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5
回覆列表
  • 1 # 藥療君

    很顯然,並不是,不管有沒有糖尿病家族史,都有可能得糖尿病!

    糖尿病是怎麼來的?

    這就要從人的小時候說起了,嗯,也就是還是小猴子的時候……那時候,“人們”每天是吃瓜果蔬菜、上躥下跳的,所以基因設定也就是少吃多動,那時候幾乎是沒有糖尿病的。隨著社會的進步,科技的發展,那樣的日子一去不復返了,看看今天的人們,吃飯又外賣,購物有某寶,恨不得除了手指和眼球在動,其他哪裡都不動。吃的往往是高油高脂食物,完全打亂了原廠的設定,糖尿病也就迎來了井噴式的增長,醫學上對它的定義是:糖尿病是一種由於胰島素分泌缺陷或胰島素作用障礙所致的以高血糖為特徵的代謝性疾病。

    根據國際糖尿病聯盟公佈的統計數字,全球成人糖尿病患者已經攀升至4.15億,僅2015年就因糖尿病死亡!中國的糖尿病患者就有1.1億,患病率達11.6%,穩居榜首!

    什麼人最容易得糖尿病?

    值得一提的是:睡眠和糖尿病也有很密切的關係!

    國外有一項研究對 1100名中老年的睡眠情況做了跟蹤調查。調查顯示,每晚睡眠在 7到8 個小時的人,身體最好、最健康。一旦睡眠不足 6小時,得糖尿病的風險就增加了 2倍。

  • 2 # Alex小劍

    謝邀,請點選右上角關注!

    如果說你家族沒有糖尿病病史,那麼不能排除子孫後代也沒有糖尿病病史的,因為糖尿病是會受到遺傳因素影響,但是它主要還是和個人的飲食規律和生活習慣有關係的,即使你有糖尿病基因,如果有好的生活方式,那麼也可以避免糖尿病出現的,當然了,如果是先天性糖尿病,那麼就沒有辦法的

    首先了解糖尿病的分類:

    我們要知道什麼是“1型糖尿病”?1型糖尿病,原名胰島素依賴型糖尿病,多發生在兒童和青少年,也可發生於各種年齡。起病比較急劇,體內胰島素絕對不足,容易發生酮症酸中毒,必須用胰島素治療才能獲得滿意療效,否則將危及生命。

    “2型糖尿病”2型糖尿病原名叫成人發病型糖尿病,多在35~40歲之後發病,佔糖尿病患者90%以上。2型糖尿病患者體內產生胰島素的能力並非完全喪失,有的患者體內胰島素甚至產生過多,但胰島素的作用效果較差,因此患者體內的胰島素是一種相對缺乏,可以透過某些口服藥物刺激體內胰島素的分泌。但到後期仍有一些病人需要使用胰島素治療。

    1型糖尿病因:

    1.自身免疫系統缺陷在1型糖尿病患者的血液中可查出多種自身免疫抗體,如穀氨酸脫羧酶抗體(GAD抗體)、胰島細胞抗體(ICA抗體)等。這些異常的自身抗體可以損傷人體胰島分泌胰島素的B細胞,使之不能正常分泌胰島素。

    2.遺傳因素目前研究提示遺傳缺陷是1型糖尿病的發病基礎,這種遺傳缺陷表現在人第6對染色體的HLA抗原異常上。研究提示:1型糖尿病有家族性發病的特點——如果你父母患有糖尿病,那麼與無此家族史的人相比,你更易患上此病。

    3.病毒感染可能是誘因許多科學家懷疑病毒也能引起1型糖尿病。這是因為1型糖尿病患者發病之前的一段時間內常常有病毒感染史,而且1型糖尿病的發生,往往出現在病毒感染流行之後。如那些引起流行性腮腺炎和風疹的病毒,以及能引起脊髓灰質炎的柯薩奇病毒家族,都可以在1型糖尿病中起作用。

