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日本平安時期,大江唯時的《千載佳句》收詩千餘首,白居易一人就佔了五百多首,《源氏物語》的作者紫式部則在小說中引用白居易詩100多首,日本大文豪菅原道真也特別推崇白居易。 為什麼日本人會這麼推崇白居易?按說李杜在文學和詩作上的造詣應該都是超過白居易的、
25
回覆列表
  • 1 # 怪獸恐龍2020

    一、白居易的詩留存下來的數量十分多,有三千首之多。並且取材範圍十分的廣泛,便於學習和借鑑。在日本平安時代,日本文人大多借鑑白居易的詩進行模仿。

    二、白居易的詩通俗易懂,大量的使用了民間語言,具有通俗性,貼近於現實,描寫平民生活日常。像是《長恨歌》《琵琶行》等詩,不用註解,也能理解大概的意思。

    三、白居易詩中體現出的閒雲野鶴的佛道思想,符合當時日本平安時代的文化背景,容易引起那些不得志的文人的共鳴。像是平安時代的《源氏物語》、《伊勢物語》等都可以受到了白居易的影響。

  • 2 # 傳統文學的魅力

    問題是:

    為什麼白居易在日本那麼有名?

    突然想起去年看的《德川家康》~裡面的日本人似乎以知道白居易為一種榮耀~而不是李白~杜甫之類的~

    那麼為什麼白居易在日本那麼有名啊?或者說為什麼那時的日本人那麼獨愛白居易?

    ——————————————————————————————————————

    在日本文化裡仍處於重要地位的漢文學中,白居易正是位於這重中之重。無論讓哪個國家的學者或是哪個時代的日本文人來評說,對於日本漢文學乃至日本古代文學影響最大的中國詩人,無疑是白居易。他在日本的文學意義甚至遠遠超越了中國唐詩傳統定義上的偉大詩人“李杜”二人。

    據考,白居易的作品傳入日本的時間最早見《日本文德天皇實錄》上所記載,承和五年(公元838年),由太宰少貳藤原嶽守從唐商人帶來的物品中挑出 《元白詩筆》呈現給仁明天皇。隨後,遣唐使陸續帶回了更多的作品。其詩一經傳入,迅速流傳開來,深受當時日本文人的喜愛。據《日本國見在書目》記載,當時傳到日本的有《白氏文集》(70卷),《白氏長慶集》(29卷)。這個時代的中國當然是文化鼎盛唐朝、白樂天所處的時代,而日本此時,則正處於漢詩文全盛期的平安時代。

    在平安文士大江維時編輯的《千載佳句》中,共收中日詩人詩歌1110首,白居易一人之作品即佔了535首,幾乎佔半數。在藤原公任編纂的詩集《和漢朗詠集》中,共收錄588首詩,其中白居易的詩就達139首之多。在這一時期問世的《源氏物語》、《枕草子》等作品中,處處可見對白詩的引用與活用。《源氏物語》中引用中國古典文學典籍185處,其中白詩達106處之多。《枕草子》中引用的漢文典籍共計39處,其中《白氏文集》以13處為最多。由此可知,白居易的詩歌在當時已流傳廣泛且具有較大影響力。本文試透過對白居易詩文的特點的淺析,進一步分析白居易文學流行於日本平安時代的原因。

    白居易的詩歌通俗易懂、平易流暢,自古以來深受人們的喜愛。他的作品在傳入日本後,便迅速成為平安王朝貴族、學者、諸多文人等的必讀教材。關於白詩在日本平安時代流行的原因,日本學者進行了多方面的考察。其中比較具有代表性的是金子彥二郎(《平安時代文學與白氏文集——句題和歌•千載佳句研究篇》)之說:一、白詩產生時的社會生活條件與我們平安時代極為類似;二、白樂天的身份和地位與我們平安時代的文人也頗為相似;三、白樂天的性格、興趣愛好以及為人等方面又幾乎可以視為我們平安時代典型日本人的那種型別;四、從質和量兩方面來看,七十餘卷的《白氏文集》對於我們平安時代的文人來說,是一部大型文學事典兼辭典性質的存在。

