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周梵
-
2 # 心理諮詢師曹懷寧
優柔寡斷不是天生的,一個人會天生個性平和緩慢,偏向保守沉靜,但不會天生就拿不定主意。優柔寡斷往往是後天成長過程中逐漸形成的,究其成因,往往會有以下幾點:
一、因為害怕犯錯誤而不敢做決定。
有很多人在成長過程中,父母控制、管束得很嚴,一旦犯錯就會被過分強調,這樣久而久之,內心就漸漸產生了對錯誤的強烈迴避心態。因為在他們心裡有這樣一個信條:“我絕不能犯錯誤,一旦犯錯誤了,就意味著我是個壞孩子,是個沒價值的人,他人就會不喜歡我,甚至會糟糕地對待我。”因此,為了避免落入這樣的境地,他們就可能開始迴避做決定,因為只要不做決定,也許就可以避免主動犯錯誤。
二、因為缺乏練習而不會做出決定。
有些人在成長過程中被父母過度包辦,由父母為他們絕大部分的人生選擇做決定。因此,他們很少有機會練習體會自己內心的感受,根據感受做出決定,並承擔決定產生的後果,反而是習慣了依賴他人為自己做出決定,並由他人來承擔後果。做決定也是一種技能,也需要透過練習才能更好地與內心磨合,做出更適合自己的決定。一個人之前很少有這樣的練習,那麼突然要他去做一項決定,他當然會本能地手足無措,難以決斷。
三、因為內心缺乏標準而難以做出決定。
“是該留在大城市發展,還是回家鄉過安穩生活?是和遠在異地的青梅竹馬的女友結婚,還是接受家境良好,性格溫柔的女同事的愛意?”有些決定其實並不容易做,它需要我們明確自己的三觀,體會自己的情感,綜合思考自己的性格、需要、當下的現實、未來的可能等多種因素後,才有可能做出——而且還不能保證有好結果。在這樣的事情上,馬上做出決定有時反而不是一件好事:它可能意味著考慮片面、太過武斷,慢一點反倒有可能是審慎的表現。
所以,不要隨意給自己貼“優柔寡斷”的標籤,而應該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針對背後的原因進行分析和解決。
-
3 # 輕心計
優柔寡斷我想一般都會指的是面對一些選項問題時,非常難堅定地做出選擇,總是不停地徘徊在兩個可能性之間的狀態。如何解決優柔寡斷的問題,我想最直白的回答會是,隨便選一個就好。
“誒?那怎麼成,你怎麼知道這個選項是對的,那另外一個萬一是對的呢”
Come on,這兩個選項既然讓你舉棋不定,意味著他們在現在這個階段看來,能帶給你的收益和風險顯然是一樣,既然如此。隨便選哪個又有什麼實際上的分別呢?再說了,生活本來就有得有失,大部分的選擇其實都會把人帶到同一個終點不是嗎?
因此這往往並不是實際上我選的這個對不對的問題,而在你無法放下關於“另外一個萬一是更好選擇”的內心懷疑,因此只能期待別人告訴你一個確定答案的問題。
讓我們進一步推敲一下這個問題。在我的工作中我的很多來訪者在瞭解自己的心理機制和問題所在後,會不自覺地傾向於問我一個問題(甚至順口而出的)“我知道我的問題了,那我該怎麼辦呢?”
我一般都會直接回答“我也不知道”因為這個問題第一我可能確實不知道,第二我知道的答案也是針對我自己管用,其中結合了大量基於我自己行事風格和個人能力的選擇和判斷,對於別人具不具有適應性就真的不好說了。事實上,我會更傾向於建議他們使用一個更有效的提問方法來替代“我該怎麼辦”,就是你自己想答案,然後把這個答案中不確定的地方和擔心的地方談一談,我和你一起面對這些不確定可能帶來的困難,一起看看如何應對和做一些準備工作。
事實上,這也是人真正學會如何做決定的過程。
嚴格意義上講,做選擇永遠是要伴隨著面對不確定性這一點。而這個不確定性我指的並不是好的不確定性,而都是壞的不確定性。你可能會選錯、搞砸、堅持不住、甚至在最終的時候發現自己從一開始就範了二,不得不將一切推倒從來。這都是無法避免且真的很有可能發生的。尤其是當你面對一些新的事物的時候。
客觀的講,只有一個特別有效的方式,可以真正的避免這些不確定性,那就是失敗本身。原因很簡單,因為恐懼源於未知,理解減少未知,增加真正的信心。而失敗本身則是理解這堂課中,你需要學會的極其重要部分。
但是真正的難點也在這,那就是失敗本身帶給人的恐懼。
這個種恐懼有四個組成部分
1、客觀環境的資訊,這部分指的是如果你失敗了的話,到底在客觀環境下你會失去什麼和麵對什麼。也許是失去一次好的機會,不得不面對暫時落後的局面和要付出更多額外努力的後果。這聽著很可怕,但是相信我這部分是最容易解決的,因為坦白的說真的能拿錢和時間解決的事情至少還有個進度條讓人安心不是嗎?
