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例如牙齒頭髮之類奇怪的方子。
7
回覆列表
  • 1 # 傳統滋補達人

    中醫其實就是傳統醫學,是建立在經驗的基礎上,透過不斷的實踐,結合中國傳統道家思想,以陰陽五行為基礎,形成了一套理論體系,再透過不斷的實踐來完善了中醫體系。經管看著好像摸不著頭腦,但是經管千年的修正,很少出現偏差。趨於完善。18,19世紀中國科技落後,中醫體系就和現代醫學形成了鮮明的對比。西醫就是現代醫學,在現代醫學未形成前,中醫是最完善的醫學體系,西方就很扯淡,比如華盛頓總統得病了,採用了放血療法,最後放血太多掛掉了。

  • 2 # 顧先生講中醫

    《本草綱目》是由李時珍30餘年嘔心瀝血創作的醫學經典之作,記錄了1892種藥材,分成了60類,其中374種藥材由李時珍新增的藥物。在這部書中,李時珍指出了許多藥物的真正效用,如常山可治瘧疾,延胡索能夠止痛。他還舉了日常生活中容易中毒的例子,象錫做盛器,因有毒素能溶解在酒中,久而久之,會使飲酒的人慢性中毒。他在寫作中遇到難題時還跑到實地進行觀察。如看到舊本草中所說,穿山甲吞食螞蟻是透過鱗甲來誘捕。他覺得奇怪,認為百聞不如一見,他搞到一隻活穿山甲,仔細觀察了它的生活規律後,發現它是用舌頭吃螞蟻。他又解剖了穿山甲的胃囊,發現裡面競有螞蟻一升之多,於是寫下了這段記載。

    《本草綱目》的藥效是由李時珍根據古籍的記載和自己的親身實踐,對各種藥物的名稱、產地、氣味、形態、栽培、採集、炮製進行詳細的瞭解和研製,並透過嚴密的考證,糾正了前人的一些錯誤,才寫於書中。

  • 3 # 資料完善度低

    "本草綱目"李時珍只是收集者、編輯者和總彙者,未必也不可能都進行了有效檢驗,所以還須要後輩在實踐中去檢驗和驗證,但幹萬不可當作什麼"經典"來供奉,那樣只會誤人誤已了。

  • 4 # 問題百事通

    《本草綱目》是一部中醫典籍,屬於本草類著作。全書共52卷。為明代李時珍撰於嘉靖三十一年(1552年)至萬曆六年(1578年),稿凡三易。

    何為本草?本草,始見於《漢書·平帝紀》,古代中藥類的書籍多稱本草,《說文》中說:“藥,治病草也。本草即中藥的統稱;也指記載中藥的書籍。中藥是指以中醫藥理論為指導,有著獨特的理論體系和應用形式,用於預防和治療疾病並具有康復與保健作用的天然藥物及其加工代用品,主要包括植物藥、動物藥、礦物藥。

    要說明白本草的藥效,就不得不要講一下中藥的基本理論。其中“性味歸經”這個就是描述中藥性狀的。性味歸經是中藥的根本理論,瞭解了中藥的性味歸經,就會大概知道這個中藥大體的用處和功效了。

    中藥講究藥性,藥性是根據實際療效經過反覆驗證後歸納得來的,是從性質上對藥物多種醫療作用的高度概括。具體來講主要包括四氣(性)、五味(味)等等。

    一 四氣

    四氣即寒、涼、溫、熱四種藥性。溫、熱屬於陽的性質,溫的程度次於熱;寒、涼屬於陰的性質,涼的程度次於寒。籠統而言,凡能治療寒涼證的藥物則認為具有溫熱的性質;凡能治療溫熱證的藥物就具有寒涼的性質。比如說吃了黃連以後有下火的作用,就認定黃連是寒涼藥。吃了乾薑有溫熱的作用,就認定乾薑是溫熱藥。古人就是透過這種由實踐到理論的方法認識藥性的(因為這種方法正好和西藥的研究方法相反)。可見寒涼和溫熱是兩類相反性質的藥物。寒涼藥藥具有清熱、瀉火、解毒的作用。溫熱藥具有溫中、助陽、散寒的作用。

