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皇帝清算開國大臣之事在歷史上太常見了,那有沒有這樣的人存在呢,立功多但是卻不受上位者的猜忌反而信任有加?
14
回覆列表
  • 1 # 瀋陽天生吃貨

    一 中華千古第一奇人

    誰是中華千古第一奇人?盛唐名將郭子儀。

    郭子儀四十歲時任朔方節度使,手握十萬精兵。安史之亂爆發後,任副宰相兼兵部尚書。收復長安後,加司徒官銜,封代國公。

    公元758年,進位中書令,成為真正的宰相。公元762年,郭子儀又因功進封汾陽郡王。公元779年,郭子儀被皇帝尊稱為“尚父”,再加太尉官銜。公元781年,郭子儀去世,朝廷贈太師官銜,諡號“忠武”。並且後世史書贊曰:“功高蓋主主不疑,權傾朝野臣不忌”。

    郭子儀(資料圖 圖源網路)

    二 中國歷史上唯一一個建功立業的武狀元

    郭子儀傳奇而又輝煌的一生,起始於武則天時期的武舉第一名。

    武則天當權時期,為了消除反對者,對軍隊進行了大清洗,全部換上了親信。武則天這些親信,成事不足敗事有餘,進而大唐帝國使得對外戰爭一敗再敗,軍隊戰鬥力下降嚴重。鑑於邊防壓力劇增,武則天在科舉制度的基礎上,設立了武科,用以選拔人才,來充實軍隊,穩定邊防。

    三 九原,郭子儀的發家之地

    九原郡,郭子儀的發家之地。郭子儀出生於華州鄭縣的一個士大夫家庭,因為家道中落,所以郭子儀沒有參加文科,而是參加了武科。成為武狀元后,郭子儀以左衛長史的身份前往單于都護府任職。經過多年的磨礪,郭子儀積功成為天德軍使兼九原太守。

    之後,因為上司嫉妒,郭子儀被閒置,一直未得重用。閒置的生活養成了郭子儀寵辱不驚、恢弘大度的性格。

    郭子儀(資料圖 圖源網路)

    四 朔方節度使,郭子儀建功立業的起點

    安史之亂是郭子儀命運的轉折點。是金子總會發光的。郭子儀在天德軍使、九原太守的位置上一直待到了安史之亂的爆發。安史之亂爆發後,大唐帝國外重內輕、承平日久的問題完全爆發出來。

    因為安祿山身兼河東節度使、控制了河東道北部,對北都太原構成嚴重威脅。大唐帝國中央慌忙想起了被閒置多年的郭子儀,於是任命他為朔方節度使,全力解除安祿山對太原的威脅。

    五 深入河北、收復大片失地、威震天下

    郭子儀深入河北,以一己之力穩定天下大勢。郭子儀沒有辜負中央對他的期望,不費吹灰之力就收復了河東。收復河東失地後,便開始著手收復河北失地。安祿山在河北經營多年,勢力比較穩固。加上河北有大量草原胡人,這些胡人全力支援安祿山,使得郭子儀收復河北的計劃困難重重。

    此時,顏真卿兄弟在河北常山郡起兵反抗安祿山,一時間河北十七個郡縣響應,形勢大好。面對如此大好形勢,郭子儀抓住機會,深入河北,重創安史叛軍,一時間威震天下。想知道你的健康狀況如何?

    六 忍辱負重、堅韌不拔、再造大唐

    在深受猜忌的情況下,郭子儀依然一心為國,因此被稱讚為“再造大唐”。就在郭子儀威震天下、即將剿滅叛軍的時候,唐肅宗聽信讒言,強令郭子儀停止進攻。

    郭子儀停止進攻後,安史叛軍立刻抓住機會進行喘息,形勢開始逆轉。偏偏唐肅宗還派出太監前期監軍,用以牽制郭子儀。

    此外,任由太監胡亂指揮,造成唐軍重大損失。在這種惡劣的形式下,郭子儀忍辱負重,先是慘淡經營,進而收復了長安、洛陽兩京,接著與李光弼通力合作,最終徹底擊敗安史叛軍,恢復了大唐天下。

