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作家雲冗霧
-
2 # 楓錚錚
提一點:這完全瞎扯。無腦的陰謀論。
長孫皇后13歲嫁於李世民,當時兩人的情況是“長孫皇后7歲被趕出家門,是高士廉撫養的;高士廉在當時什麼情況呢?就是個小小官而已。李世民家當時是隋朝皇家親戚,李淵自然不用說,都知道”。所以,長孫皇后當時所處情況並不是很好。後來高士廉看中李世民,就把自己外甥女嫁給他了,之後高士廉就被楊廣貶官,貶到偏遠地方去了。
長孫無忌,史書記載是他和李世民是“布衣之交”,很早認識的老朋友了。長孫無忌是絕對擁護李世民的,“布衣之交”打小認識都熟悉得不能再熟悉了,李世民也是很信任長孫無忌的,從後面李世民當皇帝后給長孫無忌的一切優待不難看出。允許長孫無忌進出自己的臥房;有人說長孫無忌越權李世民還要說“對他就像對我兒子般信任”,還寫了《威鳳賦》給長孫無忌的;李世民去世前還特意叫長孫無忌來交代事情,結果什麼也沒說,李世民就捧著大舅子的臉,兩個大男人對哭(太基友了)。——————信任是絕對的信任,這沒什麼詬病的。
至於那什麼陰謀論,說句實話,李世民要是真想搞死長孫無忌,在長孫無忌帶刀闖進李世民寢殿的時候,就足以論罪了,而且人證物證俱在,帶刀那確實是要論罪的。不過,李世民如何處理這事的,翻翻史書就知道了。
至於長孫皇后的兒女,實在想不通這能牽扯到什麼陰謀論???如果說兒女早逝,因為長孫皇后自己身體就不大好,有氣疾,李世民給妻子建寺廟建觀請和尚寫經祈福沒少弄。而且,長孫皇后生孩子是一年一個的。李世民自己有風疾,這是李唐家的通用病啊。——————長子李承乾身子就不好,中間應該大病過兩次,因為李世民有為兒子建觀祈福;李泰估計胖的還是好點;長樂公主不用說,肯定病逝的;李治就更不用說了,遺傳了父親的風疾,李世民在給兒子寫的信《兩度帖》裡面就提到了頭風;後來李治的身體都知道了,被病弄得眼睛都看不大清了。還一個公主活得算長了,就是太平公主的婆婆城陽公主,好像有五十幾。然後晉陽公主12歲,不用說,肯定病逝的。然後就是新城公主,李治還給妹妹建寺廟祈福過,身子肯定也不好,後來病逝。——————————————總的看起來就是遺傳疾病的原因,這也沒什麼好陰謀論的。兩夫妻都是遺傳疾病的身子,生的孩子就難免了。
最後,長孫家族,長孫家族一直都在的。不是網文傳的什麼“被滅族”。宋朝時候長孫無忌的後代還有人當官。長孫無忌也只是和外甥的摩擦中被打下了,李治也確實狠的,故意在許敬宗面前哭著說我的親戚怎麼都謀反什麼的,許敬宗就當了這頭頭,謀反?長孫無忌你就謀反罪吧。李治後來又給舅舅平反了,而且平反的時間,是正好他和武氏稱天皇天后那時間,武則天估計也是無語死了…………李治給舅舅平反,長孫家可以繼承長孫無忌的爵位,繼續當官什麼的。————這都是後來的事了,哪裡看出陰謀論的。
哪裡不好了呢??又哪來的陰謀論呢?長孫皇后的兒女,都是被李世民寵愛的孩子,李世民還親自撫養了晉陽公主和李治。長孫無忌自己和外甥的矛盾而已,一朝君王一朝臣,見怪不怪,是他自己的悲哀。而長孫家族,一直都在。
-
3 # 逆戰西訣
相思已是不曾閒 何日與卿逢?
那一年,他十六歲。
那一年,她十三歲。
縱然已經過去了很久很久,可他依舊記得分明,那一年的桃花分外妖嬈,陌上的枝頭鶯聲婉轉,長絲的碧柳牽扯人心。
那是家中長輩鄭重定下的婚事,他親手獵下的大雁,親自做的催妝詩。
人們常言道,少年夫妻老來伴。後來的後來,他也曾在無數個悽清的夜裡輾轉反側徹夜凝思,他與她少年夫妻,他虔誠地做到了一切,可為什麼還是沒有福分攜手白頭?