    二 五味

      五味即辛、甘、酸、苦、鹹五種不同的味道。是透過人體的味覺器官辨別出來的,或是根據臨床經驗歸納出來的一種理論。

    (1)辛:辛味藥有發散、行氣或潤養的作用。比如說有發散外邪作用的解表藥如麻黃、薄荷,治療氣機阻滯的藥如木香、陳皮,以及部分有滋養作用的藥如菟絲子等都是辛味。

    (2)甘:甘味藥滋補、和中、緩急的作用。比如說治療虛證的滋補藥如黨參、熟地,緩急止痛的調和藥如飴糖、甘草都是甘甜味。

      此外,淡味藥也附於甘味,具有滲溼利尿的做用,如茯苓、通草等淡而無味之品。

    (3)酸:酸味藥有收斂固澀的作用。一般治療虛汗、虛瀉、滑精的藥物如山芋、五味子、五倍子都是酸味。

    (4)苦:苦味藥有瀉火、燥溼、瀉下的作用。一般清熱的藥如黃連,燥溼的藥如蒼朮,降氣平喘的藥如苦杏仁都是苦味。

    (5)鹹:鹹味藥有軟堅、散積、潤下的作用。一般治療積塊的藥如瓦楞子、海浮石,治療大便乾燥的藥如芒硝都是鹹味。

    需要說明的是,開始這種五味是純粹指味覺而言,後來隨著中藥理論的發展倒把具備這種作用的中藥歸屬於這個味道,五味在一定程度上成了藥物作用的代表名詞。

    並非五味與效用完全一致,味有性狀與效能之分,性狀是指本來品嚐起來的味道,效能是依藥的功效而定的,所以,五味與效用的一致情況分三種:1、基本一致;2、只是說明性狀;3、只是說明效能。如山楂,其功效可以開胃健脾,促進消化,活血化淤,而這種功效所對應的味應是甘,但一般山楂的性味寫的是酸,這就是以性狀來定其味的。

      任何一種藥既有味,也有氣,應該結合起來分析才是全面的。比說紫蘇辛溫,也就是說紫蘇味屬辛而氣屬溫,辛可發散,溫可治寒,綜合起來就可以發散寒邪,所以能治療風寒感冒;而薄荷辛涼,味屬辛而氣屬涼,辛可發散,涼可治熱,綜合起來就可以發散熱邪,所以可以治療風熱感冒。一般來說性味相同的藥作用也大致相同,性味不同的藥功效也不一樣。比如說如果你吃的藥是苦味一般都有下火的作用;如果吃見甜味的,肯定不是下火的,可能是補養的藥。可見藥物的效能作用是有一定的規律性的。

    當然,藥物的作用還有其他方面的因素,比如說顏色(如紅的治血分病)、用藥的部位(如枝杆可以治四肢病)、藥物的質地(石類藥的可以重鎮)等。比較複雜這裡就不多說了。

    三,歸經

    歸,即歸屬,指藥物作用的歸屬;經,即人體的臟腑經絡。歸經,即藥物作用的定位。就是把藥物的作用與人體的臟腑經絡密切聯絡起來,以說明藥物作用對機體某部分的選擇性,從而為臨床辯證用藥提供依據。歸經是以臟腑、經絡理論為基礎,以所治具體病證為依據的。經絡能溝通人體內外表裡,在病變時,體表的疾病,可以影響到內臟;內臟的病變,也可以反映到體表。因此人體各部分發生病變時所出現的證候,可以透過經絡而獲得系統的認識。如肺經病變,每見喘、咳等證;肝經病變,每見脅痛、抽搐等證;心經病變,每見神昏、心悸等證。我們根據藥物的療效,與病機和臟腑、經絡密切結合起來,可以說明某藥對某些臟腑、經絡的病變起著主要醫療作用。如桔梗、杏仁能治胸悶、喘咳,歸肺經;全蠍能定抽搐,歸肝經;硃砂能安神,歸心經等。這說明歸經的理論,是具體指出藥效的所在,是從療效觀察中總結出來的。

