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烈酒封侯

    發出資訊時的“透明度錯覺”

    Halvorson認為,當我們作為發出資訊的一方在製造誤解時,原因在於透明度錯覺(the transparency illusion)。透明度錯覺的意思是說,大多數人都存在一種假設,即認為彼此之間的溝通是透明的。在溝透過程中,給予資訊的一方會以為自己的感覺和需求能夠被另一方清晰地感知到,儘管他們並沒有真的把自己的想法表達到位。甚至有時,這種表達不是言語性的,而是用行動、姿態甚至表情來發出。

    而正因為他們以為自己表達得很清楚,也就不會花費時間和精力去闡釋或者確認對方是否理解。但實際上,作為接收資訊的一方,是被迫在非常有限的資訊量中做出判斷,因而往往會判斷失誤。

    透明度錯覺產生的誤解往往是雙向的:“當你抱怨其他人並沒有真正明白你的意思時,你可能同樣沒有明白對方在想什麼。”Halvorson說。這樣的情形每天都在發生著。舉個例子——

    工作中,你看到同事天天加班,便詢問對方是否需要幫助承擔一部分工作。對方卻拒絕了,還覺得你這樣問是不信任Ta的能力。這讓你很委屈,覺得熱臉貼了冷屁股。但實際上,你也誤解了對方。

    你想要幫助Ta的初衷,是因為看到Ta總是最早來辦公室、最晚才離開,你理所當然地認為Ta是工作量太大,所以經常加班。但其實,Ta只是喜歡安靜的工作環境,希望在辦公室人最少的時候工作,才會選擇在早晨和晚上待在辦公室裡。—— Ta並不需要你的幫助。

    親密關係中的嫌隙往往也是這樣產生的。晚餐時,丈夫吃著妻子做的菜,妻子在說一件事的時候,丈夫的眼睛卻盯著盤子一動不動,妻子覺得丈夫是不重視她說的話,但丈夫其實是覺得妻子做的飯非常好吃。

    因為這段小插曲,妻子很不高興,於是早早上床,沒有和丈夫一起看他們平日裡最喜歡的連續劇。這時,丈夫沒有注意到妻子已經生氣,反倒認為是妻子做了一天的家務事太累,不想和他一起度過晚間的休閒時光。

    雙方沒有進行直接的溝通,而是在各自心裡對對方進行了揣測,而這些揣測都是完全錯誤的。

    Halvorson說,人們往往意識不到,他人眼中的自己和真實的自己存在著誤差。有時候,你的不同的表情——沮喪、擔心、困惑、失望之間的區別,可能並沒有你想象中那麼大。你以為你的表情足夠讓對方知道“你說的話讓我有點受傷”,但對方可能把你的意思解讀成了“我完全不在意你所說的”。

    你覺得你已經把你的態度表達清楚了,Ta也明白了,但實際上,你既沒有說清楚,Ta也沒有明白。正是種種這樣的誤解,造成了我們在人際關係中的不滿、衝突甚至是彼此怨恨。

    接收資訊時的“認知吝嗇者”

    對於接收資訊的一方來說,讓我們容易產生誤解的原因,來自於我們都是“認知的吝嗇者”(cognitive misers),即懶惰的思考者:在對他人進行認知的過程中,我們會傾向於節省時間精力,只挑出我們認為對形成印象必要的資訊,而忽略了一些其他的資訊。

    根據Daniel Kahneman的研究,我們的大腦處理資訊的方式有兩種:

    第一種方式是快速、憑直覺、不假思索地處理資訊。這是一種“不費力”的認知方式。當我們得出“3+3=6”這個結論,在一條熟悉的路上開車,看到別人微笑就覺得Ta很開心時,使用的就是這種認知方式。

    當我們在社會交往中感知對方的時候,使用這種方式,就會用走捷徑的方式來快速得出結論,這就可能會出現問題。比如,在人際中用這種方式處理資訊,會讓我們容易根據對人的第一印象,做出過多、過絕對的結論。