    首先,就社會環境生活條件而言,白居易所處的中唐時期正是唐朝由盛轉衰的歷史時刻,在長時間內累計而成的唐朝經濟文化方面的強盛不是簡簡單單就能化作泡影的,白居易生活的這個時期,社會發展還處在全盛時期的繁華階段,但是在政治大動作的影響下,已有衰弱這無可奈何的景象。而當時的平安朝呢,中央集權的天皇權利逐漸被各大武家政權分割,就如唐土那邊的藩鎮割據一般,東瀛的中央權利也被各家削弱,天皇與宮中那些空有名頭的大臣們不能反抗那些權臣家族,也只能泯酒吟詩徒具風雅罷了。

    白居易在唐朝中期的文人中已經是有著不錯的社會地位了,即使是貶官江州,好歹也是個司馬,而由於其詩通俗到“老嫗能解”的程度,無論是本就喜愛他的文采的文人學士或是朗朗上口的那些社會小老百姓,都能雅俗共賞。當時日本的文人墨客們也非是達官貴人既是風雅名士,白居易享受到的宮內野外的雅與俗他們也都體會得到。

    介紹白居易時不得不提到的《琵琶行》,其中對於白居易的個性和審美情趣有個較全面的展現,對於“夜”、“月”、“水”、“音”的審美與最後“哀”的那個結局點,正是平安朝人甚至是整人日本從古至今的貫徹的審美思想“物哀”。白居易的詩歌行文中的每一個意象都與日本文人的“哀”的風雅意象共鳴,莫怪平安朝野上至天皇下至女官便都是白樂天的忠實崇拜者。日本文化從骨子裡透出的那種靜止的“哀”,恰恰與白居易的閒適感傷情調相契合,再加上白居易晚年時代逐漸養成的佛道思想融入在詩中,在日本當時那個年邁便要出家入道、修身養性的社會流行趨勢看來簡直是稱心如意。

    白居易一生中共創作了三千八百多部作品,並且儲存下來的作品也是唐代詩人中最多的一個。另外,白居易本人的經歷曲折而豐富,其作品的取材範圍甚至涵蓋了中唐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當時的日本平安朝文壇崇尚漢詩文,每當文人相聚,大多吟誦漢詩,以展示自己的才華。而對大部分初學漢詩的人而言,在沒有任何參考資料的情況下,是難以作出好詩的,這就需要一種範例或辭典,以供借鑑模仿。無疑,當時流傳到日本的《白氏文集》就起到了這樣一個參考作用。白居易就相當於是那些學習漢詩為風雅的文人們的導師,而他的詩文則是最佳範例,其中對於意象、韻律、節奏與主題的把握,相對於巧玩律韻的杜甫與天馬行空的李白而言,更貼近平安文人們的心理定位。

    平安時人欣賞白居易、景仰白居易,卻並非接受他所有的詩歌。白居易把自己的詩分為諷諭、閒適、感傷、雜律四類,其自敘言:“夫美刺者,謂之諷諭;詠性情者,謂之閒適;觸事而發,謂之感傷;其它為雜律。”而平安朝所風靡的,卻只是閒適、感傷這類詩歌。對白居易極為看重的諷喻詩,卻並沒有引起平安人的興趣。白居易的政治熱情,在官場的種種失利中減退,而對於當時已失了官場自主能力的平安朝而言,可能更是諷刺。平安人在摒棄了那些帶有政治色彩的詩歌后,卻又沉迷於白詩的種種趣味風雅中,不得不說是誠實地反應了他們“物哀”思想所獨有的略顯頹廢的精神狀態。但是對於平安朝、及以後日本的文學文化的歷史發展,白居易詩歌的流行正是當時地方文化裹足不前的最佳的一帖良藥。

  • 3 # 腦洞歷史觀

    這個大概有兩個原因,一個是降維性,白居易的詩相比其它詩人的詩更為的通俗易懂,這種風格使得他很容易在日本流行,大家想一下,日本是學漢文學的,是學生。學生當然要從簡單的入手。就像中國學西方的東西,通俗的東西更容易接受一點。