只是彼時的他,心中滿懷著對妻的愛戀,還在品味著新婚甜蜜的滋味,並沒有料想到此刻的幸福,或許就是將來某一日思念的濫觴。
而彼時唐國公李家的二郎與長孫將軍的嫡女共結連理,這姻緣無論是放在當時還是日後更加輝煌的時刻,都堪稱是天作之合。奈何身逢亂世,新婚尚在燕爾,他卻不得不跟隨父親遠離故土,開始踏上了這場終將書寫為傳奇的征程。
她目送著她的夫毅然揮師長安的英姿,他帶著對他的妻許下的鄭重承諾,從此一種相思,兩處閒愁,日牽夜懸地掛念在彼此的心懷中。
頻頻的捷報如雪紛至,正在玄中寺裡祈願的她帶著眼底俱是溫柔的笑意,登上了前往長安的歸程。
是的,只要有他在的地方,就是她的歸程。
而暮色裡,悠揚的鐘聲正越蕩越深,隨著鐘聲一同傳揚開來的,是他與她日益名動天下的尊貴地位。
秦國公、趙國公、秦王。
秦國夫人、趙國夫人、秦王妃。
但這些一個比一個尊貴的頭銜並不是故事的盡頭。
知道他的凌雲壯志不是一座小小的天策府就能禁錮得了的,無論時局如何舉步維艱,她都與他自始至終並肩攜手而行。
他在夜裡挑燈指點江山,她與他的心腹謀士同心影助;
他在戰場上橫掃千軍決斷萬里,她在皇宮裡巧笑間化解僵局;
他在朝堂上應對詭計從容自若,她在玄武門前親自慰勉將士。
當那一日天空陰沉,灰暗的風雲翻卷在驚心動魄的玄武門,他的鐵蹄踏過這座皇宮帶給他的所有不平與嫌隙,過往所有的陰暗與血淚隨著初升的旭日終於消弭殆盡。
在萬丈霞彩中,他背光而立,執起目光中隱隱含著晶瑩的妻的手。
他扶著她的肩,她握著他的手,就這樣相扶相攜著,一步,一步,踏上白玉臺階。
從這一刻起,在這座皇宮裡,讓整個天下,徐徐鋪陳而來的,是獨屬於貞觀帝后的時代畫卷!
他與她回眸相視而笑,面龐上自心底舒展開的笑意如將將東昇的明月,卻已照盡亙古變。
-
4 # 談史論新
唐太宗李世民真的愛長孫皇后嗎?當然愛她了,而且是專愛長孫皇后。 長孫皇后(601-636),長安人,祖先為北魏拓跋氏,出生在一個官宦之家,父親長孫晟隋時官至右驍衛將軍。她從小愛好讀書,通達理儀,十三歲時嫁給李世民為妻。唐朝建立後,她被冊封為秦王妃。當李世民與李建成之間的嫌隙日益加深之時,她對唐高祖盡心侍奉,對後宮嬪妃也殷勤恭順,極力爭取他們對李世民的同情,竭力消除他們對秦王的誤解。“玄武門之變”前夕,她又對秦府幕僚親切慰勉,左右將士無不為之感動。李世民升儲登極以後,被立為皇后。 長孫皇后生性節儉,她所使用的一切物品,都以夠用為限,從不鋪張。唐太宗知道她深明大義,因此,下朝以後經常都要和她談起國家大事。但她卻很鄭重地說:“牝雞司晨,惟家之索。我是婦道人家,怎能隨意議論國家大事?”太宗不聽,還是對她說得滔滔不絕,但她始終卻沉默不語。 長孫皇后的哥哥長孫無忌和唐太宗為布衣之交,又在唐朝建立前後和玄武門之變中立有大功,因此,太宗把他視為知己,打算任他為宰相,執掌朝政。皇后聽說後,就對太宗說:“妾既被立為皇后,尊貴已極,我實在不想讓兄弟子侄佈列朝廷。漢朝的呂后、霍光之家,可為前車之鑑。所以,我請您千萬不要把兄長任為宰相。”在長孫皇后的再三阻擋下,唐太宗只給長孫無忌加開府儀同三司這樣的虛銜。 長孫皇后所生的長樂公主,被唐太宗視為掌上明珠。因此,在公主出嫁之時,唐太宗賞賜的物品要比唐高祖的女兒出嫁的物品多出一倍有餘。為此,魏徵當面向唐太宗提出異議。下朝後,唐太宗把魏徵的不同意見,轉告皇后,長孫氏當即便深有感觸地說:“我以前聽說陛下對魏徵很器重,但並不瞭解其中緣故。今天我聽了他的諫言之後,才真正明白他是一位十分正直的社稷之臣。忠言逆耳利於行,良藥苦口利於病。請陛下深思這個道理,那就是天下的最大幸運了。”
-
5 # 致餘人
這個不好說,正史和野史記載不一。
《唐太宗李世民》、《隋唐英雄》第一部、《開創盛世》,這幾部電視劇都演繹了李世民和隋朝公主的愛情。
先說一下,這位嫁給李世民的隋朝公主確有其人,她是楊妃、是李恪和李愔的生母。
楊妃出身隋楊皇室是隋煬帝之女,這一點確認無疑。父親是皇帝丈夫是皇帝使得她一生榮華,但對於她來說也是一件很殘忍的事情吧!
