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鬥蛐蛐的樂趣在哪兒?中國人為何迷戀鬥蛐蛐?
16
回覆列表
  • 1 # 孺子牛衛士

    古代不僅鬥獸,也鬥禽蟲

    鬥禽,如鬥雞鬥鵪鶉;鬥蟲,如鬥蟻鬥蟋蟀

    禽蟲雖小,性尤好鬥爭鬥起來,或羽飛肢殘,或橫屍疆場,少有畏懼其勇敢拼搏的戰鬥精神,令人感動,惹人愛憐其最為憨勇者,恐怕莫過於蟋蟀了

    古人記述有一蟋蟀方首鬥金雞的故事

    故事說,準蟀方首戰勝了強敵,正振翅有聲,以鳴得意

    忽有金雞聞聲而至,猛然啄之方首機警,跳出盈尺雞再逐,見方首已在爪下現者汗背,尋之不果但見金雞伸頸搖冠,咯咯亂叫,不能自已,方見方首已躍上雞冠,力叮不釋,迫使金雞敗北這故事自然是誇張的,但卻寫出了蟋蟀不畏強敵的精神

    難怪其優勝者常常贏得人們給予的鐵槍無畏,乃至大將軍,威猛將軍蟲王等雅號美稱了

    凡目睹過鬥蟋者皆知,蟋蟀之勇猛精神,實不減於雄禽猛獸

    鬥蟋在各種鬥戲中興起為晚,而其於東方文化之影響,卻最大最普遍乃至古代有蟋蟀宰相蟋蟀皇帝,而今又有蟋蟀協會,成為古往今來,從宮廷到民間,千百萬人所雅好的遊藝活動之一

    此種活動,究竟始於何時呢?

    萬金一喙鬥蟋之戲源於唐

    蟋蟀,引起古人的注意和觀察是很早的在兩千五百年前經孔子刪定的詩經中,就有蟋蟀之篇人們已觀察到秋季轉涼,蟋蟀入堂的規律,留下了蟋蟀在堂十月蟋蟀入我床下之類的詩句

    漢初成書的爾雅,釋蟋蟀為蛬,亦寫作蛩,音瓊蛩,指蝗蟲一類昆蟲蟋蟀似蝗而小,漢魏人又細分之,稱之為吟蛩,即善於吟叫的小蝗蟲魏晉時代,則常稱之為促織,亦稱之為趨織其音皆與今俗稱之名蛐蛐兒相近其得名,乃緣之於其鳴叫之聲

    從訓詁學角度考慮,促織趨織蛐蛐,皆為同音轉化而來

    從蟋蟀之得名可知,這小小昆蟲之所以引起人們的興趣,起初並非因其好鬥,而是由於它那悅耳的音樂般的鳴聲這小蟲的鳴聲,在不同境遇的古人心中,往往引起不同的感受

    婦女們聽到它,就想到秋氣轉涼,彷彿蟲聲是在促其趕緊織布,縫製寒衣了故古代幽州地方有諺曰:趨織鳴,懶婦驚深宮佳麗異鄉遊子聽到它,則不禁會感到,其聲如泣如訴,切切悽悽,若孤雁哀鳴,若幼鹿失群杜甫就曾感嘆地唱道:促織甚細微,哀音何動人!

    人們何時始畜養蟋蟀以聽其聲,已難以稽考今日可見之著述可資考證者,最早者為五代人王仁裕著開元天寶遺事書中有金籠蟋蟀條曰:每至秋時,宮中婦妾輩,皆以小金籠捉蟋蟀,閉於籠中,置之枕函畔,夜聽其聲庶民之家皆效之也人們在玩賞蟋蟀過程中,終於發現兩尾蟋蟀(即雄性者)具有好鬥的特性,於是率先在宮禁中興起鬥蟋之戲爾後,又發展成為賭博

