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藝空聯盟
-
2 # 妞媽的天空
作為班主任我覺得這樣做。
首先和學生做一次面對面的溝通。瞭解清楚孩子經常遲到背後的原因,有的放矢。
如果是經常熬夜,導致早上起不來,要善意教育學生,如果這樣惡性迴圈,不僅對身體有害,同時會影響學習。
沒有定鬧鐘的話,建議孩子定時間。
在溝通的過程中,班主任要站在孩子的角度,觸動孩子的感性思維,孩子才能聽進去。
在溫情感化的同時,也有向孩子強調規矩的重要性,上學不能遲到,這是規矩,也是孩子的責任,不能破壞。
在和孩子溝通完,作為班主任,我覺得有必要和孩子家長做一次溝通,電話,面對面都可以,實事求是地向家長彙報孩子上學吃飯這一情況,獲得家長的配合和幫助。
我想每一個對孩子負責任的家長,都不會不管不問的,一定會配合老師,共同把孩子的壞習慣改掉。
總之,作為老師,在處理這件事情時,需要表達既要有溫度,也要有力量。
-
3 # 新奇特好產品
現在這個社會小孩很難管,大多數都是衣來伸手飯來張口,老師管嚴一點,有的沒文化的父母不配合老師來管他的小孩。反而還怪老師管嚴了。我個人認為學生經常遲到首先了解清楚。他為什麼經常遲到。第二跟他父母溝通一下。希望他們配合和老師一起管理他的小孩。如果他家裡人不配合。應該按照學校校規來處理。
-
4 # 九鬥學生心理
孩子遲到的原因有很多,主觀意願和各種客觀原因,作為班主任弄清楚原因才能真的幫助每一個存在問題的孩子。
1.如果孩子是主觀意願,自己每天都在睡懶覺不肯起床導致的遲到,班主任可以和孩子的家長進行溝通,分析實際情況,希望獲得家長的幫助,只有家長參與孩子的學習和管理,才能幫孩子改變這些“惡習”。
2.如果孩子是因為各種客觀因素,老師即使不能幫助,理解孩子也是一個老師應該做的事。比如孩子是因為家離學校比較遠、孩子是因為晚上沒有一個良好的睡眠環境、孩子是留守兒童等各種原因導致孩子經常遲到,這些情況如果班主任能給孩子一絲的溫暖和關愛,對孩子的成長來說會溫暖他們很多個孤獨不安的日子。
在第一種情況下,如果和孩子的家長經過溝通,孩子遲到的情況還是沒有改觀,從道義的角度班主任應該持續和家長保持溝通,直到最終孩子的情況有所改變,如果持續的溝通依然沒有取得效果,老師也應該尊重孩子和孩子之間的個體差異,給他們學習上適當的幫助就好。
在心態上保持克制和冷靜,孩子和孩子不一樣,孩子背後的家庭和家庭也各不相同,作為班主任要儘量更多的包容和剋制,幫助和鼓勵,要求和肯定,畢竟鐵打的老師流水的學生,在這一場相遇中,儘量把孩子帶著走一段,盡力去幫助他們,做到問心無愧。
-
5 # 每日談心
剛上高中的時候,換了地方經常遲到。高中老師為了班上的同學不遲到,制定了嚴苛的紀律,比如遲到要罰每天打掃衛生,還專門找我談話。早上要7點到學校早讀,每天早上6點起床,然後走路40分鐘到學校。冬天的早上,天氣一片漆黑。
老師找我談話後,高度緊張,連續兩三個周,每天早上都提前一個小時就起床收拾出門了,一個人在烏漆嘛黑的早上5點多走路去學校,邊上除了兩個亮燈的早餐店,全部都是黑的。到了學校才發現提前了一個小時,但是事情無法控制,每天早上都看錯鬧鐘,自己提前一個小時醒來。
過了兩個周,和爸爸媽媽說,他們都不知道我早上那麼早就出門了。因為換了新地方,沒有伴一起去學校,後來就跟老師說家裡實在是遠,遲到了也不要罵我,父母會監督我早起。經過一段時間適應後,爸媽後來給我買了一輛腳踏車,後面就慢慢好了。
如果經常遲到,請老師一定要和同學瞭解下為什麼會遲到,和家長溝通下,因為遲到的事情說大不大,說小不小,正常的孩子經常遲到,經常被老師罵肯定是有原因的。溝通清楚情況才好對症下藥。如果孩子不是故意的,請家長多多督促,並給孩子提供便利是必要的。
回覆列表
----------------------------------------------------------------------------------
先關注,後收藏,總有一天用得著。