    就拿提問者所提到的頭髮為例:

    頭髮用作中藥,並不是直接可以用的,中藥名稱叫血餘炭,為人發製成的炭化物。取頭髮,除去雜質,鹼水洗去油垢,清水漂淨,曬乾,燜煅成炭,放涼。

    血餘炭,性味為苦,平;歸經為肝、胃經;藥效有收斂止血,化瘀,利尿;主治:用於吐血,咯血,衄血,血淋,尿血,便血,崩漏,外傷出血,小便不利。

    關於血餘炭的藥方舉例:

    1、用於治血淋:常配蒲黃、生地、甘草,水煎服,如血餘炭散。(《赤水玄珠》);

    2、用於治小便不利:常與滑石、白魚同用,如滑石白魚散。(《金貴要略》)。

    可見在不同的藥方中,血餘炭氣的作用是不同的。

    對於本草的藥效,都是根據中藥理論基礎的來使用並經過臨床實踐最終確定的。並不是僅僅依靠經驗來確定的,它有一套完整的理論體系,從《神農本草經》開始不斷髮展不斷完善的,而且到《本草綱目》也還在發展完善中一直到現代。至於牙齒也用作中藥的,個人還沒有見過,有點孤陋寡聞了,不好意思!

  • 5 # 口腔醫生Seaky

    這本名著顧名思義,應該是以收錄草藥為主,其實不然,它把藥物分成水、火、土、金石、草、谷、菜、果、木、服器、蟲、鱗、介、禽、獸、人共十六部,差不多把天下萬物都囊括進去了,難怪有人稱之為古代百科全書。

     不過與其他百科全書不同的是,《本草綱目》是藥書,記載天下萬物的目的是為了用它們來治病,例如服器部記載了褲襠、汗衫、衣帶、頭巾、裹腳布、蓑衣、草鞋、死人枕蓆、日曆、鍾馗像、桃符、蒲扇、蒲席、鍋蓋、蒸籠、竹籃、掃帚、馬絆繩、廁籌、尿桶等種種日常用品,不是為了介紹它們的日常用途,而是為了說明把它們燒成灰或浸汁能治療什麼樣的疾病。這在今天看來難道不有趣嗎?

       《本草綱目》收錄的很多藥方很顯然是所謂偏方,對此李時珍有時候會試圖給出理論解釋證明其有效性。在“水部”,記載了不同時節下的雨水可治不同的疾病,例如夫妻各飲一杯立春雨水後同房,治療不孕症有“神效”,李時珍解釋說,這是“取其資始發育萬物之義也”。    《本草綱目》記載了多個治療不孕症的偏方,有的比這還要離奇,例如有一個是:在上元節時偷來富家燈盞放在床下,就能令人懷孕。為什麼呢?沒有解釋,也令人百思不得其解。有的偏方雖沒有解釋,但是可以猜出來其緣由。據《本草綱目》說,魚骨鯁喉,把漁網煮成汁或燒成灰喝了,就能讓魚骨掉下。它沒有給出理論依據,想來是因為既然漁網能夠捕魚,其汁、灰捕魚骨也不在話下吧。    對這類奇特的偏方,李時珍顯然深信不疑,而且還讚歎其奇妙。他記述說,有人上吊死了,把上吊的繩子拿來燒成灰,水服能夠治狂癲,並感嘆道:“觀此則古書所載冷僻之物,無不可用者,在遇圓機之士耳。”    這些用來治病的“冷僻之物”,起初可能只是出於某個人的異想天開,或許也真有人試驗過證明其有“神效”,於是就成了經驗之談。畢竟,長期不孕的人是有可能碰巧懷孕的,狂癲是有可能突然變好的,卡喉的魚骨也有可能在喝了水、吃了灰之後掉下去的,如果剛好用了這些偏方,就能作為其有效的證據。偏方無效的時候當然更多,不過人們的天性是傾向於記住有效的個案並嘖嘖稱奇,卻容易忘記無效的情形——所以算命先生不必擔心失業。  偏方的療效會比算命更為普遍和顯著,因為許多疾病不僅可以自愈,而且在[url=]心理[/url]暗示的作用下,會更容易自愈。因此偏方所用的藥物越是冷僻,越是珍稀難得,越是汙穢苦臭,對患者的心理暗示作用就越強,治療效果也就越好。因此犀角、虎骨、虎鞭、熊膽到今天也還被視為良藥,而《本草綱目》更收錄了大量的穢物入藥:牛蹄中的水、三家洗碗水、磨刀水、豬槽中水、溺坑水、鞋底下土、床腳下土、燒屍場上土、冢上土、蚯蚓泥、犬尿泥、糞坑底泥、簷溜下泥、樑上塵、門臼塵、寡婦床頭塵土等等都能治各種各樣的疾病。人們相信“良藥苦口利於病”,所以也就相信苦口的都是利於病的良藥了。同樣,人們相信“以毒攻毒”,所以毒物也就被用來做為解毒的良藥。