尊貴如她,但正史對她的記載很少,一般只是在記載她兒子時帶上她的隻言片語,不禁讓人覺得很奇怪。
李世民是楊妃的表哥,一說他們很早就相識,楊妃是在隋朝沒滅亡前嫁給他的,試想當朝公主下嫁給臣子怎麼可能為妾?
有的野史說李世民一生最愛的就是楊妃想立她為皇后,但因為她是前朝公主所以不能立。因為長孫皇后生下的幾個兒子都太不爭氣了,李世民在駕崩前想立他最出色的兒子李恪為皇帝,但是被大權在握的長孫無忌阻攔。
後來這位融楊隋、李唐和獨孤氏三豪門之血脈,身兼兩個大一統皇朝且血緣親近、淵源深厚的帝族後裔李恪也被長孫無忌等人陷害致死。
-
6 # 文藏
雖然李世民的風流韻事很多,有前朝公主楊妃,有二婚再嫁的韋貴妃,有亡弟李元吉之妻七王妃,有殺弟仇人的女兒陰妃,有才女徐惠,有後來君臨天下的武媚娘……但無論從婚姻、經歷、子女等哪一方面來看,他的最愛恐怕都非長孫皇后莫屬。
(網路配圖)
婚姻帝后婚姻、嬪妃入宮,往往與政治利益、權勢鬥爭、官職地位、私慾膨脹等緊密聯絡在一起,雙方目的往往都不純粹。但長孫皇后與李世民的婚姻,卻稱得上良緣,既門當戶對,又符合父母之命媒妁之言,最主要是兩人還有感情基礎。
長孫皇后的父親長孫晟是威震突厥的右驍衛將軍,母親北齊皇家宗室之女。李世民的父親李淵是唐國公,母親是北周皇族。長孫皇后與李世民,兩家權勢地位不相上下。
長孫皇后的伯父早年就很欣賞李淵妻子竇氏的睿智大氣,曾勸說弟弟長孫晟與李家結親。在長孫晟去世,長孫皇后、長孫無忌兄妹和母親,被同父異母的兄長趕出家門,寄居在舅舅高士廉家。年少的長孫無忌與李世民成為布衣之交,關係非常要好。高士廉見經常跟長孫無忌一起出入的李世民才華出眾,便將外甥女許配給他。當時李家還沒有起兵反隋的打算,因此這段婚姻談不上籠絡勢力、政治聯姻。
另外,依長孫無忌與長孫皇后的兄妹感情和長孫無忌與李世民的友情來看,在長孫無忌的影響下,李世民與長孫皇后在婚前應該已彼此瞭解、仰慕,甚至見過面。大業九年(613年),十三歲的長孫氏與十六歲的李世民完婚。這年紀正是情竇初開的時候,由此看來,這段感情說是青梅竹馬也不為過。
(網路配圖)
相互慰藉相互扶持大業九年(公元613年),李世民的母親竇氏跟隨李淵徵遼,在涿郡意外病倒,李世民衣不解帶地照顧母親,可竇氏仍在五月過世。六月兵部侍郎斛思政謀反逃往高句麗,與其交好的高士廉被貶到嶺南交趾。一方是李世民的親生母親,一方是長孫皇后情同慈父的舅舅,新婚燕爾的小夫妻同時遭到生離死別的打擊,在逆境中相互慰藉,他們的感情越加融洽。
在李家起兵反隋之後,李世民南征北戰,先後討平了薛舉父子、劉武周、宋金剛、竇建德和王世充等勢力,受封天策上將,威望勢力直逼太子李建成。李世民因過於耿直,多次拒絕李淵寵妃們給孃家人討要財寶和官職的請求,遭到後宮嬪妃與太子李建成和齊王李元吉的聯合讒害,逐漸被李淵疏遠。長孫皇后眼見在外浴血征戰的丈夫腹背受敵,便常常在宮中出入,孝順高祖李淵,同後宮妃嬪交往,以緩和矛盾。正是源於長孫皇后在後宮斡旋,配合蕭瑀、李綱等人在外朝的支援,李淵才一直沒忍心對李世民下死手。
(網路配圖)
同生共死之決心武德九年(626年)六月,李世民與李建成的鬥爭白熱化,李世民下定決心除去李建成。六月四日凌晨,李世民率領秦王府八百將士在玄武門設伏。一直站在丈夫身後的長孫皇后,這次出乎意料地陪在李世民身旁,並親自勉勵慰問將士們,以示同生共死之決心。
李世民登基後,生過一場重病。長孫皇后悉心照料,晝夜不離左右,甚至將毒藥系在腰間,準備“若有不諱,亦不獨生”。