    郭子儀(資料圖 圖源網路)

    七 功高蓋主卻又安然無恙

    郭子儀立下大功、被君主猜忌,偏偏最終得以善終。安史之亂平定後,鑑於郭子儀功勞太大,對皇權構成威脅,唐代宗採取明升暗降的方法,剝奪了郭子儀的兵權。郭子儀對此毫無怨言,並坦然接受。郭子儀平淡的表現打消了唐代宗對他的戒心。

    因此,當吐蕃與回紇聯手入侵時,唐代宗再度派郭子儀領兵出征。吐蕃與回紇勢大,唐軍諸將不敢前進。郭子儀卻毫無懼色。郭子儀單騎入回紇大營,憑藉自己的威望,促使回紇退兵。回紇退兵後,吐蕃大懼,也一同退兵。就這樣,郭子儀不費一兵一卒,徹底解除了外患。

    此後,郭子儀受盡恩寵,餘生都在享受榮華富貴,並得以善終。

    八 岳飛、諸葛亮都不及郭子儀

    岳飛被譽為中華武將第一人。但是,岳飛有“再造大宋”的功勞,卻僅僅被稱為“中興四將”之一,還深受君王猜忌,最終也因為猜忌而死。岳飛死後,也僅僅被諡為“武穆”這個等級不高的稱號,“忠武”是後來追贈的。

    郭子儀活著的時候,就被贊為“再造大唐”。活著的時候,就和諸葛亮一樣,被尊稱為“尚父”。活著的時候,就封汾陽郡王、享受完全的榮華富貴。死後更是直接贈太師銜、諡“忠武”。此外,在唐朝官方、私人的史書中,更全是一片讚美聲。

    因此,郭子儀是當之無愧的中華第一奇人。

  • 2 # 小馳小怪獸

    大家好多把中唐時郭子儀跟朱元璋那會兒的名將比沒有意義,安史之亂後的唐,皇帝沒什麼實權了,不存在震主不震主。而且當時皇帝說:如果郭子儀想替代自己完全有能力,只是沒做罷了。而朱元璋那會兒,他是能控制一切的,加上猜疑太重,感覺誰有威脅的實力就都咔嚓。

  • 3 # 南柯三境

    自古有云“伴君如伴虎”,臣與君“只可共患難,不可同富貴”,“兔死狗烹,鳥盡弓藏”。功高震主而遭到誅殺的功臣舉不勝舉,但是歸根到底,為什麼功高會震主?

    自春秋的文種,到戰國的白起,再到漢初的韓信。從北齊的高長恭,到唐初的長孫無忌,再到明中期的于謙。仔細觀察,這些被殺的大臣多數是跟帝王一起打天下,或者力挽狂瀾之人。無論聲望地位,都是位極人臣。

    有人說,“當你出將入相,位極人臣的時候,帝王還有什麼能賞賜與你呢?難道要把國家賞給你?這個時候,只能賜你一死。”

    對這個觀點我贊同一部分,君主殺功臣確實是為了保住自己的江山,保住自己的統治,所以歷代開國皇帝都會殺一批功臣,其目的主要是要消除內部隱患。

    中央集權之前的時代,文種、白起等人各自立下巨大的功勞,在百姓和軍中聲望高。文種託病不朝,白起託病不戰,這都會引起君主的不滿,產生“你覺得你功勞大,就不把寡人放在眼裡”的懷疑。所以君主殺掉他們,有一定的情緒在內,也有為了防止他們發動叛亂的因素。

    在中央集權體制下,將領受到君主的疑忌,多數是因為他們分割了或有可能分割這一體制下集中的權力。他們形成地方上的個人勢力集團(比如韓信、彭越等諸侯王),或者是在軍中建立了自己的派系(比如東晉的謝安:在淝水之戰中作為東晉一方的總指揮,以八萬兵力打敗了號稱百萬的前秦軍隊,為東晉贏得幾十年的安靜和平,戰後因功名太盛而被孝武帝猜忌,往廣陵避禍。)