    其實,不止白居易的詩在日本流行,還有一些人在日本很有名,但在中國卻不太有名,比如寒山與拾得。

    這一對情僧的詩也是大白話款的,非常適和沒有過漢語四級的人學習領會,當然,他們詩中的佛教因素,生活方式也是符合日本人審美觀的,不但日本人愛,西方最喜歡的中國詩人也有這兩位,這也是佔了一些易懂,傳播容易的便宜。

    說回白居易,白居易的詩為什麼好懂呢?這是白居易的自我追求,唐詩的演變,有過高適的奔放,有過李白的高雅,有過杜甫的苦情,當然也需要一種別樣的風情,白居易可能也是為了寫出自己的風格,就是通俗化,據說他寫詩,一定要到田間地頭念給種田的人聽,如果種田的人聽懂了,那這首詩就OK了,如果聽不懂,那就要回去改。

    所以,通俗是白居易追求的目標。因為這,他的詩也受到了批評,說是諂媚老嫗。就是迎合屌絲的意思,跟現在得屌絲者得天下的味道。

    那是不是真的通俗就可以了呢?

    當然不是,通俗只是表現的形式,其詩的本質不能落俗,甚至還要提高,這就是你把一個東西寫艱辛了很容易,但把一個難題,一個很難表述的心理寫通俗了,寫得世人皆易懂,反而不容易。

    所以,白居易的詩雖然簡單易懂,但是,他的詩還是很富有哲理的。

    這個詩就特別容易懂,但他把生命的真諦說出來了,榮枯有時也。

    你說你往難了寫,也可以,但這種用淺顯語言說大道理說大人生的本事才是真本事。

    另外,白居易的詩恰好跟日本的精神世界吻合了,日本人有一種物哀性,就是喪文化,人家沒辦法,地震多,地少,一直都是苦哈哈,今天快樂明天說不定就僕了,所以骨子裡有一種繁榮不易久的心理。那白居易恰好是處在盛世夕陽裡的一個人,他見過盛世最後一抹顏色,對這種盛世將敗的景象特別有感觸,所以才能寫出一歲一枯榮。這句話說是寫草也可以,說是寫日本的櫻花又何嘗不對呢?

  • 4 # 小雅詩詞沙畫

    首先,李白灑脫飄逸,被稱為“謫仙人”,其詩文創作引用典故也比較多,而日本人未必理解他曠達的心境及典故的出處;杜甫詩文沉鬱悲愴,多感慨民生之作,但是日本人未必對中國民生感興趣;王維被稱為“詩佛”,其詩文多禪意,但這種禪意,多半是在中國幾千年文化薰陶下的我們,文化同根的本地人能順暢地體會到,王維筆下一石一木皆有禪意,這個我們能體會,但是日本人可能就只看到景色,;李商隱,大概是我背的他的第一首詩就是“莊生曉夢迷蝴蝶,望帝春心託杜鵑”吧,總感覺他有點老莊之意,這些都是同根文化下的我們所喜的。而白居易的詩卻通俗易懂,他經常把自己的詩念給田間婦人聽,她們聽得懂他才發朋友圈。所以作為沒有那麼多中國歷史、典故積累的日本人,理解起白居易的詩來就比李杜他們的詩要容易得多。從這一點上,他們大概更青睞白居易的詩。

    其次,我們一提起白居易,首先想到的大概就是《長恨歌》、《琵琶行》,我想(僅是我自己揣測哈),日本人大概一提起白居易,首先想到的也是這兩首詩。寫的確實傳神又傳情。畫面緩緩鋪開,故事娓娓道來,既容易理解,又引人入勝。據說白居易之所以把琵琶女塑造的這麼好,唐玄宗與楊貴妃的愛情寫的這麼好,其實是因為他自己有未能在一起的心愛之人,有一段動人又遺憾的愛情故事,寫作時結合自己,真情實感最能打動人。題外話哈。這兩長首詩取得的文學成就太高,不由得人不喜,我們實話實說,長篇敘事詩,很難有出這兩首之右的。