貞觀八年(634年),某夜柴紹突來告變,唐太宗立刻穿上盔甲要出門。長孫皇后不顧自己病體虛弱,立即緊跟唐太宗身側。左右侍奉的人竭力勸說,但長孫皇后只顧念著李世民的安慰,執意相隨。後來事情雖然解決了,但長孫皇后卻病情加重。皇太子請求大赦為皇后祈福,唐太宗立即應允,但遭到長孫皇后的堅決反對,無奈唐太宗只好請普光寺法師曇藏入宮為妻子祈福。好在不久之後,長孫皇后病情逐漸好轉。
貞觀十年(636年)長孫皇后病情加重,李世民親自到石壁寺禮謁禪師,又下詔修復天下名勝古寺392座,為妻子祈福。在長孫皇后病逝後,李世民親自撰寫碑文。在長孫皇后入葬昭陵後,李世民為解思憶之苦,在宮中建起了層觀,終日眺望昭陵。
(網路配圖)
李世民與諸多女子的風流韻事,讓後人或津津樂道,或嗤之以鼻,人們對他到底更愛哪個女子也眾說紛紜。其實,不需要多少論證,李世民與長孫皇后相知相守、生死交付的二十三年,其濃情深意,早已說明一切。
-
7 # 老農民嘮三農
用女性的身份在歷史上留下印記的,除了武則天以外,還有長孫皇后最為出名,而且她在歷史上的評價幾乎都是好評。之所以說她可以阻止武則天稱帝是有原因的,當時武則天當上皇帝之前發生了一件廢王立武的事情。也是因為這件事情讓武則天奠定了以後登上皇位的基礎。
因為這件事情發生後,武則天就成為了皇后,開始慢慢的接觸到朝廷上的政務,武則天以她卓越的政治才能,逐漸掌握實權,讓自己有機會在朝廷上的事情進行插手。"廢王立武"事件不是一場簡單的宮內事件,它的政治意義重大,長孫無忌實現了對朝廷的全面控制。當時發生這件事情是因為長孫無忌想要把皇帝的權力全部給掌握在手裡,控制整個朝廷。這些事情都發生在長孫皇后死了之後,沒死的時候長孫無忌基本上就是一個閒人,根本就沒有掌握任何的權利。
長孫皇后也不是一般的女人,她氣度寬宏大量,謙虛待人,有過人的機智,是一個有大智慧的女人,她像賢內助一樣,陪在李世民的身邊,他的賢淑和美德也深受後人稱讚。貞觀時期,唐太宗治理天下,長孫皇后就會掌管內廷,她以一條看不見的戰線,一直支援著唐太宗,也成為了唐太宗最堅強的後盾,在早期時武則天還在長孫皇后的光環下生活。
後宮在長孫皇后的管理下,一直也沒有什麼大問題,她掌控有度,這種力量看不見也摸不到,但卻無處不在。因為她的身上有長孫氏的血脈。也正是長孫皇后的這種做法才讓整個家族在朝廷的猜疑中活了那麼多年,也因為她嫁給了唐太宗,不希望自己家族和朝廷發生衝突。然而等到她死去了之後,沒人能夠壓制住長孫家族,尤其是長孫無忌,野心慢慢變得膨脹的他不斷的嘗試控制朝廷。
長孫無忌是唐朝功臣位列第一的人,因為他幫助唐太宗成功登基,可以說是唐朝的開國元勳,不僅如此,他還是玄武門事件的策劃人之一,他對李世民忠心耿耿,很有辦事能力,而且還把自己的妹妹長孫皇后嫁給了李世民,所以長孫無忌在唐太宗心裡的地位,可不是一般人能替代的。
等到後來唐太宗死的時候就把大權交給了長孫無忌,他就更有了藉口掌握朝廷,慢慢的他就有了至高無上的權力,所以當時的皇帝想要透過廢王立武來對付他。可以知道武則天成為皇后不僅僅靠的是自身的美貌,更多的是當時皇帝和長孫家族的爭鬥。說起來武則天還要感謝長孫無忌,不然武則天不可能坐上皇后的位置,也不可能在後面對朝廷的事務插手。
如果沒有發生這個事情,武則天說不定到最後都只是一個寵妃而已,也就是說如果長孫皇后沒有死的那麼早,就會一直控制住長孫家族的勢力,壓制住長孫無忌在朝廷上的地位。最後也不會讓唐太宗把權力都交給長孫無忌,長孫無忌也就沒有任何機會掌握大權。