    無論是那種情況,都能看出這是對中央集權是不利的。一個集團裡只能有一個首腦,一個獅群裡只能有一頭成年雄獅(這個存在爭議,不過大多數是隻能存在一隻)。權力的分散一來會削弱皇權,另一方面會造成政令不通,效率下降。因此集中政權是必須的,而這就需要回收權力,交給聽話的人。

    所以,要想不被君主除掉,得到善終,擺在你面前的有兩條常規的路:1.隱退鄉野 2.放棄軍權,滿足現狀。

    常規路線善終的典型有范蠡、蕭何、劉禪、郭子儀。

    范蠡助勾踐興越國,滅吳國,一雪會稽之恥,功成名就之後激流勇退,化名姓為鴟夷子皮,攜西施西出姑蘇,泛一葉扁舟於五湖之中,遨遊於七十二峰之間。期間三次經商成鉅富,三散家財,自號陶朱公。​

    郭子儀算是位極人臣又善終的代表了,兩次收復長安,擊退吐蕃,受封“尚父”。皇帝懷疑自己的時候,上書表忠心,戰爭結束後上交兵權。雖然功勞顯赫,但最終仍全身而退。

    除此之外,還有能善終的大概就是和君主過硬的關係吧。代表人物就是周公姬旦和漢大將軍衛青。

    周公旦輔佐兄長姬發得天下,姬發死後成王年幼,周公旦代為執政。後世稱之大德大功大治於一身。受到流言之時,他躲避東國,待成王誅殺饞臣回到周王身邊。而後周公還政於成王,最終得到善終。

    衛青

    大將軍衛青的姐姐是漢武帝劉徹的皇后,兩人之間的信任建立在親緣關係上。所以衛青掌握軍權,建立功績也沒有遭到武帝的猜忌。同時,衛青一生光明磊落,從未遭到讒言,行事不私,不結黨。因此得到善終也是必然的​。

  • 4 # 健姐說歷史

    不管是古代做臣子,還是現代的打工仔,最忌諱的就是“功高蓋主”,你都乾的比老大還牛了,老大如何能容你,現代的打工仔還好,打不了辭職走人另起爐灶,古代那些功高蓋主的權臣們可大多數都不得善終。你比如說商鞅、長孫無忌、張居正、鰲拜、呂不韋等。

    不過也有很多功高震主但得以善終而且還能青史留名的權臣。

    伊尹:約公元前16世紀初,他輔助商湯滅夏朝,為商朝的建立立下汗馬功勞。“以鼎調羹”“調和五味”的理論來治理天下,就是老子所說的“治大國若烹小鮮”。他任丞相期間,整頓吏治,洞察民情,使商朝初年經濟比較繁榮,政治比較清明,商朝國力迅速強盛。

    伊尹歷事商朝商湯、外丙、仲壬、太甲、沃丁五代君主五十餘年,為商朝強盛立下汗馬功勞。沃丁八年,伊尹逝世,終年100歲。

    頭銜那麼多,被譽中國第一賢相(誰讓人家出生的早呢),還是吃貨的福音(中華廚祖,中原菜系創始人),還能享高壽,伊尹牛!

    管仲:有人說管仲是穿越者,因為他幹了很多超越那個時代智慧的事情,不過我想說的是,即便是現代人穿越到春秋時期,也不見得能比管仲還牛掰。在他的輔佐下齊桓公成為了春秋五霸之首,齊國在他的治理下國強民富,而管仲也被譽為中華第一名相(管他第一名相是伊尹還是管仲,反正他們都牛。)

    管仲得以善終,並且子孫後代也得以享受福廕,非常難得。

    霍光:漢武帝雄才偉略,讓漢人揚眉吐氣,但是晚年的錯誤也非常大,確實有不顧國力,窮兵黷武之嫌,特別是後來逼死太子,弄巫蠱之禍,更是讓強盛的大漢帝國到了國困民乏,還好他去世前真心悔改,並未帝國找到了一位優秀的“權臣”。

    霍光是真正功高蓋主的“權臣”,皇帝都能說廢就給廢了。但是大漢帝國在他的治理下,得以恢復生息,昭宣中興中以霍光功勞居第一,畢竟漢昭帝繼位時才八歲,死得時候才二十一歲,基本上大漢帝國得以中興“百姓充實,四夷賓服”,是霍光、金日磾、桑弘羊等託孤重臣之功,而霍光名副其實的中興第一權臣。