----------------------------------------------------------------------------------
案例一:從麻木受罰到約納自我
面對學生遲到,我們與其迴圈往復地使用懲罰手段讓學生走向麻木,還不如更多地呵護心靈,引導學生悅納自我,健康快樂地成長。
對於學生的一些日常行為,班主任往往會以班規的形式做出嚴格要求,以維護班級的井然秩序與良好執行。這些班規中,少不了一些懲罰性的條款。
比如,關於學生遲到行為就可能會有如下懲罰條款:
遲到一次,罰打掃教室衛生一天;
遲到一次,罰抄寫英語單詞100個;
遲到一次,罰做俯臥撐(男生)或下蹲練習(女生)20次;
遲到一次,罰款10元;
……
這樣的懲罰條款一般是師生共同議定,並經全班(大多數)學生舉手表決透過的。班主任(班幹部)依班規進行懲罰時,學生基本上沒什麼怨言。表面上看效果似乎不錯,但實際上有多少教育意義呢?
一次在學校門口,兩名學生不緊不慢地走在我前面,我聽到他們的對話:
甲:唉,又遲到了。
乙:遲個到有什麼關係,大不了就做20個俯臥撐嘛!這學期我都做過十多次了,老師又能把我怎麼樣呢?
聽到這樣麻木甚至有些囂張的言語,老師們會備感遺憾。然而,我們也不得不承認,這種懲罰,事實上是最低層次的管理。它往往只對學生起到限制和懲戒作用,根本談不上什麼教育,有時甚至會誤導學生把錯誤的事情正向化,或者說將錯誤合理化——受了罰(交了錢)就沒事了。所以,我們看到,一個班經常遲到的學生往往是那幾個“固定人選”。他們沒少受到懲罰,可依舊天天遲到。
◆ ◆ ◆ ◆ ◆
老師們都知道,教育不能只停留在“法規”(班規)層面,而應進入孩子的心靈。因此,很多班主任在懲罰學生時,也會苦口婆心地教誨,引導學生認識自己的錯誤,並督促其改正。
下面是一位班主任與一個多次遲到學生的對話:
班主任:今天怎麼又遲到了?
學生:我……
班主任(學生剛一張口,便搶過話頭):你又有什麼藉口呢?
學生不做聲。
班主任:今天也不要你做什麼俯臥撐或下蹲練習了。你說說,遲到好不好?
學生(低著頭,聲音很小):不好。
班主任:有哪些不好呢?
學生:惹老師生氣,對不起老師。
班主任(哭笑不得):還有呢?
學生(似乎想不起來了):還有……
學生:老師,我總是給您添麻煩,總是不求上進,我都討厭這樣的自己了。
班主任:是的,你每遲到一次,學校就會扣班級評比分1分。你說你,不僅不能為班級爭光加分,還經常因為遲到給班級扣分。你是怎麼想的?
學生(深深地低下頭):我……
班主任:以後能不能改?
學生(有氣無力):能……
後來,這個學生又多次因為遲到受到班主任更多的懲罰與類似的教育。
為什麼如此苦口婆心的教育卻起不了多大作用呢?
我想,一個孩子多次遲到,其背後一定是有原因的。也許生病了,也許堵車,也許鬧鈴沒響,也許是去學雷鋒做好事了……我們老師是不是每次都詢問原因了?詢問原因後是不是相信學生並呵護過學生(如果學生真是生病了)?拋開這些不說,就算學生每次都是故意遲到(這種情況應該很少),但如果班主任一門心思給學生定性,並不斷強調這種錯誤的嚴重性及其危害,以引發學生內心無比的慚愧、內疚,甚至是罪惡感,而忽視學生的感受,不問學生的需要,學生當然只能低頭認錯。可這是他心甘情願的嗎?是心悅誠服、發自肺腑的嗎?如果他只是出於恐懼或緣於內疚來迎合老師,那麼,或遲或早,我們將會發現孩子變得不再友好。
一個人若總是屈服於外部(老師)或內部(內疚之心)的壓力,很可能會心生怨恨,並厭惡自己。正如上例中學生所說“我都討厭這樣的自己了”。一個孩子內心擔負著太多的沉重,承載著太多的內疚,就會對自己失去信心,越來越覺得自己沒用,進而自暴自棄。這其實遠離了我們教育的初衷。
◆ ◆ ◆ ◆ ◆
蘇菲派詩人魯米曾說:“在對與錯的區分之外,有一片田野。我將在那裡遇到你。”我們對學生的教育,是不是也可以在對與錯、好與壞、道德與不道德的區分之外,尋找到那麼一片田野,去觸控學生的心靈,感受學生的需要,讓學生以負責的方式表達自己並糾正錯誤呢?