    宋人顧文薦負曝雜錄中說:唐天寶間,長安人鬥蟋成風,鏤象牙為籠而畜之,以萬金之資付之一喙鬥蟋之風,是否即始於此呢?顧氏又說:其來遠矣遠到何時?他卻未作詳說今天,也有些昆蟲學家文化史家,認為鬥蟋蟀當始之於開元天寶以前,雖不見著述,於文獻無徵,也未必就沒有當時長安鬥蟋之盛況,焉能在短期之內可以發展起來?因之可說,鬥蟋迄今至少有一千二百多年曆史了

    蟋蟀宰相鬥準專著見諸宋

    南宋,在鬥蟋史上是著名的時代此時鬥蟋蟀已不限於京師,也不限於貴族市民,乃至僧尼也雅好此戲相傳天台人道濟,即喜嗜酒肉的有名和尚濟顛僧,也曾為其被譽稱為鐵槍的蟋蟀之死而傷悼,為之安葬,並作悼詞祭文,以為紀念甚至,嗜蟋者死後,亦將畜蟋用具隨葬鎮江南宋古墓就曾出土過蟋蟀過籠多隻當時文壇畫場,以促織為題之作,連篇迭踴,盛況空前,足觀一代之風尚美國大地自然博物館,藏有一幅兒童鬥蟋情景的中國畫,即南宋之遺物

    就在此時,出了位有名的蟋蟀宰相,即南宋將亡之際的權相賈似道此人曾以右丞相之職領兵救鄂州(今湖北武昌),但他畏敵如虎,躊躇不前,私向蒙軍統帥忽必烈求和,答應稱臣納幣,爾後詐稱敗敵凱旋從此專權多年,封太師,平章軍國重事他不以軍國為重,政無大小,都在其西湖葛嶺的私宅裁決襄陽被蒙軍圍攻數年,他隱題匿不報,又不派兵全力援救,卻成天在葛嶺私邱率閒堂與群妾踞地鬥蟋蟀其間狎客入,戲之曰此軍國重事邪?他聽到竟然一點也不臉紅朝廷的腐敗,最終導致了南宋小朝廷的崩潰

    賈似道作為一代權相,鬥蟋蟀誤國,落得個千古罵名然而,他作為鬥蟋愛好者,卻總結經驗,編寫了世界上第一部關於蟋蟀研究的專門著作促織經,堪稱中國昆蟲學研究的開創者之一賈氏促織經原著今已不傳,現在見到的是明人周履靖的續增本全書洋洋萬言,詳細地介紹了捕捉收買餵養鬥勝醫傷治病繁殖等方法論鬥一節,有促織三拗之說拗者,不順常情也三拗是:贏叫輸不叫,一也;雌上雄背,二也;過蜑有力,三也蜑,即精囊過蜑,精囊肥大其觀察可謂細緻入微尤其對蟋蟀交配**性的發現,更是發前人所未發,頗足稱述在今天,對於昆蟲學史的研究,亦不失為一份難得的史料

    蟋蟀皇帝鬥蟋文學名著見之於明清

    明清兩代歷時五百四十三年,鬥蟋之風經久不衰,尤以明宣德年間為盛其時出了位酷好促織之戲的皇帝,歲歲有徵,民不堪擾皇帝曾教令蘇州知府採辦促織今所進促織數少,又多細小不堪的已敕他每(們)要一千個,不要誤了搜覓千頭上好蟋蟀,談何容易!一敕至府,健夫小兒,常群聚草間,側耳往來,面貌兀兀,若有所失,至於溷廁之中,一聞其聲,踴身疾趨如饞貓(明袁宏道畜促織)為進貢一頭蟋蟀而傾家蕩產,家破人亡的不在少數可謂中國蟋蟀史上的血淚篇

  • 2 # 人在旅途3286

    對於鬥蛐蛐,本人無接觸亦無研究,而對於華夏這一活動,本人認為是個人心態的變相發洩。中國封建統制時間很長,帝王等制思想潛移默化中深入各階層民眾中,拿現在的話說誰都想出類拔萃,稱王稱雄,唯我獨尊,說俗了就是誰都想第一,但在各綱倫理之下須慎言慎行,選擇蛐蛐代表己身爭鬥沒有牛、雞等類的血腥,被冠以文雅之名,蟲孑傷亡不遭詬病,對蟲子所取之名如將軍元帥王皇類實則是參鬥擁有者自身的一種心理反饋,所以,鬥蛐蛐的樂趣就是一種贏(即霸、尊思想)的精神食糧。

  • 3 # 於鴻雁老於

    鬥蛐蛐樂趣在哪裡?