    霍光是得善終的,霍光死後,漢宣帝與上官太后一同到場治喪,將之與蕭何相比,以皇帝級別的葬儀葬於茂陵。其葬禮上,有玉衣,梓宮、便房、黃腸題湊等葬具,以縕輬車,黃屋送葬。可是最終霍家被滅族,完全是霍光的子孫自己作的。

    曹操:從一個閹宦之後到曹魏政權的真正奠基人,曹操實乃漢末第一權臣,比之董卓有過之而無不及。不過相對於董卓不得善終,身敗名裂,曹操不僅得了善終,還能青史留名,就比董卓不知道強多少倍。

    諸葛亮:諸葛亮是名相,其實也是“權臣”,基本上劉備死後,諸葛亮就成為了蜀漢的實際控制人,雖然諸葛亮生命沒司馬懿那麼長,可是絕對算得上是善終,並且千古智者、一代名相也讓諸葛亮青史留名。

    當然了司馬懿司馬師司馬昭父子也是權臣,並且得善終,但是我並不認為這三父子算得上是青史留名。西晉雖然統一了中國,但是日後的五胡之亂,漢人活得不如狗,差點就被滅族了,西晉王朝要負很大的責任。

    王導:相對於前面幾位,王導的名氣沒那麼大,不過他在世時也絕對是功高震主的一代權臣。

    王匯出身於魏晉名門琅玡王氏,早年便與琅玡王司馬睿(晉元帝)友善,後建議其移鎮建鄴,又為他聯絡南方士族,安撫南渡北方士族。東晉建立後,先拜驃騎大將軍、儀同三司,封武岡侯,又進位侍中、司空、假節、錄尚書事,領中書監。與其從兄王敦一內一外,形成“王與馬,共天下”的格局。

    永昌元年(322年),王敦謀反並攻入建康,欲廢元帝而立幼主,因王導不贊同,只得退回武昌。不久,王導受元帝遺詔輔立明帝,遷司徒。“王敦之亂”平定後,進位太保。太寧三年(325年),明帝崩,王導與外戚庾亮等共同輔政。庾亮不聽王導等人的勸諫,執意徵歷陽太守蘇峻入京,致使其舉兵反叛。咸和四年(329年)“蘇峻之亂”平定後,王導駁斥眾人慾遷都的念頭,穩定局勢。此後聯合郗鑑繼續執政,雖與陶侃、庾亮矛盾頗重,但終無大亂。鹹康五年(339年)卒,年六十四。成帝舉哀於朝堂,遣使追諡“文獻”。葬禮規格同霍光、司馬孚,為東晉中興名臣之最。

    竟然達到了與皇帝共天下的地步,完完全全就是個“九千歲”嘛,死後葬禮規格同霍光、司馬孚,那是絕對的善終了。而且王導為鞏固東晉的統治,維護漢人的半壁江山,做出了傑出貢獻,也算是青史留名了。對了他和王羲之、王獻之都是琅玡王氏的代表人物,琅玡王氏可是當時的第一望族。

    李靖:說李靖是“權臣”有些過了,不過說李靖功高震主還是夠資格的,畢竟百戰百勝,殲滅東突厥,那絕對是潑天之功。如此大功臣,不被猜忌不被同僚所記恨是不可能的。所以在貞觀朝,對於李靖誹謗彈劾很長時間不得消停,先是平滅突厥後,御史蕭禹等人就彈劾李靖治軍無方縱容搶掠,搞的打了勝仗的老李先被唐太宗一通呵斥。後來征討吐谷渾勝利後,又有人彈劾李靖橫行不法。但李靖就是那麼個不僅作戰百戰百勝,做人也能吞能忍的老黃牛。御史彈劾他他能忍,候君集等人誣陷他他能忍,甚至平日裡和人在公共場合發生衝突,也必先退讓三分。但國家徵召的時候立刻慨然而出,受命於危難,十足的一個任勞任怨的老黃牛形象。於是忍來忍去,當年那些飛揚跋扈的政敵們不是犯事就是得罪,特別是侯君集、張亮都被砍了腦袋,李靖卻得善終。