    4.其他因素如牛奶、氧自由基、一些滅鼠藥等,這些因素是否可以引起糖尿病,科學家正在研究之中。

    2型糖尿病因

    1.遺傳因素與1型糖尿病一樣,2型糖尿病有較為明顯的家族史。其中某些致病的基因已被確定,有些尚處於研究階段。

    2.環境因素流行病學研究表明,肥胖、高熱量飲食、體力活動不足及增齡是2型糖尿病最主要的環境因素,高血壓、血脂異常等因素也會增加患病風險。

    3.年齡因素大多數2型糖尿病於30歲以後發病。在半數新診斷的2型糖尿病患者中,發病時年齡為55歲以上。

    4.種族因素與白種人及亞洲人比較,2型糖尿病更容易在土著美洲人、非洲--美洲人及西班牙人群中發生。

    5.生活方式攝入高熱量及結構不合理(高脂肪、高蛋白、低碳水化合物)膳食會導致肥胖,隨著體重的增加及缺乏體育運動,胰島素抵抗會進行性加重,進而導致胰島素分泌缺陷和2型糖尿病的發生。導致2型糖尿病的主要誘因包括肥胖、體力活動過少和應激。應激包括緊張、勞累、精神刺激、外傷、手術、分娩、其他重大疾病,以及使用升高血糖的激素等等。由於上述誘因,患者的胰島素分泌能力及身體對胰島素的敏感性逐漸降低,血糖升高,導致糖尿病。這些生活習慣也是誘因1吃得太飽 長期進食過飽,會使人體內分泌胰島素和胰島B細胞長期處於負擔“過重”,相對疲勞狀態,造成胰島素分泌功能障礙,特別是糖尿病易感性人群,極易誘發糖尿病。2生活沒有規律經常熬夜 睡眠不好或太少的人都容易患上糖尿病。瑞典的研究人員在對8000名沒有糖尿病史的中年瑞典人跟蹤長達10後發現,這些人當中竟然有500名已不知不覺地患上不同程度的輕微糖尿病,而且這些人患病都有一個共同原因就是睡眠不好或者太少。3微量元素存蓄積過多 體內的鐵蓄積過多會導致女性患成型糖尿病,因此及早驗血有可能幫助識別有患病危險的人。4缺少維生素 人體缺少維生素E容易患糖尿病。除減肥和加強體育鍛煉可減少患糖尿病的危險外,增加維生素E的攝入量也是一種重要的輔助手段。5不愛運動 愛看電視的人是較易得糖尿病的高危人群。長時間看電視這種缺乏運動的生活形態和患糖尿病的危險有直接關聯。並不是電視本身帶來糖尿病危險,而是通常看電視越久,代表一種典型的生活態度與習慣,即攝取過多卡路里和運動量較少。

    6精神緊張壓力大 喪偶、經濟困難或其他改變生活的變化,都是使中年人患糖尿病的危險因素。生活中發生重大不利變化,因而產生巨大心理壓力,是發生Ⅱ型糖尿病的普遍現象。研究人員發現,遭到過重大打擊的人,比受打擊小的人患糖尿病的可能性大60%。

    飲食原則(1)控制每日攝入所有食物的總熱量。以達到或維持理想體重為宜,注意防止低血糖。 (2)使用食品交換法,科學制定糖尿病食譜平衡膳食以達到足夠營養,合理安排各種營養物質在糖尿病食譜中的比例,糖尿病人可以適量吃水果。 (3)低脂肪,適量優質蛋白質、高碳水化合物飲食。其中高碳水化合物是指適量放寬對主食的限制,對單糖,雙糖,糕點和甜食予以限制,必要時以無糖食品來代替。糖尿病腎病患者飲食治療重點是限制蛋白質的攝入量。 (4)高纖維、清淡飲食。多選擇如儲糧,蔬菜等食物,利於血糖和血脂的下降及大便的通暢,少吃鹽。 (5)糖尿病患者應該堅持少量多餐。定時定量加餐,一天不少於三餐。