但世界上沒有如果,只能說武則天的運氣比較好,不然歷史上那麼多有能力和才華的女性,也有很多掌握國家大權的女性,什麼只有武則天一個人登上了皇位。很大一部分都源於運氣,也是因為皇帝和長孫家族的鬥爭讓武則天在其中獲得了最大的利益。可能雙方都沒想到,你來我往的爭奪了那麼久的權力,最後居然被一個女人給得到了。
-
8 # 歷史總探長
瞭解唐太宗和長孫皇后的愛情就需要了解一下處於封建帝制下的愛情觀。
在古代封建帝制中“一夫一妻”,似乎離咱們太過遙遠,尤其是身處三宮六院七十二妃的封建帝王之家就更不可能,但是“一夫一皇后”卻是延續了幾千年的歷史,中國封建王朝風風雨雨的走過了幾千年,秦漢、隋唐、宋元、明清這些封建正統大王朝每一代帝王無疑不是在遵守著封建帝制。
皇后帝位之崇高,不僅僅是帝王之妻,更重要的是幾千年來的封建禮制。但是那些妾卻不一樣,古代有皇后專權攝政、獨攬大權,有妾掌權嗎?沒有!也不可能!同時,妾在封建王朝的地位並不是很高,文人雅士、世家大族經常互贈姬妾。
想要知道唐太宗有多愛長孫皇后,就得回憶一下這位大唐帝王所做的種種。
年僅12歲的長孫氏還是小姑娘的時候就早早的嫁給了李世民,促成這段千古姻緣的媒人是長孫氏的哥哥高士廉。
長孫氏在僅僅8歲的時候,父親不幸去世,不久之後就被一個同父異母的哥哥趕了出去,同時被趕出去的還有他的親哥哥長孫無忌和她的母親,長孫氏童年的這段經歷,不僅沒讓她成為一個看透人情冷暖的人,反而讓她成為了一個有大德、識大體的封建女性。
武德二年,長孫氏生長子李承乾。
武德三年,長孫氏生二子李泰。
武德四年,長孫氏生子女麗質。
不得不說,長孫氏的生育能力令人汗顏,也讓秦王李世民深深的愛著這個女人,大唐帝國的漸漸穩固,內部的矛盾也漸漸顯現出來,勞苦功高的秦王李世民和太子府的李建成摩擦不斷,恩怨不斷,這個時候的長孫氏在幹嘛?
她在幫李世民拉攏人心,穩定李世民和高祖皇帝的矛盾,不僅如此,還在後宮盡心竭力的穩定種種矛盾。
武德九年,也就是發生玄武門之變的這一年,李世民攜同長孫無忌、高士廉、房玄齡等文武大臣發動宮廷政變,誅殺了兄長李建成和三弟李元吉,此次事件後李世民被封為皇太子,長孫氏被封為皇太子妃。
玄武門之變有一個系列,當李世民策劃發動玄武門之變的時候,長孫氏幹嘛去了?作為李世民身邊的賢內助,他給眾多計程車兵分發鎧甲,並且鼓舞士氣。
長孫皇后在李世民登基稱帝后,長孫無忌、高士廉還有眾多的長孫皇后一族幾乎都是玄武門之變的功臣,貞觀二年,李世民想要讓長孫無忌做大唐宰相,長孫皇后奮力勸阻,長孫皇后提出外戚專權的警告,但是唐太宗仍然不聽勸阻封長孫無忌為宰相。
貞觀十年,長孫皇后的身體大不如從來,身體越來越虛弱,在六月的時候便撒手人寰,遠離了這塵世的喧囂。
在長孫皇后去世後,被追諡號“文德皇后”,享受大唐前所未有的的最高殊榮。
頃年以來禍釁既極,又缺嘉偶,荼毒未幾,悲傷繼及。凡在生靈,孰勝哀痛,歲序屢遷,觸目摧感。自爾以來,心慮恍惚,當食忘味,中宵廢寢
這是唐太宗在傾訴自己的思妻之情,千言萬語都抵擋不住太宗皇帝對長孫皇后的濃濃思念。
帝王之情,一眼千年。
在那個“夫不念妻”的時代裡,太宗皇帝用自己的款款深情詮釋這這個封建王朝最為崇高的愛情故事,大唐念情之人,不過太宗一人而已。
-
9 # 男神女神深度八卦
613年,長孫姑娘嫁給了李世民,生活得到保障,不久婆婆因公去世,她天性得到了解放,家庭管理很出色,儼然一個溫柔理智版的王熙鳳。
618年,唐朝建立,李世民的哥哥是太子,他自己則是王爺。
每天,李世民都很煩躁。
