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從當代看歷史

    曹操、曹丕死後魏國廟堂已被佞臣把持,主弱臣強,此時既需要利用司馬懿,也需要防範司馬懿,司馬懿很清楚這點,於是只守不攻要糧要兵,既不打敗仗也不結束戰爭,如此既能讓魏國廟堂不敢殺他,又能在戰爭中培養自己人,而蜀國廟堂和魏差不多,那劉備死後有沒有防範孔明的殺招呢?答案是肯定的,六出祁山,鞠躬盡瘁,無怨無悔的北伐難道就是為了完成先帝之業?恐怕未必吧,依筆者之間,孔明傾國力北伐只是為了表自己的忠心,防範劉備的殺招,孔明死後的安排顯然證明了這一切,如此,司馬懿在戰爭中不斷做大,而孔明在戰爭中不斷地消耗自己、消耗國力,這樣的戰爭多打幾年結局不也一樣嗎,唯一有差的可能是司馬家伐蜀進度會更快。

    其次,司馬懿和諸葛亮都是偉大的政治家,諸葛亮一死得千古名臣之名,司馬懿一忍獲百年天下之實,如此雙贏。司馬懿明知曹家在防著他確依舊替曹家賣命,為何?因為他清楚只有在替曹家賣命的過程中才能做大自己的實力,只有自己實力壯大推翻曹家才能保住司馬家,而他依舊掛著忠漢、忠魏的名聲,“司馬昭之心,路人皆知”不過是替司馬懿背了黑鍋而已;反觀諸葛亮,他亦明白劉氏的防範,但他依舊為劉氏賣命,為何?因為他清楚只有不斷地北伐才能一表自己的忠心,才能避免劉氏對諸葛家的屠戮,如此,在他生前死後才會留下赤膽忠心、嘔心瀝血的千古名臣的稱號,出師一表真名世,難道不是諸葛的政治陰謀嗎?

  • 2 # 一家1157471176

    年齡不是個問題、別說七次北伐、七十次都不會成功、第一不能唯才(棄魏延之計)、第二計窮(每次戰略如出一撤)、第三不體恤民情 (每次都是糧草不足、本是天府之國、卻無以為繼)、第四獨裁(每次劉禪見他如見貓、有點能力的就整死或不願出仕)第五多疑(凡是都要親為、對別人不放心、搞得蜀中無大將)。

  • 3 # 文史宴

    這問題問得。司馬懿跟諸葛亮本就是同齡人,司馬懿比諸葛亮還大兩歲呢。諸葛亮北伐不能成功的根本原因是蜀漢國力與曹魏國力有較大差距,且討伐的時機已失,只能硬拼兵力,並不是因為諸葛亮比司馬懿早死。

    曹丕剛篡漢稱帝的時候是蜀漢最好的北伐機會,當時魏國十分不穩,曹丕一面給世家大族封官許願,讓出部分人事權,一面是阿貓阿狗細納不捐,只要能給他增加合法性的他都歡迎。當時孫權全力對抗劉備,魏國本可抓住此次機會夾攻東吳,但因為曹丕剛剛篡漢,不但沒有這個打算,反而接受了孫權的稱臣,為自己在聲勢上站臺。

    直到夷陵之戰打完以後,曹丕才初步收拾局面,發動三路伐吳,就是這次還有借徵吳為名,解決青徐一帶半獨立勢力臧霸的意圖,當時魏國有多麼窘迫可想而知。

    然而這時劉備舍魏不攻而攻吳,結果夷陵之戰全軍覆沒,蜀漢多年聚集的精銳盡喪,終曹丕之世無力對魏國發動攻勢,所以諸葛亮第一次北伐才那麼有突然性,因為魏國君臣都以為蜀漢要在成都平原安逸到底呢。

    但等到曹睿即位後再攻打魏國,且不說魏國經過七年的維穩,已經穩定下來,人心也不那麼思漢,連君位傳承也沒產生什麼動盪,可以說魏國已經可以全力與蜀國開戰了,這個時候北伐當然就困難多了,諸葛亮總共只有十萬人馬,曹真、司馬懿常年有十幾二十萬大軍,而且還採取守勢。

    就諸葛亮個人而言,雖然軍事能力不俗,但畢竟同時是一個政治家,要兼顧政局,不能像後代的軍神那樣孤注一擲,冒險僥倖,所以以少打多也缺乏翻盤的手段。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巴拿馬首腦諾列加為何會遭美國跨國抓捕?他最終的結局會如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