  • 3 # 大蠍子王

    非也非也。我父母、爺爺奶奶、姥爺姥姥都沒有糖尿病,基本上都高壽。可我在上個世記八十年代,不到三十歲就得了糖尿病。有些人都私下傳,我快死了。幸虧“五駕馬車(五匹馬)救了我。三十多年過去了。竊以為,二型糖尿病大多數是好吃懶動自討的。活該受罪。

  • 4 # 精靈醫生

    這個問題有一定的普遍性,在臨床上很多患者和家屬也會問相關的問題。瞭解這個問題之前首先需要對疾病的分類有一定的瞭解。目前關於疾病的分類方法很多,有一種既簡單又受到廣大認同的分類方法是將所有的疾病分為簡單性疾病和複雜性疾病,前者指的是可以找到明確的單個或有限幾個致病基因所導致的疾病,這也類似於大家所熟悉的遺傳性疾病,這類疾病多數都遵循經典的孟德爾遺傳規律,目前這類疾病已經發現了上千種,不過雖然種類多其在整個病人數量佔比上屬於少數;後者指的是由眾多基因與環境因素共同參與導致的疾病,這類疾病發病過程複雜,目前絕大多數疾病屬於這類疾病,其也佔到了患者的絕大多數。

    那麼糖尿病屬於前面提到的哪一類疾病呢?這則又要從不同的糖尿病型別談起,目前國際上主流將糖尿病分為1型糖尿病和2型糖尿病。以往認為1型糖尿病主要與遺傳相關,後來的研究的確也發現了部分相關的遺傳基因,但是從整體上看,多數1型糖尿病患者是無法找到相關致病基因的,透過研究目前認為造成1型糖尿病的主要因素為自身免疫性損傷,因此從疾病分類的角度,1型糖尿病有少部分可以劃分為簡單性疾病,多數還是複雜性疾病的型別。對於2型糖尿病來說,國際上的看法較為統一,目前將其列入複雜性疾病的範疇。

    透過以上的分析回答,大家應當能夠了解,目前對於每個人很難選擇自身的遺傳背景,但是卻可以在後天選擇一個健康的生活方式,最終同樣可以避免或減輕疾病對生活的不利影響。

  • 5 # 突發應急

    認為遺傳基因有關的人是一個極大的錯誤!簡單問一下?三十年前有多少糖尿病?現在有多少糖尿病?那裡來的?糖尿病是胰腺功能受損所致!臟腑損傷會遺傳嗎?(不良的生活方式和習慣就很容易遺傳)

  • 6 # 參芪降糖

    當然不是。糖尿病是遺傳因素和環境因素互相作用的結果,這已經是目前醫學界所公認的觀點了。所以並不是沒有糖尿病家族史,就不會患糖尿病!

    所以建議大家飲食上注意低糖、低脂、低熱量,主食控制在八成飽即可,多食用蔬菜,定期複查空腹和餐後的血糖。加強體育鍛煉,增強機體的免疫力。

    預防糖尿病的12種方法

    1、注意飲食

    飲食不當,就可能會引發糖尿病。發表在美國文獻,2008年10月刊上的糖尿病研究證明,每天喝兩份以上含糖果汁的人,比起每月喝一份以下含糖果汁的,患糖尿病的比率高31%.預防糖尿病的一個重要原則,就是在吃之前搞清楚哪些水果果糖含量少。

    2、注意運動

    如果運動和睡眠不當,同樣可能會導致糖尿病的發生。每週至少做3次有氧活動,每次不少於半小時;每隔一小時,就要站起來活動一下。這樣的簡單運動原則,對於預防糖尿病同樣有指導意義。