我想起了一篇關於遲到的教育敘事:
如果沒記錯的話,自從2012年的第一場大雪後,王同學幾乎每天遲到,三五分鐘到三五十分鐘不等。今天,第一節課已經下課了,他才趕來。我表情有點凝重,問他:“今天又遲到了,有什麼特殊原因嗎?”他說:“沒有。”我耐著性子繼續問:“那為什麼又遲到了呢?”他竟然面帶微笑,很輕鬆地說:“我又睡過頭了,醒來的時候已經遲到了,我想今天就裝病不起來算了。又躺了一會,怎麼也睡不著,心想,我這周已經連續四天遲到了,現在還裝病,好像很不好,於是我馬上起來,跑到學校。”
他沒有說假話,因為他推開教室門時還在大聲喘氣。那一刻,看著他那微笑的表情、輕鬆的面容,我很納悶:平時在老師面前,他要麼面無表情,要麼沮喪洩氣,今天在一週已連續五天遲到的情況下,怎麼還能保持如此Sunny般的微笑呢?我說出了自己的疑問。
他說:“老師,有一次我上課睡覺,您問我晚上幹什麼去了。我回答說,晚上用手機上網,結果忘了時間,到凌晨1點多才睡。當時您說希望我少上網,並特別指出很欣賞我的誠實,所以我覺得還是誠實地跟您說比較好。”那一刻,我被這個孩子感動了。
我說:“陳老師除了欣賞你的誠實,還很喜歡你Sunny般的笑容,願你笑口常開。當然,我還希望你能有時間觀念,養成守時的好習慣。我相信,一個誠實、Sunny並且守時的你,會更讓你自己喜歡吧?”
之後,不知是天氣暖和些了,還是良心發現,他很少再遲到,並且似乎心情也比以前好了很多。
這位班主任在處理學生遲到時,善於發現學生內心那些正向的力量,並呵護和引導他成長與進步。老師撇開學生遲到的對與錯不談,肯定學生的誠實品質與Sunny心態,同時,不忘提醒學生,做一個守時的人,使自己更喜歡、更欣賞自己。這樣,學生知道了哪些是自己原本擁有的好,哪些是可以生長的好,就能在這個過程中體會到成長的快樂,悅納自我,欣賞自我,並最終成就自我。
英國思想家亨利•皮查姆說:“不含教育的糾正是平庸的虐政。”我們與其迴圈往復地使用懲罰手段讓學生走向麻木,還不如更多地呵護心靈,引導學生悅納自我,健康快樂地成長。
案例二:運用強化理論,培養良好習慣
遇到類似學生遲到卻屢教不改等問題時,不妨試試以適當的正強化方式,或者根據情況結合一定的負強化方式,幫助孩子培養習慣,這樣還能使師生關係更加融洽。
在我工作的第二個學期,班上一名住校生經常遲到,對此,我採取了批評教育甚至勞動懲罰等措施,但收效甚微。每次懲罰後沒過幾天,他的遲到現象就“死灰復燃”了。後來我向原班主任瞭解情況,才知他是一名留級生,一直比較懶散。為了他遲到的事情,原班主任也採取了包括讓他家長到學校寫保證書等各種措施,也都沒有太大的成效。
一天早上,我在班裡等了十來分鐘也沒見他來,就回辦公室了。下課後,我問他今天遲到多長時間,他卻隨口回答只有三四分鐘。不僅遲到,還公然撒謊,我一怒之下便罰他擦一個星期的黑板,並且要保證做到最好。他答應了。
診斷分析
雖然我罰他擦黑板,但我知道過不了幾天他還會遲到,究竟該怎麼辦呢?苦思冥想中我忽然想起行為主義學派最負盛名的代表人物——斯金納提出的“強化理論”,他把強化分為兩種型別:正強化和負強化。
根據斯金納的理論,正強化又包括三種類型:
1直接強化