    鬥蟋蟀是中國沿襲了一千多年的民間遊戲,男女老少都可以從中得到樂趣,只要是看過蟋蟀比賽都會回味無窮印象深刻。原因有三。

    1,暴力不殘忍

    任何動物的比賽都會有非常血腥的場面,比如鬥雞,兩隻雞會打到冠歪眼瞎,再比如鬥犬,我們會看到兩隻狗打得狗血噴頭,總之是雞犬不寧。唯獨鬥蛐蛐兒,無論是咬掉大腿,還是咬斷長鬚,都不會流血,也不會造成疼痛,蛐蛐兒不會表現出痛苦感,因為蛐蛐兒是節肢動物,本身沒有神經系統,所是沒有痛苦感,打得再兇,不會看到血腥、不會聽到慘叫、不會危及到人。雖然暴力但不殘忍。

    2,拼命沒有假

    蛐蛐的生命是短暫的,從出生到死亡最多隻有三個月的時間。所以一定要在最短的時間內,打敗同類爭奪與異性的交配,留下自己的子孫。所以蛐蛐兒打架完全是拼盡全力,沒有造假。比起當今我們可以看到的各類體育比賽裡,踢假球,打假拳要真實可信。

    兩隻蛐蛐兒交鋒時,各自奮勇爭先, 分毫不讓,給人以向上的正能量的感染。贏者在於實力,輸者非常服氣,無論是蛐蛐兒還是蛐蛐兒的主人以及鬥蛐蛐兒的旁觀者都心服口服,痛快淋漓。

    3,本能有套路

    蛐蛐兒打架是出於本能,亮開大牙,奮勇向前。但是蛐蛐兒在拼殺過程當中也會有一些非常有意思的套路,這些套路與傳統的中國式摔跤非常相似,比如“背口袋”,就是一隻蛐蛐兒把另一隻翻滾甩到前面,摔跤比賽中叫“過肩摔”,民間叫“大背跨”,還會有“拔牙踹”、“蹬車兒”、“狗掐雞”等等,這些蛐蛐兒打架的套路與人類的格鬥如出一轍,看蛐蛐兒比賽就如同看一場自由搏擊,不管你是太極高手還是武當掌門,也不管華山劍客還是MMA,都可以各顯神通。

    從蛐蛐身上人們也汲取了很多現象用在了我們日常生活中,比如“敢呲牙”是說挑釁,比如“遞牙者掰之”說的是你敢挑釁我就滅了你,“全須全尾(音:影兒)”等等,您一定還記得更多的詞吧,我們一起鬥蛐蛐,回到童年時代。

  • 4 # 靜觀青花

    樂趣無非是選,養,斗的過程,如能出一勇冠三秋之將,這種心情是無法形容的。如吃密如中獎,總之有了人前吹資的本錢。

  • 5 # 東莞達人戶外旅行

    鬥蟋蟀,中國民間搏戲之一,是一項古老的娛樂活動,但這種休閒方式很殘酷。鬥蟋僅有雄性,它們為保衛自己的領地或爭奪配偶權而相互撕咬。二蟲鏖戰,戰敗一方或是逃之夭夭或是退出爭鬥,倒是鮮有“戰死沙場”的情況。