2、家庭的文化,這部分就要比前面麻煩一些。這指的是來自家庭文化傳承的恐懼,坦白的說就是別人的焦慮。父母和你說“你要慎重啊,不要輕易草率的做決定啊,這個很危險值啊”之類的話很多時候都會帶給人很多恐懼。其實這個部分也好解決,八字口訣往往最有效,“陽奉陰違,實事求是”,用自己的眼睛看自己的事情,用技巧性的處理應對父母的抱怨和囉嗦。
3、自己的信心,這個部分就開始真的到我自己這裡了。這部分指的是由於自己對自己能力有所懷疑帶來的恐懼。“我真的可以嗎?我做的到嗎?我是不是太弱了”之類的自我懷疑會帶來很多對失敗的恐懼。其實這個部分也比較好解決,一個字“練習”(好像說錯了,不重要)練習是能力增長的唯一途徑,再好的理論知識缺少練習也是白搭。俗話說的好,一天不練手生腳慢,兩天不練功功夫減半,三天不練成為門外漢,四天不練只能瞪眼看。這雖然誇大了一些,但是確是事實。
4、潛意識的害怕,這部分的恐懼是最為難辦的,也是我們重點要談的。這種害怕存在於你的潛意識,並且不指向任何的實際載體。坦白的說就如同“你為什麼喜歡這個姑娘”一樣,你能感到它在影響你,但是你卻說不出來。這種潛意識的害怕也是造成,我明明知道怎麼辦也知道該怎麼辦,就仍然提不起幹勁的罪魁禍首。這種潛意識的害怕表現很多,但是用一句話概括就是你內心有一種你本身和成功者根本就是兩種人的概念,在這種概念下,你不相信時間和空間可以提供足夠的成長讓自己改變。就像相信自己就是腳踏車怎麼也變不成汽車一樣。
1、所謂過高的期待指的就是對於成功、好、沒問題這些優秀的概念,有一個不切實際沒人能達得到,但是你堅信你應該是可以達到的期待。坦白的說,就是一部分的你真的覺得這種好是一種非常特殊的存在,而你應該是這種特殊之一。坦白的說,人有特殊的一面,但是真的沒有特殊的存在,著名京劇選段《挑滑車》就充分地證實了這一點。(注,特殊等於不現實的好)
造成這種過高期待的原因有兩種,正向認同和反向認同。所謂的正向認同指的是,在你的早年經歷裡,有一個或者一群對你很重要的照料者,透過對你特殊的照料讓你感到你很特殊,或者他們自身的經歷和自我對待方式讓你感到真的有人很特殊。比如說父親過分的吹噓讓你感到非常的認同。所謂的反向認同指的是反過來的情況。這一個或一群中重要的照料者,給予你非常差勁的照顧,或者本身呈現了一個非常差勁的狀態。讓你非常害怕再次體驗或者成為類似的狀況,因此需要堅信反面的極端的特殊,來幫助自己抵抗這些害怕。
過高的期待會讓人堅信一個只能獲得沮喪的目標,這往往會造成兩極分化,忽高忽低的自信狀態。
2、所謂不知道的路徑,指的是真的不知道該如何去從現在走向目標的狀態。也就是說你想變得好,但是真的不知道怎麼做。這種不知道是潛意識的,也就是說即使現實中你能找到路徑,自己也從內心某一個角落深切的懷疑這個路徑的可行性。同樣,不知道的路徑也對應了兩種狀態,過於強烈的失敗體驗,和過於模糊的虛假認同。過於強烈的失敗體驗指的是你在早年經歷裡體驗或者目睹了非常重大的失敗,這份失敗帶來了極強的失敗體驗和惡劣後果。以至於在你心裡留下了成功的路徑永遠不可達到的潛意識恐懼。消除失望和恐懼的最好方法就是不去希望。因此人會開始在潛意識裡誇大任務的難度或者強調任務的無法完成性。