哥哥作為皇太子,不能離開皇城,弟弟又太小,外出作戰落在李世民一人頭上。楊廣在雁門陷入突厥的包圍,18歲的李世民,毫不猶豫,第一個去救駕。舉兵反叛時,他在長安橫掃千軍。
拿軍功,立威信,為自己豎立IP效應,也沒壞到哪去,關鍵是李世民在外打仗,別人卻在皇城裡鶯鶯燕燕,他心裡不平衡。
一次,哥哥李建成請吃飯,讓李世民喝酒,李世民喝完酒,吐了一地的血。
他回到家與長孫姑娘長談,“他們下毒害我,情勢逼人,不能再忍。”
飽讀詩書的長孫姑娘咂摸出味道來了。
這是要叛變,要殺同胞兄弟的一場硬仗。
曹家兄弟“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的悲劇要重演。
不僅手上沾血,心裡也永遠帶著愧疚,與儒家精神完全不同。
長孫姑娘如今已是秦王妃,籌謀了一晚,覺得與其坐以待斃,不如先下手為強。
保命可比唇槍舌劍的文字遊戲刺激多了。
她沒說,兄弟之間要相親相愛,只說嫁雞隨雞,嫁狗隨狗。
“行,我挺你。”
時間來到626年6月3日,玄武門之變的前一天。
房玄齡、杜如晦激將李世民,“皇上有令,不讓我們和你玩了。”
李世民大怒,對旁邊的人說,“你去請,再不來,格殺勿論。”
長孫姑娘也很配合,拉著哥哥長孫無忌說,“你陪他去,告訴他們這是共商大計。回來的時候,你們四個不要一起回來。”
第二天,玄武門下早已設下伏兵,李世民拿著箭,長孫姑娘忙前忙後,給戰士們穿戰甲,大家被她鼓動得血脈僨張,視死如歸。
人人都覺得要來一場惡戰,沒想到一天時間,李世民就幹掉了哥哥與弟弟,連老爹也順利拿下。
兩個月後,李世民當了皇帝,長孫姑娘做了皇后。
玄武門是夫妻倆共同的回憶,交織著無數衝動、懊悔和變奏。
經歷浩劫並倖存下來的成功者,都有個共同的習慣:對別人特別好,有著宗教般的嚴格自律,年輕時他們總是勵精圖治,比一般人更任勞任怨。
李世民倡導節儉,提倡大臣們有話直說,所以上朝一分鐘,打臉千萬次的憂傷時常寫在臉上。
長孫皇后也不示弱,她像是化繭成蝶似的,蛻變出一種超高的政治敏銳度。
李世民下朝回來,她遠遠一看,朝上他被啪啪打臉,臉都腫了,還脫口大罵,“一定要殺了這個鄉巴佬。”
她佯裝問,“皇帝這是罵誰呢?”
李世民深吸一口氣,還不是那魏徵,然後把對罵經過繪聲繪色地重現出來。
她聽完後轉身換上熠熠生輝的衣裳,跪在李世民面前,“罵得好!朝堂上臣子直言不諱,從不拐彎抹角的態度,說明皇帝賢明啊,而且賢明到讓我甘拜下風。”
大臣們後來都非常感激長孫皇后。
一個唱紅臉,一個唱白臉,夫妻檔上線,將大臣籠絡得服服帖帖,有何不可?
人脈從來都是靠積累的,一個人的魅力,當然比不過夫妻倆的雙重洗腦。別的大臣防得住,家裡人能防得住嗎?她也一視同仁,外戚干政很多人都想玩,但容易玩飛,只有她最得心應手。
後宮女人多,三個女人一臺戲,數十女人天天都是戲臺。
為此,長孫皇后給自己寫了一本《女訓》,書裡全是古代女子的善行與得失,字字珠璣,她將其奉為做事標準,要搞好後宮的團結友愛。
妃子病了,她去探視,仔細詢問。
若病入膏肓,她就停了自己的藥膳錢,貼補給患病的妃子。
豫章公主的母親早亡,她便將豫章公主養在自己身邊,視如己出,以至於後來她收養了一大堆孩子,搞得自己像安吉麗娜·朱莉。
日復一日的善心,把自己從豪門貴族徹底改造成流芳千古的皇室成員。
長孫皇后倒抽一口氣,幽默了一把,“皇帝沒聽說過那句話?老母雞早上叫喳喳,主人家中兇巴巴。”
李世民信任感爆棚,“你說,我不介意。”
長孫皇后乾脆不說話了。
她真的撒手不管嗎?