    蛐蛐的品種很多,一般按照顏色來分,有青、黃、紫、黑、紅、白六大類,各色種中品種繁多。要說厲害,一般深色的會厲害點,當然淺色的也有猛的,但稍微少些。

      猛的蛐蛐頭要大,叫聲要響亮,顏色要純,比如紫的就是紫的,雜色一般不厲害。不過據說逆配的蛐蛐特別猛,像深色頭白色牙,或者淺色頭深色牙。

      蛐蛐相鬥是用牙咬的,所以牙要闊而長,脖子要寬,這樣才有力。

      還有就是翅膀,形狀要像寶劍一樣,越接近尾巴翅膀越尖,圓翅膀一般體力不好也不兇。

      尾槍用四個字形容,尖長細柔。

      所以,有些行家在沒比之前就能知道哪隻會贏。

      好蛐蛐七分品三分養,也就是說你抓來首先要品相好,然後才是養得好,品相不好再養也不行。

  • 6 # 瑟伊萊夕

    本人不才,在20幾年前非常愛好鬥蟋蟀。那時鬥蟋蟀是源於我上海的一個舅舅,跟他後面玩了兩三年,看了抓,選,養,斗的全過程。於是在過後的幾年,每年一過立秋就自己在家擺弄蟋蟀了,玩了幾年也算是略懂。

    每年大伏天開始準備蟋蟀盆,用井水浸泡幾天(新盆一般不能當年養蟋蟀,要在天井或屋外放一年),裡裡外外洗刷乾淨,每個盆都要磨蓋(用水把盆和蓋磨合好),放在大太陽底下暴曬後備用。放蟋蟀的屋子最好一樓(接地氣),屋內不放任何傢俱,打掃乾淨,通風,陰涼,不能有油煙味,藥水味及各種異味。

    立秋後即可開始抓蟋蟀了,但是老話說 “白露三朝出將軍 ”,一般我們江蘇本地以前村前屋後都有很多蟋蟀,我們那時還沒有山東蟲,外地蟲,基本都是本地蟲。本地蟲以青蟲為上,鬥絲銀色而長分細絲分叉為上品,早秋抓來的蟲還不老結,需要靜養半月以後才可以分出優劣。一般我偏愛青蟲,也有黃蟲紫蟲出上品的,白蟲稀少沒怎麼見過上品,黑蟲我們這基本沒有。異蟲(搭翅,長翅,無聲.....等)多出於紫蟲。異蟲出將軍的機率大但是出上品良品的機率小。抓蟲備手電,竹筒,捕蟲網,蟲草3-5根,大一字起(撬磚石縫),稀飯粒,香瓜或蘋果(引蟲用),穿長褲長袖,戴帽子防蚊蟲,各種東西一大包,(曾經因為半夜這樣一身行頭被聯防請進派出所)

    養:每人養法不同,有每日喂一粒稀飯粒的,有喂瓜果的,有喂人參水泡過的飯粒的,這裡限於篇幅就不一一細說了。

    選:各人各法,密而不宣。

    鬥:前面種種就是為了鬥,幾百只蟲到最後能斗的不過幾十隻。斗的規矩:稱蟲,類似於拳擊比賽中的級別,把體重相近的蟲分在一組,然後互相配對。配完對體重最小的開始鬥,裁判一人,橢圓形類似操場跑道的鬥盒一個,有機玻璃做的,中間有隔斷。雙方蟲主各自用草撩撥蟋蟀,等到大牙全開,性情大發時抽掉隔斷,各自引向對手,然後裁判一聲縮草,蟲主收草,蟋蟀開始戰鬥。有時一口分輸贏,有時十分鐘不相伯仲。樂趣也就在於此。(鬥前也有押注的,圍觀者有壓錢,蟲主自己也會壓自己的蟲贏,)一般早先鬥幾場都比較小,十元二十元的,這種類似於選拔賽。後面越來越大,最後本地蟲王轉戰無錫,上海的時候有時一場輸贏幾十萬。玩蟲的人對自己的蟲都盲目自信,玩到後來輸贏太大傾家蕩產者也有。也有純粹賭錢的,買箇中上品蟲來喂興奮劑,上場前乾燥劑,人參水,一場下來蟲就死了。當然我們也用乾燥劑,但不過分,不傷蟲。但是絕對不上興奮劑,最多上場前一滴人參水。一般一年玩蟲的成本也要幾千到一萬,所以一般都會賭一賭贏點來年的蟲本。後來大概是93年左右,山東蟲瘋了,本地蟲由於房地產開發,農藥等因素也漸漸沒落,我也就不玩了。