  • 5 # 萬景路萬眼看日本

    其實,日本的中小學國語課本一直都有白居易的詩文入選,比如他的《長恨歌》、《八月十五日夜禁中獨直 對月憶元九》等等。最近,由中國著名導演陳凱歌執導的《妖貓傳》與觀眾見面了。這是一部由日本著名魔幻小說家夢枕貘創作的小說《沙門空海之大唐鬼宴》改編的電影。咱不說劇好劇壞,只是從透過日本留唐僧空海和白居易又拉上了關係,就不由得讓人再一次意識到,白居易對日本的影響還真可以說是自古而今就從未間斷過。

    我們先透過一組資料來看看白居易在古代日本的影響度。在日本平安文士大江唯時編輯的《千載佳句》裡,共收集有唐代153位詩人的1083首詩作,其中,白居易詩就佔了507首,近乎半數。有日本文聖之稱的漢學家菅原道真也特別尊崇白氏,自稱“得白氏之體”,其《菅家文草》中引用、化用《白氏文集》內容的亦達80餘次500多首。號稱世界第一部長篇小說的《源氏物語》作者紫式部,不僅作為後宮女官給一條彰子皇后講授《白氏文集》,更在其作品中引用白詩100餘首,並總結曰:“凡人總須以學問為本,再具備和魂而見用於世,終是強者”。這裡的“學問”在當時就是指“漢才”,而“漢才”的代表人物之一就是白居易。《古今和歌集》序中亦云:“移彼漢家之字,優我日域之俗”。讀來就與紫式部有異曲同工之妙。除《源氏物語》之外,青少納言所著《枕草子》中活用《白氏文集》之處亦不在少數。

    最有趣的是與白居易同時代的日本第52代嵯峨天皇,他在位期間大力推行“唐化”,這位天皇不戀皇位,寄情山水,喜好琴棋書畫,擅長書法、詩文,尤其鍾愛《白氏文集》,為此還有以白詩考對臣工佳話傳世。

    平安朝廷還絕無僅有的開設了《白氏文集》講座,由名士大江唯時為醍醐、村上天皇侍讀,此後的數代天皇據說都參與了這個講座。並且村上天皇時期還開了御前舉辦詩會之先河。詩會的詩題大都參照白氏七律格式作詩。馳騁想像,平安朝的榻榻米宮殿上以天皇為首,與臣工搖頭晃腦以白詩為題吟詩作對的一派我大唐景象彷彿就躍然眼前了。

    日本人汲取漢文化有些地方讓我們看不懂,比如李白、杜甫排名都在白居易之先,但李、杜之詩在日本並未廣為流傳,倒是現實主義白話詩人白居易的作品在日本流芳百世了。這是為什麼呢?固然,白氏詩文文字通俗、語彙豐富,平淡之中蘊含深意,乃屬老少咸宜之作品應是日本人喜歡《白氏文集》的原因之一,但從日本人多選白氏諷喻、閒適、感傷和雜律四大類詩中的閒適和感傷類來看,白詩那種追求與自然相融合,心物一體的精神,對季節變遷的細膩、敏感的沉鬱、傷感情調,與古代日本人的敏銳的季節感和幽玄、風雅的審美情趣悄然的契合,才應該是白氏得以在日本平安朝風流的主要原因。日本人自己評論說:“《白氏文集》對日本平安文學的影響是巨大的”。但從平安朝上至天皇下至臣工貴族皆“粉”老白來看,應該說白居易對日本古代文化的影響都是巨大的。

    白居易離世時,唐宣宗曾作詩悼曰:“綴玉聯珠六十年,誰教冥路作詩仙?浮雲不繫名居易,造化無為字樂天。”日本醍醐天皇誇文聖菅原道真“更有菅家勝白樣”(白樣指白居易),竟是以白氏為基準。可見,在對白氏的欣賞方面,中國皇帝與日本天皇倒是“皇上”所見略同了。

  • 6 # 室內靈魂

    白居易的詩有故事性,無論是琵琶行還是長恨歌。最近流行的歌曲很多都是有故事性的,比如陳奕迅的很多歌。

    會講故事,是可以跨越國界的語言的,李白的文字翻譯成外文基本上就沒了味道。

    白居易是跨越時間空間的。看妖貓傳的時候,我是到了一個大學旁邊的電影院看的,看完之後,旁邊一個戴眼鏡的大學生模樣的男孩對旁邊的幾個女孩說,教授說回去要背誦長恨歌,這可怎麼辦?