        《本草綱目》的壓軸是“人部”,據說人的身上都是寶:頭髮、頭垢、耳屎、膝頭垢、爪甲、牙齒、人屎、人尿、乳汁、經水、人血、精液、唾液、齒垢、鬍鬚、陰毛、人骨、天靈蓋、胞衣、臍帶、人勢、人膽等等都是良藥,都有種種神奇藥效。當然,並不是中國古人特別古怪,其他[url=]民族[/url]的古代醫術也是如此,都有存在把珍稀、汙穢、有毒之物當良藥的問題,緣由應該相同。只不過,《本草綱目》這部“百科全書”把這些東西全收集羅列在一起,所以才顯得格外突出。

  • 6 # 33的夢想與現實

    這個問題我以前還沒考慮過,容我想想,查閱一下。因為我學醫的,《本草綱目》屬於入門級書本,但確實是中華傳統醫學的瑰寶。我看《本草綱目》可以像看小說一樣津津有味,講真,我覺得確實很神奇。舉幾個大家熟知的吧。

    一、人中黃

    解釋:在竹筒中塞入甘草末,兩端用竹、木封固,冬季投入人糞缸中,立春時取出,懸當風處陰乾,破竹取甘草末,曬乾。

    主治:1、熱病發狂。用人中內放罐中,泥封固,煅半日,去火毒後研為末,水送服三錢,病未退,可再服。2、嘔血吐痰,心煩骨蒸。

    方法:用人中黃為末。每取三錢,加茜根汁、竹瀝、薑汁和勻服下。

    竹筒並不是密封的,投入糞缸中肯定會汙染甘草。大概要的就是這個效果。這個東西是什麼味道,糞便燻過的甘草,還要吃下去,真的需要很大的勇氣。但是,我小的時候就聽我媽說過,我二嬸嬸當年突然狂笑不止,有點像神經病,但是也有清醒的時候,挺嚇人的。就是一個老中醫用的人中黃和童子尿做引子,治好的。前幾年回到家,我二嬸嬸還自己說起這件事。

    二、人尿  

    解釋:溲、小便、輪迴酒、還元湯,鹹、寒、無毒。入藥以用童便為好。

    主治:1、久嗽涕唾,肺痿,時發寒熱,頰赤氣急。用童便(去頭尾少許)五合,浸泡破開的大粉甘草一寸,露一夜,去掉甘草,清晨一次服下。或加甘草末一錢同服亦可。一天服一劑。兒童須忌食五辛熱物。2、吐血、鼻血。用人尿與薑汁調交服一升。3、絞腸沙痛。用童便飲即止。4、休息痢。用杏仁去皮、面炒,研為末;另以豬肝一具,切片,洗淨。在鍋中放一層肝,一層杏仁,鋪盡,加童便二升同煎幹。放冷後任意取食。5、跌打損傷。用童便加酒少許飲服。6、痔瘡腫痛。用熱童便加白礬三分服下。一天服二、三次,有效。

