,鹽度變化等等一些內部災害性變化。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科比-布萊恩特有哪些經典時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