    李勣:也就是徐茂公,也是功高震主之人物,當然了權臣是算不上的。

    原名徐世勣,字懋功。唐高祖李淵賜其姓李,後避唐太宗李世民諱改名為李勣,曹州離狐(今山東菏澤東明縣東南)人,唐初名將,與李靖並稱,被封為英國公,為凌煙閣二十四功臣之一。早年從李世民平定四方,後來成為唐王朝開疆拓土的主要戰將之一,曾破東突厥、高句麗,功勳卓著。

    李勣一生歷事唐高祖、唐太宗、唐高宗三朝,出將入相,深得朝廷信任和重任,被朝廷倚之為長城。

    李勣比別人牛的就是眼光好,會做人,會戰隊,正式他的堅決戰隊,才讓李治廢了王皇后立了武氏,而長孫無忌便是不知進退,不懂戰隊,最終不得善終。

    郭子儀:

    安史之亂爆發後,郭子儀任朔方節度使,率軍勤王,收復河北、河東,拜兵部尚書、同中書門下平章事。至德二年(757年),郭子儀與廣平王李俶收復西京長安、東都洛陽,以功加司徒,封代國公。乾元元年(758年)八月,進位中書令。乾元二年(759年)五月,因承擔相州兵敗之責,被解除兵權,處於閒官。寶應元年(762年)初,太原、絳州兵變,郭子儀被封為汾陽王,出鎮絳州評定叛亂,不久又被解除兵權。

    廣德元年(763年),僕固懷恩勾結吐蕃、回紇入侵,長安失陷。郭子儀被再度啟用,任關內副元帥,再次收復長安。公元765年,吐蕃、回紇再度聯兵內侵,郭子儀在涇陽單騎說退回紇,並擊潰吐蕃,穩住關中。

    大曆十四年(779年),郭子儀被尊為“尚父”,進位太尉、中書令。建中二年(781年),郭子儀去世,追贈太師,諡號忠武。

    郭子儀絕對的功高震主,堪稱再造大唐,也是中唐時期的第一頂樑柱,但是他也是知進退,識時務,會做事但不惹事的主,所以得享善終。

    吳階、吳璘兄弟:這倆兄弟在南宋絕對是能和岳飛、韓世忠齊名之人物,甚至可以說二人的功勞不亞於岳飛、韓世忠,但是岳飛不得善終,韓世忠因憂憤岳飛之死而鬱鬱而終,吳階、吳璘兄弟卻都得善終,死後都被追封為王。還有一個叫張俊的,和岳飛、韓世忠都被評為南宋中興四將,但是卻因陷害岳飛和貪汙腐化而未能青史留名,吳階、吳璘兄弟則都能青史留名,非常難得。

  • 5 # 小白讀書筆記

    所謂功高震主不受猜忌,要有兩個條件,君臣都是聰明人,君臣都知進退,大部分功臣死在不知進退上,比如岳飛,宋高宗在位,喊什麼迎回二帝的口號,換作哪個皇帝都會殺他的;當然只有功臣知進退碰不上好皇帝也不行,比如徐達,劉伯溫,都差點把頭縮肚子裡了,還是被弄死了。

    君臣相得,其實說白了就是功臣明裡暗裡表著忠心,然後君主會心一笑,舉個栗子,王翦滅楚時,臨出征時圍著咸陽附近要錢要地,史書上說王翦是要秦王以為他貪沒大志向,放心他帶兵,其實細想不就是是對秦王說,我要宅要地都在大王的眼皮底下,我一家老小都在這讓大王您看著,我真沒別的想法,然後秦王會心一笑,哎吆老頭懂事哦,不錯,滅楚回來,王翦就交回兵權,告老了,秦王也對他不錯,重用他的兒子王賁,還有個栗子就是郭子儀,偌大的府邸連大門都不敢關,招待同僚時妻妾還在旁伺候著,不就是明著暗裡告訴皇上咱沒幹什麼需要密謀的勾當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ps裡怎麼把尼康黃調成佳能白裡透紅的色彩,怎麼操作?