想多了。
她嚴密觀察李世民的一言一行,在朝堂上他經常被啪啪打臉,被大臣懟得嘴唇紅腫舌頭冒煙,這樣的情況一次就好,兩次就有點討嫌了。
說服一個人的方法有很多種,妻子與丈夫的交流,最怕的就是“我心情不好,你還面目可憎地懟我”。
長孫皇后想來想去,乾脆讀書吧,熟讀史書,可有信手拈來的史料,這樣既能與李世民有深刻交流,蕩起靈魂的漣漪,又不讓他感到煩悶。
為人妻最怕的是什麼?你老公是個勵精圖治的大學生,你卻是個燒菜做飯的小學生,三觀不合,習慣不解,精神世界完全沒有重合的可能,在一起不是出於愛情,就是出於私慾。
過幾年,激情消散,孩子出生,他胖了,你老了。
裂痕就像天花板上的裂縫,自從出現,從未想過離開。
長孫皇后知道如何解決。她對自己的期望是全方位的,她不僅要做一個女人,還要做一個行走的不可替代的小宇宙。
她是中國版的山魯佐德 ,李世民晚上想聽歷史故事,說來就來。
《論自由》的約翰·繆勒說過,“高樂趣(讀書,寫字,愛情)與低趣味(無愛的性等等),一個人要是同時接觸過並得到滿足,從此他一定會對高趣味不棄不離。”
而長孫皇后就是李世民整個高等趣味的精神宇宙,與她在一起,可以脫離現實,自由翱翔,趣味無窮。
長孫皇后36歲那年,李世民病了,臥病在床數日,眼看著就要不行了。
長孫皇后深吸一口,心想就算是死了,我也要好好照顧。
她像敢死隊上戰場那樣,腰間別一瓶毒藥水,發誓:“要是他死了,我絕不苟活,呂雉那樣的做法,我做不到。”
日日夜夜,她都陪在李世民面前,為他端屎倒尿,擦汗喂水,自己清瘦了很多也全無知覺。
等李世民病好了,自己反而一病不起。
634年三月,兩人正熟睡,柴紹(女婿)十萬火急地跑來,說宮外出大事了。
李世民披甲前去檢視。
長孫皇后支起病軀,咳了兩聲,“快,叫人幫我寬衣。”
左右侍衛不讓她去。她又虛弱又難受,大怒道,“已經出事了,皇帝走的時候都還慌慌張張,心驚不已,你要我在這守著,就為了安心養病這點雞毛蒜皮的事?”
她向來懂得說服別人,此時又是女秀才遇上兵,更是勸不了,只好扶她出去。
出去了,離死亡就不遠了。
6月,天氣溽熱,蟬鳴不斷,長孫皇后的病沒有任何好轉。
她拉著李世民的手,說了很多話,全是給臣子求情,給親戚安置的話,一場漫長的告別,李世民聽著感動,痛苦不已。
生死相隔,已將思念拉長,讓李世民的心關上了一道門,他發現她的《女訓》上面寫滿了女子德行的善與缺,還有她自己的親筆序言,看到摯愛故人的字,不禁落淚。
以後,他最心愛的妃子,無論性格才學,都像她。
元好問的《摸魚兒》裡,開頭第一句:問世間情為何物,直教人生死相許。
這句話引用態度,我想把它補完:
問世間,情為何物,直教生死相許?天南地北雙飛客,老翅幾回寒暑。歡樂趣,別離苦,就中更有痴兒女。君應有語,渺萬里層雲,千山暮雪,隻影向誰去?
橫汾路,寂寞當年簫鼓,荒煙依舊平楚。招魂楚些何嗟及,山鬼暗啼風雨。天也妒,未信與,鶯兒燕子俱黃土。千秋萬古,為留待騷人,狂歌痛飲,來訪雁邱處。
說起愛情,尤其涉及古代愛情時,有很多形容詞,其中一個就是“愛侶”。
怎樣才算愛侶呢?