    3、睡眠充足

    睡眠好了也可以預防糖尿病,每天睡眠7小時最健康。當每天睡眠6小時以下,患糖尿病的風險會增大兩倍;每天睡眠9小時以上,患糖尿病的機率則能增大3倍。

    4、控制糖類攝入

    這是相對來說,糖尿病人不能吃糖,是指日常飲食不能直接食用蔗糖和葡萄糖,果糖是可以吃的,果糖的分解不需要胰島素的參與。但是蜂蜜的主要成分是果糖與葡萄糖,請患者慎食蜂蜜。

    5、不暴飲暴食,生活有規律

    儘可能不在短時間內,吃含葡萄糖、蔗糖量大的食品,吃飯要細嚼慢嚥,多吃蔬菜,這樣可以防止血糖在短時間內快速上升,對保護胰腺功能有幫助,特別是有糖尿病家族史的人。

    6、定期服用預防藥物

    每年吃三個月的煙醯胺、Vb1、Vb6、甲基Vb12(彌可保)增強胰腺功能;在季節更替時吃半個月的Vc、Ve,劑量要大,可以提高自身免疫力、清除自由基。

    7、多加鍛鍊身體,少熬夜

    睡眠不足,會引發激素分泌壓力過大,身體會儲存脂肪來應對,此時人的飯量變大,這也是引發糖尿病因素之一,因此在日常生活中應要做到充足睡眠;不論是胖或是瘦,都應要每天鍛鍊半小時以上。別小看運動,其實運動也可很好達到降血糖的作用。

    8、對肥胖患者的控制

    生活中經常看到的肥胖的病人,要預防糖尿病首先就要防禦肥胖症狀,據調查研究,體重每每增加一斤,患上糖尿病的機率就增加百分之五,如果您是肥胖患者應當儘量減肥,保證健康身體。

    9、吃水煮花生可以預防糖尿病

    水煮花生中保留了花生中原有的植物活性化合物,如植物固醇、白藜蘆醇、皂角甙、抗氧化劑等,對於防止營養不良,預防心血管病、糖尿病、肥胖具有顯著作用。尤其是β—谷固醇有預防前列腺癌、大腸癌、乳腺癌及心血管病的作用。

    10、定期檢查

    對血糖、甘油三酯進行監控。應努力將空腹血糖、餐後2小時血糖、甘油三酯控制在正常範圍,使空腹血糖<6.0毫摩爾/升,餐後2小時血糖<8.0毫摩爾/升;甘油三酯<1.7毫摩爾/升。如果測得值達正常上限或超過時,要繼續做糖耐量試驗,經確診後,及早進行治療。

    11、居住環境

    要選擇周圍土壤、空氣、飲用水沒有嚴重汙染的環境,居室內的裝飾不要有酚類等揮發性氣體。要樹立良好的生活方式,不吸菸、少飲酒,生活注意規律化。

    12、藥物預防

    對經過飲食、運動療法效果不佳的糖尿病前期病人,應及早進行藥物預防。病人一定要在醫生的指導下,選擇最適合自己的藥物。

    總之,不管有沒有家族史,都應該重視糖尿病的預防,限制能量的攝入,加強體力運動是預防糖尿病和延緩糖尿病發展的關鍵。

  • 7 # 愛護120

    很多人有這樣的疑問:我的父母沒有糖尿病,家族也沒有糖尿病史,為什麼我會患上糖尿病?難道是基因變異了?其實糖尿病的可遺傳性已經得到廣泛的認可,我們經常可以看到一個家族中有多人患糖尿病的現象,則說明遺傳因素在糖尿病的發病中起重要的作用,但是不是沒有糖尿病家族史的人就不會患上糖尿病呢?糖尿病是一種遺傳因素和環境因素長期共同作用所導致的慢性、全身性、代謝性疾病,以血漿葡萄糖水平增高為特徵,主要是因為體內胰島素分泌不足或作用障礙引起的糖、脂肪、蛋白質代謝紊亂而影響正常生理活動的一種疾病。據世界衛生組織的資料顯示,中國大陸被認為是全球糖尿病最集中的地方,約有1.09億患者,接近總人口的10%。此外,處於糖尿病前期的人佔總人口的50%,意味著每10個華人裡就有1人患糖尿病,每2人中就有1人處於糖尿病前期。沒有糖尿病家族史的人就不會患上糖尿病?