    第二種方式則是理性、慎重、有意識地處理資訊,這是一種“需要付出努力”的認知方式。在現實生活中,我們在處理更高級別的問題時才會調動這種方式,比如要解出一道複雜的代數題,在陌生的道路上開車,或者當上級在自己的桌上留下了一張意味深長的紙條,上面寫著“馬上給我打電話”時,你試圖弄明白背後有什麼深意。

    在運用方法二的時候,我們便能夠更正一些在方法一中形成的偏見和誤解。比如,雖然某個學生在最近一次考試中的表現不好,但老師發現Ta在其他考試中的成績不錯,只是最近的狀態不好,就會改變對其能力的評估。

    但在現實生活中,我們往往都是認知的吝嗇鬼。在絕大多數情況下,面對這兩種認知模式——一種是快速的、但是容易出錯的,另一種是審慎的、需要花費時間精力的,我們對他人的認知卻只會運用方法一,因為要調動第二種認知模式,往往需要比較強的動機。我們容易在關係中,因為一次的矛盾,在那一刻強烈地覺得“對方是不愛自己”(此時第一種方式被自動調動),而只有我們想要控制自己、冷靜下來才會調動第二種方式,去思考和意識到這一次矛盾的實際原因。

    為了研究這兩種思維方式分別會形成什麼樣的印象,哈佛大學的Dan Gilbert做了這樣一個實驗:讓參與者在實驗室裡觀看7個影片片段,影片的內容是同一個女人和不同的陌生人說話。其中,女人在大部分影片(5個)中都表現出很緊張、焦慮的表情。影片都是無聲的,但每部影片也有字幕提示兩人交談的內容主題。

    兩個實驗裡,研究者都將參與者分成兩組,其中一組被要求不斷地記憶字幕中出現的主題內容,目的是令他們分心,從而無暇進入方法二的思考方式;另一組則沒有這樣的記憶任務,因而可以運用方法二來思考。

    最後,研究者讓他們判斷,這個女人是不是一個焦慮水平高的人?

    那些沒有被分心的參與者,看到女人臉上焦慮的表情,當被告知探討的是中性話題時,他們判斷她很焦慮;當被告知探討的是壓力性的話題時,他們判斷她不焦慮。

    這說明,他們運用了方法二的思維模式:如果只是探討中性問題,仍然表情焦慮,說明這個女人的焦慮水平很高;如果是被問到私密問題,那麼大多數人都有可能會感到不舒服,因此,她可能並不是真的焦慮水平高。

    那些被分心的參與者,看到女人臉上焦慮的表情時,無論被告知探討的是中性話題還是壓力性的話題,他們都會得出她的焦慮水平很高的結論。

    這說明,他們只能運用方法一的思維模式,單純憑藉女人的表情,就不假思索地判斷她的性格特質。

    顯然,當我們僅僅運用快速、直覺的方式去認識他人時,很有可能就會出錯。但Halvorson說,在日常生活中,要求對方一直使用方法二來對待你發出的訊號是不現實的,使勁揣摩對方的意圖會耗費太多的精力,使人精疲力盡因此,作為訊號發出方,與其發出模糊訊號,期待對方去調動複雜模式來解讀,是一種不現實的期待。不如自我檢查,給出更加明確的資訊。

    此外,我們的認知還會受到自身的經驗、情緒等等種種因素的影響。Halvorson說,當我們開始與一個人交往時,我們會“自動觸發”一些思考,目的是要得出以下3個方面的結論,來形成對對方的印象:

    • Ta是可以信賴的嗎?

    • Ta對我來說是“有用”的嗎?

    • Ta是否威脅到了我的自我評價?

    對這三個問題的回答,會直接影響到我們評價Ta的方式,特別是第三點,我們保持對自己的積極評價的需要,會影響到對他人的印象形成。當我們面對一個人時,如果感到自我評價受到了威脅,我們的認知就會產生偏見,比如,在同一份工作上,對方比自己做得出色,我們就會傾向於用苛刻的方式去評判對方。

    因此,如果你發出的訊號是模糊的,表達是模稜兩可的,就會有太多的因素使對方難以準確分析出你的想法。“如果你想要減少誤解,更實際的辦法是,做一個好的訊號發出者,而不是指望對方能讀懂你。”Halvorson表示,“你無法控制對方的思考過程,但你可以控制的是自己如何表達”研究也證明,無論是在親密關係還是職場、生活中,更清晰地表達自己,生活的滿意度和快樂程度都會更高。