我給出的例子之一,是長孫皇后與李世民。
為了他,她願意破繭成蝶(這個過程其實相當痛苦)成為真正的皇后。
為了他,她甘願吃盡苦頭,成為最實用的精神文庫。
為了他,她寧願冒險一搏,親上玄武門——她知道,這一刻她要是不在,以後她便走不進他的心。
為了他,她交出患難與共,生死共存的答卷。
可能有人會說,別的女人要是做到了,也能讓李世民傾心。是的,假設確實很好,但問題的關鍵就在於她們做不到,似乎永遠也無法做到。
而為你我願意成為更好的人,另一個意思是:
因為你也愛我。
回覆列表
長孫皇后(601-636),長安人,祖先為 北魏拓跋氏,出生在一個官宦之家,父親長孫晟隋時官至右驍衛將軍。她從小愛好讀書,通達理儀,十三歲時嫁給李世民為妻。唐朝建立後,她被冊封為秦王妃。當李世民與李建成之間的嫌隙日益加深之時,她對唐高祖盡心侍奉,對後宮嬪妃也殷勤恭順,極力爭取他們對李世民的同情,竭力消除他們對秦王的誤解.“玄武門之 變”前夕,她又對秦府幕僚親切慰勉,左右將士無不為之感動.李世民升儲登極以後,被立為皇后。
長孫皇后生性節儉,她所使用的一切物品,都以夠用為限,從不鋪張.唐太宗知道她深明大義,因此,下朝以後經常都要和她談起國家大事.但她卻很鄭重地說:“牝雞司晨,惟家之索.我是婦道人家,怎能隨意議論國家大事?”太宗不聽,還是對她說得滔滔不絕,但她始終卻沉默不語.
長孫皇后的哥哥長孫無忌和唐太宗為布衣之交, 又在唐朝建立前後和玄武門之變中立有大功,因此,太宗把他視為知己,打算任他為宰相,執掌朝政.皇后聽說後,就對太宗說:“妾既被立為皇后,尊貴已極,我 實在不想讓兄弟子侄佈列朝廷.漢朝的呂后、霍光之家,可為前車之鑑.所以,我請您千萬不要把兄長任為宰相.”在長孫皇后的再三阻擋下,唐太宗只給長孫無忌 加開府儀同三司這樣的虛銜.
長孫皇后所生的長樂公主,被唐太宗視為掌上明 珠.因此,在公主出嫁之時,唐太宗賞賜的物品要比唐高祖的女兒出嫁的物品多出一倍有餘.為此,魏徵當面向唐太宗提出異議.下朝後,唐太宗把魏徵的不同意 見,轉告皇后,長孫氏當即便深有感觸地說:“我以前聽說陛下對魏徵很器重,但並不瞭解其中緣故.今天我聽了他的諫言之後,才真正明白他是一位十分正直的社 稷之臣.忠言逆耳利於行,良藥苦口利於病.請陛下深思這個道理,那就是天下的最大幸運了.”
貞觀八年(634),長孫皇后同唐太宗一起去 九成宮(在今陝西麟遊)避暑時,身染疾病,且愈來愈重,服用了很多藥物,但病情卻並未緩解.這時,在身邊服侍的太子李承幹就向母親提請用赦免囚徙和度人入 道等方法,乞求保佑,但卻遭到皇后的堅決拒絕.她說:“大赦是國家的大事,佛、道二教也自有教規.如果可以隨便就赦免囚徒和度人入道,就必定會有損於國家 的政體,而且也是你父皇所不願意的.我豈能以一婦人而亂天下之法.”太子聽罷,便不敢向太宗奏告,只是把他母親的話告訴了房玄齡,房玄齡又轉告給了太宗. 太宗聽後,感動得涕淚交流,泣不成聲.
貞觀十年(636)六月,長孫皇后彌留之際, 與唐太宗最後訣別.她用盡氣力對太宗說:“我的家族並無甚麼大的功勳、德行,只是有緣與皇上結為姻親,才身價百倍.要想永久保持這個家族的名譽、聲望,我 請求陛下今後不要讓我的任何一個親屬擔任朝廷要職,這是我對陛下最大的期望.我活著的時候對國家並沒有絲毫功績,所以死後也千萬不要厚葬,僅因山而葬,不 起墳墓,不用棺槨,所須器物,都用木、瓦製作,儉薄送終.如能這樣,就是陛下對我的最大紀念.”說完不久,就死在後宮立政殿.同年十一月,葬於昭陵.
唐太宗並沒有完全遵照長孫皇后的意思辦理後事,他下令建築了昭陵,氣勢十分雄偉宏大,並在墓園中特意修了一座樓臺,以便皇后的英魂隨時憑高遠眺.這位聖明的皇帝想以這種方式來表達自己對妻子的懷念.
長孫皇后以她的賢淑的品性贏得了唐太宗及宮內外的敬仰,到了高宗時,尊號她為“文心順聖皇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