    糖尿病是否遺傳至今科學界沒有一個明確的說法,但經過近幾十年的研究,一致認為糖尿病是一個多病因的綜合病症。因為糖尿病病人親屬中的糖尿病發生率要比非糖尿病人親屬中的高,故說明糖尿病有遺傳傾向。實驗表明1型糖尿病遺傳機率低於2型糖尿病,如果雙親均是糖尿病者,其子一代並非100%都患糖尿病,僅有5%得糖尿病,若雙親中只有一個有糖尿病,則子一代患糖尿病的機會更少,且常隔代遺傳。

    糖尿病的遺傳不是單一基因遺傳,而是多基因突變。糖尿病是具有遺傳性的,但它所遺傳的並不是糖尿病本身,而是它的易感性。沒有糖尿病家族史不能說從此就不會患上糖尿病,引發糖尿病的因素,除遺傳因素外,環境因素也很重要,其中包括:病毒感染、肥胖、體力活動減少,以及精神過度緊張等等。

    哪些人群容易患糖尿病?1、40歲以上,尤其是較胖的人群,要小心患糖尿病。2、有糖尿病家族史者,如果父母、子女、兄弟姐妹、姨媽、姑姐、舅舅、表兄弟姐妹中有得糖尿病的,尤其是不止一個糖尿病病人,這類人是高發人群,需要定期進行體檢。3、生過巨嬰(這裡指的是孩子出生時在4公斤以上)以及有過妊娠期糖尿病的婦女。如果產後沒有及時干預,三分之一以上會進展為糖尿病。

    4、體型比較富態的人群,現在衡量的標準為體重指數和腰圍。可用公式:體重指數=體重(kg)/身高(m)2計算,超過24為超重,28以上為肥胖。若超重以上的體型,男性腰圍超過90cm,女性腰圍超過85cm則稱為中心性肥胖。這類人患上糖尿病的危險也會大大增高。

    如何預防糖尿病的發生?合理、科學的調控飲食,忌辛辣甜膩食物及菸酒,控制體重;堅持勞逸結合,參加適當的文娛活動、體育運動和體力勞動,可促進糖的利用,有助於預防和治療此病;保持樂觀的情緒,避免情緒過激和精神緊張;婦女則在妊娠時應合理飲食,儘量使胎兒體重在理想範圍,因為新生兒過瘦、過胖,將來都容易患糖尿病。

    糖尿病遺傳病並非都是在出生時就能表現出來的,有的在兒童時期,有的甚至成年後才逐漸顯出症狀和體徵。

  • 8 # 馬冠生馬上營養

    糖尿病是一組以慢性高血糖為特徵的代謝性疾病,是由遺傳和環境因素的複合病因引起的臨床綜合徵,病因和發病機制極為複雜,到現在還沒有完成整明白。不同型別的糖尿病病因不完全一樣,即使同一型別的糖尿病也存在著異質性。沒有糖尿病家族史是不是就代表著可以高枕無憂,要想回答這個問題先要了解目前研究發現的不同型別糖尿病的發病原因。

    1型糖尿病絕大多數是自身免疫性疾病。某些外界因素(如病毒感染、化學毒物等)作用於有遺傳易感性的個體,引起自身免疫反應,破壞了胰島細胞,體內胰島素分泌不足進行性加重,最終導致糖尿病,遺傳因素在1型糖尿病發病中起到重要作用。