而過於模糊的虛假認同則與之相反。你體驗或者目睹了非常重大的誇獎,但有問題的是這種誇獎是以一種虛假的全能性開展的。簡單的說就是,你真棒你真好,你一定行的類似捧殺模式。這會造成如果你不行,就全部是你的錯,你將失去一切的認同和關愛的心理恐懼。進而讓自己的自尊成為阻礙自己接受失敗的最大障礙,進而停止嘗試和對成功路徑的尋找。
不知道的路徑會造成人巨大的迷茫感,患得患失,停滯不前,不停自責是這裡常見到的後果。
這兩個原因可能獨立出現,也可能雙生相伴。解決他們的方法有很多,但是前前後後都離不開一個關鍵詞鏡映。所謂的鏡映指的是像鏡子一樣照出自己的樣子,看到自己的狀態和所走的方向。在這裡面對失敗,你需要明白的就是這四種恐懼對於你具體內涵,尤其是最後一部分在你心理所展現的樣子。如果你有過高的期待那是什麼,他怎麼形成的又是如何影響你的。如果你有不知道的路徑,那又是一種什麼樣的心理過程?
知道自己真實的樣子不算完,你還需要在三個部分中不斷地觀察自己,並且基於這些觀察進行自我調整和改正。這三個部分分別是對自身的觀察,來自同輩的理解,指引前方的榜樣。這三者缺一不可,也就是說悶頭自學以及光依賴老師在這裡是完全不夠的。將這三個部分綜合起來,然後不斷地練習和改變,然後你的另一位朋友“時間”會把你變成一個真正有主見的人的。
回覆列表
我們之所以優預寡斷就是不太能夠相信自己,在我們的成長過程中,我們的養育者,社會文化給了我們很多所謂應該的標準,我們不敢為自己而活:
我們在意別人怎麼看自己,把外在的評價變成自己處理事情的標準,
但同時我們內心又有一個部分非常渴望做自己,因為這是我們存在的意義之一。外在各種標準和評價,加上內在自我聲音加起來有幾股力量糾纏著,所以讓我們變得焦慮,忐忑,不知所措。
首先,你需要覺察到你內在衝突的部分以一個更大視角去同時看到
你在依賴什麼?你在壓抑什麼?你在害怕什麼?甚至你在嫌棄什麼?…….看到後,你就會明白,你不能什麼都想要,這樣你就自然放下對一個完美的結果的執著。你當然可以考慮到各種可能性,面對各種可能性是不影響你去集中注意力,跟自己連結,去弄明白你自己想要什麼?簡而言之,你首要關注的不是外在的看法和感覺,而是你自己感覺。不是所謂的“應該”,或者別人怎麼看。舉個簡單的例子,你要去選購衣服,有的人說穿這個顏色好,有的說穿哪個款式更新潮,關鍵是你自己想要穿什麼樣的,對那種衣服更有感覺,你就去選擇它。
第二,拿起承受任何結果的勇氣拿起承受任何結果的勇氣,即100%為這個結果負責。當我們做錯了一個所謂的錯誤的選擇,我們通常會害怕別人說我們笨,責備,經濟上的損失等等。當你發現當自己願意為自己的事情負責時,你就不那麼害怕做出選擇。因為這個世界困擾我們的從來都不是問題,而是我們對問題產生的看法和信念。還是舉前面那個例子,你憑自己的感覺選擇了件衣服,到公司有人說這不好看,這個風格有點異類,你都能泰然處之,自信的說我就是想嘗試自己不同的風格。那麼它就不會對你造成任何困擾。
第三請從小的事情開始,慢慢去拓展我們優柔寡斷的性格是我們成長過程中的各種經歷形成了我們的人格背景,那不是我們的與生俱來的,它有可能養育者、童年及成長經歷、朋友、社會等外在給到我們的,那本不屬於你。你完全是可以把它換掉,從小的事情開始。一下子做不了類似換工作之類大主題的決定,可以從小的事情比如從選購自己的衣服,工作方案裡的創新……慢慢去拓展自己,拿到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