    而這對一些人來說並不容易。在中國傳統文化中,我們經常會被教育說話要“婉轉”,表達意見要“含蓄”,工作中要注意領導是否“話裡有話”。這使得我們會擔心,用最直接的方式去表達時,是否會由於太過直白而遭到拒絕,是否可能會對他人造成傷害,是否冒犯對方。

    但實際上,含糊不清的表達會造成更深遠的負面影響:那些細小的誤解會不斷積累起來,它們不會消失,總有一天會成為你們關係中的一枚炸藥。

    感到自己被理解是人的基本需求。而為了使自己被理解,不要總是“以為”對方能夠懂你,不如用最清晰的、最能夠還原自身想法的方式去表達。我們始終相信,“直接”、“真實”、和“誠懇”這三件事情的組合是有魔力的:當你做錯了的時候就說“對不起”,當你不知道的時候就說“不知道”,當你有需要的時候就說“我想要”(誒?)

    其實我們一直在努力這樣面對你們,不知道你們感受到了嗎?✪ω✪

    以上。

    References:

    Tversky, A., & Kahneman, D. (1974). Judgment under uncertainty: Heuristics and biases. science,185(4157), 1124-1131.

    Human, L. J., & Biesanz, J. C. (2013). Targeting the good Target an integrative review of the characteristics and consequences of being accurately perceived.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Review, 17(3), 248-272.

    Agthe, M., Spörrle, M., & Maner, J. K. (2011). Does being attractive always help? Positive and negative effects of attractiveness on social decision making.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Bulletin, 0146167211410355.

    參考文章:Emily Esfahani Smith, Mixed Signals: Why People Misunderstand Each Other, the Atlantic

  • 2 # 行攝青年

    人和人之間的誤解多是因為缺乏溝通所致!

    本來很多小事,因為彼此之間不願意解釋,反而產生很多問題,下面我就簡單的講講自己的看法:

    ​第一,人和人的相處不可避免的會有摩擦,但是因為彼此都比較高傲,一件小事彼此不願意多溝通,更別談互相諒解啦,所以就會讓誤解不斷加深。

    第二,誤解排除的方法也是有很多的,除了直接語言溝通之外,我們可以參加一些集體活動,比如一起踢足球、一起打籃球,一起參加一些聚會等等

    在輕鬆團結的氛圍下,很多問題都會迎刃而解,我想成長和成功就需要如此吧,因為我們需要朋友的幫助。很多朋友也是不打不相交,不要因為一些誤解讓彼此關係疏遠哦!

  • 3 # 使用者情感導師zmj

    現實生活中,人和人之間的交往,往往產生一些誤解,造成一些誤解和隔核。

    那這些誤解是怎樣產生的?我覺得不外乎這麼幾點。

    一、每個人的理解能力不一樣。

    同樣一件事說一遍,每個人的理解不一樣。同一句話,你要傳給十個人,保證一個人說的一個樣,這與人的理解能力有關。

    因此,人與人交往中,同一件事,你明明覺得講的很清楚,確有人把你的話給誤解,造成一些不必要的麻煩。​

    二、缺乏一定的溝通。

    因為你沒把事情向別人講述明白,引起別人的誤解很正常。

    為了少引起別人的誤解,或不引起別人的誤解。在表達事請之前,要與別人先溝通,這是很關鍵的。只有與別人溝通,才能減少別人的誤解。

  • 4 # 孟可的思想空間

    之所以叫誤解,當然就是因為理解錯誤才產生的。這是由於人們是在不同的年代、不同的環境裡成長起來的,思想上、觀念上達不到共識,並且具有一定的片面性和偏見而造成的。

    有的誤解無需我們去解釋彼此便會領悟明白,通常是指語言思想上的小誤會;

    有的則需要雙方彼此當面解釋才能消除;