    參與2型糖尿病發病的基因眾多,而遺傳基因只是賦予個體某種程度的易感性,並不足以致病,也不一定是致病所必需。導致2型糖尿病發病的環境因素包括年齡增長、不健康生活方式、膳食營養不合理、身體活動不足、子宮內環境以及應激、化學毒物等,特別是中心性肥胖,與胰島素抵抗和2型糖尿病的發生密切相關。除此之外,還有一些特殊型別的糖尿病,如糖皮質激素所致糖尿病及妊娠糖尿病,單純由藥物及生理情況導致。

    因此,沒有糖尿病家族史並不能完全代表沒有糖尿病的遺傳風險,外界環境也是導致糖尿病發病的重要因素。所以,即便沒有糖尿病家族史,還是需要注意合理膳食、規律運動、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以降低糖尿病等慢性病的發病風險。

    馬博士健康團何海蓉碩士生

  • 9 # 宜糖60秒

    不是!

    糖尿病雖然具有一定的遺傳因素,但是後天生活習慣的作用更大,尤其是2型糖尿病,飲食習慣的因素起決定性作用。

    長期能量攝入過剩的人,患糖尿病等慢性病的機率大大增加。

  • 10 # 參芪降糖

    糖尿病是一組以高血糖為特徵的代謝性疾病。與遺傳因素和環境因素相關。

    關於糖尿病的遺傳性

    糖尿病具有明顯的遺傳性(尤其是2型糖尿病患者)。經專家研究發現,如果父母雙方都患有糖尿病,那麼其子女患病的機率將是普通人的15~20倍,但也不一定就會得糖尿病。因為它們遺傳的不是糖尿病本身,而是糖尿病的易感性!研究表明,即使父母均為2型糖尿病患者,但是其子女的患病率也不會超過20%。

    同樣地,家族中沒有糖尿病患者,如果平時進食過多,生活不規律,體力活動減少則易誘發糖尿病。

    其他因素導致糖尿病

    糖尿病除了遺傳,還有很多影響因素的,比如:

    肥胖是糖尿病發病的重要原因,尤其易引發2型糖尿病。

    體力活動少會導致肥胖,降低組織細胞對胰島素的敏感性,會促使發病,運動減少已成為2型糖尿病發病的重要因素

    病毒感染在糖尿病的發病誘因中佔據著重要位置。某些1型糖尿病患者,是在患感冒、腮腺炎等病毒感染性疾病後發病的

    妊娠期若不注意飲食控制,很容易患上糖尿病,而多次妊娠更容易誘發糖尿病。

    心理壓力、精神緊張、情緒激動都可以引起血糖代謝紊亂

    如何預防糖尿病

    糖尿病的預防分為三種:第一種預防是對高危人群進行選擇性干預,最大限度的降低危險因子的危害程度,防止發生糖耐量降低,降低糖尿病的發生率。第二種預防是指預防糖耐量減低者發展為真正的糖尿病患者。第三種是預防是儘可能對糖尿病的早發現,預防併發症的發生和發展,提高糖尿病人群的生活質量。

    糖尿病發病率已經越來越高,但是透過有效的生活方式干預就可以來預防糖尿病:

    改變不良飲食習慣,合理調整飲食結構。控制蛋白質、脂肪、糖分的攝入,防止食物總熱量攝入過高,防止脂肪在人體所佔的比例過高;日常生活中增加蔬菜、水果的攝入量,增加生活飲食中魚類的攝入量,還應該增加穀物特別是粗糧食物的攝入量。這樣長時間的調理就能降低膳食熱量密度,有利於預防糖尿病。

    增加活動量。運動能提高內分泌系統功能,增加機體的抗病能力,抑制肥胖,減輕體重,改善脂肪代謝,促進葡萄糖的氧化好運轉。

    保持精神愉快,心情舒暢。遇到不順心的事要冷靜對待,妥善處置,切忌情緒急躁、煩惱不安。

    做定期的血糖監測。定期檢查身體,進行血糖,尿糖檢測,發現糖耐量減低時,要積極加強預防。將飲食健康、合理運動和藥物干預相結合,這樣就可以起到預防的作用。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新鮮人參的功效和吃法都有哪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