    白居易的詩,民國年間小學生都會背的好吧。

  • 7 # Sunnykaka

    個人覺得白居易生活在安史之亂後的中唐,自身經歷也比較坎坷,後期詩作中多帶有悽苦之情,這種情感跟日本民族追求死亡的喪文化有點像。日本人能感同身受。

    而李白和王維是盛唐時期,李白詩作充滿灑脫豪邁之意,那是小島上的日本人能體會的了的。王維山水田園詩,畫,那也是盛唐富裕下的主動歸隱,豈是摳摳索索一條鹹魚一碗米糠就是一頓飯的日本人體會的了的。 李商隱不大了結,他好像以諷刺政局和寫情感居多,想必也是日本人理解不了的。

    再說了,每個人因為自身的經歷都有自己喜歡的作品和作者,這很正常。

  • 8 # 鏡鑑青年

    群星薈萃的唐朝詩人裡,若論誰的作品,在同時代的鄰國日本最火爆?公認就是中唐詩人白居易。

    白居易的詩在日本火到什麼程度?以白居易自己的輕描淡寫說,就是“其日本、 新羅諸國及兩京人家傳寫者”。也就是“我的詩在日本有人看”。而以稍晚一些的李商隱的形容說,那是“姓名過海流入雞林、 日南有文字國”,火到漂洋過海。放在日本的史料裡,白居易的火爆程度,那更是大場面。

    當時日本的“嵯峨天皇”“醍醐天皇”都是白居易鐵粉,9世紀日本的圖書裡,與白居易有關的有九十九卷。日本知識分子喝茶聊天做學問,全把白居易掛嘴邊。紫式部等日本才女,崇拜白居易到瘋狂,觸景生情吟誦白居易的詩句,常見當場痴痴發愣。如果“穿越”到那時日本,隨便碰上個識字的,都可能是白居易的腦殘粉。

    那麼問題來了,熱愛大唐詩歌的日本人,為什麼偏偏對白居易,崇拜到五體投地呢?

    首先一個原因,就是白居易恰好趕上個好時候。公元9世紀上半葉,是白居易在唐朝詩壇大放光彩的年代,卻也同樣是日本開始狂熱流傳唐詩的“平安時代”。跑來大唐學習的日本“遣唐使”們,聽的見的常是白居易的優美作品。外加白居易本人喜歡整理文集,所以完整的文集,很容易在日本流傳,也就輕鬆傳到了日本。

    而且更“巧”的是,公元838年左右,正是白居易在唐朝詩壇十分走紅的年頭,而公元838年以後呢,日本則停止了大規模的遣唐使運動。這也就意味著,白居易之前的唐詩名家名作,日本人能接觸的機會比較少,白居易身後的唐詩後輩呢?日本人更沒什麼機會接觸,讀唐詩學唐詩?那就認準白居易了。

    而比起這好運氣來,另一個原因也十分重要:白居易的語言風格。

    比起唐朝其他詩人來,白居易的一大風格,就是通俗易懂。而且通俗還十分生動。放在當時唐朝,只要識字的就能看懂,就算不識字的,聽他朗誦一遍,也是立刻聽懂。對於正仰望大唐的日本人來說,這風格也就恰對了胃口。以日本當時的漢語水平,能聽懂白居易就算不錯。想要學習唐詩?白居易就是最好的入門,自然迅速火熱。

    而且這樣的景象,可不止發生在日本。比如白居易去世一百五十多年後,遼國皇帝耶律隆緒,也是鐵桿的詩歌愛好者,他“入門”詩歌,同樣選擇了白居易。甚至還親手主持,成功把白居易的作品翻譯成契丹語,為遼國的文化事業,做出了卓越貢獻。