    還有的誤解不能僅靠解釋,它還需要一定的時間,需要我們做出一定的行動才能解除,當然這種誤解是最麻煩的。對當事人可以造成一定困擾的。

  • 5 # 使用者6961247675

    對牛彈琴,說話不看物件,對不懂道理的人講道理,對外行人說內行話。源於〈〈弘明集〉〉。古代有個大音樂家名叫公明儀。他的音樂水平很高,優美動人做琴聲常常使聽眾聽得入迷,但是卻做過蠢事。一天,他在彈琴時看到不遠處有頭牛在吃草,忽然興致大發,想彈曲子給那頭牛聽。於是,他挪到牛的旁邊,對著牛認真彈奏起來。公明儀彈了一曲又一曲非常高雅優美的曲子,可那頭牛彷彿沒聽見這優美的音樂,只顧低頭吃草,絲毫不理公明儀。公明儀恍然大悟:原來對牛彈琴,完全是瞎子點燈白費蠟。後來,他拔弄琴絃,彈出的琴音有的像蚊蠅的嗡嗡叫,有的像哞哞喊的小牛聲。這時,牛不知是吃飽了胃口,還是有些知覺,搖搖尾巴,堅起耳朵慢慢地轉身走了幾步。要能聽懂琴曲,欣賞高雅的音樂,本是不簡單的。古代善於彈奏的琴師,往往都抱怨知音難遇。而只知吃草的牛怎麼會聽懂音樂呢?以後,對牛彈琴便成為一句成語,用來比喻對一竅不通的人大談高深的道理是愚蠢所。也用來譏笑說話者不分物件,毫無目標地亂髮議論。和一點兒樂感也沒有的人講交響樂曲,簡直就是對牛彈琴。

  • 6 # Trying7

    有一天下大雨,我和我的小夥伴就只拿了一把傘。一般來說,打傘的那一個肯定是個子高的那一個,所以我的小夥伴就自動承擔了打傘的責任。但是她打傘有個特點,她傘不是平衡放著的,而是把我這邊的傘壓低,她那邊略高,這樣的撐傘方法讓我很不舒服。剛開始我忍了一會兒,但是過了好久她依然是這樣,我就有點不開心了,“老大,你是因為我個子低才這樣打傘的嗎?我雖然個子低,但是我需要視線啊?!這樣我都看不到前方的路了,我難受。”這時候我的小夥伴呆愣了,“但是雨是從你這個方向飄過來的,我要是不這樣打,你身上就落雨了。”我也同樣一愣,“噢,這樣啊”。當時腦海裡就淅淅瀝瀝一陣雨了。原來每個人的經歷和生活經驗不同,所以行為處事也大不一樣。我習慣了正正常常的打傘,從未想過隨著雨的方向而隨意轉換,但是小夥伴不一樣啊,她對生活有經驗,為我好我卻是真心想不到。從這個事兒之後,我有什麼不理解就會直接和我的小夥伴溝通,也就是這樣,我發現,每次我的不理解都是有另一個人的理由的,沒有人無緣無故有壞心思,說白了都是我們無法完全感知對方的想法,也就對所外露的行為產生了各種不信任和不理解。所以,遇到誤解和不開心的時候一定要及時和對方溝通,不然為難的是兩個人,一點點的摩擦都會讓兩個人的關係有所裂痕。如果有了不開心的事兒,不要自己生悶氣,要找根源,找到那個讓你生悶氣的那個人,無論是對我們視若珍寶的父母,還是與我們朝夕相處的好朋友,哪怕是與我們想要共度一生的男朋友,有了誤解都要及時解開。難受的時候找他們促膝長談,我們就會發現我們的不開心都是多餘的,他們,其實都是為了我們好。祝所有的人都能每天開心,生活沒有誤解,一切幸福~

  • 7 # 追夢時光

    人和人之間的誤解,起源於各自的觀點與想法形成了歐化。性格決定一個人的思維程度,孤僻的人是自身心理的外露又無可置疑(與人產生距離),更不能充分得到溝通而使別人對自己起了誤會的基本原因。在有一種人,心底善良平日酷愛幫助別人;這是好的表現,可有時人家覺得你好像有什麼企圖而產生誤會。還有一種人,老是害怕你比他強了,你所做的其實是正常的應付,可別人認為你是在搶山頭而產生誤會。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如何看待美聯儲加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