  • 7 # 北京民俗

    玩蛐蛐兒有三部曲:收、養、鬥。鬥蛐蛐兒的樂趣應該不在蛐蛐兒們的勝負,而是玩的過程。北京人很愛玩,也很會玩,冬天養蟈蟈,秋後鬥蛐蛐兒,全年都在遛鳥……

    北京人管蟋蟀叫蛐蛐兒,鬥蛐蛐兒是中國民間搏戲的一種,是一項古老的娛樂活動,具有濃厚東方文化色彩。在觀其斗的過程中,也加入了賭錢的活動,三五人圍一桌,抻著脖子看,到底是常勝將軍還是綠頭王能贏。

    鬥蛐蛐兒始於唐代,盛行於宋代。宋代時候大興鬥蟋蟀之風,儼然成為一種文化——蟋蟀文化,同老北京的遛鳥、養金魚、鬥雞一樣,是陶冶情趣的表現,這些活動也都是民間自發組織而成的。在清代鬥蛐蛐兒越發講究,蟋蟀要求無“四病”(仰頭、卷鬚、練牙、踢腿);外觀顏色也有尊卑之分。玩學問很大,還有專門類的書籍講這些。

    抓蛐蛐兒一般選在立秋後,秋後的蛐蛐兒又大又壯士。往往年景好收成好的時候,蛐蛐兒會長得更好,這也是規律。過去老北京西郊的蘇家坨地區,就是如今小有名氣立夏要喝 “立夏粥”的地方,那兒的蛐蛐兒最好,價兒高、好鬥,常贏!

    鬥蛐蛐兒要有斗的草,草一般就地就有,學名叫“牛筋草”也叫蟋蟀草。這種草一般有四根叉,製作方法是左右手各抓住兩根叉,向下一撤,再往上一揪,就會揪出草纖維,白色毛茸茸的,用這個輕飄飄的草毛尖,挑撥兩隻蛐蛐兒打架。十分有趣。牛筋草在選擇的時候也要注意,要選長得不粗不細正合適的,這樣揪出來的毛草尖好。

  • 8 # 幸福汪汪隊

    小時候/在上海生活,上海人喜歡鬥蛐蛐/每年,上海人去山東購買蛐蛐,每年一季,可給山東帶來二億元的收入/上世紀八十年代,現在遠不至此,上海鬥蛐蛐成風,一賭輸贏/輸贏來去很嚇人的,本人只是喜歡看,此門中奧妙無窮,高手一到眼丿就知道,別人的蛐蛐丿怎麼樣,自己的蛐蛐鬥不鬥得過,派那隻蛐蛐出戰丿一般贏面很大,這就是經驗/如果/別人的蛐蛐比他的蟲厲害,認輸/堅持不鬥,愛蟲如命/本人弄堂就有這麼一位高手,本人曾經有一條蟲,打敗了好幾條蟲,他聽人說了丿上門比試/結果/本人的蟲,鬥輸了,也鬥廢了/高手就是高手0

  • 9 # 早晨的彩虹

    論鬥蛐蛐兒,許多人都是玩個興趣,天津人,上海人,北京人,南京人,淮南人,濟南人,滄州人,都有玩蛐蛐兒的名人,其實玩蛐蛐,也是比喻人,蛐蛐咬敗了,到死也不打架了,好蛐蛐一般每出戰一次重量下降,俗稱掉毛,每一次都拼盡全力,當然了,蛐蛐是分等級的,這裡就不細說,就是一個軍人打敗排長是很容易的,當你真玩上蛐蛐了,它象一個迷宮,越玩越深,在南宋有一本蛐蛐譜,現在又出了幾夲,千萬不要蛐蛐譜,套蛐蛐,那可是兩碼事,因為蛐蛐分底色浮色,沒有二十年學習你是不會的,要不你有好師傅,如果是玩一玩,別認真最好,其實秋天玩一玩挺好的,政府管得緊,抓著就拘留,說你賭博,你說這麼大歲數了,叫小一輩說得你沒臉,不值,所以每年買幾個,養一養不敢犯法,如果有朋友圈,那就可以,,九幾年在山東收蛐蛐幾毛錢,最貴的十塊二十塊的,現在上千上萬,也玩不了,希望剛玩蟲的朋友,自己別忽悠自己,這蟲的學問很大,選,養,鬥,那一關都考驗你的智商。