    但放在日本這邊,之所以如此推崇白居易,卻更不止是因為通俗,最關鍵的,還是白居易的詩歌主題。與華人瞭解的不同,日本人最推崇的白居易詩歌,並非是諸如《賣炭翁》之類的諷喻作品,相反是白居易晚年時的“閒適”詩。

    晚年的白居易,歷經各種浮沉後,心境也發生了變化,與早年鋒芒畢露的風格不同,晚年白居易詠歎生活,享受生活的作品極多,正是這一類作品,與日本平安時代的政壇風氣相吻合,其闊達的意境,得到了日本文壇火熱的推崇。從此以後,日本漢詩的風格,也由白居易引領,出現了許多相似的作品。一直到日本近代時,很多日本文化名流,依然是白居易的鐵桿崇拜者。

    在資訊不發達的古代,一位唐朝詩人,卻在鄰國有著上千年的火熱影響,在中外文化交流史上,著實是個奇蹟。如此奇蹟,也恰證明了輝煌的大唐文明,那深遠影響周邊的文化軟實力!

    參考資料:《白居易作品在日本》袁荻湧

  • 9 # 無題道祖

    雖然很多說法有道理。但是如果中國復興速度突然井噴,日本重回附屬國地位,或者是詩歌文化突然井噴,然後出現了權威可信度較高的唐詩排名和宣傳。大概是可以讓日本人想起,原來兩李杜的妙處,也非白居易一家可比。

    這涉及到一類東西或者說文化,在一個國度的定型。最初傳播所涉及到的偶然性,包括時間上的偶然性,恐怕都不比所謂白居易的詩易懂,影響力小。定型以後兩國中斷交流,白居易的詩被拜久了,自然容易成為文學信仰的一部分。。。總之吧,討論文學還從文學的角度討論,實質上比馬思純“附庸風雅”多了。文學或者說文化,它誕生的影響因素多的是。

    日本為什麼在今天有時間研究唐詩的前提下,繼續保持白居易的地位呢。這大概涉及到不必如此的幾個原因。白居易的詩已經成了日本文化的一部分,簡單直接的詩風也是日本人行事做人的人風。李杜可能被認為是一種刻意過於濃重的文體。除非是今天的人照著李杜的風格,開創出了新的潮流,否則日本人不會羨慕’別人‘家的詩。華人不把文化裡道道太多,轉化為大概的經濟或者政治利益,日本人不會認為李杜有實質的社會意義。

    對華人也是如此。前人所認為的李杜地位,對今天的人影響甚大。我認為可以破開這種認識的路線也是有的。比如,李杜這高出其它詩人的距離,偏大,高出唐朝平均詩人的距離偏大。如果今天的人還要按照李杜的質量要求今天的詩歌寫作,則我們要在相當長的時間內處於李杜的陰影之中。其實只需要當代的詩歌寫作,能達到唐詩中等水平,就應該被認為是佳作。然後才可能在這個基礎上,自然誕生自己的李杜。如果一味的說今天的詩不如古人哪一首哪一首,那恭喜,今天的人自己殺死今天的詩。可笑的是,唐人都不要求人人李杜,今天的到底是誰,要求我們人人是李杜。

    沒有學會好高騖遠的人,最容易因為不要好高騖遠,而放棄逐級而上。既然如此,主動的先把高遠的部分放一邊,總不至於仍然認為,今天的詩連唐朝中流水平都達不到吧。或者更直白了說,今天的人就按白居易的寫法,出一批大詩人,應該不難吧?

    不難是不難,可惜的是,太多人眼中只有第一第二。粉絲就是圍城的牆,而通常卻是,粉絲不懂愛豆的自由。。。

  • 10 # user1850321142035

    偶然的機會在日本與東大漢語系比業生談聖經哪個女孩把我說的啞口無言漢語水平比我強太多太多而且標準京調我都汗顏。英語不行漢語賊溜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你居住在哪個城市?你們哪裡有什麼旅遊景點和特色美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