    這個,我覺得李時珍他老人家肯定試過,要不然怎麼能寫出這麼多功效,還說童便最好。不過在現實中,婦女在產後服用的生化湯由當歸、川芎、桃仁、甘草、炮姜、黃酒、童子尿組成,確有療效。

    三、亂髮  

    解釋:血餘、人退,苦、微溫、無毒。

    主治:1、鼻血不止。用亂髮燒灰吹入鼻中。又方:用亂髮灰一錢、人中白五分、麝香少許,共研為末,入鼻中。此方名“三奇散”。2、肺疽吐血。用發灰殘、米醋二合、開水一碗,調服。3、諸竅出血。用頭髮、敗棕、陳蓮蓬,各燒成灰,等分和勻。每服三錢,木香湯送下。4、小便尿血。用發灰二錢,醋湯送服。5、血淋苦痛。用亂髮燒存性,取二錢,加麝香少許,米湯送服。6、大便瀉血。用亂髮半兩(燒成灰),雞冠花、柏葉各一兩(研為末)和勻。臨臥時以酒送服二錢,次早再飲溫酒一杯,即可見效。7、月經不通。用男、女孩頭各三兩燒灰、斑蝥二十一枚(糯米炒黃)、麝香一錢,共研為末。每服一錢,飯前服,熱姜酒送下。8、黃疸尿赤。用亂髮灰一錢,水送服。一天服三次。9、大小便閉。用亂髮灰三小撮,水半升送服。10、下疳溼瘡。用發灰一錢、刺核七個,共燒為末,敷塗患處。

    這裡亂髮都是燒成灰的,頭髮其實就是蛋白質的殘渣。

    還有很多,因為時間關係,我就不一一舉例了。鑑於分享的這些,對於不信中醫的人來說,肯定會批判,覺得毫無依據。所以,我做好了理論的準備。

    《本草綱目》是以宋朝唐慎微的《證類本草》為資料主體增刪考訂而成的。李時珍用了大約27年的時間才編寫完成《本草綱目》,經過了三次改寫,於萬曆六年(1578年)才最終完成。在這個過程中,李時珍參考了800多部書籍,多次去各地進行實地考察,採集樣本,耗費了他非常大的心血。

    我覺得作為一本古書,肯定是有其正確的一面,但是凡事都不是絕對的,時代在發展,也許《本草綱目》裡有的方面已經跟不上這個時代,但是不得不承認,它是一本著作。李時珍值得我們尊重,《本草綱目》值得我們珍藏!

  • 7 # 田野風123

    這部鉅著收集了一些稀奇古怪的動物藥,植物藥,礦石藥,至於它的藥效與四氣(寒涼溫熱)、五味〈辛甘苦鹹酸),歸經有很大的關聯。應該綜合分析決定,如辛溫的紫蘇發散風寒、故治風寒感冒。薄荷辛涼可發散而治熱證,可治風熱感冒。苦可瀉火,酸可收澀,鹹則軟堅散結,其藥物性味是具有一定的規律的。

    歸經是根據藥物的用途決定的,如止咳平喘藥歸肺經,利尿消腫藥則歸腎徑,鎮驚定神歸心經,收澀止瀉歸大腸經等等。

    頭髮,燒灰存性味苦平,歸肝胃經,對各種出血如胃出血、外傷出血、尿血有較好的療效。

    諸如很多稀奇古怪的藥,如褲襠、尿布、孕婦墳上草等也只是理論,無從考證、無言……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作為家長,如果遭遇幼兒園老師暗示索要財物或好處,該怎麼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