  • 10 # 中醫師老索

    提起鬥蛐蛐,可有說不完的話題,我從七、八歲開始玩蛐蛐,雖然中間隔了幾年沒玩,到現在也有四十多年了。過去捉蛐蛐、養蛐蛐、鬥蛐蛐純屬愛好、娛樂,從不參與賭博,玩得單純、玩得高興。要想捉到一隻好的蛐蛐那可是真不容易,常聽老年人說:好的蛐蛐常常在孤魂野鬼出沒地方,蛐蛐的巢穴常常有蠍子把門、蛤蟆把門、毒蛇把門等;想捉到理想的蛐蛐必須膽子夠大,深夜敢去墳地,敢闖陰森破廟,敢進幽深樹林,尋蛐蛐高亢鳴叫而去,必有理想收穫。其實老年人所說沒錯,本人就曾經捉到過一隻由蛤蟆把門的蛐蛐,有一次在河邊聽到蛐蛐的鳴叫,尋聲音過去,翻來覆去找不到蛐蛐在哪兒,只看到兩隻大小長相一樣的蛤蟆一動不動,似乎就是蛤蟆在叫,後來把蛤蟆移開,才發現一個U型洞穴,用水往洞內一澆,一對蛐蛐夫妻全部拿下,後來真的成就了一段傳奇!如果有幸能捉到一隻好的蛐蛐,第二天就會有許多蟲友拿著蛐蛐罐前來邀戰。

    說句你不愛聽的話,想學會捉蛐蛐、調養蛐蛐、鬥蛐蛐,沒有三五年的功夫你還真玩不成,比如說抓蛐蛐,講究的是手法,如果手法不對,不是把蛐蛐給弄死,就是缺胳膊少腿。

    好的蛐蛐有靈性,身體勻稱 ,油光發亮,沉穩老練,勇猛好鬥,霸氣側漏,稍一挑逗,立馬轉身,張牙舞爪,呲牙咧嘴,高聲鳴叫,直追你的挑逗工具而去,最好的挑逗工具是用10釐米長的細竹條,幫幾根老鼠的鬍鬚製成。看過鬥蛐蛐的人都知道,欣賞的是蛐蛐勇往直前,毫無畏懼的性格,戰鬥中用大腿彈擊對手,用大牙磕翻對方,邊進攻邊鳴叫,耀武揚威,霸氣十足,戰鬥到白熱化程度時有可能把對方的大腿卸下一條來,或者用牙將對手磕出賽場,或者將對手咬死,場面驚心動魄,扣人心絃。無論輸贏,蛐蛐的主人哈哈一笑 ,來日再戰!人們常說“打敗的鵪鶉鬥敗的雞”,意思是說鵪鶉和雞被打敗了,就會失去戰鬥力,再戰還會輸掉;同樣,蛐蛐被打敗後,一般情況下都是隨手將其放生,有的品相好的,感覺尚有潛力,不捨得放棄掉,就會將蛐蛐放在清水裡泡幾分鐘,等蛐蛐失去知覺後將其撈出,據說蛐蛐清醒後能忘掉過去,所以還可以再戰。古語說“夏蟲不可語冰”,蛐蛐雖是秋蟲,也就兩三個月的壽命;到了深秋季節,蛐蛐將要老去,特別是在這個時候,老蛐蛐特有戰鬥力,無論大小都可一戰。。。

    雖然蛐蛐兒只是個小蟲,玩起來可大有學問,只有玩了才能體會得到其中的樂趣!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怎樣用?“吾乃天命之子,豈能由你擺佈,得罪吾者,必誅?”寫一部虐人的古風小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