個體直接體驗到自己的行為後果而受到強化。例如,學生在課堂上回答了一個較難的問題,教師表揚:“這麼難的問題都能想到解決的方法,了不起。”學生受到表揚,從而繼續努力學習。
2替代強化
因觀察到榜樣人物的行為受到獎勵或讚揚而間接受到強化。如上述例子中,旁觀者聽到教師對回答問題同學的讚揚,也會受到激勵,更努力學習。
3自我強化
是指個人自己控制強化事件的強化。例如,學生透過努力學習,取得好的成績,來獲取心中嚮往的獎勵。這就是自我安排的強化,可以起到增強期待行為的作用。
負強化則是指透過某種不符合要求的行為所引起的不愉快的後果,對該行為予以否定。若個體能按所要求的方式行動,就可減少或消除令人不愉快的事情發生,從而也增強了個體符合要求的行為重複出現的可能性。例如規定學生每天到校時間,如果遲到了就會受到批評,視緣由不同還可附加一定的懲罰。於是學生為了避免此種不愉快的結果,認真的遵守規定,避免被懲罰。這就是負強化。
矯正措施
機會來了,根據班委的反映,他在被罰擦黑板的這段時間裡已經連續4天沒有遲到了。於是我鼓勵他說:“這幾天黑板擦得很乾淨,幹得挺不錯。”他的臉上露出久違的笑容,帶著一絲羞澀,很顯然,他很久沒受到過表揚了。於是我又故意提高聲音說:“更重要的是,你已經連續4天沒有遲到了。從今天開始,如果你能連續10天不遲到,我會獎勵你一件小禮物。”他笑著點了點頭。說實話,其實我心裡還是沒底,這樣真能幫助他改變嗎?
在惴惴不安中又過了8天,令我萬萬想不到的是,這8天他居然一直沒遲到。在驚訝中,我細心挑選了一件小禮物——一個表情十分誇張、呈立正姿勢的嘻哈猴掛件。第10天,我如約將禮物送給了他,我仔細觀察著他的表情,看得出,他對這件禮物期盼已久,滿臉都是喜悅。我問他:“知道老師為什麼選這種造型的禮物送給你嗎?”他回答說:“要直起腰桿,做個堂堂正正的人。”(因為他有些駝背,我曾經勸導過,卻沒起作用)。我順便向他提出下一個目標:“下次能堅持15天不遲到嗎?”他堅定地說:“能。”
讓我沒想到的是,這件禮物他非常喜歡。他在班裡大肆炫耀了一番,很多學生都知道我獎給他一個掛件。我能感受到,他的內心得到了極大的鼓舞和滿足。更讓我沒想到的是,透過這樣的方式,他堅持了三個15天。這之後我和他的約定就結束了,而他再沒有無故遲到過,他一直遵守著自己的諾言,珍惜著我對他的信任。
案例反思
我很慶幸,我及時調整了策略,採用正強化的方式並輔以階段性目標完成的方法,糾正了孩子的不良習慣,最終幫助他養成了不再遲到的好習慣。由此可見,及時的正強化能給學生以鼓勵,增強其信心並迅速激發其學習、生活熱情。
很多教師經常抱怨學生某些習慣不好,不能遵守自己的承諾等等。其實,對於青春期的學生來說,孩子某些在你看來不能容忍的行為,只是希望你能更多地注意到他,更多地關心他,他們更希望聽到你的鼓勵與讚揚,而不是一味的責罵和懲罰。當你不斷地用語言和行動激勵他時,他首先會完成你的目標,以此表示對你的感激,然後慢慢的將你的鼓勵作為一種前進的動力,直到他認為你已經滿意為止。所以我們在工作和生活中遇到類似問題時,不妨試試以適當的正強化方式,或者根據情況結合一定的負強化方式,幫助孩子培養習慣,這樣還能使師生關係更加融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